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66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xx隧道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那么

依据现行的国家和部颁有关标准、规程和技术标准,充分汲取和借鉴参考国内外高速马路建立的类似工程的胜利经历,再结合本工程现场实际状况,遵照“平安、环保、舒适、和谐”的新设计理念进展。

1.1.设计依据

1、xx省xx至xx段勘察设计合同。

2、xx省xx至xx段工程可行性探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3、《xx省xx至xx高速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文件〕。

4、《xx省xx至xx高速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交通运输部批复看法。

5、《xx省xx至xx高速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交通运输部专家评审看法。

6、《xx省xx至xx高速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省内预审看法。

7、部颁有关标准、规程及《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文》〔马路工程局部〕。

8、xx省交通厅及本工程总体组下发的其他有关文件。

1.2.执行标准

1、《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04〕

3、《马路隧道设计细那么》〔JTG/TD70-2010〕

4、《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标准》JTJ026.1-1999

5、《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标准》JTGD40-2002

6、《马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JTJ004-89

7、《马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JTGF60-2009

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标准》GB50108-2008

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标准》GB50086-2001

10、《马路工程根本建立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方法》〔交通部2007年10月1日实施〕

11、《马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J064-98〕

12、《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文》〔马路工程局部〕

13、《高速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GB/T18567-2010〕

14、《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JTG/TD71—2004〕

15、《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01〕

16、《建筑设计防火标准》〔GB50016-2006〕

1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标准》〔GB50140-2005〕

18、《供配电系统设计标准》〔GB50052—2009〕

19、《低压配电设计标准》〔GB50054—95〕

2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258-96〕

21、《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要求》〔ZBN04009-88〕

22、《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

23、《可挠金属电线爱护套管》〔JG/T3053-1998〕

24、《防爆挠性连接收》〔JB9600-1999〕

25、《电气设备用电线管》〔CEI/IEC614-2-6〕

26、《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92〕

1.3.技术标准

隧道按高速马路标准设计,采纳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马路等级:

1、xx隧道左线及YK3+290~YK3+987

高速马路单向两车道标准;

2、YK3+045.85~YK3+290

高速马路单向三车道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

80km/h;

隧道建筑限界:

1、xx隧道左线及YK3+290~YK3+987

隧道净宽:

0.75+0.25+0.5+2×3.75+0.75+0.75=10.50m

隧道净高:

5.0m

2、YK3+045.85~YK3+290

隧道净宽:

0.75+0.25+0.5+3×3.75+0.75+0.75=14.25m

隧道净高:

5.0m

1.4.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文马路工程局部执行状况

本设计严格遵照交通部公布的行业标准和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文》马路工程局部有关隧道的强制性条文执行状况如下。

《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04〕

第1.0.3条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平安且经济地建立隧道的根本原那么。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件,进展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比拟,使隧道设计符合平安管用、质量牢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本隧道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平安且经济地建立隧道的根本原那么,并作出充分的资料调查、收集,进展多方面综合比拟使隧道设计符合平安管用、质量牢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第1.0.5条隧道主体构造必需遵照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须要,便利作业。

本隧道按新奥法进展设计,衬砌构造采纳复合式衬砌,通过构造计算和工程类比,到达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第1.0.6条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构造设计和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

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探究。

本隧道设计考虑主体构造设计和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已经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探究。

第1.0.7条隧道土建立计应表达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视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困难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料方案,以刚好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

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构造适应于围岩实际状况,更加平安、经济。

隧道土建立计中已作出特地的动态设计,施工中可依据此进展合理地调整。

第3.1.1条应依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谨慎进展调查、测绘和试验。

调查的资料应齐全、精确,满意设计要求。

本隧道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均遵照标准要求进展物探、钻探、地质调查、调汇、水文调查、调汇来满意设计要求。

第3.1.3条应依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的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得调查打算。

在调查过程中,如发觉实际地质状况和预料的状况不符,应刚好修正调查打算。

本隧道在初设、施设阶段均进展相应得调查并编写出详尽的调查打算,在调查过程中未发觉实际地质状况和预料状况不符。

第7.1.2条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那么,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本隧道进、出口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限制在20m以内。

第8.1.2条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态、支护构造、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实力。

