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03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docx

研究与参考8葡萄园

 

8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星火在燎原

——关于西集镇葡萄园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思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已成为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但农业结构如何调?

调到什么程度?

一直是我县各级政府关注和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西集镇葡萄园的兴起到发展,为我们破解这一课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近日,县委政研室就西集镇葡萄园发展情况深入到西集镇农户中,在深入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们感到,西集镇葡萄园这种全新的农业经营项目,从单户小规模试探性种植到目前全镇发展70栋、25000平方米的葡萄园,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星火——特色种植点燃了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星星之火

从调查情况看,西集镇葡萄园的兴起正成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之“星火”。

2008年,西集镇农民刘洪德在自家承包地内建设占地480平方米的大棚4栋,按照每平方米栽植1株的技术规范,共培植葡萄秧苗1920株,每栋投入成本2万余元(见表一)。

年份项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成本

钢架

13000元

薄膜

1000元

秧苗

2880元

水电

1000元

1000元

1000元

农家肥(运输)

500元

500元

500元

人工(建棚)

3000元

产量

每株产果

7斤

总产量

3356斤

据了解,按照葡萄的生长习性,种植前两年的葡萄秧苗尚属

刘洪德各年每栋大棚成本及产量(表一)

发育未成熟期,而种植第三年才是成熟结果期。

葡萄种植的投入高,两年后才有产出,面对这种成本回收压力,刘洪德经专家指导,在葡萄园套种了应季蔬菜,2008和2009两年每栋大棚收益2000多元。

今年是葡萄种植的第三年,正值葡萄初成熟年份,每栋收果实3360斤,以每斤4元的价格进行批发,实现收入12000元。

同时,刘洪德充分利用地处哈肇路边,来往人员密集的特点,发展葡萄现场采摘方式吸引路人体验休闲农家乐的模式,据介绍,游人采摘

2010年每个480平米葡萄大棚与其他作物亩产效益(未扣除成本)对比(表二)

(元)

1300012000

12000

11000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1956

20001113893

1000

玉米大豆水稻葡萄

下来的葡萄每斤8元,是正常销售价格的2倍。

以2010年可比市场价格计算,葡萄可产效益是同面积常规作物的10倍(见表二)。

据专业人员介绍,葡萄的植株寿命为15至20年,第三年结果,产量逐年递增,至第五年到达结果高峰期,

按2010年价格计算每个大棚葡萄产值效益预测(表三)

(元)

40000

36000

35000

31000

2500024000

15000

12000

50002000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每株可产13-16斤左右。

按今年价格计算,刘洪德可在明年收回成本并可得利润(见表三)。

燎原——新的农村种植业发展模式引领了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已成燎原之势

从调查情况看,西集镇村民刘洪德创办的葡萄园销售模式和已取得的效益,激起了身边农民的特色种植热情,并以“星火”之光燃起“燎原”之势。

在刘洪德影响下,该镇常兴村农民王萍,在充分考察了哈尔滨市葡萄王国、大庆市葡萄种植园,拜访农大教授、学习种植技术,并走访哈市、绥化、巴彦水果市场,在西集镇政府无偿解决水电设施的基础上,与多名亲属联合筹措资金近百万元,于2009年建葡萄大棚45栋,每栋占地550平方米。

目前,王萍大棚里的葡萄苗长势非常喜人,套种蔬菜已收益5万余元,预计明年葡萄上市,以每株生产7斤,低于外地批发市场2元钱的价格计算可实现产值60多万元,后年可望收回成本并见效益。

目前,由于刘洪德、王萍葡萄园经营模式的成功范例引起全镇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当地有发展此类项目意向的农民有几十户,很多农民主动走进刘洪德和王萍的葡萄园查看葡萄长势,询问销售行情,探讨经营技术。

为有效解决农户投入能力差、经营水平低的问题,镇政府牵头建设的200栋、10万多平方米的大棚基地已成为当地农民争抢承包租赁的热门。

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西集镇呈现出燎原之势。

助燃——因势利导、强化扶持,多方拾柴火焰高

调研过程中,西集镇在发展特色农业鲜活的经营实例、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力的推动措施,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葡萄园的发展映射出了全县农村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项新产业、一种新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乃至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需要农民自身点把火、专业合作社加把柴、政府吹股风。

