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0198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doc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

萍乡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景点景区有3O多个,分为工人运动、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等主要类型。

本文着重介绍了萍乡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状况,为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安源;红色旅游}资源·

萍乡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从19世纪末2O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O多年里,萍乡人民为了自由、和平、幸福,浴血奋战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创造了工人运动、武装斗争的光辉业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萍乡从此也就有了许多革命纪念胜地,成为了今天的红色旅游资源。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对这些资源加以清理、重建、整合,使之形成品牌、规模,为萍乡的旅游融入全国发展战略准备条件。

一、萍乡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萍乡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大体上分为工人运动、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几个大的主线,分布在全市各个县区的不同地方。

(一)工人运动主题红色旅游资源:

主要分布在安源镇、安源煤矿等地,有景点2o多个。

安源工人运动俱乐部:

安源工人运动俱乐部是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最早、最大、最有特色的工人活动大厦。

它的前身是安源牛角坪52号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是1922年5月1日成立俱乐部时的所在地。

同年9月工人大罢工后,俱乐部得到迅速发展,并建立了紫家冲、湘东、株洲、醴陵四个分部。

由于原有的办公地点已经不适合俱乐部的发展,于是由工人自动捐款、自行设计,建设了新的办公楼和活动场所,即现在的安源工人运动俱乐部。

俱乐部坐落在安源镇半边街,分为前后两栋,前为临街一家店铺,买下来后改为办公楼,后栋是仿照莫斯科大剧院式样兴建的演讲厅。

1924年5月1日,新俱乐部成立从此以后,工人集会、演讲等活动就在这里进行。

刘少奇、黄静源、肖劲光等都在此作过演讲或演出过文明戏。

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安源曾经有过“小莫斯科”之称,而工人俱乐部就是其象征和标志,李立三、刘少奇、黄静源等人都在此居住、工作、战斗过。

总平巷:

总平巷是安源煤矿最早、最大的一个采掘区的总称,它建立于1898年,是1922年9月14日安源工人大罢工的爆发地。

罢工爆发时,工人们从总平巷潮水般涌出井口,高呼口号,走上街头。

工人纠察队在井口树起大旗,日夜守候,不许任何人下井,直至罢工胜利。

从1921年开始,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多次下总平巷矿井考察。

1930年9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来安源,带领红军战士又一次下总平巷,到矿井深处与工人谈心,进行革命宣传。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是安源路矿工人学习文化的第一所学校,位于安源镇老后街五福斋巷,是四栋三问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1922年1月,李立三主持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暨工人子弟学校,以此为校舍,把讲授科学文化和传播马列主义结合起来,为建党、建团和组织工人俱乐部创造了条件。

1922年9月罢工胜利以后,工人学校扩充为七所,分布于安源、紫家冲、湘东、醴陵、株洲等地。

谈判大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

1922年9月14日安源工人大罢工开始后,路矿当局采用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破坏罢工,但都失败了,16日不得不同意与工人代表谈判。

上午lO时,工人代表刘少奇来到矿局总公事房——公务总汇,与路矿当局及戒严司令进行谈判。

谈判大楼戒备森严,岗哨密布。

为保证刘少奇的安全,数千工人把大楼包围起来,以助声威。

由于刘少奇等人的坚决斗争和工人的强大力量,迫使路矿当局在工人提出的十三条协议上签字。

从此,谈判大偻成了工人们心目电斗争胜利的一个标志。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位于安源镇老后街,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1922年7月,工人俱乐部集资百余元,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附设在工人补习学校内,李立三任总经理。

同年9月罢工胜利后,工人认购股票和俱乐部拨款,资金增加到18000余元,租赁老后街一家店铺,于1923年2月7日开设门市营业,易礼容、毛泽民先后任总经理。

安源大罢工决策会议会址:

安源大罢工的前夕——1922年9月初,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来安源巡查工作,在安源镇牛形岭山脚下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里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在这里决定立即组织路矿两局全体工人举行大罢工。

这栋平房就成了安源大罢工的决策会议会址。

毛泽东来安源的居住地:

中国早期的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来安源指导工作,有时居住时间长,有时居住时间短,留下了不少居住地。

