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18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医外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docx

《中医外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docx

中医外科学

叶版中外整理

名词解释

1.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2.走黄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症。

3.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

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其特点是肿疡

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

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4.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

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5.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它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6.砭镰法俗称飞针。

现多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粘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

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毒泄热,扶正祛邪的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

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

7.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8.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

而命名(西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其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

9.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其临床特点是:

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

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

10.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

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11.鲸吞法即在麻醉下将坏死组织自坏死组织与存活组织分界处进行消除。

12.蚕食法在换药时视其具体情况逐渐地将能清除的坏死组织清除。

(“蚕食”坏死组织时可应用化腐生肌中药,这些

药物应用得当能起到祛腐生新的作用。

13.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静脉,

可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而危及生命(西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往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14.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其特点是疮形虽

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

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是非题

1.太乙膏一般适用于阴证×金黄膏适用于阳证√

--------------------------------------------------------------------------------------------------

膏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阳证疮疡——太乙膏、千锤膏

阴证疮疡未溃——阳和解凝膏

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

油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肿疡期阳证——金黄膏、玉露膏

半阴半阳证——冲和膏

阴证——回阳玉龙膏

溃疡期——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

---------------------------------------------------------------------------------------------------------------------------------------------------

 

2.消渴病易发有头疽√

--------------------------------------------------------------------------------------------------

有头疽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

3.手指疔疮不宜切开太早×

--------------------------------------------------------------------------------------------------

●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手足部疔疮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

--------------------------------------------------------------------------------------------------

4.前列腺肿大易夜频√

--------------------------------------------------------------------------------------------------

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

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甚至假性尿失禁

--------------------------------------------------------------------------------------------------

5.乳头破碎易发粉刺性乳痈×

--------------------------------------------------------------------------------------------------

乳头破碎易发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痈)

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乳头凹陷畸形、乳腺导管开口堵塞

--------------------------------------------------------------------------------------------------

6.凡发于人体中部的外科疾病多因热火毒引起×

--------------------------------------------------------------------------------------------------

清·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发于中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病因特点:

多为气郁、火郁。

部位辩证之病因在上部——风温风热

在中部——气郁火郁

在下部——寒湿湿热

--------------------------------------------------------------------------------------------------

7.蛇头疔应掌面切开×

--------------------------------------------------------------------------------------------------

蛇头疔——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引申:

手足部疔疮外治法

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也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收口期:

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若胬肉高突,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若已损骨,久

不收口者,可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

有死骨存在,可用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血管钳或镊子钳出死骨。

--------------------------------------------------------------------------------------------------

填空

1.汉末华佗——麻沸散

2.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3.《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4.“五善七恶”学说,来自《圣济总录》

五善:

心、肝、脾、肺、肾善

七恶:

心、肝、脾、肺、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5.《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书中已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6.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7.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其提出对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

8.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以消为贵,为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9.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并详细记录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

10.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正虚邪实、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11.挂线法:

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丝线或橡皮筋线等挂线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其机理是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最终到达切开的目的。

起引流作用,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发生感染

适应症:

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但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

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丝处,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

--------------------------------------------------------------------------------------------------

肛瘘

其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的机会,从而防止了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的肛门失禁。

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

适应证适用于距离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亦作为复杂性肛漏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禁忌证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漏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

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等,或极度虚弱者;有癌变者。

--------------------------------------------------------------------------------------------------

12.拖线法:

拖线法是以粗丝线贯穿于瘘管、窦道中,通过拖拉引流,排净脓腐,以治疗瘘管、窦道的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乳房部多发性窦瘘、颅部术后残留窦道、臀部大范围脓腔形成的窦道或瘘管等。

【用法】即以4~6股7号或10号医用丝线引置于管道中,丝线两端要迂折于管道外打结,以防脱落,但丝线圈不必拉紧,以便每日来回拖拉。

每日换药时,用提脓祛腐药物掺于丝线上,来回拖拉后将药物置于管腔内,使管道中脓腐坏死组织得以排出,待脓腐排净后,拆除拖线,外用棉垫加压固定,促进管腔粘合痊愈。

拖线疗法一般保留2~3周,一般肛门部瘘管在10~14天左右,乳房部瘘管拖线时间应长一些,一般在14~21天。

同时配合其它疗法内外合治,具有组织损伤少,痛苦小,疗程短,愈合后外形改变少等优点。

【注意点】在具体操作时,所用拖线可视管壁的大小、厚薄及坏死组织的多少等,采用单线、双线或多股线;拖线切口,应注意低位引流和使拖线穿过整个脓腔、窦道或瘘管;剪除拖线不宜过早或过晚,应以管壁化脱,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引流干净通畅,此时细菌培养多为阴性,新肉芽开始显露,即可剪除拖线。

若拖线保留时间过短,坏死组织或异物会残留于管腔,影响正常肉芽组织生长,使管腔难以愈合,或愈合复发。

而拖线保留时间过长,易造成异物刺激管壁,引起纤维化,亦影响管腔的适时愈合。

此外,在每日换药时,须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创口及拖线周围的脓腐,防止脓腐干结而影响引流的通畅。