农民点把火:

彻底打破思想上的误区,紧紧抓住国家各项农村政策机遇,切实把自身摆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位置。

产业结构调整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这一过程要求农民自身必须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思维和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重点“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等靠”的误区,树立发展主体的意识。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政府职能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不再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集体管理事务和各项经济责任。

因此,农民必须打破过去等靠的思想,推一推动一动的“惰式思维”模式,必须把自身发展置于主体地位,依靠自身的努力、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人大户的引领来实现产业的调整,经营项目的转移。

西集镇的葡萄园种植业的兴起就是农民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典范。

二是破除“畏险”的误区,树立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

市场是农民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项目的重要航标,市场风险是阻碍农村结构调整的重要障碍因素。

同时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长期束缚和文化素质低的制约,我县多数农民在闯市场方面还处于弱势。

在市场经济面前存在着“想发展怕风险”的畏惧思想和“一窝蜂”的跟风发展惯式,导致了要么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要么就是内部产业发展竞争力大、资源重复浪费,致使新兴产业大多半路“夭折”。

因此,在推进农村产业转轨过程中,必须要打破畏惧市场风险不敢发展和跟风发展的误区,从市场信息、科技支撑、产业潜力分析等方面入手,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市场经营经验的积累、农业科技的掌握和应用,尽快将自身培育成为敢于闯市场、善于闯市场、有能力闯市场的当代新型农民。

三是破除发展“吃独食”的误区,树立产业发展的拳头意识。

产业的发展与折筷子是一个道理,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而把十根筷子放一起折起来就不容易了。

产业发展也一样,当一个单一个体创办起来的新兴产业刚刚发展的时候,是形不成足够市场占有量和市场优势竞争力的,必然会承担超出自身可承受能力数倍的市场风险,极易受到市场的冲击。

因此,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彻底打破农民“怕竞争”、“吃独食”的小农意识,鼓励其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并在经营成本、经营技术、销售渠道上帮助其他农户共同发展,只有规模化发展才会具有足够的市场占有量和市场竞争力。

调查中,我们在与刘洪德谈及村里还会有很多村民想种植葡萄,是否对他产生影响时,刘洪德表现出我们意料之外的喜悦,他认为,大家一起发展是好事,如果还有想发展葡萄园经营的农户,他很愿意尽全力帮助大家共同发展。

合作社加把柴: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还原专业合作社职能,切实实现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选准适合发展、有前景的产业,才能提高产业的规模,才能向规模要效益,使产业真正的“化”起来。

从调查情况看,随着刘洪德和王萍葡萄种植园的效益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民的效仿,今后几年西集镇葡萄种植必将会达到一个高峰值,随之而来也会带来质量、标准、销路等问题,如果各自为战,形成恶性竞争将会严重影响到该产业的活力和生命力。

因此,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超前考虑葡萄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葡萄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为葡萄园的经营在市场信息、经营技术、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加把柴”。

但从我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看,多数合作社存在职能不清、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我县农村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全面扭转当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无序局面,推进专业合作社更有效地服务和引领农村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是扭转创办主体不清的局面,推进专业合作社法制化发展。

目前,我县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在创建过程中“官办”思想过浓,不能从农户的根本需求入手,导致部分合作社性质发生偏离,甚至流于形式。

按照《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主体必须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创办,因此,明确创办主体是解决我县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严格执行农户平等、自愿和大户领办的技术规程,把住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在组建过程中的第一道门槛,严格强化专业合作社的创办条件,创办程序,使专业合作社在享受国家、省市各项补贴政策的同时不断让广大农民受益。

二是扭转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的局面,推进合作社科学化发展。

从合作社内部运行上看,缺少社对社员的约束机制,具体表现在:

社员责任意识差、出社入社随意性较大、内部纠纷频发等,导致各项规章制度流于表面。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和管理,推进合作社在日常经营中制度化运作、科学化发展。