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来安源考察,住在安源八方井44号,是一栋四栋三间的砖木结构平房。

这一次他走家串户,下矿井,了解工人疾苦,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为党在安源开展工作做了准备。

1921年冬,毛泽东、李立三等人再次来到安源,住在老后街一栋砖瓦结构的小饭店里,是一栋小平房。

在这里毛泽东等人决定组织安源工人俱乐部,团结路矿两局工人共同奋斗。

中共安源市委机关地:

1922年冬,中共安源地委成立,1926年地委机关设在安源八十间。

1927年成立中共安源市委,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中共安源市委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

中共安源市委的书记有留俄回国的安源工人党员刘昌炎、蔡以忱等人。

市委除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外,还领导萍乡及株萍铁路沿线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

黄静源烈士殉难地:

黄静源烈士(19OO一1925)湖南郴县人,中共党员,1923年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办事处主任,并主持工人子弟学校暨工人补习学校第七校的工作,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工人俱乐部副主任。

1925年“九月惨案”中被捕,1O月16日被军阀杀害于安源。

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是为纪念安源工人运动而修建的,1955年8月开始筹建,1956年1月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初称“安源工人运动俱乐部”。

1964年建新馆,改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1968年在安源牛形岭山腰建立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陈大楼,更名为“毛主席去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

1972年9月恢复现馆名。

纪念馆高24米,建筑面积3245平方米。

纪念馆全面系统介绍了1921年至1930年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安源工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历史。

纪念馆收集了文物5100余件,文献史料和回忆录5000余份,照片、录音、录像资料6000余件。

纪念馆1996年11月被原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定为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12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定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二)秋收起义主题红色旅游资源:

主要分布在安源、芦溪、莲花等地。

安源军事会议会址: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受党中央派遣来安源组织秋收起义工作。

在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工作。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潘心源(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浏阳农军负责人),蔡以忱(中共安源市委书记),宁迪卿(中共安源市委委员),王新亚(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安福农军负责人),杨骏(中共安源市委宣传部长)等起义地区党的负责人和军事负责人。

会议讨论湘赣边各县秋收起义前的军事局势以及农民暴动的具体布置,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

决定将安源、修水、铜鼓的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还决定了起义的日期、进军路线和口号。

会后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第二团在会址门前大操坪编队练兵,为起义

做好准备。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紧密结合开始的标志,是中国工农革命武装诞生的标志。

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出发地:

秋收起义爆发时,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在安源镇张公祠集合出发,分三路进攻萍乡县城。

张公祠是清光绪年问安源路矿当局为纪念萍乡煤矿第一任总办张赞宸而建造的。

该建筑为德国风格,初为矿局所办学校校址,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为国民党安源市党部驻地,后为工农革命武装力量驻地。

卢德铭烈士殉难地和烈士陵园:

卢德铭,1905年6月出生于四川I省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1924年入黄埔军校二期学习,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他率部响应,后在上级指示下,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任秋收起义总指挥。

9月20f:

1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向井冈山进军,部队经过萍乡的桐木、小枧,22日到达芦溪。

23日早上,部队从芦溪更田村出发后,国民党反动派朱培德部江保定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在山口岩拦截我部第三团,卢德铭挺身而出,返身杀人重围,率领一个连阻击敌人,掩护后续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23岁。

1982年,在卢德铭牺牲地不远处,建立了卢德铭烈士陵园,有卢德铭烈士塑像、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卢德铭烈士纪念馆,以寄托后人对先烈的缅怀与敬仰。

1987年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杨得志同志题写碑文,1995年陵园列为萍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秋收起义纪念碑和秋收广场:

1927年初,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了秋收起义军事会c义,并于9月9日亲自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次高举起工农武装革命的旗帜。

1998年中央批准在萍乡建立秋收起义纪念碑。

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秋收起义广场,广场面积300亩,于次年建成,是江南的大广场之一。

纪念碑高30.9米,坐落在秋收起义广场正中,“秋收起义纪念碑”的碑名由江泽民同志题写。

现在,秋收起义纪念碑和秋收起义广场是萍乡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萍乡各种重要集会与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

