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5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

朗读技巧与训练

朗读技巧与训练

1、什么是朗读

(1)朗读的含义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把书面的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朗读也可以叫做诵读。

它不是机械地单纯念字、照本宣科、见字出音,而是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读,也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使作品中的文字符号立起来,活起来,从而加深听着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听者感情上的共鸣。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

好的朗读不仅能生动、准确、清晰地反映出书面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和精神实质,而且能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表达出比文字作品本身更强、更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反之,那种拿来就读,不管文章内容、体裁,以某种固定的腔调、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付万变的文字材料的朗读,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给人以有音无意,有声无情,有句无篇,一片散乱,支离破碎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

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

这是不能容忍的。

(2)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与朗诵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姊妹艺术。

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是选材种类不同。

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章都可以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

而是应用范围不同。

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播音;朗诵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较强的语言口头表述活动,是对文学艺术的延伸。

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在文娱活动中使用。

三是表现形式不同。

朗读的口语形式平实、自然,可以依照作品边看边读,目的在于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真实,但不能有夸张、表演的痕迹,声音只求神似,而不能采用角色化地语言。

正如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所说,朗读要“读而不板,说而不演”。

朗诵的口语形式生动优美,一般是脱稿成诵,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表演,使听众受到细想感情熏陶,获得语言美的享受。

朗诵要求语音动听悦耳,表情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感情充沛而夸张。

为增强表演效果,朗诵往往还需要化妆、配乐,使用舞台灯光、背景等手段。

2、朗读的要求

(1)语音规范,口齿清晰

掌握普通话地标准发音,是朗读者必备的基本条件。

语音规范指的是朗读时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字音正确。

汉字结构复杂,对多音多义字,要按义定音,如不能把“提防”(dīfang)读作(dífáng);形近字不能只读半边,如:

濒临(bīnlín)就不能读作(pínlín);吐字要准确,如不要把“花生”读“发生”;不要吃字,如把“告诉你”读作“告你”。

一字多音,变调、轻声、儿化等,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分辨,不能读错。

口齿清晰,即强调发音的清晰度,能够吐字归音,又要求克服口齿不清、吐字含混的现象。

只有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把字读准、读清楚,才能达到正确的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目的。

(2)语调自然顺畅、气足声亮

语调自然流畅,是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

朗读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性主要是通过语调加以体现的。

朗读语言同生活语言的主要区别在语调。

朗读的语调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能使语义表达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读中一旦失去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调,就无异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了,实际上,朗读也就不存在了。

流畅是指语流通畅,连贯自然,不坑吭巴巴,不割裂语义;气足声亮是指声音明亮,气力充沛,富有弹性,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爽朗圆润,悦耳动听。

(3)语言规整,生动感人

朗读是一种郑重的转述,是一种比较庄重、质朴的在创作。

因此,朗读的语言应当是规整的。

语言规整,包含字音准确,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正确,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能够综合运用朗读的各种技巧,停连得当,重音突出,语调自然和谐,节奏变化平衡,语速快慢适度,声音高低自如、强弱得体。

同时,还要做到“七不”,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不中断、不拖腔。

但朗读语言的规整性不等于平板。

朗读语言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聊天说话式的自然口语,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准确、更生动,更具美感。

但有的朗读者没有感情运动,而语调又缺少起伏变化,单调雷同,像“拉家常”一样,就难免显得乏味、呆板、平淡。

朗读语言要做到“不火不炆,恰到好处”。

有的朗读者高踞于听众之上,脱离作品实际,单纯强调语言技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声音效果,随心所欲地忽高忽低,自命不凡地自我表现,这不仅不可能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容易给人以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感觉。

(4)语义明晰,感情真挚

要语义明晰,首先要在朗读之前对语义进行认真地分析,深入地理解,准确地把握全篇主题和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综合运用好前面学过的发声技巧,从而清晰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实质。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情真词切,才能够震撼心灵。

正如古人所说: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着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知。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真贵也。

”朗读者是作者的“代言人”,所以,这就要求朗读者深入开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变化,设身处地,如临其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调动起来,从而使作品的字字句句如同己出。

