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46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汤阴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40题,60分)

1.“舜乃荐禹于天,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引文的“禹践天子位”应在:

A.公元前20世纪早期B.公元前20世纪晚期

C.公元前21世纪早期D.公元前21世纪晚期

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3.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4.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

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隋朝统一B.北宋统一C.明朝统一D.清朝统一

5.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

“实王安石有以启之。

……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

”该观点:

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D.民族隔阂在增大

7.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信息是: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8.如果有一个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A.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

B.科举考试中阅卷实行糊名法

C.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

D.阅读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

9.从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决定变化的因素是:

A.封建专制皇权的衰落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方近代经济学说的影响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破坏

10.《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2、“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下列制度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汉初封国制B.唐代开元年间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C.元代设云南行省D.清代设伊犁将军

13.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对联:

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洋B.张骞通西域

C.郑和下西洋D.甘英出使大秦

14.1861年以后,武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举足轻重的地位。

证据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

“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这表明他: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③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④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16.清朝时,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员的百般刁难,他气愤的说:

“清政府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难道非要插上外国旗帜才行吗?

”请问这件事至少发生在哪一年之后?

A.1842年B.1844年C.1850年D.1858年

17.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记录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

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8.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支持质的飞跃表现在:

A.“自强”口号的内容有所变化B.主张创办新式学堂

C.主张进行政治制度改革D.主张改组军队

19.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20.民国年间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调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替代封建自然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

21.19世纪末,中国政治近代化起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D.西方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D.维新派的活动

2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2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南京的事件有:

①天京变乱 ②南京大屠杀 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5.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6.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一致的

27.北伐战争的首要目标是吴佩孚,这主要是因为吴佩孚:

A.是军阀中力量最强大的B.最仇视国民革命

C.直接威胁广州国民政府

D.在广州国民政府的军队和国民军联军的夹击之下

28.1938年《第二次近卫声明》称:

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

这表明:

A.日本维持蒋介石统治并与之谈判

B.日本与蒋介石政府的矛盾消除

C.日本反对蒋介石统治,希望另由亲日派替代并与之谈判

D.日本承认汪精卫伪南京政府

2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8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

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力图改变我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工业的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己的实力

30.《八路军军歌》中唱道: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A.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回击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D.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31.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32.建国后推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含义是: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

33.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理③和平“赎买”民族资本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建国初期体现这一思想的政策和措施是:

A.限制私人资本主义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D.没收官僚资本

35.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36.一个国家的崛起即崛起成为现代化国家。

下列有关中国现代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代化最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②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③民族独立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④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7.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一时期变为现实的:

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D.文革时期

38.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39.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全球争霸中美国的战略需要

40.新中国采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确立成熟的外交政策

C.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

D.适应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的相关内容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

否则无分。

41.(13分)线性文化遗产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江南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和运河同龄。

它是盐运的起点,是长江和运河的交点,鉴真东渡的出发点,是徽班进京的始发点……

材料二下表引自《杭州地方志》

时间

人口(户)

人口(口)

隋大业5年(609年)

15,380

不详

贞观年间

约30,500

153,720

开元28年(740年)

86,258

585,963

南宋初

1,240,000

材料三南北主要省区历代状元籍贯地对比表(据胡兆量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整理)

 

材料四

 

(1)“扬州和运河同龄”是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___________。

在_________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历史发展的哪些现象?

(2分)

(3)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十分活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观点?

(2分)这些观点出现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1分)

(4)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分)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例如,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署之曰满奴”。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均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2分)

(3)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

为什么?

(2分)

 

43.早期维新派代表邓观应指出“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魇欲,孰得而谁何之哉?

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据此回答

(1)上述言论反映了早期维新派的什么主张?

(1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有识之志以什么口号来实践早期维新派的宏愿?

(1分)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

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4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1分)简析其原因。

(4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党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6分)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答题卷

1、答题前,请你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考号等信息填涂在相应的位置。

2、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3、答题时,必须严格按题号所指示的区域内作答,其他区域答题无效。

4、保持卷面清洁、完整。

严禁在答卷上作任何标记。

题号

41

42

43

44

总分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41(13分)

(1)(2分)

(2)(2分)

(3)(3分)

 

(4)(6分)

 

得分

评卷人

42.(8分)

(1)(2分)

(2)(2分)

 

(3)(2分)

 

得分

评卷人

43.(13分)

(1)(2分)

(2)(6分)

 

得分

评卷人

44(1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CBCCACBCBD11-----20BACACBBCBB

21----30BADCDCCCCD31-----40DCCBDBBBDA

二、非选择题

41、

(1)邗沟唐朝(2分)

(2)杭州地区人口激增,江南地区状元数增加,说明了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

(3)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开始萌发,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工商资本”的主张;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分,说明:

如果学生用教材中引用的各思想家的原话回答亦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分)

(4)基本特征:

以轻工业为主(1分)原因:

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济济较发达,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该地区是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地区之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迅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是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张謇的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当地较为畅通的交通条件(5分;说明:

回答出任意5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如学生答出其它要点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2、

(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4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分)

(3)不完全正确。

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

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恋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

(2分)(回答相关正确内容,皆可得分)

 

43.

(1)愿望: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口号:

实业教国。

(2分)

(2)方式:

近代是被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

影响:

近代被迫开放后,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灾难深重。

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平等互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6分)

44.

(1)主要趋势: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分)

(2)原因:

①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政企不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

②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③中国经济建设应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4分)

(3)探索: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空为辅的管理体制(4分)②“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1分)③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逐步贯彻实施。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