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8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9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docx

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

2009-2010年高考化学热点专题突破(十个热点)

热点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热点二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热点三 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热点四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热点五离子共存

热点六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热点七氧化-还原反应

热点八电化学

热点九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定律

热点十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热点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必备知识规律总结】

一、原子结构

1.几个量的关系(X)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同位素

(1)要点:

同——质子数相同,异——中子数不同,微粒——原子。

(2)特点: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不变。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3).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4.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4).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5).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二、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几个量的关系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数

|最高正价|+|负价|=8

2.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

(1).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3而又小于8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0族(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除外)。

(2).在周期表中,第ⅡA与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第1~3周期(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4、5周期相差11;③第6、7周期相差25。

(3).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别有以下二种情况:

①第ⅠA、Ⅱ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该周期元素的数目=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ⅢA~Ⅶ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4).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一分界线,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左下方的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也有非金属性。

(5).对角线规则:

沿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方向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这一规律以第二、三周期元素间尤为明显。

3、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常用方法

(1)、结构简图法

本方法常用于原子序数小于20号元素或已知某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

其步骤为:

原子序数→原子结构简图→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例1某主族元素的离子有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B)

(A)第六周期,第ⅡA族(B)第六周期,第ⅣA族

(C)第七周期,第ⅡA族(D)第七周期,第ⅥA族

变形1某主族元素的X原子有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第六周期,第ⅡA族(B)第六周期,第ⅣA族

(C)第七周期,第ⅡA族(D)第七周期,第ⅥA族

变形2某主族元素的离子有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则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C)

(A)第六周期,第ⅡA族(B)第六周期,第ⅣA族

(C)第七周期,第ⅡA族(D)第七周期,第ⅥA族

(2)、区间定位法

对于原子序数较大,若用结构简图法,较复杂且易出错,可采用区间定位法。

其原理是:

首先,要牢记各周期对应的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周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零族元素

原子序数21018365486118

其次,要熟悉周期表中每个纵行对应的族的序数。

族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族

纵行12345678-101112131415161718

(1)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零族元素的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零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零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2)求差值、定族数。

用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减去已找出邻近的零族元素中较小的序数,所得差值即为该元素的族序数。

确定时要注意以下二点:

①短周期中因无副族元素,故所得差值即为主族序数。

②11-17纵行数的个位数与族序数相等,差值超过18时,差值再减去14后,按照上述方法即可确定族的序数。

例2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独居石(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为Ce、La、Nb…的磷酸盐)中,查明有尚未命名的116、124、126号元素。

试判断,其中116号元素的应位于周期表中的(B)

(A)第六周期ⅣA族(B)第七周期ⅥA族

(C)第七周期Ⅷ族(D)第八周期ⅥA族

(3)、相同电子层结构法

主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主族元素的阴离子与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要求掌握氦式结构、氖式结构、氩式结构等三种。

(1)氦式结构(2电子结构)

第一周期H-He

第二周期Li+Be2+

(2)氖式结构(10电子结构)

第二周期N3-O2-F-Ne

第三周期Na+Mg2+Al3+

(3)氩式结构(18电子结构)

第三周期P3-S2-Cl-Ar

第四周期K+Ca2+

例3(1996年高考题)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4)、特殊位置法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特殊位置,如周期表中的第一行,第一列,最右上角,最左下角等来确定。

例4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如下图。

X

Y

Z

(1)X元素的单质其分子式是,若X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X单质的摩尔质量。

(2)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含Y的天然矿物的名称为

(3)Z单质的晶体类型是属于,Z与钠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答案:

He4g/mol萤石分子晶体

 

针对性练习

1.N和Ne的原子半径前者与后者相比(B)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2.178O和168O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前者与后者相比(C)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3.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为27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

A.111B.161C.272D.433

4.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5.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如果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

A.a-c=m-nB.a-b=n-mC.c-d=m+nD.b-d=n+m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