提脓祛腐药应仔细地掺于丝线上,然后将丝线轻轻地来回拖拉,使药粉均匀地引置于管道内。

拖线拆除后,必须配合垫棉压迫法,压迫整个管道空腔,并用阔绷带扎紧,可使管壁碰拢闭合,管腔粘连愈合。

窦道瘘管收口后,仍应继续垫棉加压一段时期,以巩固疗效。

但是对于有多层较大脓腔的窦道瘘管,仍需以切开扩创为主要治疗方法,拖线疗法则为辅助手段。

 

13.疮疡内治法总则:

消、托、补

初期——以消为主,使之消散透托法

时期中期——托,托毒外出

晚期——补,恢复正气补托法

14.疮疡的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功能障碍?

15.疖、疔、疽、发、有头疽发病范围大小:

疖——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3cm)急性化脓性疾病

疔——发病迅速,易于变化,危险性较大急性化脓性疾病(3~6cm)

痈——体表皮肉之间急性化脓性疾病(6~9cm)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急性化脓性疾病

有头疽——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急性化脓性疾病(>9~12cm甚至达30cm)

16.西医名称

流注—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烂疔—气性坏疽

丹毒—丹毒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双小腿内、外侧的下1/3)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eg.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

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

有头疽—痈

流痰—骨与关节结核

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

恶脉—血栓性浅静脉炎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17.流火的内治原则:

利湿清热解毒

18.有头疽初起的内治原则: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19.颜面疔疮临床特征: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厘米左右,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中期—约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数等

后期—约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病程一般10~14天,即可痊愈

20.治疗疔疮走黄的代表方剂:

五味消毒炊、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21.内陷的分类:

火陷、干陷、虚陷

22.治疗肉瘿的代表方:

病因病机:

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

①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3.治疗气瘿的代表方:

四海舒郁丸——疏肝解郁,化痰软坚—肝郁气滞证

24.乳痈初期的治疗原则:

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

25.瘿的病理变化:

1)气滞—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弥漫性肿大,质软不痛,皮色如常,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2)血瘀—石瘿—甲状腺癌—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现吞咽时移动受限

3)痰凝—肉瘿—甲状腺的良性肿瘤—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4)痰火郁结—瘿痈—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灼热疼痛,质地较硬,伴发热、吞咽疼痛

等全身症状,其痛可牵引至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

5)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26.何谓“瘤”?

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27.乳腺增生(乳癖)的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好发病年龄在25~45岁。

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

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

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

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

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

肿块的大小不一,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

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

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

患者还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28.辨脓的操作方法:

1).接触法—应指明显者已成脓

2).透光法—手电筒透光照射,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点压法—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适用于脓液很少的情况下

4).穿刺法—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

5).B超—操作简单、无损伤,较准确地定位,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成脓的特点:

1)疼痛:

阳证——疼痛剧烈;阴证——酸胀明显

2)肿胀:

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

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

肿块已软,为脓已成

◆辨脓的部位深浅:

浅部—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脓的形质:

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

2)脓的色泽: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

3)脓的气味:

略带腥味,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

问答

1.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重视脾胃,指出:

“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

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

3)“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

●在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2.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有哪些?

风—阳证—颈痈、头面丹毒—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伴恶风,头痛等

寒—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冻疮,脱疽,流痰

暑—阳证—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

湿—臁疮、脱疽、急慢性下肢丹毒;湿热下注于膀胱,血淋、石淋;湿侵肌肤,湿疮,水疱,脓疱疮

燥—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火—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阳证—来势猛急,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六淫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外感六淫

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

饮食不节

外来伤害

劳伤虚损

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和疫毒)

痰饮瘀血

---------------------------------------------------------------------------------------------------------------------------------------------------

1.外感六淫致病六淫邪毒均可直接或间接侵害人体,发生外科疾病,六淫致病有季节性。

一般初起不具红肿,中期才能显示,此即“五志过极,均能化热生火”之说。

另外疮疡发病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2.情志内伤致病指七情过极,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外科疾病。

病位多见于乳房、胸胁、颈之两侧等肝胆经部位,局部表现为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痛剧,或伴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全身症状。

3.饮食不节致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或辛辣刺激之品,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复感外邪则易生痈、有头疽、疔疮等。

一般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常伴便秘,胸腹饱胀纳差,苔黄腻等全身症状。

4.外来伤害致病指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等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形成的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疾病。

或外伤再感毒邪而致的手足疔疮、腋痈、破伤风等证。

或损伤后,因经脉瘀阻,气血。

运行失常而形成的静脉炎、脱疽等病。

5.劳伤虚损致病多因早婚、房劳过度、生育过多等,导致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复感外邪而发生外科疾病,如流痰、脱疽、瘾疹等。

6.感受特殊之毒特殊之毒指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和疫病之毒。

凡无明确病邪者也称为毒,其具有发病急、具传染性、患部掀红灼热、痛剧麻木的特点,有的很快侵及全身,常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7.痰饮瘀血致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