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平安运用。

本隧道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态、支护构造、施工条件,在充分考虑围岩的自承实力前提下进展了衬砌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第10.1.1条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那么,保证隧道构造和营运设备的正常运用和形成平安。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当处理,洞内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本隧道设计结合衬砌,在二次衬砌和初期支护之间敷设防水层防水,保证洞内行车平安,洞口通过设置洞外截水沟、洞顶排水沟、路基边沟等排水设施,保证洞口不受雨水冲刷破坏。

第15.1.1条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供应匀称的支承。

本隧道路基严格遵照路基设计标准进展,在图纸中对路基的压实度提出明确要求。

第16.1.1条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爱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限制、维护和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立和营运费用等因素。

本隧道结合其长度、纵坡、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采纳纵向式通风方式设计,并考虑到交通量的增长按近、中、远布设风机台数,来满意建立和营运要求。

1.5.对初步设计主要审查看法的回复

1、应适当增加特别困难地形条件隧道口纵、横断面图。

回复:

对于增加特别困难地形条件隧道口纵、横断面图:

对xx隧道、xx隧道、xx隧道等隧道,在其相应的隧道表路途类型一栏中补充了洞外的平曲线类型及半径,也在其纵断面图中增加隧道口处地形变更的相应数据。

2、全线全部隧道路面宜改为复合式路面。

回复:

施工图阶段遵照专家看法执行。

3、建议将S4c衬砌构造改为S3b。

回复:

围岩分级采纳定性特征划分和定量指标划分相结合的方法进展综合评判,依据工程经历,Ⅳ级围岩划分为3个亚级,符合实际状况,有利于现场管理。

4、建议将偏压挡墙和明洞连为整体,以防渗水。

回复:

分别式隧道Smb(偏压明洞)衬砌设计图,偏压挡墙和明洞是整体的。

5、车行横洞由斜交70°宜改为正交,位置由紧急停车带端头改为正中。

回复:

施工图阶段遵照专家看法执行。

6、进一步加强和地质部门沟通,核实围岩级别。

回复:

通过和地质部门沟通,核实了xx隧道、xx隧道、xx隧道等隧道的围岩级别,对其相应的衬砌类型、工程数量表等进展了修改。

7、xx隧道出口和xx村隧道进口路段路堑太长,宜适当抬高该路段的高程,削减挖方。

回复:

施工图阶段依据路途总体方案进展优化。

8、补充纵断面图中单轴抗压强度、纵波速度、质量指标等参数。

回复:

施工图阶段遵照相关勘察标准规定根底上,试验得出单轴抗压强度、纵波速度、质量指标等参数,综合计算出BQ值以及修正值。

1.6.对定测外业验收主要审查看法的回复

1、结合隧道洞口实测横断面、地形、地貌、地质、景观等进一步优化洞门位置,洞门形式及洞口支护。

回复:

结合专家看法,xx1号隧道,xx隧道,xx隧道洞门位置进展了优化,洞门形式采纳了削竹式洞门,端墙式洞门,考虑到削竹式洞门对行车条件的改善,设计中尽量采纳削竹式洞门,洞口支护采纳喷锚支护,依据地质风化程度,较好地段采纳喷射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形式采纳了方格网植草防护形式,局部地段可以采纳锚杆框架植草防护形式。

2、结合xx特长隧道深孔测试工作(如声波测井、应力测试、抽水注水试验等),进一步查明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发育及有害气体状况,合理划分围岩等级。

回复:

xx特长隧道已完成声波测井,抽水注水试验以及局部深孔钻探,目前局部试验结果尚未出来,施工图设计阶段依据综合试验结果、相关钻探资料对围岩等级合理划分。

3、进一步加强对隧道洞身懦弱围岩段及浅埋、偏压段衬砌构造设计,幸免施工中出现软岩大变形等病害。

回复:

结合专家看法,针对不同的岩性采纳了不同的设计参数及构造形式,依据隧道的埋深,围岩级别采纳了相应的深埋和浅埋的构造形式,隧道偏压段采纳了偏压段衬砌构造形式,以适应隧道地形的变更。

结合地勘资料,针对不同的地质病害在施工图设计中进展专项设计。

4、隧道Ⅴ级围岩衬砌取消D25中空注浆锚杆。

回复:

按审查看法执行,全线取消D25中空注浆锚杆。

5、局部隧道洞口挖方段偏长,可适当外延隧道晚出洞或提高设计标高。

如:

xx隧道进口段、xx隧道出口段、xx村隧道进口段及xx隧道出口段。

回复:

结合专家看法,对上述各隧道洞口优化设计如下:

1〕针对xx隧道浅埋状况对纵面进展了优化设计,已抬高了隧道进出口标高。

2〕xx隧道进口段处于填筑土层中,埋深约4.3m,结合洞口实测横纵断面,洞顶清表刷坡至原状岩层形成自然仰坡,限制成洞面及洞门位置。

3〕xx隧道出口段地形平坦、长距离浅埋,YK27+880处为岩溶漏斗,施工时有冒顶可能,设计时考虑以28m长管棚穿越漏斗区,限制洞门位置。

4〕xx村隧道进口段,结合洞口地形条件,外延隧道9m。

1.7.对施工图设计主要审查看法的回复

1、对无初期支护衬砌类型的仰拱提出清渣要求。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

2、Ⅴ级围岩视具体地质条件,局部地段可合理选用系统锚杆。

回复:

洞口Ⅴ级围岩地段,考虑到长管棚的注浆加固作用,改善了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故取消系统锚杆设计;洞身Ⅴ级围岩地段,如地质条件为覆盖层、断层裂开带或节理裂隙较大,注浆效果较好时,采纳φ42注浆小导管进展注浆加固。

3、初期支护应按围岩实际状况,设置型钢拱架和格栅钢拱架,锁脚锚杆应结合施工工法和开挖步骤适当增补。

回复:

型钢拱架由热弯或冷弯加工而成,格栅钢架由平凡钢筋焊接加工而成,二者在Ⅳ级围岩初期支护中,均能够满意构造受力要求。

但格栅钢拱架加工成品困难,本钱较高;同时型钢拱架具有刚度大,承受实力强,能刚好受力等特点,设计采纳了型钢拱架。

锁脚锚杆已结合施工工法及其开挖步骤进展了设计。

4、洞口长管棚尾端搭接应设5~10m超前小导管,以确保施工平安;洞口段地质条件较好的,建议取消长管棚,可用超前小导管协助进洞。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

5、加强隧道进出口边仰坡的稳定性分析工作,选择合理的边仰坡方案。

回复:

经核实,隧道洞口边仰坡设计时,已经进展了边仰坡的稳定性分析工作,合理选择了边仰坡设计方案。

6、建议隧道洞门端墙由C15片石混凝土改为C20混凝土。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

7、隧道工点总说明中的平安设计应结合各隧道特点做具体要求,并依据具体工点的不良地质特点提出应急预案。

回复:

经核实,平安设计结合各隧道的特点给出了具体要求,并对存在不良地质的具体工点提出了应急预案。

8、补充该隧道进口下穿采石渣堆的处治方案。

回复:

xx隧道进口,左右线均以40m的长管棚穿越采石渣堆,在长管棚穿过采石渣堆后都已打入灰岩之中,并对长管棚进展注浆加固岩体,根本能够满意施工要求,暂对采石渣堆不进展处治。

9、右洞出口边仰坡开挖偏高,建议结合采石场采掘状况进一步优化设计。

回复:

xx隧道右线出口,依据实际地形显示,洞口外面根本是一平场地。

向外延长,只会增加明洞长度,加大工程造价。

10、出口段4%超高内轮廓采纳R-555m半径,其他正常段采纳R-550m半径,建议统一内轮廓半径。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内轮廓均采纳R-550m的半径。

11、SX-Ⅳa〔3〕和SX-Ⅳb〔3〕工字钢架分别为I20b和I16b,过渡偏大,建议优化。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SX-Ⅳb〔3〕衬砌钢架修改为18工字钢。

12、施工留意事项建议补充三车道和两车道隧道开挖先后依次。

回复:

遵照审查看法执行。

2.隧道地质

2.1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隧址所在地隶属位于xx省xxxx乡xx村。

进出口处有乡村小路和外界相连,交通稍便利。

地形地貌

依据沿线地貌分区,隧址区属构造溶蚀侵蚀中低山峰丛地貌区,隧道通过地段地面标高在550.00~650.00m之间,相对高差约100.00m,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山坡坡度较缓,局部稍陡,植被局部茂密,自然山坡现均处于稳定状态。

沿隧道轴线地形地貌特征:

