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39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媒体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概论.docx

《新媒体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概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媒体概论.docx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

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10媒体的技术定义

技术层面上

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媒体定义为是感知、表示、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并将媒体分类为:

感觉媒体(perceptionmedium)

表述媒体(representationmedium)

表现媒体(presentationmedium)

存储媒体(storagemedium)

传输媒体(transmissionmedium)

11数字媒体的概念

从技术的角度定义:

是指在各类人工信息系统中其工作信号以数字(或代码)形式编码的各类表述、表现、存储和传输等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传播”。

从传播的角度定义:

主要是指依托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服务和信息传播方式等。

数字媒体包涵着数字媒体内容和数字媒体技术,其主体应该是技术、内容、应用和人。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

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

网络是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最显著和最关键的特征,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12新媒体与数字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以认为,现代技术促成的新的信息载体,就是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新媒体是数字媒体当前发展的主流。

数字媒体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概念,而新媒体则主要是侧重于应用层面的概念。

从下面三个层面上把握数字新媒体的概念:

数字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上

数字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服务上

数字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传播方式上

 

13数字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新媒体的【技术特点】:

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解力量

数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数字新媒体技术给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数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服务形式多样性和再生性,服务的融合、交叉将是数字新媒体服务发展的主旋律,高共享度和高交互性是数字新媒体服务的显著特点。

互动性是数字化大众传播的另一显著的特征

接收者地位的变化也是数字新媒体最显著的传播特点

14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5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16常见的新媒体类型

互联网新媒体

手机媒体

电视新媒体

17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

博客、播客、维客

网络电视

网络广播

网络报刊

18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

“互联网定义”的决议: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

信息系统.

 

19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化PC网

结果形成了四大网络:

内容网络、服务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

第二阶段数字化移动网

结果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神经传导系统

第三阶段智能化智能互联网,智能终端、智能物联网

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

 

20维基百科(Wikipedia)对【播客】作出了定义:

podcast(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文件的方法,允许用

户使用RSS订阅并且自动接收文件。

 

21维客

□维客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基),据说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原意为“快点快点”。

它其实是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

□从写作角度上来看,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

从技术角度看,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从使用者角度看,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管理系统。

□维客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dueUniversi

tyComputing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C-

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

andPatternRepository)工具,方便社群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

 

22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

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23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

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

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24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

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

发行、利用的全过程。

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

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25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

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

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

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

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6手机媒体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手机报

手机电视

27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通信方式,广播方式

28电视新媒体

数字电视

IPTV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29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其具体传输过程是:

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

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

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30数字电视传输过程

电视台数字信号卫星无线广播,有线电缆观众

31IPTV全称是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

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

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IPTV内容主要有直播类和非直播类两大类:

直播类,即实时广播的节目;非直播类,即点播节目。

对应的网络电视结构一个是通过集中的中央源往外播,一个是内容存在一个服务器里大家去取。

而由于IPTV的超强的点播功能,IPTV被称为观众的个人“专属电视台”。

IPTV的产业链大体上可以分为节目制作及整合(内容)、接入服务(电信运营)和软硬件设备等三个层次。

32

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

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

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

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

式运行情况较好。

33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

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34

融合与分化:

双向流程都在加速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

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创作者融合;

多媒体内容与场景融合;

媒体内容与社和服务融合

自媒体向多元化和差异化分化;

传统媒体向坚持深耕内容与转型互联网运营分化;网络媒体向平台化、个性化与新技术创新领域破局并分化。

而整个变革最动人的部分正在开启--媒体变得无处不在,一切皆“媒”。

35“众媒时代”来临的五大标志

表现形态的“众”:

用户多元需求,推动媒体表现形态分化

生产主体的“众”:

信息生产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消解

传播结构的“众”:

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成为常态

传播平台的“众”:

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

多屏跨界的“众”:

智能手机之外,媒体终端多样化

媒体的边界正在消失……

36

媒体叙事迁移的要素:

移动优先

内容生产和表现形式均应首先考虑移动端用户体验;

社交互动

放弃内容生产,将内容与社交元素融合,引导互动;

多媒矩阵

图片、视频、服务结合,重点打造多终端跨屏同步体验;

细分用户

提取不同用户标签画像,个性化推送信息和服务

37降维打击的三大方向:

一是个体的“节点化”:

每个用户都成为媒体传播的“动态节点”,具有多重价值属性;

二是社群媒介化:

移动时代“社群”被重新定义,拥有了更多影响媒体传播的作用力;

三是场景入口化:

“场景”对媒体的价值进一步深化,成为移动传播时空度量的新维度。

 

38个体“节点化”:

节点位置测量的三个维度

(1)服务位置:

基于内容与服务网络的需求和资源特征;

(2)社会位置:

基于关系网络的社会属性(如所处族群、圈子等);

(3)物理位置:

基于终端网络的地理位置。

39众媒+”时代:

万物皆媒--媒体的八个未来:

(1)可穿戴设备:

人的延伸

(2)传感器新闻:

新闻源的再定义

(3)机器人写作:

比我们想像的来得更快

(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让你进入新闻

(5)定制化生产:

所需即所得

(6)个人云:

私人化媒体

(7)人-物共生:

新的用户平台系统

(8)人-物协同:

自组织新模式

40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

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41媒介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

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

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

织,即传媒机构。

42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

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媒介系统的发展

媒介系统

发展的形态

发展依赖的对象

示现的媒介系统

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本身执行功能

再现的媒介系统

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

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

机器终端使用

43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论——“媒介即讯息”,这

一理论的著称是它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

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播的讯息。

通常情况,人们认为由于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有关信息对人类社

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媒介传播信息至关重要。

而麦克卢汉却认为,媒介本身就在“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和行

为的尺度和形态”,至于媒介传递的信息并不重要。

4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麦克卢汉另一个让人震惊的观点。

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印刷品是眼睛的

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机是手耳的共同延

伸,计算机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与此相联系,他

进一步提出“感觉的平衡”的概念:

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

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

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口头传

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

他提出,

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

“地球村”。

45麦克卢汉还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

标准是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以及信息

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

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

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

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

象,参与程度高。

不过,麦克卢汉在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归类上显得力不

从心。

他笔下的“冷媒介”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

等;“热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

46、媒介环境

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

“在场的有限性”。

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

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

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

47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

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

现实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主体对客观

现实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

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过符号化的媒介现

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

相对于受众主体的客观现实。

48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主要有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49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1.2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3经营收入变化

■1.4受众结构变化

■1.5阅读习惯变化

■1.6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50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原创力和权威性

传统媒体优势在于内容生产能力、品牌价值和可信度。

(1)报纸的深度是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这也是文字对于图象的优势;

(2)报业、广电新闻原创能力很强,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是由报纸、广电提供,传统媒体是新媒体主要的内容提供者;

(3)报业在所有的媒体形式中,最早最广泛地建立了采访网络,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4)中国媒体的主体是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基本上是党报集团,具有天然的政治优势,相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劣势有时也是优势

与网络相比,报纸、广电的时效性较差,它的出版和

播出有时是一种限制,但同时也是一种优势,是一种保

证。

正是在这样的投入、专注以及慎重,传统媒体奠定了

自己的生存基础。

报纸本身通过编读可以实现一部分的互

动可能性。

在容量上,报纸也不如网络。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

面性。

海量信息有时并不是一种优势。

我们是处于信息爆

炸时代,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我们需要有媒体对这些信

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这正是纸媒体报业的优势。

除此之外,报纸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

比如报纸具有

独特的版面语言,作为一个平面具有绘画一样的审美元

素。

报纸轻便,便于携带。

报纸还比较方便阅读,阅读时

的选择性强。

等等。

51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电子乌托邦

52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

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

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数字鸿

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

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53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54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

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

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5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

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

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

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为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

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

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

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

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

席卷全国。

56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

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5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

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

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商业模式的思想是在美国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几位学者合著的《发现利润区》(Profitzone)中被系统提出的。

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作者总计列出了22种赢

利模式。

3.企业赢利模式设计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面。

(一)以“关系”(关注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盈利模式设计;

(二)以“竞争”(与对手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赢利模式设计;

(三)以“客户”(顾客需求发现和满足)为中心的赢利模式设计。

2.商业模式的思想是在美国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几位学者合著的《发现利润区》(Profitzone)中被系统提出的。

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作者总计列出了22种赢利模式。

4.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5.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6.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

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7.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在体制上,许多新媒体,比如商业网站尤其是门户商业网

站,是完全的市场主体,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以国际惯例

为准则的企业化运作。

在经营方式上,新媒体对于广告的依赖就比较低。

以搜狐和

新浪这两大门户网站为例,2002-2005年间,二者广告收入占总

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6.3%和5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