(A)XY (B)XY2 (C)XY3   (D)X2Y3

7.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8.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D)

A.16B.26C.36D.46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

10.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该粒子不显电性B.该粒子质量数为4

C.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11.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

若A、B、C、D间分别形成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可能性最大的是(C)

A.D2AB.C2BC.C2AD.D2B

12.一些科学家预言,存在稳定的超重元素,如114个质子和184个中子的原子,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IVA族,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第七周期元素共有50种B.该元素原子的质量数是184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98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

13.某元素R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相同价态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可能化合价是(AC)

A、(m-n)/14B、(n-m)/14C、(2m-n)/28D、(n-2m)/28

14.已知一个

分子质量为a(kg),一个

分子的质量为

,若以氧原子质量的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

A.

 B.

 C.

 D.

15.

、D、E5种粒子(分子或离子),它们分别含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

;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含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_,含有10个电子的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

(2)

的电子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D、E3种粒子结合质子

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粒子的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这一顺序可用以下离子方程式加以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①

 

热点二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必备知识规律总结】

一、水的离子积

1.定义

H2O

H++OH-△H>0,KW=[H+][OH-]

2.性质

(1).在稀溶液中,KW只受温度影响,而与溶液的酸碱性和浓度大小无关。

(2).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KW增大,反之则减小。

(3).溶液中H2O电离产生的CH+=COH-

(4).酸溶液中CH+=CH+(酸)+CH+(水)≈CH+(酸),CH+(水)=COH-;碱溶液中COH-=COH-(碱)+COH-(水)≈COH-(碱),COH-(水)=CH+;盐溶液显中性时CH+=COH-=CH+(水)=COH-(水),水解显酸性时CH+=CH+(水)=COH-(水)>COH-,水解显碱性时COH-=COH-(水)=CH+(水)>CH+。

二、溶液的pH

1.定义

pH=-lg[H+],广泛pH的范围为0~14。

注意:

当溶液中[H+]或[OH-]大于1mol/L时,不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pH、C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250C)

CH+与COH-关系(任意温度)

溶液的酸碱性

pH<7

CH+>COH-

溶液呈酸性,

pH=7

CH+=COH-

溶液呈中性

pH>7

CH+<COH-

溶液呈碱性,

3.改变溶液pH的常用方法

pH变化

采取的措施

pH增大

加碱

对于酸性溶液可加水稀释

pH减小

加酸

对于碱性溶液可加水稀释

4.有关pH的计算

(1).酸溶液中,KW=CH+COH-≈CH+(酸)COH-(水)=CH+(酸)CH+(水);碱溶液中,KW=CH+COH-≈COH-(碱)CH+(水)=COH-(碱)COH-(水)。

(2).强酸、强碱溶液稀释的计算

①.强酸溶液,pH(稀释)=pH(原来)+lgn(n为稀释的倍数)

②.强碱溶液,pH(稀释)=pH(原来)-lgn(n为稀释的倍数)

③.酸性溶液无限加水稀释,pH只能接近于7,且仍小于7;碱性溶液无限加水稀释时,pH只能接近于7,且仍大于7。

④.pH值相同的强酸(碱)溶液与弱酸(碱)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强酸(碱)溶液pH值的变化比弱酸(碱)溶液pH值的变化幅度大。

(3).强酸、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计算

酸过量→CH+→pH

判断过量→恰好完全反应,pH=7

碱过量→COH-→CH+→pH

 

针对性练习

1.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AD)

A.1摩/升甲酸溶液的pH值约为2 

B.甲酸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

C.10毫升1摩/升甲酸恰好与10毫升1摩/升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强酸溶液的弱

2.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值一定小于7的是(D)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3.将pH=l的盐酸平均分成2份,l份加适量水,另1份加入与该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适量NaOH溶液后,pH都升高了1,则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C)

A.9B.10C..11D..12

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cidityarede),AG的定义为AG=lg([H+]/[OH-])。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5.用0.01mol/LNaOH溶液完全中和pH=3的下列溶液各100mL。

