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32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学习文档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婚烟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的影响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D.门第观念淡化

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中能反映推动中国近代化诉求的有(  )

①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②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③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④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

“(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

何时与梁相识?

阿苏回: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问:

此事汝母知否?

阿苏回: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二人:

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1882年《申报》载:

“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7、据民国史籍记载: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8、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

9、《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

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10、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

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足无线电的便利

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11、1880年,刘锡鸿等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

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B.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C.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D.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12、“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13、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这种状况开始于(  )

A.20世纪初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  )

A.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B.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C.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交通的发展D.刘铭传的提议不符合清政府的统治需要

16、《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17、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名依次是:

《泰囧》(国产)、《泰坦尼克号》(3D)、《画皮Ⅱ》(国产)、《碟中谍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D)、《复仇者联盟》、《十二生肖》(国产)、《黑衣人3》(科幻)、《冰河世纪4》(科幻)、《地心历险记2》(科幻)。

这可以反映出电影业(  )

A.并没有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B.大多以战争题材迎合市场

C.受科技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被大众接受

18、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FriedrichGutzlaff)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刊前,郭士立在一封信里表达了他的创刊目的:

“这个月刊5.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以上材料表明了()

A.这份报刊专为中国公众服务,具有近代化意义

B.这份

报刊标志着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开始

C.中国近代报刊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的影响

D.西方的殖民活动客

观上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19、1924年12月,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但开业当天出现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电车通行的现象。

《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电车公司交3万元救济贫民平息了事端。

此事说明()

A.近代化受传统观念的重重阻挠B.大众传媒能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C.近代化不可避免地会激化矛盾D.化解社会矛盾是大众传媒的职责所在

20、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好莱坞将《哈利·波特》搬上银幕之后,《哈利·波特》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说明( )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视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一: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

图二:

2019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话题。

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材料三 “贺岁片”这一说法是由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传入内地的。

所谓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

——XX百科

材料四 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的变迁:

古代:

“鸿雁传书”等。

近代:

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等。

现代:

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上网发E-mail、QQ聊天、写微博等。

(1)材料一中,《国民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图二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3)依据材料三判断“贺岁片”的风格特点。

(4)结合材料四,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变迁的趋势是什么?

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感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连贯珍》

(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

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

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

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

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

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

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

《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

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

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

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

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

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

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

《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

的新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许多周报都是政党的喉舌,然而后来都成为发行量很大的报纸。

在19世纪70年代,廉价的木浆纸开始用于印刷报纸。

早先凸版印刷、平板印刷、铅板印刷使把图片或卡通与正文结合起来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读者的兴趣。

为了提高发行量,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最先采用大字标题,连环漫画和体育栏目、以及星期天的副刊、它所设定的内容是迎合或娱乐大众,暴力的或耸人听闻的事件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威廉·麦克高希: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19世纪西方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彼西洋各国之新报,亦系传递各国国家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行一言,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

……邸报(注:

中国古代官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

——《邸报别于新报论》,载1872年7月13日上海《申报》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洋新报的特点。

结合所学,说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业在上海兴起的背景。

材料三综观《民报》1至26号(1905年一1910年),286篇文章,75幅图画。

提及太平天国的共有54处。

……较当时同类报刊,《民报》的这个数量已绝对是排第一了。

——王政:

《<民报>政论家之太平天国观剖析》

(3)《民报》是哪一政党于何时创办的?

结合所学,说明《民报》关注太平天国主题的目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切入点在于婚约(婚姻)可不可以解散。

认为婚姻应该自主的人比例一直大幅领先,说明人们崇尚婚姻自主,所以A项正确。

题中并未提到门第观念,因此D选项错误。

一边倒的选择也看不出政局的影响,因此B项错误。

同样的崇尚自由反对的就是保守思想,所以C项错误。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本题中赞成婚姻自主的占据绝大多数,因此选择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末通商口岸地区因为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所以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另外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本身就是错误的。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的理解。

①反映的是经济近代化:

洋务运动;②反映的是经济近代化: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③反映的是政治近代化:

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④反映的是政治近代化:

戊戌变法。

故此题应该全选,答案为D项。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说明①正确;“官斥二人:

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说明②③正确;④不对,1908年为晚清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建立,因此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大意为“二十年前创办煤气灯股份公司时,没有人买股;现今(1882年)有人创办电灯股份公司,买股者踊跃”。

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所以B符合题意。

“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不能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和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所以排除AC。

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和通讯的变迁。

材料信息“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体现了通讯工具电话的使用,故B项正确;火车属于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电报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电影在1905年才出现,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9、C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中西方在通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11、【答案】D

【解析】“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等信息,反映了封建传统迷信思想阻挠近代铁路的兴修,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观念转变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和所学史实表明中国人对待学习西方技术的态度由开始的敌视而转为接受,客观上又反映了世界近代发展的潮流。

但不能反映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D项符合题意。

13、【答案】 A

【解析】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是在1956~1966年期间,说明1937年我国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交通,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反映出的现象应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故答案为C。

15、C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

1912年是民国元年。

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法令,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故选A。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B项已不是“新闻”了;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C项也不是“新闻”了;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912年的《申报》不可能报道。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旨在考查考生辨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电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与科技的关系日益紧密。

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为电影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无论是3D电影还是科幻电影,甚至是《画皮Ⅱ》《十二生肖》等普通娱乐电影,都大量采用了电脑特技,从而使电影更精彩,故C项符合题意。

本题中A项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电影的国际交流;B项说法错误,这十部影片中科技电影和娱乐电影居多;D项说法过于片面。

18、D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24年12月,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但开业当天出现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电车通行的现象。

《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电车公司交3万元救济贫民平息了事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大众传媒能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正确。

近代化受传统观念的重重阻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排除。

近代化不可避免地会激化矛盾,过于绝对,故C排除。

化解社会矛盾是大众传媒的职责所在,过于笼统,没有突出近代化的进程,故D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电影艺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

(1)主旨:

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2)功能:

商业功能。

社会现实: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流行实业救国思潮,掀起倡用国货运动。

背景: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4)趋势:

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感想:

旧的联系方式有的消失,有的还在发挥着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2、

(1)特点:

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

(答出其中4点即可)

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展。

(2)原因:

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开办。

(答出其中4点即可)

影响:

近代报刊传递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

播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革命

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