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82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上海各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卷【诗歌鉴赏题】汇集

2021年金山二模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

陕西的华山。

③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C )。

(1分)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

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

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

14.小明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内容为: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

)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明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请你为小明解惑。

(4分)

答案示例:

小明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

(2分)《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2分)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

评分说明:

感情理解正确各2分,表达最好符合情境的要求。

2021年闵行二模

水调歌头

宋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2.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B  )。

(2分)

A.狂    B.香    C.长    D.快

13.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C   )。

(2分)

A. 雄浑旷达   B. 清新飘逸   C. 清幽郁结  D. 洗练自然 

14.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

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

(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

(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

(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2021年浦东二模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

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

1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1分)

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

          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

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

          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

13.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

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

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

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

14.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5分)

 参考示例:

“如社燕”三句,作者以社燕自比,春来秋去,从漠北漂泊来此寄居栖身,暗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1分);“且莫思”两句,劝人将身外名利放下,开怀行乐,此一转(1分);“憔悴”两句,又一转,表达自己无法借宴乐派遣心中的悲伤和憔悴(1分);“歌筵畔”三句再转,歌筵管弦,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暗示作者愁思无已,唯有借醉眠以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1分)。

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地表达出作者流宦他乡的复杂心情(1分)。

2021年普陀二模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郎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业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12.词牌是( D )。

(1分)

  A.苏幕遮   B.水龙吟   C.雨霖铃  D.锦堂春

13.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14.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5分)

评分角度:

评分角度:

运用什么典故1分;结合文本分析如何深化情感3分;赏析用典效果1分。

答案示例:

上片写院中春暮,引出对年华流逝、它路飘零的感慨;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

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

《琵琶行》所述故事和场景画面引发多重联想,“算感旧,何止

琵琶”暗含由兴盛转向冷落、命运无常的凄凉,“席上青衫湿透”流露出纵退隐欢歌也难消忧愁暗

恨的悲叹,还由个体到群体,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怀才不遇、天涯沦落、“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的感伤,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2021年青浦二模

登岳阳楼(其一)①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

②横分:

瓜分  ③徙倚:

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D    )(1分)

A.写景抒情    B.羁旅生活   C.凭吊怀古   D.送别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

 

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

(5分)

首联写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望浩渺的长江和洞庭湖,看湖面风平浪静,看夕阳缓缓西下,看帘旌静静低垂。

此时的心情轻松平和。

   颔联写作者想到这里曾是吴国和蜀国征战之地,想到当下国家危亡,自己流离失所,即使面对湖山胜景,内心的惆怅、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中写自己颠沛流离,历时三年,历经万里,期间的苦难深重,悲痛难抑。

加上登楼望远勾起思家之情,高楼凭栏更生孤苦、危险之感。

层层悲苦情感叠加,悲何如哉!

尾联是前面积压的悲苦之情的总爆发,像火山喷发难以抑制。

“无限悲”道出了苦难的深重与绵长。

眼前景只是令人生悲的风霜、落尽树叶的苍老枝干和浩瀚无际的长江洞庭。

登楼的人是国破家亡亡命天涯的白发老者。

触景生情,痛苦无限叠加,痛不能堪。

2021年松江二模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2.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D  )。

(1分)

A.踏莎行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渔家傲

13.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2分)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4.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

请说明理由。

(5分)

答案示例:

“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

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

(评分标准:

1点2分,给满5分为止)

2021年徐汇二模

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0.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B)(1分)

A.《唐宋词简释》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  D.《古诗源》

11.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12.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

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5分)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

《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

《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4分,各2分)

2021年杨浦二模

松滋渡①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②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③回。

   十二碧峰④何处所,永安宫⑤外是荒台⑥。

    注:

①松滋渡:

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

②夷陵:

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

③鸟道:

指三峡曲折水道。

④十二碧峰:

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

⑤永安宫:

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

⑥荒台:

传说中神女的阳台。

12. 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D  )。

(1分)

