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0015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doc

天津外国语大学

金融学论文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分析》

专业:

涉外经济

班级:

09707班

姓名:

王永兵

学号:

0907524030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

利率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利率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利率管理的权限,范围,程度,措施及利率传导机制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和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多极竞争,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单一固定的利率管理体制和模式业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达到自然均衡的需要。

二、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

近几年,中央银行在完善利率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从总体上看,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

第一、结构性缺陷突出。

一是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地压得很低,存贷利率为零或负利差,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

二是利率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也拉不开,致使许多企业运用信贷资金无风险约束机制,面且我国采取低利率的信贷政策,让银行背负着大量的改革成本,步人经营困境难以自拔,长期下去也不利银行的商业化经营。

三是利率倒挂。

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这是—种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倒挂。

由此引出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尽管我国目首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证券市场利率四个不同层次的利率体系,但是并未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有效利率传导机制,使得货币政策很难通过利率传导起作用。

第二、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

经过改革.尽管我国在价格领域初步形成丁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在要素市场领域,价格约束机制仍然比较僵化,特别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其价格表现形式—-利率仍然受到严格管制,不仅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而且不利于利率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

一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总体上中央银行信贷规模内的资金控制价格与大部分商品市场价格调节的对立与背离;二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金融体制上的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控制价格与开放的资金市场资金价格及民间自由信贷价格的对立与背离。

第三、利率决定权过于集中,管理过死。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和结构的确定均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享有浮动权,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空间十分有限,利率水平难以适应各商业银行自身成本管理的需要,并且难以满足千差万别的客户群体的需要。

第四、利率调整滞后,运用不灵活。

要发挥利率在宏观调控中作用,一是利率调整的幅度适当,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调节社会信用资金需求以达到基本均衡;二是利率的调整要及时,反应要灵敏。

但由于受现行体制的束缚,决策程序臃长,幅度不确定,利率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五、利率管制牺牲了社会效益。

在低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被控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

在资金供求失衡、利率又不能自发对之调节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对超额资金需求只能采取信用配给方式进行,这样的资金分配方式很难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因而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往往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失衡。

第六、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梗阻不畅。

利率水平及其调整由中央银行根据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企业和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确定,但由于上述指标的不确定性,加之有时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很容易产生信号失真,使得中央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

另外,由于中央银行的利率集中管制,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失去关联,货币市场利率只能夹在准备金利率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之间,使得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中,因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梗阻不畅,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释放出来。

三、利率水平分析:

第一、从存款利率来看,通货膨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储蓄利率上调幅度跟不上物价上涨,实际利率水平下降,甚至有时出现负值,如下表所示。

这说明,单就"物价"因素而言,我国利率水平在低数域上运行。

第二、从贷款利率来看,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低于同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

由于利率水平偏低,出现贷款利率上调,贷款反而增多的逆反效应。

第三、从存贷利差来看,虽然多数年份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但利差太小,甚至远远低于银行资金费用率水平。

这说明,相对于存贷利差而言,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也是偏低的。

第四、从实际市场利率来看。

1993~1994年度,银行越轨拆借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1995~1996年度,资金市场秩序混乱,银行"失媒"现象严重。

这都表明了我国现行利率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比较低下,难以正常发挥作为价格信号和经济杠杆的作用。

四、利率结构分析:

第一、存款利率内部结构。

我国存款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开办的存款有11个种类,几十个档次。

相对而言,长期存款利率偏高,活期存款利率偏低,存款过多地向长期存款倾斜。

这种结构很难引导银行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格局。

第二、贷款利率内部结构。

我国的贷款利率结构可以分为基准贷款利率、法定贷款利率、浮动贷款利率、优惠贷款利率及行业差别贷款利率、加贴息贷款利率等。

这几种贷款利率皆属于管制利率,其结构可概括为统一利率加优惠利率。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政策性贷款利率与一般贷款利率的差距越来越大,优惠利率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这种贷款利率结构使本来就很低的利率总水平又下降了许多。

