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03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docx

慕棉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

慕棉:

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

【死亡,奏响生命的终曲】慕棉

要知道,谁甘愿舍身被哑口的“遗忘”,

坦然撇下了忧喜交织的此生,

谁离开风和日暖的明媚现场

而不依依的回头来盼一阵?

辞世的灵魂还依傍钟情的怀抱,

临闭的眼睛需要尽哀的珠泪,

即使这家坟墓里也有“自然”的呼号

他们的旧火还点燃我们的新灰。

——ThomasGray

当我第一次读到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的时候,我无比的忧伤与迷茫。

那年,我十六岁,面临着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突然离世的打击,对生命与死亡充满了不解与困惑。

彼时的我内心的悲伤无法遏制,死亡的气息强烈的冲击着我,我感觉到它是如此的贴近,无论我看起来多么年轻,我的生命多么鲜活,它依然飘忽在我的左右,若隐若现。

如同我的朋友,前一天我们还在通信聊着假期的安排,第二天她就消失在了我的生命中,留给我的是伴随我整个青春无法抹去的断裂之痛与逝去之殇,而这同样也引发了我彼时依旧稚嫩年少的心开始了对死亡与生命的持续的追问。

诗人说:

“无论是谁,都渴望被铭记;在弥留之际,那些过往的欢乐时光,那些曾经的痛苦与焦虑,那些逝去的一切都在闪回,谁会不渴望回头在看一眼这个世界?

”这段话,随着青春之殇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里,伴随了我青春时期被冲击到支离破碎的每一个梦境。

转眼又是十六年在时间的河流中奔涌而过,当我再次回首人生的时候,也许我到此刻我才能够意识到些许那少年时期的这段生死永诀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追问着这样一个关于生命的命题,人在死亡面前,到底该如何自处?

一.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座孤岛

......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

因为我处于人类之中,

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MainlybyJohnDonne

印象最深刻的关于死亡的描写,也许是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里对战争里的三天洋洋洒洒的描写,面对生与死、爱情与责任、道德伦理与战争血淋淋的现实,海明威用一只铁笔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种种复杂矛盾的人物内心活动都跃然纸上,让人热血沸腾又充满矛盾,你不得不跟着主人公一起去思考,到底该如何选择,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复杂的人生命题,因为,如果是我呢?

在作家设定的特殊的环境下,将人物不断的逼到死角,拷问着人的生死观,最终罗伯特的死亡是惨烈的也是壮美的,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人的思考却挥之不去。

也许,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我们,对战争的印象更多的是电影院屏幕上呈现的精彩纷呈的震撼大片,而战争本身已经变得有些遥远与陌生了,然而这种对生死抉择的拷问,却是超越战争与时代的,它直指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在死亡面前,人类是如此的平等。

王侯将相也好,草芥贫民也罢,无一例外,没人可以逃开死亡这个最终的宿命。

古往今来的人们,惧怕死亡,避讳死亡,拒绝谈及死亡。

为了逃避死亡,人们千方百计的避免谈及它,设置了种种礼仪教法的忌讳,想要把死亡隔离在外,你是否也在小时候因为无意中提到死而被大人训斥?

然而,无论人们怎样的想要假装忘记死亡这件事,死亡都如同阳光背后的影子,在每个人身后拖出一段或长或短的黑色。

我们不肯回头,不肯看到它,它却依然如故的存在于那里,从不曾消失。

也许惧怕的另一面就是不可避免的吸引,当我们拼命想逃避一样事物的时候,内心深处几乎一定或多或少的隐藏着对它的“期待”与“好奇”,而正是这种矛盾时常造就着我们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这也正是死亡的魅力。

它不必一定要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但是你依然不可避免的被它所深深的影响着。

回想从小到大,那些令你动容的故事,回想每年电影院里火爆的那些片子,也许你会发现,没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可以真正脱离死亡的命题。

