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94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皮学》教学大纲.docx

《毛皮学》教学大纲

《毛皮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课程代码:

030014

适用专业: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在系统了解哺乳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掌握哺乳动物毛的形态结构和发生、生长、脱换规律;对纺锤形毛的形成过程和后天磨损的生物力学作用以及与毛的形态结构的关系有明确认识;对与毛的生长、脱换相关的决定和影响因素有系统了解;在整体观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理解毛与哺乳动物机体及其生存环境、行为、营养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并了解毛的微观结构与毛形态和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在了解国内外毛发形态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把握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熟悉珍贵濒危动物毛皮的识别特征;了解毛皮的一般组成和性质,初步了解鞣制前后的毛皮变化。

使学生掌握毛的形态结构观察和毛皮鉴别技术,掌握毛的形态学研究以及应用毛研究哺乳动物的分类、适应等方面的常规技术。

培养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辩证观点,建立毛皮与动物、毛皮与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有机联系,增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毛皮的物种鉴定、毛皮质量检验、毛皮产品加工等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毛皮不仅是动物产品,更是动物体的有机组成,研究毛皮,一方面不仅要了解毛皮本身,更要对动物整体以及对动物与生存环境这个更大的整体有所认识,并建立起毛皮与动物机体及生境的有机联系;同时通过毛皮材料认识动物及其生境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第三方面是使毛皮学与分类学、生态学等相关科学建立密切联系,发展交叉及边缘科学对学生培养有深刻意义。

使学生在整体论指导下认识到毛皮科学不仅局限于毛皮本身,要将毛皮与动物机体及其生存环境建立有机联系,使毛皮科学面向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

明确“毛皮性状反映动物的进化、适应、行为、生活方式及机体状况,毛皮性状又决定于上述诸方面的功能及作用,研究毛皮要把握动物整体及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整体的特征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毛皮材料是认识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最佳选材之一。

毛皮学是研究哺乳动物毛的形态、结构、功能和毛的发生、生长、脱换规律以及毛皮鉴别等知识及相关研究技术的科学。

它以哺乳动物毛皮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

哺乳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哺乳动物毛的形态、结构及在不同动物间的特异性表现;毛的发生、生长、脱换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毛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力作用以及与毛的形态、结构的关系;毛的微观结构与毛形态和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毛的形态结构与动物适应的关系;珍贵濒危动物毛皮的宏观识别;国内外毛发形态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毛皮的一般组成、结构、性质以及鞣制前后的变化。

其重点内容有:

毛的形态、结构及在不同动物间的特异性表现,毛的发生、生长、脱换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毛形成过程的生物力作用以及与毛的形态、结构的关系;毛的形态学研究以及应用毛研究哺乳动物的分类、适应等方面的常规技术。

难点为毛形成过程的生物力作用以及与毛的形态、结构的关系,毛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动物适应的关系。

毛皮学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东北林业大学的特色课。

它与毛皮产品的生产、加工、检验、利用关系密切,据基础地位;同时又是以哺乳动物外在的毛皮为材料认识动物机体及其适应性的有发展前景的新兴科学,为实践与理论性俱强的科学。

毛皮学以兽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生态学等为基础并具有丰富发展上述科学的独到作用,是研究哺乳动物及其适应性的新领域。

毛皮学还是毛皮产品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毛皮材料、毛纺材料、笔刷材料等材料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毛皮学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特别是在检验、利用哺乳动物毛皮材料方面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哺乳动物方面具有采样容易、研究方法易行、涉及面宽、便于对动物的间接认识以及不伤害或少干扰动物等优点。

教学目的包括:

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哺乳动物外在的、具有直观表现作用的毛皮系统在形态、结构、组成、性质和发生生长规律等方面的一般特点和特异性,进一步掌握认识动物毛皮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同时使学生能通过毛皮性状认识动物种类、机体状况、个体特征和生境特点等,并初步建立与兽类分类学、哺乳动物生态学、营养学和毛皮产品学等的联系并加以运用。

毛皮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为讲授、实验并举,逐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逐步使学生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