秋收起义部队杨歧山宿营地: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后,于9月21日来到杨歧山千丘田下的水江乡快荣村,在快荣村打土豪、捉恶霸,将大土豪黄金源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

9月22日,工农革命军越过杨歧山区,宿于山下的上栗县东源乡小枧村沈家祠神庙(该庙是目前萍乡保存最好、最大、最完整的神庙)。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原为“宾兴馆”,因莲花一枝枪的历史而得名l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迫使各地工农武装力量缴枪,莲花农民自卫军有6O枝枪,被缴去了59枝。

共产党员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将唯一的一枝枪的枪身和枪机分别掩埋在不同的地方,才使这枝枪保存下来。

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攻克莲花县城,师部和前委指挥部就设在“宾兴馆”。

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莲花党组织部分负责人会议,就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毛泽东还在这里秘密会见了宋任穷,宋给毛带来了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信,通报了吉安等地的敌情,毛泽东决定退守宁冈,下达了向井冈山

进军的命令,开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转折。

1968年莲花县委、县政府修缮“宾兴馆”,将其命名为“毛主席领导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

1927年9月23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遭遇赣敌朱培德部的袭击,革命军损失近700人,总指挥卢德铭在战场上牺牲。

为保存实力,毛泽东率部队由芦溪进军莲花。

9月24F-I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莲花的第一个村子是高洲乡高滩村,部队在这里休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研究攻克莲花县城的作战方案和进军路线。

五峰山秋收起义战场遗址:

秋收起义爆发后,东桥、排.E、腊市、麻山等地农民(五峰山地区)数千人在刘型、贾孝宽的领导下向驻扎在下埠的敌人进攻,留下了许多战场遗址,有东桥钟鼓寨、鹅公岭等比较著名。

(三)井冈山革命斗争主题红色旅游资源:

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在罗霄山脉展开的,其革命旧址主要分布在莲花县境内,安源区、上栗县也有少量保存。

莲花花塘官厅:

位于莲花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是清末帝师朱益藩的老宅。

1931年1O月8日至15日,中共湘赣省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正式成立湘赣省委。

(此前湘赣省委的前身湘东南特委也驻扎在这里)紧接着lO月17日至25日,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也在这里召开,正式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以莲花地方武装为主改编而成的湘东独立师(f.六军团前身)以及红十七师也曾在这里组编,官厅是莲花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

位于神泉乡境内,距县城约5公里l935年7月,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

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

二是陈毅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

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

红军医院、修械所、被服厂、硝盐厂:

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由莲花地方党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在坊楼上沿江秘密建立了红军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和硝盐厂,为井冈山斗争提供医疗卫生、修理枪械、衣服被褥、食盐等服务,大大方便了革命战士的需要。

安源市苏维埃政府驻地:

l930年9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率领红军攻占萍乡、安源,在安源成立了安源市苏维埃政府,这是我国第一个市级苏维埃政府。

政府旧址在安源镇中心地,是一个由三座四栋三间的砖瓦房组成的四合院。

在安源市苏维埃政府主持下。

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毛泽东、朱德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号召工人参加红军,会后有数千名工人参加了红军。

在安源市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安源工人帮助修好了损坏的武器,为红军提供了几十担雷管炸药,为红三军团建立了第一支电话队,是中国军队中最早的通讯部队。

斑竹山工农革命军根据地:

1928年1月17日,中共安源市委组织武装起义,攻占了萍乡县靖卫队第一分队盘踞的上栗万寿宫,激战半个小时缴枪50余枝。

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开辟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

在此,工农革命武装组编为工农革命军直辖第二团,成立了团部,设有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稽查处、输送队、大炮队、长龙队,团部还设有党支部和共青团支部。

在斑竹山革命武装斗争中,广大工人、农民充分发动起来了,恢复了工会和农会,成立了十几个乡的农协,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第二团的声威大震。

杨歧山红军游击队根据地:

杨岐山是湘赣两省交界处的险峻高山,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杨岐山是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

萍乡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0年l0月,中共湘东特委、特别区苏维埃政府在麻田的大江边石屋老正式成立,王首道任书记,袁德生任主席。

在此期间,麻田、大江边、沈子、石溪、杨溪、蔡家和熊岭七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湘赣省苏维埃独立一师——湘东独立师也在此驻扎。