而一个文学或者文艺作品如果能够脱颖而出、经久不衰,那么其必然有着伟大之处去超越作品的情节本身探索与拷问最基本的人性,比如爱与死亡。

佛洛依德在晚年的时候提出,人不止有爱本能,还有死本能。

先不论,死亡是否真的是一种人性中本能的内驱力。

起码爱与死,是人类两个最基本也最永恒的无法逃避的主题。

爱与死,它们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因为有了死亡的必然结局,人类对爱的需求才显得更加强烈,因为爱,代表着结合,代表着孕育,代表着新生命的希望与延续的可能。

因为有爱的存在,人类对死亡的绝望才不至于吞噬掉自己。

而人类也就在这样的爱与死的车轮的周而复始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诚如,约翰.邓恩这篇布道辞所说,你不必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为我为每个人而鸣。

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去经历那一刻。

二人类永恒之殇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HenryDavidThoreau

死亡就是这样,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我们都时常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就好像忘记了死亡这回事早晚会发生一样。

记得《红楼梦》中似乎是小红说过,看着宝玉她们在裁衣裳,倒好像有几百年的营生似的。

可终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过三年五载,也就各干各的去了。

想来小红倒是比宝玉有灵气,而大多数人不过如同腹内草莽的宝玉,总以为人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想着热热闹闹的在衣香鬓影里消磨时光,没那么容易参透生死聚散。

然而,哪怕是这样富贵闲人的宝玉,也无法规避死亡的阴影,那个无忧无虑的痴情公子终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伊人一个一个离去。

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是入世问情的顽石,哪怕化形如宝似玉,也终究逃不开如影随形的死亡。

死亡,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每个人最基本最根本的利益。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活着这个事实,其他一切现实世界的利益似乎都无从谈起。

所以,谈论着看起来充满形而上的色彩的生死观,从某些层面来说,也许要比看得见的衣食住行更加现实,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质。

在2013年复旦投毒案中,罪犯林森浩从事发到黄洋发病住院直至死亡,再到一审判决,以及后来面对媒体的整个过程中都表现的异常冷漠而镇定,他对某媒体描述案发过程说:

“这个(被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水)黄洋不一定喝的,这个味道那么浓,又黄又油,他可能不喝。

他喝了,就是我想要的,”冷酷到让人无法相信他正在叙述谋杀。

从这些话里看起来,对他来说,似乎杀死朝夕相处的同学,与实验室里的一只小白鼠没有差别。

而面对自己的死刑判决,他同样的漠然,我们无法揣测,他内心对生死的看法,然而从这些反应来看,对他来说似乎自己与他人的生死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这个例子,清晰的反应出一个人的生死观,或者说一个人怎样看待生死,是决定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石,可以说有着什么样的生死观,就必然有着与此相对应的“三观”。

对生命的漠视,没有恰当的死亡教育,可能恰恰正是林森浩和黄洋悲剧的根源。

近年来,网络上也常常流行一句话说“毁三观”,人们批判某些社会问题也常常说人“三观”不正,然而,“三观”也许只是表象,背后的根源却很可能是没有恰当的生死观。

诚如我们现在缺乏的死亡教育一般,在我们的社会现实里,生死观,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然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鸿蒙初辟,人类伊始,就开始被生死问题困扰着,按照《圣经》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并不是亚当或者夏娃,而是他们的次子亚伯尔。

他死于自己的哥哥加音的嫉妒,从此死亡就成了困扰人类的谜题。

也许不论古今,不论中外,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许都藏着一段这样的经历,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望着满眼的黑夜突然被一股彻骨的无力感吞没;或者在天光初现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忽然恍惚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今夕是何夕;又或者在歌舞升平尽享人生乐事的时候,忽然想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哪一天就终结了而忽然陷入莫名的沮丧里;抑或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的时候,期盼着不如一切都一了百了吧,然后,也许不寒而栗,也许心灰意冷、又也许是奋起努力,抑或也可能有种难得的解脱感。

无论我们是否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曾经思考过死亡的问题,这一切都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如同平静水面下暗涌的漩涡,深不可测,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其中,万劫不复。