A. 写景诗  B.怀古诗  C.羁旅诗  D.游仙诗

13.下列对本诗首联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

A. “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使全诗笼罩在凄迷氛围中。

B. “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加重了全诗的迷离之感。

C. “渡头”与“云际”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由渡口登上高峡。

D. “洒”字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增强凄美之感。

14. 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认为本诗“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

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5分)

首联视角由近及远,颔联由眼前想到历史遗迹,颈联由峡中船只船夫想到巴人艰难的生活,尾联想到神话。

本诗的望由实而虚,抒发出作者对历史兴废、人世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此中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每联(1分),总结:

流露出作者对时代变迁、人世更迭的感慨(1分)

2021年宝山二模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金微山:

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

②梅花曲:

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2.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礴。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4.联系全诗,赏析“拥”“思”“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5分)

答案示例 “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

“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2021年崇明二模

促织①二首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 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 ①促织:

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

②缲车:

抽茧出丝的工具。

③纬车:

纺车。

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1分)

A.两首诗内容相关,完整统一。

  

B.两首诗体裁相同,属于古体。

  

C.“一点光分草际萤”句,侧面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D.“水碧衫裙透骨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13.以下评价适用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C  )。

(2分)

A.雄浑豪放   B.幽冷峭拔   C.蕴藉有致   D.华美绚丽

14.两首诗歌借“促织”之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独具匠心,请加以赏析。

(5分)

两首诗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写蟋蟀(1点),第一首写蟋蟀仿佛知道要提前准备租税,于是在织机旁,忍冻挨饥地催促纺织到天明(1点),明写蟋蟀,暗喻织妇,表现其劳作之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1点);第二首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1点),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1点)。

两首诗整体上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1点)。

评分说明: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021年奉贤二模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

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

②末路尘沙:

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2. 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B  )。

(1分)

A.《介甫古体诗》   B.《半山格律诗选》 C.《临川长短句》   D.《王荆公辞赋选》

1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2分)

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分)

答案示例:

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1分),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1分);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1分),“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1分);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1分);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

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1分)。

(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021年虹口二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闉③。

【注】①鼓声:

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

②江汉:

指今湖北省一带。

③城闉:

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

12.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1分)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分)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

  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

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

  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分)

答案示例:

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

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

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

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

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明:

4层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情感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

2021年嘉定二模

秋怀(其二)

孟郊〔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

(2分)

A.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5分)

答案示例:

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

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

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2021年长宁二模

送李将军赴定州①

(唐)郎士元

双旌②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③路,天骄④已请和。

[注]①送李将军赴定州:

诗题一作“送彭将军”。

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

②双旌:

唐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

③阴山:

山脉名。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

④天骄:

汉时以此称匈奴。

12.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A(2分选B得1分) )。

(2分)

A.送别诗          B.边塞诗          C.记行诗          D.咏史诗

1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2分)

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雄壮。

         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

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

         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

14.“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请结合整首诗,从内容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4分)

答案示例1:

“莫断阴山路”更好。

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而尾联用“莫断阴山路”,则有劝诫的意味,劝诫李将军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一味杀伤敌人,使诗意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

若用“想到阴山北”则延续了此前赞颂祝愿的思路,无此反跌之效。

(4分)

答案示例2:

“莫断阴山路”更好。

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尾联若接着写“想到阴山北”,只是直接延续此前语意,诗意较平。

“莫断阴山路”不直接写对胜利的祝愿,而是说敌人已请和所以请放敌军一条生路,以此来表达必胜的信心和祝愿,更显委婉,更有风致。

(4分)

评分说明:

选择“想到阴山北”也可以,根据理由酌情给分。

2021年黄浦二模       

夜听捣衣 ①                          月下听砧

                  [东晋]曹毗                         [唐]刘长卿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

    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③。

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清风流繁节②,回飙洒微吟。

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注】①捣衣:

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②繁节:

繁密的节奏。

③卢龙戍:

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

12.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2分)

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

  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

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

  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3.“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分)

正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增强画面感。

14.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

(4分)

答案示例:

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点放在捣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相结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

2021年静安二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