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59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docx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及答案全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

4.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

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二、选择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B、御C、诗D、数

(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

(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

(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C)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

(B)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B)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D)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

三、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6、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

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7、监生历事

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8、积分升斋法

元代实行“积分升斋”法。

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

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者,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

9、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四、问答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P17

a)行束脩礼

b)制定教学计划

c)推行考试制度

d)建立假期制度

3.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P23

a)

(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

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

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

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b)

(2)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

②整顿地方官学。

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

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c)(3)第三次兴学:

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

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

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

第一章(中)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出现

汉朝的私学在形式上主要包括蒙学和精舍,蒙学读物《千字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北宋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

汉朝经馆的弟子有两类:

“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二、选择

(B)1.“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A)2.“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D)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

三、问答

1.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P38

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上:

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

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

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

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二、私学的兴起

1、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

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

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

“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

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

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

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

2、养士之风盛行

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

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

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3、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

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

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

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

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

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

二、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和韩非等。

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

3.书院的教学有什么特色,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启示?

P47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盛行<会讲>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书教学个人钻研为主。

5)师生关系融洽。

第一章(下)古代选士制度与近代教育制度形成

一、填空

1.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2.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3.汉朝的取士制度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4.结束于1905年

5.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6.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宋朝

7.明朝科举乡试中考中的叫举人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9.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10.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11.19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12.《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13.清政府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1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1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16.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中学校年限为4年,不分级。

17.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8.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二、选择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C)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取士制度问题(A)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

3.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B)朝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4.近代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癸丑学制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制定的学制是D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

6.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制定的学制C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

7.以下与洋务运动留学教育无关的是(C)

A.容闳B.詹天佑C.严复D.胡适

8.“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说明了哪种选士制度的弊端(B)

A.世袭B.察举C.九品中正D.科举

三、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

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察举制

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

3.洋务学堂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4、问答题

1.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夫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消极意义: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重科举轻学校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致命弱点。

不能培养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2.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学校类型多样化,封建等级制度鲜明,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一、填空

1.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诗__》、《_书__》、《_礼_》、《  乐 》、《_易》、《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2.“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孔子实施教育的内容四教指的是文、行、忠、信。

3.《_学记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文,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4.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今文经学的儒学大师。

5.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

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教育内容以“教事”为主,大学教育的内容以“明理”为主。

二、选择

1.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B

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

2.《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D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

3.“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哪个教育家的刻苦学习精神C

A、孟子B、孔子C、董仲舒D、朱熹

三、名词解释

1.虚心涵泳平P155

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虚心”指的是读书应虚幻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之意,不可先入为主。

牵强附会。

“涵泳”指的是读书时应反复咀嚼,耐心玩味。

“虚心涵泳”强调是读书学习的态度、感受和兴趣。

2.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教学相长

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4.次相授受

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

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四、问答题

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

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

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5)内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