三儒释道浸染下中国人的生死观

  不用再怕烈日晒蒸  不用再怕冰冻风刮  世界的工作你已完成  领取工资,然后回家  才子佳人,同归黄泉  如同扫烟囱的人一般  不再畏惧权贵的威力  暴君也对你无可奈何  不用再为衣食而忧虑  芦苇和橡树一样结果  王侯学者,千行百业  化为尘埃,无法逃脱  不用再怕闪剑的挥舞  不用再为雷鸣所烦忧  敌人的非难无须顾虑  你已阅尽了喜怒哀愁  人世间的痴情男女  都将和你一样归于尘土  没有巫师能伤害到你,  也没有符咒把你惊扰  孤魂野鬼将与你远离  没有任何祸患让你烦恼  闭上眼睛,安静地去吧  你的坟墓将为世人记挂——Shakespeare

关于生死,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思考,无论哪一个派别的哲学,终究都绕不过生死大事,人们企图从各种角度去解开这个生死迷局。

又如《旧约.创世纪》中所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又将生气吹任其鼻孔,便成了有灵的活人。

“尘”与“气”即是生命的两大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也有与此类似的女娲造人的传说。

而“尘”和“气”这两个生命要素,在中国古代则通常用“形”与“神”、“形”与“气”或者“魂”与“魄”等来表达,可见在这点上东西方对看待生命的组成还是有某些共通之处的。

《诗经.大雅.文王》记载:

文王过世后,升于天上,还曾陪侍天帝左右,降至人世。

可见,古时,人们相信有死后世界的存在。

而《诗经.大雅.云汉》也记载了西周晚期的一场大旱。

周王为大旱所困,对上苍叹息,也对在天上的群公先正,撒手不管人间事而有所埋怨。

《尚书.盘庚》则记载说,商王盘庚劝说氏族长和国人同意迁都的故事,其中提到,过去,氏族长老的祖先原就是商王祖先的臣下,传至子孙,其关系依然如此,即使在双方祖上已经亡故,关系依然世世代代延续。

这两则记载中,则可以看出,去世之人对在世之人世世代代的影响,逝者在以其他的方式参与子孙后代们的现实生活——那些你以为死去的,也许从未真正的离开或死去。

到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发展,至汉朝渐渐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此后千年不衰,影响深远。

其生死观,也深深的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论语》记载,一次,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有关“事鬼神”的问题,孔子答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进一步请教有关“死”的道理,孔子答说:

“未知生,焉知死?

”从中不难看出儒家对待死亡以及死亡以后的问题,采取的是一种避而不谈的态度。

然而,孔子的避而不谈里,又带着强烈的入世色彩,强调着“生”的意义。

这种入世里带着积极进取的一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生的终极追求。

轻生死重入世的同时,儒家的另一个特点是重道义。

因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广为流传。

与此同时,贪生怕死则成为被嘲笑的懦夫。

中国古来舍生取义的故事数不胜数,这种舍生取义的理念也随着儒教治国而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然而也随着儒家文化的逐渐僵化而走向了某种教条和僵化。

文天祥被俘后,几次自杀殉国未遂,其忠诚爱国之心可谓昭然。

然而,却有大批的儒生依然觉得不够,其中以幕僚王炎午为最。

也许考证起来,这个王炎午可算是“大字报”的开山祖师了,此人写下《生祭文丞相文》,内容尽是“呜呼,大丞相可死矣”之类,基本全文就是男人版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然后用斗大的字誊写百余份,四处张贴在文天祥可能被押解的路上,一路催其向西赴死已证己身。

当一种僵化的生死观与道德观捆绑的时候,这种生死观就变成了一种对人的生命本身的漠视与不尊重。

在儒家文化的强势氛围中,道家文化始终如同一道活泉,虽不能占据主导或与其分庭抗礼,却也一直在浸润着这个民族的心灵。

在道家思想里,生命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道是蕴化万物的本源,而死亡是对道的一种回归。