第三、存、贷利率的对应结构。

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存、贷利差太小,具体表现为:

首先,定期存款与固定资产贷款的利率之差仅为1%;其次,各专业银行有为数不少的资金是通过金融债券筹集的,发行金融债券所支付的利率要高于同期储蓄利率1~2个百分点,而银行贷款利率并不能完全按照"高进高出"的原则相应提高;最后,在实施存款保值措施时,银行贷款利率不发生任何变动,一旦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银行在承受价值受损的同时,还要为存款保值支出一部分费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行利率结构的最大扭曲。

第四、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场其他利率的对应结构。

目前,我国市场利率主要包括各类债券利率与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两种类型。

银行存款利率与金融市场资产所得到的收益率相比差异过大,而银行贷款利率也过份低于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率。

两种资金"价格"呈双轨并行状,且缺乏联动性。

第五、利率期限结构。

前面我们曾论及长期存款利率过高的倾向,而在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方面,又表现为长期资金贷款利率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差异太小,1995年7月1日利率调整后,差异更小,已不足1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利率结构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有关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在多次调整中表现为失衡、扭曲和缺乏内在联动机制的状况。

五、改革的构想和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必须依据条件的成熟程度决定利率放开的计划安排,使利率市场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现。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

其改革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渐进式,二是力争与国际惯例接轨。

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第一、改革利率管理机制。

一是改革中央银行利率,设置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三种利率,并高于同业拆借利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时先大力吸收存款,再到同业市场上拆借,作后再找中央银行解决,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二是改革目前利率调整频度低、幅度大的现状,中央银行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小副多次调控利率,使基准利率作为引导市场变化的信号;三是要适时放开贷款利率,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存款的成本、期限、风险等因素自行确定,中央银行只通过对再贴现利率调整,向各金融机构表明采取的是扩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做出相应调整;四是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行制定存款期限和利率,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资金供求、金额、期限、自身市场占有份额等自主决定具体存款利率,制定各档次期限的利率,以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运行新机制。

第二、培育市场化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对货币市场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一个利率市场化赖以存在依托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良好的货币市场制度环境。

当前应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票据市场等,并进一步加强各子市场间的统一和联系,使各子市场之间的利率相匹配,真正反映资金供求情况。

第三、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动态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使其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主导利率指标;逐步降低并取消准备金和超额储备的存款利率,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交易和国债交易,充分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头寸余缺,在实行贷款利率浮动制基础上,逐步允许存款利率浮动,直至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依此形成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主导,有序竞争,规范统一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第四、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强化金融监管制度。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体制,以及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

第五、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利率管理。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随着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健全内部利率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利率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商业银行应强化利率应强化利率内部监管机制,对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做出限制,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的利率水平。

任何一笔业务,都要经过信贷评审委员会和信贷产品部、客户部、服务部等部门综合评审后敲定。

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在德国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都设立了风险管理部,专门负责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分析,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各种风险方面的信息,便于做出合理决策。

第六、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建设,完善利率市场化环境。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牵涉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互相促进。

目前,制度、法规的建设和保障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注重相关配套改革。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改革税制、调整税制结构、拓宽税基、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增强利率的导向作用;二是加快国有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造,把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造规范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并借此提升利率的敏感性;三是积极推进包括公共财政和外汇体制等改革,加速现代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产业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不合理的垄断保护,以早日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使利率在引导资源配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四是完善各项金融法规,增强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以确保利率机制的有效发挥。

六、未来利率管理体制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而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并已经形成了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发展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而利率市场化也必将进一步促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均衡发展,货币市场的均衡发展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资金在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平滑流动,实现无套利均衡,提高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代表性,拓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利率传导路径。

(三)积极引导微观市场主体进入货币市场

(四)加快发展利率衍生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增强。

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利率市场化是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已不可避免。

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利率放开后过渡比较平稳,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小,成功概率高。

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时进行利率改革,政策制定者可以主动地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容易取得成功。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