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石屋老刘家的祠堂,土瓦结构,建于l909年,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

大安山区红军战场遗址:

1931年l0月国民党萍乡县保安团副团长叶炎奎率8个连900多人分三路向萍东南苏区进发,在新泉设立三道工事——“连哨”、“第⋯排哨”、“第二排哨”。

l931年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师第三团(既红三团)在谭家述、王震的率领下,开赴萍乡,分别驻扎在十八湾、头、沈子等地待命。

红三团与中共萍乡县委、县苏维埃联合召开会议,商定战斗方案,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1932年2月1日凌晨战斗打响,经过4小时激烈战斗,到上午9时共歼灭敌人700多人,俘虏200多人,缴获步枪50余枝、机枪2挺,还有大量子弹、银元、食盐及两架电话机。

这次战斗的战场至今还有遗迹保存。

(四)抗日战争主题红色旅游资源:

在抗日战争期间,萍乡人民高举抗日大旗,英勇斗争,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遗址,是今天红色旅游的好资源。

湘东云程岭抗日烈士骸骨塔:

1946年6月到9月间,日军三次侵扰萍乡、湘东等地,我市军民奋起抵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战斗中也牺牲了许多将士和民众,为纪念我牺牲的军民,1944年冬由国民党第七十二军军长傅翼倡议,报江西省批准,在云程岭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收埋了阵亡将士的遗骨,有傅翼将军的题词和原江西省国民党政府主席王陵基撰写的碑文。

198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垄上村新四军组编及驻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l937年l1月底,在湘赣边坚持战斗三年多的红军游击队员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九龙山、五里山、牛形山、柑子山、太平山等地下山,向地处武功山的莲花垄上村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部队。

部队由延安派来张秀等人负责培训、指导。

案山关抗日战争战场:

案山关是在杨岐山的关上村与关下村的交界处,两山夹峙,中如平案而得名。

1945年,在案山关曾经有过一场激战,是我军与日军的较量。

这一仗打出了我军的声威、豪气、壮烈。

古战场上至今还飘散着战火的硝烟,留下了抗日将士的忠魂。

(五)萍乡革命斗争中的名人故居资源。

萍乡籍的革命名人比较有名的是文廷式、张国焘,他们的故居有的已经拆除,有的已经破旧,需要尽快予以修缮恢复。

文廷式故居:

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又号罗霄山人、纯常子,萍乡花庙前人。

文l856年生,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1890年又获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

1894年,大考翰詹,光绪亲擢文廷式一等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并任光绪宠妃珍妃的业师。

1896年,因其盛名、耿直,为后党所嫉,罢官。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通缉搜捕他,他被迫出走.日本。

1904年8月24日,文廷式在萍乡逝世,年仅49岁。

文廷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能在中国历史上树碑立传的人物。

他的故居虽然在萍乡城市改造中被拆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家谱提供的图形,以及亲友提供的回忆,进行修建,恢复其故居,供后人瞻仰。

张国焘故居:

张国焘,字KAI驱,又名特立。

生于1897年l1月14日,萍乡上栗县金山镇木山冲人。

1916年他在上海、北京等地读书,接触新思想。

1918年他人北京大学理工学院学习,正式参加革命活动。

在著名的“五四”运动中,张国焘积极组织并参加革命斗争并被捕入狱。

1920年张国焘在上海、北京等地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共同商讨建党事宜并负责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工作。

在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国焘被选为会议主席,主持会议工作,并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任组织主任,留任中央机关工作,后张国焘一直从事党的组织与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之后的革命经历中,虽然有过错误,但是一直在中央机关、共产国际等部门工作。

1931年初张从苏联回国后,在鄂、豫、皖苏区工作,11月组建红四方面军,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

后因革命形势变化,张等人率部西进三千里,建立川陕苏区,为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条件。

在与中央会合后,张因为违反中央北上的决定,另立中央,率大军南下,造成分裂。

经过中央艰苦努力的工作,红一、二、四方面军于1935年1O月在会宁会师,结束了艰难的长征。

同年12月,张国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37年张国焘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1938年4月4日清明节张国焘在祭拜黄帝陵后投身于国民党,经挽留无效,中共中央遂开除了张的党籍。

