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5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ocx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

老爷们请起立!

老爷们好!

学生:

大人好!

老师:

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

升官发财!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

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

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

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

《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

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

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

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1915年

创办人

陈独秀

地点

上海

杂志名称

《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

代表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

地点

北京

杂志名称

《新青年》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A.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教师提问:

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

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

(学生讨论)

2.教师总结:

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3.教师补充: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

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4.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B.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教师提问:

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

(学生讨论)

2.教师总结归纳:

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鲁迅

《狂人日记》: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4.问题思考: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提示:

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其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C.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58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或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动摇封建统治地位;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知识阶层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事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领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讲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

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展示图片:

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五四运动的爆发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

北京

主力

学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教师提问:

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提示: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五四运动的扩大

转折点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时间

1919年6月

地点

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主力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胜利表现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教师提问:

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

有何特点?

提示:

除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3.教师总结:

五四运动中所提出的惩办国贼、拒签条约的直接目标至此实现,这是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材料展示: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2.教师提问:

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为什么?

提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第一次彻底地”,主要强调过去也有类似的斗争,但都不彻底,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它既反对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又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3.教师讲述:

五四运动的主力——前期以学生为主,后期转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

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主要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的影响——工人阶级积极加入反帝爱国运动,使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出现了新生力量。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教师提问:

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

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提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

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5.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列表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

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了展示大量的各种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解读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60材料研读

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为什么?

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外争主权”反映了五四运动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内除国贼”要求严惩北洋政府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体现了反对北洋政府的要求,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故“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

教材P62课后活动

1.C

2.假如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名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行径,请你拟写一张进行爱国宣传的传单。

示例:

弘扬爱国精神,勇担历史重任;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为时代献青春;施展报国才华,彰显青春风采。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历史图文资料,讲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

二、新课讲授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图片展示:

展示马克思图片。

2.教师介绍:

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

材料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要侵略学生呢?

”——毛泽东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4.教师提问:

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

提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5.图片展示:

展示李大钊图片。

6.教师提问: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提示:

宣传马克思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7.教师提问:

马克思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

提示:

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出版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

(1)思想条件:

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级条件: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

(3)组织条件:

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中国共产党“一大”和“二大”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13为代表

内容

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性质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意义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2.教师提问:

讨论中国共产党“一大”和“二大”在党纲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共产党“一大”和“二大”纲领比较

中国共产党“一大”

中国共产党“二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教师总结: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提示:

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

其中以京汉大罢工最为著名。

2.教师提问:

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何?

有何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3.教师总结: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洪流中。

三、课堂小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出了共产党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它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走向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时是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涉及的重要考点。

在本课教学中,成功采用了问题式、小组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同时也在问题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65材料研读

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

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教材P67-68课后活动

1.填充表格。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建立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主要表现在: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3.根据条件,观看电影《开天辟地》。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