这样,朗读才会达到声情合一,返璞归真的境地,从而唤起听者的共鸣,进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5)态势得体,上下交流

在朗读和朗诵过程中,态势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表意手段。

但朗读时的态势幅度较小,一般表现为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

而朗读的态势则显得特别重要,得体、优雅、灵活、自然的态势是朗诵成功的必要条件。

3、朗读的技巧

(1)准备技巧

1.研读作品,理解主题

研读作品是朗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那种照字念音的“念书腔”和声音小而快的“念经式”朗读,或只把朗读归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两个朗读招式的展示,是注定要失败的。

朗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

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作者那欣然命笔和奋笔疾书的创作冲动化作朗读者自己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高,抓得准,表达得深。

研读作品,还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思想状况,掌握作品的结构,明确作品有几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过渡陪衬,总纲是什么,分项是多少,分清主次,并仔细推敲词句之间的微妙含义,做到“披文入情”,真正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

这样,才便于恰当地运用各种技巧,有条不紊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

朗读目的不仅应该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要有对作品的评价。

不同的朗读目的决定着朗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

“内明于心”方能“外达于人”,只有明确了朗读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

基调指作品在其思考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

朗读基调它应该是作品的“情”与朗读的“声”的和谐统一。

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的。

例如,《中国石拱桥》,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是“自豪的”,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

不同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基调。

基调一般分为欢快型、庄严型、颂赞型、祈愿型、哀怨型、激动型、贬斥型、痛惜型等等。

每种基调都有深浅、强弱之分,都是各种复杂细腻情感的综合体现。

朗读者要抓住作品基调的特点,恰当地把握基调的感情色彩。

基调对听众情绪影响很大。

据说,在一次宴会之前,主持人宣布,请一位名演员为大家朗诵。

她用的是一种在场人都听不懂的外语,读得悲切而哀伤。

朗诵完毕,人们都沉浸在悲哀之中,静寂了好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时有人问刚才朗读的是谁的明珠,岂知这位女演员彬彬有礼地告诉大家,她朗读的并非名家名作,只不过是今晚宴会的菜单。

此时大家方知上当,他们只是为女演员那种哀伤的朗诵基调所感动。

足见朗诵中的基调,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3.具体感受,做好标记

概括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词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这个“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感受。

感受可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两大类。

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文字符号所表述的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

我们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对时,就好像真的听到了珍珠掉落玉盘中那悦耳的清脆声,不由自主地使我们的声音也变得轻、润而富于弹性、

逻辑感受是从作品的结构脉络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对作者思路的一种内心体验。

逻辑感受主要包括主次感、并列感、递进感、总括感、对比感等。

在语言中,它常从虚词中获得,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并列感;“不但……,而且……”表示递进感等。

但许多情况下,文字中并没有显示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这就需要我们从内容上予以分析,从语势上进行感受。

朗读者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整体把握,进示,而不能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凭“感觉”来朗读。

常用的朗读符号有:

“▪”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慢速;“→”表示快速。

或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标记。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

试读时要把语句读准(不念错),读清(口齿清),读熟(流利、顺畅)。

重点段落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有条件的可以对着录音机试读,以便了解自己朗读中的问题,及时纠正。

经过多次试读之后,再放声朗诵。

(2)感情调动技巧

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朗读表达手段的三要素:

感情、气息、声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感情。

没有感情的朗读必然是干瘪的、苍白的。

戏曲理论家徐大椿说:

“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朗读者常用的可调动感情的手段一般有三种:

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1.情景再现

所谓情景再现就是指通过朗读者的深刻理解、具体感受,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中像电影一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画面,朗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不仅领悟到了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态度,而且自己也被引发起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饱满、细腻的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景再现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朗诵好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运用情景再现激发感情,朗读者首先要使自己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对每一个画面都时时作出积极的内心反应,加深感受,作出评价,使思想感情随着画面运动起来,奔涌于我们的脑海中,是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一样。