三是扭转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推进社员之间利益均等化发展。

从调查情况看,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约束机制和涉及利益分配决策上,一些大户有过度主导的趋势,导致制度倾斜,存在侵占小户利益的隐患。

比如一些大户把经营管理权垄断在自己的手中,而一些散户小户只能被动的加入或者只为其提供原材料。

这些情况完全违背了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共享的组建宗旨,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合作社利益分配和重大决策上的监管力度,建立一套有效并具有操作性的监督机制是确保我县各类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是扭转“有社无品”的“两层皮”局面,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多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没有把自身发展与农村产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不注重品牌塑造,处于“两层皮”状态。

因此,农村专业合作社应着眼于农村产业的长远发展,把自身职能的发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注重品牌建设,进入“以品养社”的良性循环轨道。

政府扇股风: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服务员”。

虽然乡镇一级的政府职能已逐步向农村公共服务转变,已由过去的“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束缚,少数乡镇政府职能还没有真正进入“服务者”的角色,处于由管理向服务转换之间的“迷离”状态,没有真正地结合自己的职能做些具体的服务工作。

农村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几户农民、几个合作社就能发展壮大的,需要政府在星火、燎原的基础上“再扇一股风”。

一是从农民所需着眼,为产业发展提供生产环节的支持。

从调查情况看,西集镇党委、政府在葡萄种植的前两年不见效益的时候,主动介入指导,聘请东北农大的农学专家,帮助指导葡萄株距套种,使农户在大量资金投入没有成本回收的前提下实现蔬菜种植效益补贴,有效缓解了农户经营的资金压力。

西集镇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发展农村产业过程中,政府应把农户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资金等方面实际困难,以“举手之劳”换取农户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

二是从农村发展所需着眼,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硬件设施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能取得农业产业的好发展大发展。

西集镇党委、政府在葡萄园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农户用电、用水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电力和水利等相关部门,及时帮助申请动力电权,购买变压器等电力设施,帮助农户打机电井,保证了农户生产经营所需。

我县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粮食生产大县,在保持了粮食生产大县的美誉的同时,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迟缓,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较大障碍。

当前,乡镇政府应着眼于农村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水利、土地质量、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从农村产业“链条式”发展着手,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农村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链条、有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显现出更大活力。

西集镇葡萄园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带动,其发展模式将越来越大,单一的葡萄种植销售市场必将出现饱和状态。

调研座谈中,西集镇党委书记李彦国谈到:

“葡萄市场目前最大的好处是不愁销路,但不能凭这一点就满足现状,应该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鼓励向葡萄酿酒、农家休闲旅游等方向着手,鼓励其做大做强。

”从全县来看,与西集镇具有同等资源、同等发展条件的乡镇不在少数,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应该在深入分析产业市场前景的基础上,从产业“链条式”、“集团式”发展着眼,以突出招商引资为重点,把农村经济的重心向产业深层次加工、开发精端产品方向转移,使现代农业产业“链”起来。

四是从全县经济发展全局着手,为承接哈尔滨北菜基地建设提供强大合力。

一项乡村产业发展,乃至全县经济整体发展,都不是靠一个乡镇、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眼下虽然西集镇葡萄园发展还只是一项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特色种植业,但其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注定其终究要成为一项产业。

目前,西集镇党委政府已将葡萄园发展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全镇蔬菜大市场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同时规划了沿哈肇路种植蔬菜5000亩,将位于哈肇路南侧的于马架屯整体搬迁到镇内,置换出60000平方米建设用地,用于建设蔬菜批发大市场。

基于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各职能部门要全面加强对我县哈肇路沿线乡镇的蔬菜基地建设予以土地、建设、水利等相关政策支持,并尽全力帮助农村产业发展清除一切发展障碍,在全县上下形成共举农村产业发展之“旗”、共划扶持发展之“桨”、共奔蔬菜产业发展之“标”,以强大合力攻坚之势,为我县承接哈尔滨建设蔬菜产业基地示范带做好充分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