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68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19青山不老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

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

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

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

“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

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

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

①德劭(sh4o):

品德美好。

②醍醐(t0hú):

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遮(sh)):

几乎,差不多。

(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

(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有几项选几项(   )

A. 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B. 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 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 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 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4)《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5)文章段末说: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

【答案】

(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

(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3)B,C

(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解析】【分析】

(1)考查筛选信息。

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DE正确,BC错误。

(4)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遗憾。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因为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应结合课文呢哦荣来理解,“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点评】

(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语段阅读

2.课外阅读

   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升庵年幼就______,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

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

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

“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

   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

“我______。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

“千年古树当衣架。

”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

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

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

“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太爷一惊,______:

“真是神童啊!

”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

“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1)将(前呼后拥  聪颖过人 脱口而出  洗耳恭听)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按顺序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

觉得他可爱,是因为?

【答案】

(1)聪颖过人;前呼后拥;洗耳恭听;脱口而出

(2)“觉得他可气"是因为他不回避;"觉得他可爱"是因为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

【解析】【分析】①聪颖过人:

智力超过一般的人。

前呼后拥: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洗耳恭听: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指专心地听。

脱口而出:

指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形容说话不慎重。

也形容才思敏捷,可以对答如流。

②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3.课文在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

“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这段加个小标题:

________

(3)通过这段话,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měng;蒙古;mēng;蒙人    ;mú;模样;mó;模糊

(2)关心女佣

(3)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蒙:

měng蒙古、mēng蒙人;模:

mú模样、mó模糊。

(2)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通过这段话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明朗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愉快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仿例写句子。

(最少写3句)

例: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空气清鲜)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晴朗

;阴暗

;快乐

;忧愁

(2)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天空明朗

;一望无际

;牛羊成群

(4)对草原和草原人民(蒙古族人民)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4)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概括选文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选文内容是伯父和“我”谈碰壁。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却说是碰壁碰的,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特点。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考查对课文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可知在座的人是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

(1)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2)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________的海面上,霎[shà sà]时间[洒 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 突然],海面上[刮 乱]起了大风,卷[juǎn juàn]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 地 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像],月光照下的________的大海。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________的海面上,

月光照下的________的大海。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

霎________[shà sà]时间        [洒 撒]________满      [忽然 突然]________

[刮 乱]________起           卷________[juǎn juàn]起

睁________[得 地 的]          景________[象 像]

(3)做一做。

①月光照亮了浪花。

“把”字句:

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

②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缩句:

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答案】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波涛汹涌

(2)shà;洒;忽然;刮;juǎn;得;象

(3)月光把浪花照亮了。

;浪花被月光照亮了。

;月光照在脸上。

(4)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 ,应注意搭配合理。

比如: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光照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霎[shà ]时间、卷[juǎn]起。

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洒]满、[忽然]、[刮]起、睁[得]、景[象]。

(3)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构成的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因此句子中要含有“把”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

甲把乙怎么样。

根据“甲把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

故:

①月光照亮了浪花。

“把”字句:

月光把浪花照亮了。

“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

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

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

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

如:

月光照亮了浪花。

改为:

浪花被月光照亮了。

②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可。

如:

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改为:

月光照在脸上。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①掌握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②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

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

平时多做练习。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读句子。

完成练习。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1)“斩钉截铁”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________。

(3)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________。

【答案】

(1)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

“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

“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

”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

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

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话叙述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

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

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精神?

【答案】

(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答案。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这些话叙述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

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

(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