所以在道家的思想观念里,死亡并不可怕,甚至是值得庆祝的。

庄子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他鼓盆而歌,就是对生命回归本源与真相的一种庆祝。

在道家的生死观里,有一种达观,一种对生命形态变化的顺其自然。

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延续,生生死死相续相继,人活着是气聚集在一起,人死去也不过是气散了。

然而,生死聚散里,气始终如一,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人们贪生畏死的心,把死看做了恐怖的事情。

然而,生死本身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而大觉悟者把平等的看待生死。

道家的这种对生死辩证的理解,同样深入人心。

《红楼梦》里宝玉就常说“等我死了,化灰化烟”,甄士隐的《好了歌》也可看做是此类生死观的一种表达。

在生死达观的同时,道家又非常注重身体层面的修身养性,这从历代道家的养生与丹法传承中,也可见一斑。

也可以说,道家的生死观有一种对生命个体本身的尊重。

然而,事物总是存在其两面性的,这种随顺生死的观念,也在历史中发展出消极避世的一面。

《庄子.人间世》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本意是一种岁万事万物变化的随顺,然而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中,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面对来势汹汹而又不可预测的命运,人力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助,无力抗拒也无法避免,最终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调整自己面对命运的心态罢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道家多出隐士,而不主张入世。

那么,谈了儒与道之后,似乎自然就要谈到佛,儒释道三家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从来难分彼此,而尽管佛教本身是一种外来宗教,然而在千年的传承中,却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成为了民族文化甚至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其他所有宗教的最明显差别,也许在于佛法中并不存在创世者或者说某种程度上佛教是无神论的,佛法中认为人是五蕴和合而生的存在,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无常变化之中,而每个人在佛法面前都是平淡的,具有不二的智慧本性。

而死亡,是“寿暖识”三者的离开,因而身心坏灭。

同时,佛家亦讲轮回,身心坏灭,并不是形神俱散,而是命尽神迁。

因而,真实的死亡并不存在,死亡只是生命形式变换的一种中间态,而业力就是其中相续的牵引者。

有一个佛教故事说,有位老妇人丧子痛不欲生,整天守着儿子的墓哭泣,佛陀知道后,带着弟子来到老妇人面前,老妇人就请求佛陀大慈大悲,救她儿子活过来。

佛陀说,没问题,只要你能取得一种吉祥火来,就能让你儿子死而复生。

老妇人听了非常高兴,问:

“什么叫吉祥火,到哪里去找?

”佛陀说,“你随便选一个地方挨家挨户去问,看谁家里未曾死过人,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这人家的火就是吉祥火了,借来即能救你儿子。

”老妇听了满怀希望地一家一家地去问,然而,没有人家符合条件。

佛陀于是开示说: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这是规律,谁也不能避免。

老妇人听了如梦初醒,顿悟无常之理,当下跟随佛陀走上了解脱之路。

可见,佛教的生死观,直面了人生的难题——生老病死,指出了各种生命形式的虚妄,也指出了变化与无常的真相。

而当生命的脆弱被直面的时候,对生命的某种珍惜也就同时应运而生了,解脱的因缘也就种下了。

佛家的哲学里,了脱生死的修行与对有情生命的尊重是并存的,珍惜生命,又同时追求超越生命在现世的存在形式,也许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共存与佛法之内的一个缘由。

然而,无论是哪一派宗教,在传承过程中,都不可能逃过政治的洗礼。

因而,无论原始教义如何,宗教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被改编从而变成愚民的工具。

佛教的轮回观,本身超越简单生死局限性的哲学,然而,却也可以被利用变成让百姓安于现状的麻醉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关于福报与业力的回答。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渗透在中国历史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渐渐交汇,甚至难分彼此。

古代文人出仕则以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鞭策自己,仕途多舛,则常常寄情佛道,以得到内心的舒展与解脱,魏晋的啸声,就常让我觉得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参禅,《红楼梦》中佛道更是不分彼此,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更是从来都是一起出现。

文化基因渗透在血管里,流传千年,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流淌着这些早已交融的血液。

在今天,又不断被高度物质化的现实世界所冲击。

无疑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代的教育里,纯唯物的教育带来的是生死观教育的更大缺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甚至羞于启齿说自己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结。