隧道进口~K3+200,为一向南凸起的山脊前缘斜坡地形,山体较饱满,进口位于山脊北部一稍缓斜坡上,坡角约24°,坡向约304°,主要为采石场开采后弃渣。

K3+200~K3+600,为两山之间的冲沟地形,隧道轴线旁边,冲沟较平缓。

K3+600~出口,为一向南西凸起的山脊斜坡地形,出口处于一稍陡斜坡上,坡度约36°,坡向约147°。

地层岩性

依据勘察资料,隧址山体覆盖层分布范围较小,仅进口处厚度较大,主要为人工填土〔Q4me〕和冲坡积〔Q4al+dl〕粉质黏土。

基岩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角砾状灰岩、硅质灰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及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硅质灰岩,中风化岩质坚硬,饱和抗压强度较高,一般均属较硬岩。

地质构造

隧址地质构造为单斜岩层构造,岩层产状为165°∠58°。

依据地表调查测量,岩体节理主要有L1、L2两组,L1节理:

产状210°∠30°,宽1-3mm,闭合,延长长度2-3m,密度1-2条/m;L2节理:

产状310°∠36°,宽2-3mm,闭合,延长长度3-4m,密度2-3条/m。

水文地质

隧址周边无地表常年流水,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雨补给,沿地表下渗,在斜坡地段,地表径流较好,岩溶一般发育,地下水量不大;在缓坡或相对低洼段,由于地表径流汇水较大,地下水出水量在雨季较大。

本隧道具体涌水量见隧道涌水量估算表。

抗震设计参数

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振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地振动加速度峰值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

不良地质现象

1、采石场及弃渣堆

1〕K3+038~K3+113处采石场弃渣堆,积累体纵长约150m,宽约100m,高10~25m,体积约250000m3。

积累体成分主要为碎石、块石、角砾,母岩成分为灰岩、含炭质灰岩,为自然积累,构造较松散,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垮塌。

处于不稳定状态,恰位于xx隧道进口处,对隧道进口影响较大,开挖后易诱发滑坡、滑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2〕ZK3+980处为一正在开采的采石场,采石场平面呈弧形,纵长约300m,横宽80m,岩体成份为P1q~P1m灰岩、硅质灰岩;受人工爆破影响,在采石场坡壁上局部岩体沿节理面开裂,稳定性较差。

xx隧道出口位于采

xx隧道涌水量估算一览表

序号

里程桩号

长度〔m〕

渗透系数a

汇水面积A〔km2〕

日最大降雨量F〔mm〕

Qi

Q

备注

采纳公式

(m3/d)

(m3/d)