需NaOH溶液体积最大的是(C)

A.盐酸B.硫酸C.高氯酸D.醋酸

6.若1体积硫酸恰好与10体积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则二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应为(B)

A.10:

1B.5:

1C.1:

1D.1:

10

7.下列有关pH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B)

A.随着温度的升高,碳酸钠溶液的pH减小

B.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

C.新氯水制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

D.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增大

8.已知酸式盐NaHB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反应:

①NaHB==Na++HB-,②HB-

H++B2-,③HB-+H2O

H2B+OH-

且溶液中c(H+)>c(OH-),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C)

A、NaHB为强电解质      B、H2B为强酸

C、H2B为弱电解质       D、HB-的电离程度小于HB-的水解程度

9.25℃时,若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强酸与体积Vb、pH=b的某一元强碱混合,恰好中和,且已知Va

(1)a值可否等于3(填“可”或“否”)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a值可否等于5(填“可”或“否”)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否,若a=3,则b=6,溶液显酸性,与题意不符,故a≠3

(2)否,若a=5,c(H+)a=10-5mol·L-1,则b=10,c(OH-)b= 10-4mol·L1,Va/Vb=c(OH-)b/c(H+)a>1,不符合题意,故a≠5(3)7/2

热点三 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必备知识规律总结】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1.表示方法:

v=△c/△t

2.单位:

mol/(L·s);mol/(L·min);mmol/(L·s)。

3.相互关系:

4NH3+5O2

4NO+6H2O(g)

v(NH3):

v(O2):

v(NO):

v(H2O)=4:

5:

4:

6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浓度:

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分子之间有效碰撞机会增加,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加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快;因此,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变化相同倍率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倍率与正、逆反应反应物的分子数有关。

(2).温度: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吸热反应速率加快程度更大,反之,亦然。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对于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反应物分子数多的一侧反应速率增加更快,反之,亦然)。

(4).催化剂: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

特点:

1.“等”——处于密闭体系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条件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v(正)=v(逆)≠O。

这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标志。

2.“定”——当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一旦达平衡(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的程度)状态时,在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3.“动”——指定化学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实际上正反应与逆反应始终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

4.“变”——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与浓度、压强、温度等有关)。

而与达平衡的过程无关(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

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原来的化学平衡即被打破,在新的条件不再改变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

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均与原平衡不同。

四、化学平衡的移动——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五.等效平衡

1.等效平衡概念:

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后,各相同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体系就称为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建立的条件

(1).在定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计量系数比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应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2)在定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计量系数比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3)在定温、恒压条件下,不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计量系数比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针对性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生成的速度和C分解的速度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摩A,同时生成3n摩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

3:

2

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气)+5Q(气)

4X(气)+nY(气)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A)

A.2   B.3   C.4   D.5

3.反应4NH3(气)+5O2(气)

4NO(气)+6H2O(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C)

A.V(NH3)=0.0100mol.L-1.s-1 B.V(O2)=0.0010mol.L-1.S-1

C.V(NO)=0.0010mol.L-1.s-1 D.V(H2O)=0.045mol.L-1.s-1

4.已知反应A+3B

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度为1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C)

A.0.5mol·L-1·min-1   B.1mol·L-1·min-1

C.2mol·L-1·min-1   D.3mol·L-1·min-1

5.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

A.H2(气)+I2(气)

2HI(气)

B.3H2(气)+N2(气)

2NH3(气)

C.2SO2(气)+O2(气)

2SO3(气)

D.C(固)+CO2(气)

2CO(气)

6.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C)

A.均减半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减少1mol

7.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A(g)+B(g)

C(g)+D(g)正反应速率增大

的措施是(D)

A.减小C或D的浓度B.增大D的浓度

C.减小B的浓度D.增大A或B的浓度

8.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一定能说明反应A(g)+3B(g)

2C(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