那么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死观是什么呢,我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然而,我们却可以想象,当死亡意味着彻底的终结的时候,所带来的后果。

对生命彻底消亡的深重恐惧,对生的意义的怀疑甚至终极的意义感的缺失,及时行乐娱乐至死的泛滥,也许都是这种纯唯物的生死观的一种表达。

在这种生死观里,死亡不止是让人悲伤的,也是可怕的,当生存是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时候,那些可能超越生命的信仰就容易消失了,而比可怕更可怕的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人也可能为了抵御恐惧而变得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因而为所欲为——大不了就是死,还能怎样?

或者反正都是一死,一件坏事和很多件又有什么差别?

死亡,变成了现代人内心一个更深重的痛点,而有着这样生死观的人群,自然也就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最底层的生存焦虑,会以种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然而,我们终究是被儒释道所浸染的民族,也许无论在多么唯物的背景下,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个声音在悄悄发问,死亡真的就只是这样吗?

四时时刻刻的死亡与重生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

他亲切地停下等我;

马车中只有我们俩

还有"不朽"同行。

我们慢慢行驶,他知道无需匆忙,

而我已经放下

我的劳作,和我的懒散,

为他的殷勤有礼。

我们经过学校,正是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在游戏,喧闹;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谷物的田野,

经过西沉的落日。

我们在一座房舍前停下

似乎是隆起的地面;

几乎看不见屋顶,

屋檐只是个土堆。

从那时已有几个世纪;但每一个

感觉都比那一天还短

那是我第一次猜出

马头朝向永恒。

——Emilydickinson

死亡,就是如此神奇的存在,我们好像总是无法意识到自己会死的事实,又总是在不自觉的探索着关于死亡的意义。

我们的身体里,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人出生之后,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同样也是在走向死亡的过程,生长与死亡,一直并行存在着。

每时每刻都有部分细胞在分裂,产生新细胞,而同时每时每刻也都有衰老的细胞在死亡。

据说人体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全部换成新的,从这个角度讲,也许我们可以说,每七年其实我们已经死了一次,又重生了一次。

对比小时候的照片,你是否会有一种不真实感,那个奶娃娃真的是“我”吗?

还是完全已经判若两人了?

那么,这种变化与重生,是否也没有本质的差别呢?

哲学家说,今日之外,已非昨日之我。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一分钟都在死亡与重生之中,上一刻的我,已经死去,永不会再回来,而这一刻的我也注定在这一刻死去,然而下一刻的我又同时获得新生。

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死亡,也就不再需要繁衍,或者说繁衍将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和快速的人类群体与种族的毁灭。

而没有繁衍的人类,也许也就不再需要家庭,甚至不再需要互相的关爱,那时,也许我们要面对的是生命活力与动能的消失殆尽,生命热情的迅速流逝与无穷无尽的永恒的孤寂。

而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过去的我的死去,就没有一个崭新的我的诞生。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现实生活里,有太多人抓着过去不放,生活在对过去的痛苦、悔恨、自责、怨愤里,又或者生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不能允许过去的离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接受“死亡”的一种表现,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允许明天真正的到来,失去死亡也意味着失去新生。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需要去证明死后世界的存在,而轮回也不在身外,每一刻我们都在生死相续之中轮回,未曾止息。

那么,我们又为何不能相信,一个更广阔的死后世界的存在呢?