这时,朗读者就像是在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描绘他正在看到的景象一样,听众也随着朗诵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景联想,造成情景交融的心境,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如:

朗诵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段。

“……热心肠同志送给我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当然实际上我们什么也没闻到,只不过是几个字词给我们的刺激、感受罢了,只不过是发挥嗅觉想象和味觉想象的作用的结果。

2.情感联想

情景再现可以唤起丰富的情感,但要使情感更丰富、更真切,朗读者还必须调动大脑联想机制的参与。

从心理学角度看,联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接近(包括时间的接近和空间的接近),比如我们由蓝天想到白云,有冬天想到冰雪;②类似,如我们由小鸟想到飞机,由雷锋想到张海迪;③对比,如由高楼想到草房,由山脉想到海洋;④因果,如又生病想到死亡,由太阳想到炎热等。

在朗读中,也是从这几方面来引发联想,调动感情的。

3.挖掘内在语

所谓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

内在语能赋予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

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

如《海燕》,整篇文章都是用的象征手法,我们必须揭示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

像第七节: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语句本质就是:

反动势力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语句本质是:

革命人民勇往直前,去和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搏斗。

由此引发出我们仇恨反动势力,同情、讴歌革命力量的感情。

再如,“亲爱的”,在有声语言中,可以是“坏”,也可以是“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在语的力量,有时它既不服从于词的直接含义,也不服从于词组或句子的表面意思,它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内在语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予言语以生命。

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会越有深度。

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如:

《海燕》开头的内在语可设计为:

“朋友们,你们看——,”这样接下来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便可以马上把听众带到文章中去。

(3)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是一种言语创作活动。

理解分析作品,具体感受作品,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最终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应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

1.停连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续、延续。

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朗读者、听众心理及生理上的自然要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

运用停连的原则是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在朗读中,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在文字上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续。

停连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等作用。

合理的停连,可使话语表意显豁,有节奏感,增加有声语言的影响和魅力。

同时,它还能给听众留出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意。

若不善于停连,读得太快太急,糊里糊涂一大片,就会使朗读者感到紧张吃力,喘不过起来,别人听起来含混费解,甚至产生误解,更谈不上什么韵味、美感和具体形象塑造了。

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

例如:

据说从前有个财主为儿子请教师,因平日克扣伙食,教完一年竟分文不付。

后来就没有人愿意上他家去教书了。

财主无奈,四处求防并表示愿意以重金聘请。

一天,来了位秀才,说愿意给他儿子当老师,但得签定合同。

财主让秀才写了一纸合同。

财主一看,乐了,马上签字画押,一口答应照合同办事。

原来那纸上写着: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开始上课,一连三天财主只给吃蔬菜。

秀才非常生气,说东家怎么不按合同办事。

财主好生奇怪,说自己不是按合同上写的做吗?

于是他拿出合同念道: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秀才一听,拿过合同,在上面加了几个标点,合同成了: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

少分文不取。

”才注意看傻眼了。

但有约在先,必须遵守。

只得天天以鸡鸭鱼肉招待。

到年终分文不少给秀才一笔酬金。

常用的停连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标点符号停连。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需要用停顿来表示。

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

顿号急停紧连;逗号间歇长于顿号;分号、冒号停顿较长;句号、问号、叹号停顿最长。

破折号、省略号随语言环境变化,伸缩性较大。

标点符号是停顿标志,但不能死搬硬套。

一定要根据语气和表意的需要适当处理。

例如:

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冒号的停顿时间应跟前两个逗号差不多。

第三个逗号则不能停,甚至叹号也可以不停。

这样,可以表现猴子吃惊着急的情态。

(2)按语组停连。

按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间语法关系所作的停连。

一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等,都可以停顿。

例如: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语组停顿相对来说,比标点停顿的时间稍短些,有时甚至是极短暂的。

(3)区分性停连。

例如:

①六减二/乘以三。

②六减/二乘以三。

③我看到/小王非常紧张。

④我看到小王/非常紧张。

⑤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

(这些例子表明,停顿的位置不同,语意就有区别。

例①算式是(6-2)×3,例②6-(2×3);例③讲小王非常紧张,例④讲我非常紧张;例⑤若在“了”后停顿就会产生歧义。

(4)节拍停连。

节拍停连是为了显示语流节奏而处理的停连。

在朗读诗歌时常常运用。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强调性停连。

例如: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两处停顿,一字一顿,表达了对小女孩儿的无比同情,“冻”字后感情延续的停顿,更把作者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6)并列性停连。

例如:

①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着,海浪/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枝上飒飒地响。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例①中“太阳”、“海浪”、“绿叶”并列,稍加停顿会使语意更为明确,有声语言更富有美感。

例②中四个“是”前后的停顿,既表现了四者之间所存在的并列关系,同时又使省略了的“标记”显露了出来。

(7)领属性停连。

例如:

他/当过营业员,在报社干过记者,做过电工。

(在“他”后作比后面逗号更长的停顿)。

停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上面的几种外,还有逻辑停连。

逻辑停连是为了加强语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做的停连。

包括在思索、判断处安排停顿,在引起反思、回味处安排停顿,在紧张、惊愕处安排停顿,在感情哀怨、悲痛、恼恨处安排停顿。

这种停连可以丰富语义内容、加强感情色彩。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

“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很不愿意但又不得不结束这最后一课,当他说到“放学了,——你们……”时,痛苦、激动地心情发展到极点。

朗读到此处声音戛然而止,运用逻辑停顿强调感情,加以渲染。

然后再克制住感情冲动,道出:

“走吧!

”如果“你们”后不停顿,直接读出“你们走吧!

”就难以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

对逻辑停顿的处理有以下几种:

①徐停,即声断气不断,意念情绪连绵不断。

例如:

道一声珍重/珍重,道道一声/珍重,那声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徐停处理,造成一种回旋的意念和氤氲的氛围,更好地表达离愁别绪。

②急停,即迅速收气敛声,使语流出现极短的顿挫。

例如:

新中国的航标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急停,突出号召性,鼓动性。

③强停,即屏住呼吸中断气流,一字一顿,如拔强弓。

例如:

昨天,/日本政府/已经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④长停,即停顿的节拍相对拖长,造成一种如步空谷,回音缭绕之感,表现出气势上的雄浑,豪放。

例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为突出地表达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某些音节或词语发得比较重的音。

戏剧界前辈欧阳予倩先生指出:

“轻读重读如果处理的不对,语意就不可能正确。

”例如: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谁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你是不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你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

这句话中,强调的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随之发生变化。

重音有三种类型:

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有规律的,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①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

例如: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

②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度。

例如:

a.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土地。

(定语重读)

b.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

(状语重读)

c.同志们干得热火朝天。

(补语重读)

④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

例如:

a.这是谁负责的?

b.你要买这本书?

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

(2)感情重音。

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

如果感情重音处理得好,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可以将文章中的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强烈地感染听众的情绪。

如: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在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无耻啊!

(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

(热烈地鼓掌)

提示:

读上面这一段话时需要加大音量,加强音势。

强调重音处,应特别加重,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卑劣行径绝不退让的愤怒之情。

(3)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或强调句中主要思想所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有区分性重音和对比性重音。

①区分性重音。

同样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

我请你跳舞。

(请者不是别人)我请你跳舞(给面子吧?

我请你跳舞。

(不请别人)我请你跳舞。

(不是请你唱歌)

②对比性重音。

例如:

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你那儿去的。

常用的表达重音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重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

例如: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突出呼唤的高昂情绪)

二是拖长音节法,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拉长音节,表达一种深情的呼唤,表现思念之情)

三是一字一顿法,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深挚感人。

四是重音轻读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

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或欣喜爱慕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如沉雷从心底滚出。

例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

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强调,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①弱中加强。

例如:

“很早很早以前,猫并不吃老鼠。

”②低中见高。

例如: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快中显慢。

例如: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满”字放慢速度,让人感到看不过来。

)④虚中有实。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⑤连中有停。

例如:

“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在要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