(一)绪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产生学习毛皮科学的兴趣,了解毛皮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毛皮缺乏认识以及毛皮所能反映的信息,形象而生动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于先生”的道理希望学生有所建树。

内容包括:

一、人们缺乏对毛皮的应有认识,存在误区

1)自身毛皮知多少,2)对动物毛皮了解多少;

二、为何对毛皮缺乏认识;

三、毛皮能反映出机体和环境的有关信息吗;

四、掌握毛皮知识的用途;

五、学习需要培养兴趣;

六、关于毛皮学

1)开课目的,2)毛皮学的地位,3)教学安排及要求;

七、对同学们的期望

(二)第一章哺乳动物体被概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系统回顾并加深对哺乳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毛、角、皮肤腺、趾端保护物等)的构造、功能,以及比较哺乳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与鱼类、爬行类、鸟类的异同。

介绍毛皮的利用价值以及在保护的背景下毛皮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哺乳动物体被结构

1-1-1哺乳动物的皮肤结构

介绍哺乳动物皮肤中的表皮及真皮的各层结构、组成,突出表皮功能的结构基础和真皮结构在组成和功能上的特点。

1-1-2哺乳动物的皮肤衍生物结构

梗概介绍哺乳动物皮肤的各种衍生物及其一般构造和特异性,突出体被系统实施整体功能的结构基础。

第二节哺乳动物体被的功能

介绍体被系统在防卫、感觉、调节、排泄、分泌、运动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反映体被系统执行各种功能的特点。

重点突出防卫、感觉、调节功能。

1-2-1防卫功能

1-2-2感觉功能

1-2-3调节功能

1-2-4排泄功能

1-2-5分泌功能

1-2-6运动及其他功能

第三节哺乳动物体被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比较

从进化适应方面比较哺乳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较鱼类、爬行类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间的异同。

1-3-1皮肤的比较

1-3-2皮肤衍生物的比较

第四节毛皮的利用价值

1-4-1人类最早的服装材料

1-4-2高档的纺织材料

1-4-3中国最早的制笔材料

第五节毛皮的研究价值

1-5-1毛皮与动物及其环境

1-5-2研究毛皮的方法论-整体论

1-5-3毛皮的研究领域

(三)第二章毛的形态结构

1.教学目的和要求

全面阐述哺乳动物毛的各种形态指标、形态特征、毛被形态特点和毛囊及毛纤维的组织构造、毛的着生排列等方面的共性与特异性,着重介绍毛的微观结构。

突出毛发形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教学者所提出的新观点。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毛的形态

2-1-1毛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分类

将各种动物各种形态的毛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提出新的分类系统。

将形态分类与结构建立统一联系。

2-1-2毛的各种形态特征

2-1-2-1毛的外形及长度、细度

2-1-2-2毛的色泽

本节的实验内容是毛的形态识别,以豪猪、刺猬、金丝猴、狍、黄鼬、野猪、雪兔等毛皮为实验材料。

第二节毛的结构

2-2-1毛囊及其附属构造

已处于生长期的初级毛囊为例详细介绍毛囊的各种构造,包括毛囊中的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球、毛乳头、皮脂腺、竖毛肌等。