五直视骄阳,向死而生

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 我没有睡去我是吹拂而过的千缕之风已化为璀璨似钻的雪花我是洒落在熟穗上的日光化为了温柔的秋雨当你在早晨的寂谧中醒来是鸟儿沉默盘旋时雀跃飞升的气流我是夜晚中闪耀柔光的星子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儿 我没有逝去——byMaryElizabethFrye

欧文亚隆说,死亡就好像是当空的烈日,平日里,我们总是无法直视骄阳,然而,最终我们却要直视骄阳,向死而生。

也许,这种直面死亡的态度,至少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不只是直面自己会死亡的事实的相关教育,还有直面他人最终那一刻合适的临终关怀。

因为没有死亡教育,我们不懂得该如何面对死亡,也不可能在面对死亡之前,有这样的经验。

而当死亡突如其来的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再想去学习如何面对它,却已经来不及了。

就如同少年时代的我,因一个巨大而意外的死亡冲击,带来的是几乎崩溃的身心之伤。

回想那个时期,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见过阳光,每个白天我如同正常人一般上学放学,而每个夜晚我都面对着无尽的黑暗冥思着关于死亡的真相,也因而长期承受着极度虚弱无法安眠的痛苦。

我仿佛在黑暗的森林里迷路的孩子,而穿越这片森林花费了我整个高中的时光。

我也曾见过太多人,因亲人的死亡而责怪自己或者他人,从此不允许自己走出死亡的阴影。

因为我们不能坦然的面对人会死去的时事,我们就会不断的去问为什么,或者,是不是如何这样或者那样,就不会......总之,我们需要一个被迁怒的对象来承载我们面对死亡的无力与深重的悲伤,而这个对象可能是我们自己,也可以转嫁到他人身上。

无论我们选择了谁来承担这一切,我们都是在抗拒死亡的事实,都是在试图转移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与失去的伤痛。

恨或者说愤怒,是一种力量,可以支撑我们逃避我们原本需要面对的东西,也在支撑我们在这种逃避中活下去。

然而,恨与愤怒却也是双刃剑,即使我们选择他人作为死亡迁怒的转嫁对象,最终我们自己依然逃避不了这种伤害,活在恨与愤怒中的人,不会走出痛苦的泥潭,而痛苦也就会写在我们自己的细胞里,会写在我们自己的脸上甚至身体语言上。

因而,生死观的建立,直面死亡这个千古迷局,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总有一天,或早或晚,我们都得面对它。

而能够直面死亡,才可能有深入的临终关怀发生。

祖父病重的时候,我曾经思索过一些关于医学伦理的问题。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明知道求治并不能真正发生,带来的更多的是折磨,到底人们是否要为亲人选择救治?

我们是选择让自己心安,还是选择让人可以有尊严的死去?

最后我发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预料结果。

如果当事者是清醒的,也许我们可以尊重当事者的选择。

而如果当事者是昏迷的,他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生死观就常常决定着人们的选择,也影响着人们面对他人离世的心态。

好的临终关怀,不止包括让身体少受折磨,不过度治疗,还包括对病人情绪的纾解,内心的抚慰,甚至也包含着对生命死后世界的信心的建立与引导。

因而,越是成熟的社会体系中,越是注重临终关怀工作者的培养。

然而,无论如何,最适合做这个工作的人,也许都并不可能仅仅是医护人员或者社工,家人朋友爱人合适的陪伴与疏导,效果是远远大于其他人几倍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效果的。

每个家庭都不会没有死亡,每个人也不会不经历亲人离世的伤痛,因而去树立自己合适的生死观,培养自己临终关怀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临的功课。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受益的将不只是别人,更重要的是自己面对死亡的能力。

一段生命开始,常常伴随着自己的哭声作为序曲,又在他人的哭声里,走向这段生命形式的谢幕。

也许,泪水我们无法避免,无论我们有多么广大的生死观,多么能够理解死亡的含义,面对自己身边人的离开,都免不了伤痛。

然而,也许我们可以让这泪水里,多一丝安心少一点遗憾——死亡,我们无法逃避,然而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

记得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当年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大学者。

他经常发表演讲,有一天他就讲说,现代科学证实了,没有神的存在。

这时候一个老太太说“您刚才讲的科学,我不懂我也驳斥不了。

但我有一个问题,我信佛,信了几十年了,我心情特别愉快,感觉很幸福,这一生过的很安稳,跟谁在一起我都特乐呵,您说,我就这过下去一直到我死那一天我突然发现没有佛,我损失了什么?

这学者说,女士,您什么也没损失。

那老太太说,那我还有第二个问题,万一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