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24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docx

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

2011届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试题适应性考试

试题精粹

05-311457

2011届白鹭洲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

150分钟  卷面总分:

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垂髫  紫貂  韶山冲  年高德劭     B.吩咐  附带  女驸马  涸辙之鲋

C.悲怆  寒伧  头等舱  沧海桑田     D.裨益  稗史  臭脾气  纵横捭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文饰/纹身    辅弼/复辟    变本加利/辩才无碍

B.牵扯/牵掣    侥幸/矫形    管中窥豹/管窥蠡测

C.熔铸/融会    菲薄/诽谤    鬼迷心窍/诡计多端

D.辖制/挟制    屹立/昳丽    烜赫一时/煊赫一时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香溪河上的宝坪村,是王昭君的故乡,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        ,却孕育了一代绝色佳人。

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       ,才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         

的心灵。

       没有香溪河水,中国历史上会不会少去胡汉和亲这一页呢?

A.村庄  滋养  秀色可餐  即使    B.乡村  润泽  兰质蕙心  然而

C.村落  滋润  冰清玉洁  假如    D.乡井  滋补  秀外慧中  尽管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突然遭遇的一次大考,有无数理由可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被这场战争压垮,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们围绕以究竟出不出兵为主题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B.百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莘莘学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他们从这里出发,去扬帆远航。

C.8月份以来,楼市趋于活跃,投资投机性需求卷土重来,限购、停贷等措施短期内将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市场的“恐慌性心理”有积极作用。

D.中国功夫能否勇立世界搏击术的潮头,打遍天下无敌手?

多年来,人们一直渴盼得到肯定的答案。

在无数影视作品和武林传说提供了足够多的佐证之后,中国功夫无形之中也逐渐走上了神坛。

但近年来中泰拳手的较量却提醒着我们中国功夫正逐渐走下神坛。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獉恰獉獉当的一组是      (   )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江阴人的幸福观就很朴素:

       。

后来出台的“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五民五好”而制定的。

①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 ②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

③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 ④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

⑤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A.③①④②⑤B.③④②①⑤C.②⑤③④①D.④③①⑤②

6.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斯梅拉达是以谋杀弗比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的,可是弗比斯在接受治疗中从医院逃出来后,为了不使自己的丑行暴露,竟然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而任由爱斯梅拉达被送上绞架。

(《巴黎圣母院》)

B.贾迎春,贾珍的妹妹,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

(《红楼梦》)

C.堂吉诃德劝说一个又矮又胖的名叫桑丘的农民当自己的侍从,并许诺将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做海岛的总督。

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运气,于是就答应了堂吉诃德的请求。

(《堂吉诃德》)

D.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在当阳县截住刘备,赵云发现刘备的家小走散了,带着三四十人马,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连杀五十余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7.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

“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

“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长恭未答。

相愿曰:

“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长恭曰:

“然。

”相愿曰:

“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相愿曰: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

“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自是有疾不疗。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妃曰:

“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

“天颜何由可见!

”遂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

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

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恭总其众 总:

统领           B.求福反以速祸  速:

加速

 C.今何不发   发:

发作           D.为将躬勤细事  躬:

亲自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邙山之捷          不忍杀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A.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B.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C.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D.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4分)

译文: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4分)

译文:

                                                                                

(3)长恭谓妃郑氏曰: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水调歌头

陈维崧

夏五大雨浃月①,南亩半成泽国,而梁溪人尚有画舫游湖者,词以寄慨。

翠釜②一朝裂,铜狄尽流铅③。

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

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

菱蔓绕床下,钓艇系门前。

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

家家秧马闲坐④,墟井断炊烟。

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⑤,烟水泊游船。

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

【注释】①浃月:

整月。

②翠釜:

天空。

③铜狄流铅:

铜人泪如铅水。

④秧马:

农具名。

⑤雨丝风片:

和风细雨。

(1)词的上阕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论者评收尾“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10字“有千钧之力”,请简要赏析。

(4分)

                                                                                   

                                                                                   

15.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   (8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

冰泉冷涩弦凝绝,           。

(《琵琶行》)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陈情表》)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赤壁赋》)

(4)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滕王阁序》)

(5)搴汀洲兮杜若,             。

             ,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曾有诗云: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况且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

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

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

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

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

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

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

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

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节)

16.“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

                                                                          

                                                                              

                                                                              

17.结合全文,由物及人,简要概括要赞美人间的什么品格?

(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18.在写“牡丹的拒绝”之前为何要盛赞牡丹的美?

(6分)

答:

                                                                         

                                                                             

                                                                             

19.对划线句子“况且洛阳牡丹……而名声大噪”,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古代文人被贬的实例来谈。

(不少于50个字)(7分)

答:

                                                                        

                                                                            

                                                                            

 

六、(15分)

20.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

试采用“春江”“花”“月”“夜”等意象叙写一段故事。

要求:

(1)有场景,有人物;

(2)有心理描写;(3)至少要采用衬托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4)不少于200字。

(15分)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美国作家梭罗只身一人到瓦尔登湖畔伐木而居,每日里用眼神与湖水交谈,用耳朵与虫鸟共鸣,用心灵与树林对话,由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瓦尔登湖》。

请以“回望山水”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B(Atiáo,diāo,sháo,shào;Bfù;Cchuànɡ,chen,cānɡ,cānɡ;Dbì,bài,pí,bǎi。

2.A(“纹身”应为“文身”,“变本加利”应为“变本加厉”)

3.C(“村庄”侧重房屋连片;“乡村”与“城镇”相对;“村落”侧重人口聚居的地方;“乡井”泛指家乡,书面语色彩较浓。

“滋养”指供给养分,多与身体等搭配;“润泽”,滋润,常与植物搭配;“滋润”,指增添水分,常与皮肤等搭配;“滋补”,指供给身体需要的养分。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兰心蕙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情高雅;“秀外慧中”形容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冰清玉洁”比喻高尚纯洁,语境中有“心灵”,只能用“冰清玉洁”。

“即使”表让步假设,“然而”、“尽管”表折,语境则是假设句。

4.D(A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主题”删去一个;B不合逻辑,“翅膀”与“扬帆远航”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恐慌性心理”缺乏谓语动词,可以添加“缓解”。

5.A(③在①前,②在⑤前,先物质文明后精神文明)

6.B(人物错位,“贾迎春”应改为“贾惜春”)

二、

7.B(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

8.B(参照第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