在介绍构造的同时反映有关功能。

2-2-2毛纤维的结构

将毛纤维的鳞片层、皮质层、髓质层分别介绍,重点介绍鳞片和髓质结构的各种类型。

2-2-2-1鳞片层

1、鳞片层外部形态及其分类命名

2、鳞片层的生理功能、物理性能

3、一些动物毛的鳞片类型及其排列

2-2-2-2皮质层

皮质层的结构特点及正副皮质,色素颗粒及其形态。

2-2-2-3髓质层

1、髓质层的基本结构

2、光镜下的髓质花纹类型

3、电镜下的髓质花纹类型

本节系统讲授毛囊及毛的结构,并结合动物分类,反映各种动物毛的结构特点,将毛的结构与动物分类鉴别相联系。

第三节毛的着生排列

2-3-1毛的着生排列方式

介绍胎毛与成体毛的不同排列方式及不同动物成体毛的种种排列方式,介绍各种类型的毛囊及毛组。

2-3-2毛束概念的应用——毛密度测定

第四节毛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多态性与相关性

2-4-1毛鳞片的先天结构与后天改变的多态性

2-4-2同种动物直针毛各鳞片类型的绝对长度和所占比例多态性

2-4-3上毛单位长度内鳞片游离缘数量及鳞片高宽比多态性

2-4-4动物上毛长度因季节、部位和分布地等差异所表现的多态性

2-4-5上毛的细度和髓质细度多态性

2-4-6上毛的髓质指数多态性

2-4-7上毛的毛尖无髓段和毛根无髓段的长度与比例多态性

2-4-8同种动物上毛形态结构有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第五节毛微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4-1国外的毛微观结构研究

2-4-2中国的毛微观结构研究

2-4-3毛微观结构研究展望

(四)第三章毛的发生与生长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毛的基本发生过程,了解在毛的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以及对毛的结构(主要是鳞片结构)的影响,掌握换毛过程和各种换毛方式,特别是季节性换毛的过程和变化特点,了解换毛序的测定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对毛的生长脱换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的过程中,了解哺乳动物被毛与动物机体以及营养、生境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初步建立毛被特征与动物机体、生境特点协调统一的思想。

同时使学生从根本上明确裘皮质量检验分级的依据和原则。

要求学生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知识综合分析毛被特点,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毛的发生

3-1-1毛的基本发生过程

主要讲授胚胎期表皮各层的形成及表现和毛囊的形成过程。

3-1-2几种动物毛囊及毛的发生

了解水貂、湖羊、小白鼠等动物毛囊及毛的发生过程,进一步认识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

第二节毛的生长与脱换

3-2-1毛的形成过程

认识从营养、细胞分裂到毛纤维各部分的形成及角分过程。

3-2-2毛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力作用

结合毛的不同形态、结构,讲授毛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力作用。

3-2-2-1毛表面形态与生物力作用

3-2-2-2毛的直曲与生物力作用

3-2-3换毛及其方式

讲授毛的生长周期及毛被脱换规律,突出毛的脱换过程及各种换毛方式,重点介绍脱胎毛长新毛和季节性换毛。

3-2-3-1换毛过程

3-2-3-2换毛方式

1、脱胎毛长新毛

2、季节性换毛

1)不冬眠兽类的季节性换毛

2)冬眠和半冬眠兽类的毛被脱换

3、经常性换毛

4、病理性脱毛

第三节换毛序及其测定

3-3-1换毛序及其研究意义

讲解换毛序及其研究意义,以松鼠皮为例介绍各种季节皮的特点及制裘价值。

3-3-2换毛序的测定

介绍应用皮板色泽区划及毛层毛长测定法进行换毛序的测定。

第四节毛生长脱换的影响因素

讲授毛的生长与脱换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光照及褪黑激素的决定性作用和不同生境条件对动物毛被产生不同的影响。

初步介绍毛皮性状与机体状况间的相关关系。

3-4-1季节性换毛动物被毛的正常生长脱换机制

光照长短的季节性变化与动物毛被季节性更换的关系,动物松果体中分泌的褪黑激素量的变化决定动物毛被季节性更换的机制,外源性褪黑激素对动物毛被脱换的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作用。

3-4-2营养对动物被毛生长的影响

通过水貂“棉毛症”、绵羊毛密度、细度及毛被脱换与营养水平、微量元素等方面的关系介绍营养因素对动物毛被性状的影响。

3-4-3环境因子对毛的生长脱换的影响

以黄鼬为例,介绍不同生境条件下毛被性状间的不同及环境因子的各种作用。

3-4-4人的身体状况对毛发的影响

以人类毛发状况与机体生理状况间的密切关系为例,使学生初步认识毛发与机体间的协调统一机制。

(五)第四章毛皮的鉴定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从宏观形态上认识中国产的各种食肉目动物的毛皮特征,系统比较毛皮宏观特征的物种差异、季节差异、性别差异、纬度差异等。