左线

1

ZK3+043~ZK3+068

25

0.10

1.80E-02

68.8

123.92

1139.92

围岩为采石场弃渣及坡积黏性土

Qi=a×F×A

2

ZK3+068~ZK3+118

50

0.18

5.79E-03

68.8

71.72

岩体较裂开,陡倾角

大气降水入渗法

3

ZK3+118~ZK3+305

187

0.10

7.32E-03

68.8

50.39

岩体较完整,陡倾角

4

ZK3+305~ZK3+375

70

0.20

3.38E-02

68.8

464.76

埋深浅,岩体较裂开,岩溶不发育

5

ZK3+375~ZK3+513

138

0.12

4.22E-02

68.8

348.75

岩体较完整,局部溶隙、溶孔等微溶蚀现象发育

6

ZK3+513~ZK3+862

349

0.05

8.68E-03

68.8

29.86

岩体完整、陡倾角、岩溶不发育

7

ZK3+862~ZK3+936

74

0.10

3.58E-03

68.8

24.60

岩体较完整、陡倾角、岩溶不发育

8

ZK3+936~ZK3+950

14

0.10

3.77E-03

68.8

25.92

岩溶不发育

右线

1

YK3+045.85~YK3+075

29.15

0.10

1.86E-02

68.8

127.97

1157.06

围岩为采石场弃渣及坡积黏性土

2

YK3+075~YK3+120

45

0.18

6.20E-03

68.8

76.83

岩体较裂开,陡倾角

3

YK3+120~YK3+314

194

0.10

7.92E-03

68.8

54.46

岩体较完整,陡倾角

4

YK3+314~YK3+351

37

0.20

3.38E-02

68.8

464.76

埋深浅,岩体较裂开,岩溶不发育

5

YK3+351~YK3+524

173

0.12

4.26E-02

68.8

351.99

岩体较完整,局部溶隙、溶孔等微溶蚀现象发育

6

YK3+524~YK3+880

356

0.05

8.68E-03

68.8

29.86

岩体完整、陡倾角、岩溶不发育

7

YK3+880~YK3+947

67

0.10

3.58E-03

68.8

24.60

岩体较完整、陡倾角、岩溶不发育

8

YK3+947~YK3+987

40

0.10

3.87E-03

68.8

26.59

岩溶不发育

石场开采岩壁上,对隧道出洞口有必须影响。

3〕YK3+384~YK3+506处为采石场弃渣积累区,积累体纵长约100m,宽约60m,厚度约5m,体积约30000m3。

积累体成分主要为碎石、角砾,母岩成分为灰岩、含炭质灰岩,为自然积累,构造较松散。

积累区未形成高出地面的突出积累体。

线位在此处下方以隧道形式通过,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小。

2、岩溶

地表调查说明,隧址及周边地表岩溶形态主要是溶沟、溶槽、小的碟形凹地;地下岩溶形态为规模较小的岩

溶漏斗,属于垂直溶洞。

隧址区未见岩溶漏斗。

初勘和详勘在隧址共布置了2个钻孔,未见溶洞,仅见有溶孔和溶槽,说明岩溶发育程度弱。

地震勘探测得隧道岩体界面波速为3559~4330m/s,相当于Ⅱ级围岩的界面波速值,岩体界面波速未见低速异样。

依据勘察资料,结合岩溶发育要素和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可知,隧道围岩岩溶发育程度弱;受地形条件限制和岩层构造限制,地表汇水面积不大,溶洞裂隙透水不含水,降雨时溶洞裂隙渗水量不大,对隧道围岩的影响较小。

但K3+290~K3+500为两山之间的冲沟地形,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相对雨水更简单下渗,雨季出水量为淋雨状甚至涌流状,防止局部突水突泥发生。

总体,隧址区岩溶发育程度较弱,岩溶对隧道围岩影响不大。

2.2隧道围岩分级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从地表往下,按地层时代新老

第1层人工填土〔Q4me〕:

厚5.7~6.1m,分布于隧道进口和洞身ZK3+390~ZK3+470处的采石堆弃渣场;呈褐灰、灰色,稍密,主要为灰岩碎石、砾石。

隧道进口处厚度较大,对边仰坡稳定性影响不利,建议去除或将进洞口位置调整至Ⅴ和Ⅳ级围岩结合处。

第2层黏性土〔Q4al+dl、Q4el+dl〕:

钻孔提醒的为〔Q4al+dl〕粉质黏土,分布于进口处,褐黄-深灰色,可塑状为主,含有灰岩角砾。

厚度为5.90m,对仰坡稳定性不利,应留意降雨季节可能会发生沿基岩面发生滑动。

依据地调资料,〔Q4el+dl〕主要分布于K3+200~K3+600段,为一般粘性土,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小。

第3层灰岩〔P1m、P1q、P1g〕:

为隧道围岩,中~微风化,灰~灰黑色,系可溶性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完整,岩体构造为中层状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弱,以溶隙为主,溶洞小而少,对隧道围岩影响弱;岩体构造面结合程度一般,岩溶裂隙发育段构造面结合程度较差;隧道围岩多为较完整岩体,靠近洞口旁边完整性较差。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Rc=35MPa,地基承载力[fao]=3000kPa。

隧道围岩分级

按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那么划分围岩级别,即依据岩体质量指标BQ值确定不同质量岩体的围岩级别,结合震探、钻探资料及边界条件定性划分各级围岩段。

2.3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进口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进洞口处于一稍缓斜坡上,坡角约24°,坡向约304°,覆盖层为人工填筑土和冲坡积粉质黏土,人工填土为采石场开采后的弃渣。

洞门开挖主要处于弃渣和粉质黏土内,进洞口仰坡为弃渣,对仰坡稳定不利,极易产生塌方。

隧道出口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出洞口处于一稍陡斜坡上,坡度约36°,坡向约147°,山坡坡面基岩出露,为中风化灰岩。

洞门主要处于中风化灰岩内,位于一正在开采的采石场的断面上,岩层倾角陡,且倾向外侧,为顺层坡,同时裂隙构造面的组合交线外倾,仰坡的稳定性差。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左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1、ZK3+043〔进口〕~ZK3+068段,长25m:

该段为Ⅴ级围岩,横断面较陡,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采石场弃渣及坡积的粘性土,覆盖层厚度10-15m,构造松散,稳定实力差,拱顶及侧壁极易产生塌方,雨季洞内呈淋雨状出水。

2、ZK3+068~ZK3+118段,长50m:

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质量指标BQ/[BQ]=302/282。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陡倾角,较硬岩、较裂开,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