后张国焘在国民党内任职,并在上海创立《龟0进》周刊。

l948年张国焘一家迁往台湾,1949年冬住香港,1961年至1971年,张写作《我的回忆》并出版。

1968年张国焘移居美国,1977年张住进加拿大的老人院,1979年12月2日去世。

张国焘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

物,不论是从他前半生的革命功绩上看,还是从他后半生的历史教训上看,我们都有理由对他的故居与历史加以整理、研究、展出,供后人去参观、参考。

绛园:

张学良将军的囚禁地,1937年12月,张学良将军被国民党有关当局转移到萍乡,住在绛园(原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大楼),1938年2月底离开。

张学良将军在萍乡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却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开一个纪念室,作为我们对他的怀念。

(六)其他类别的红色旅游资源。

萍乡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有一些是过去我们没有注意的,在发掘过程中我们认为它们有巨大的价值。

萍、浏、醴起义指挥部与爆发地:

在辛亥革命前,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组织了十次较大的起义斗争,其中就有萍、浏、醴起义。

1906年12月发生在萍乡、浏阳、礼陵三地交界地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它的爆发地在上栗县上栗镇的麻石村龙王庙,指挥部在斑竹山(杨歧山的一部分)的慧历寺,至今还有起义遗迹存在。

革命标语:

在萍乡的许多革命遗址以及邻近的一些地方,都保存着一些革命标语,有秋收起义时期的,有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

比如新泉过熊岭桥沿河下400M左右的路旁有两块石头,

上面保存着“拥护中国工农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标语在上粟小枧、莲花花塘官厅的后墙上、莲花路口村的民房墙壁上等处都保存着一些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标语。

这些标语以及标语墙都应该是很好的红色旅游资源。

革命歌曲:

在革命战争年代,萍乡到处流传着一些革命歌曲、歌谣,比如“十杯酒”、“当兵就要当红军”、“暴动歌”等等。

这些歌曲在红色旅游中将有特殊作用。

革命诗歌:

陈毅同志在上井冈山时,路过张家坊乡的玉皇殿,他在其墙壁上题有诗歌两首,至今保存完好。

其一“久慕玉皇山,如今得赏玩。

古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

”其二“石级层层,芳草簇簇,呵,这就是古今名山。

有威武的神像,有声谐的钟罄。

无苛政,无

吏患。

与世俗隔绝,如桃源仙境,真是古今名山。

二、萍乡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

萍乡的红色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目前在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保护等各个方面,有喜有忧,其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下表对萍乡各个红色旅游资源的状况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第二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名称

状况

归属

类别

安源工人运动俱乐部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安源纪念馆

工人运动

总平巷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萍矿

工人运动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

可以接待游客

纪念馆

工人运动

安源大罢工谈判处

可以接待游客

萍矿

工人运动

安源大罢工决策会议会址

可以接待游客

安源镇

工人运动

毛主席来安源住地

可以接待游客

安源镇

工人运动

中共安源地委机关驻地

可以接待游客

安源镇

工人运动

黄静源烈士墓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安源纪念馆

工人运动

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工人运动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会址

可以接待游客

安源镇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出发地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安源镇

秋收起义

卢德铭烈士陵园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芦溪县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广场与纪念碑

可以正常接待游客

萍乡市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部队杨岐山宿营地

未开放

杨岐乡

秋收起义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

秋收起义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

未开放

高洲乡

秋收起义

五峰山秋收起义战场

未开放

东桥镇等

秋收起义

莲花花塘官厅

未开放

琴亭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医院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修械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被服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硝盐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安源市苏维埃政府驻地

未开放

安源镇

井冈山斗争

斑竹山根据地

未开放

杨岐乡

井冈山斗争

杨岐山红军根据地

未开放

杨岐乡

井冈山斗争

萍乡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未开放

麻田乡

井冈山斗争

大安山区红军战场

未开放

新泉乡

井冈山斗争

云程岭抗日将士骸骨塔

可以接待游客

湘东镇

抗日战争

莲花垄上新四军驻地

未开放

抗日战争

案山关抗日战争战场

未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