掌握毛的识别检验和物种鉴别、性状分析等形态学程序和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鉴定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4-1-1分类与鉴定的概念

4-1-2毛皮鉴定的一般流程

第二节毛的形态学鉴定

4-2-1毛的物理分析与鉴定

介绍毛发形态学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重点包括鳞片、髓质的计量形态学方法。

4-2-2毛种属的形态学鉴定

介绍毛发形态学分析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节毛的生化与遗传学检验

4-3-1毛的化学组成

4-3-2毛角蛋白多态性的检测

4-3-3毛DNA多态性的检测

4-3-4毛微量元素的检测

第四节毛皮的检验鉴定

4-4-1毛皮形态特征

介绍颜色、斑纹、尾形、体长、毛长度、毛被结构等毛皮特征的形成原理、生物学意义及在毛皮鉴定中的意义。

4-4-2毛皮鉴定的一般流程

对中国产珍稀濒危动物毛皮宏观性状进行鉴别,以中国产食肉目猫科、犬科、鼬科、灵猫科动物为主,突出毛皮整体形态特征和产地、季节、性别表现。

让学生了解金丝猴等65种动物的82张皮张的特征。

(六)第五章生皮化学与毛皮加工原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胶原纤维、角蛋白、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基本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以及毛皮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流程,使学生在掌握生皮的主要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的基础上,对毛皮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流程有全面的了解。

2.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生皮化学

5-1-1胶原的结构与性质

介绍胶原蛋白的化学组成与纤维性蛋白的空间构型以及与水、温度、酸作用下胶原的化学性质的变化。

5-1-2角蛋白、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结构与性质

介绍角蛋白、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化学组成与结构,重点介绍角蛋白与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作用。

第二节毛皮加工的基本原理

5-2-1鞣前准备

介绍毛皮鞣制前选料、清洗、浸水、脱脂、软化、浸酸等准备工序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5-2-2鞣制

介绍铬鞣、铝鞣、甲醛鞣、油鞣等几种毛皮鞣制的方法与特点,以及毛皮在鞣制前后发生了哪些的变化。

5-2-3整理

介绍毛皮鞣制后复鞣、漂白、退色、拔色、加脂、熨毛等后期的整理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一)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题目

学 时

主要内容

学时  分配

备 注

绪论

2学时

对毛皮的认识;毛皮能反映出的信息;开课目的;教学安排及要求等

2学时

哺乳动物体被概述

4学时

哺乳动物体被的结构

1学时

哺乳动物体被的功能

1学时

哺乳动物体被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比较

1学时

毛皮的利用价值及研究价值

1学时

毛的形态结构

10学时

毛的形态

2学时

毛的组织结构

3学时

毛的着生排列

1学时

毛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与相关性

2学时

毛微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学时

毛的发生与生长

8学时

毛的发生

1学时

毛的生长与脱换

2学时

换毛序及其测定

1学时

毛生长脱换的影响因素

4学时

毛皮鉴定

4学时

鉴定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毛的形态学鉴定

毛的生化与遗传学检验

4学时

生皮化学与毛皮加工原理

4学时

生皮化学

2学时

毛皮加工原理

2学时

(二)实验教学学时分配表

实验顺序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备  注

毛的形态识别

及鳞片压模片制作

2学时

实验室操作

绘制黄鼬直针毛、披针毛、绒针毛、绒毛外观图

毛的鳞片观察

及髓质花纹片制作

2学时

实验室操作

绘制黄鼬直针毛、绒毛和狍上毛的鳞片排列图

毛的髓质结构观察

2学时

实验室操作

绘制黄鼬直针毛、绒毛和狍上毛的髓质结构图

显微测微尺的校正、使用与毛细度测量

2学时

实验室操作

测量黄鼬直针毛、绒毛的细度

毛皮宏观特征鉴别

8学时

标本室操作

分科编制猫科、灵猫科、犬科、鼬科的皮张检索表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伟,徐艳春,华彦等.毛皮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书:

毛皮学实验指导,景松岩,东北林业大学,199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