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68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

自然保护区学

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自然保护区学动物学

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动物学

学院:

林学院

专业: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年级:

2011

学号:

1109030094

学生姓名:

柏正刚

指导教师:

张明明

 

2014年7月18日

目录

前言3

一、实习目的3

二、实习意义4

三、组织形式4

四、实习时间4

五、地点及概况4

六、保护区现状5

(一)自然环境5

(二)人文景观6

(三)保护状况6

(四)功能区划8

(五)建设状况10

七、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分析11

(一)优势(Strength)分析11

(二)劣势(Weakness)分析12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13

(四)挑战(Threat)分析14

八、保护区综合评价15

结语16

 

自然保护区学实习报告

前言

自然保护区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林学院的野外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自然保护区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课一个理性的认识。

通过实践环节促进我们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结构、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

同时,通过实习强化动物学基础课教学,增加我们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培养我们科学研究及独立工作和协作、协调能力,使我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一、实习目的

1、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

念,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并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2、深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并通过观摩、访问、学习、思考等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宗旨、规划建设方法。

3、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培养和训练我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心态;增强同学间团队

合作的意识。

5、实习报告的编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经验,对将来我们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今后的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习意义

1、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发展进步模式。

2、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专业综合实习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

三、组织形式

本次自然保护区课程实习是由学校总体领导学院具体安排下的以主修课程教师张明明老师落实负责;本专业所有学生通过自由前往省内各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学习。

实习前做详细计划与安排,并确定实习主旨,实习过程中,必须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绿色、低碳原则,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实习中保证个人人身、财产安全,不损害他人利益;真正做到并倡导“生态旅游”。

四、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定于2013年-2014年第三学期,具体时间为:

2014年7月14日-2014年7月18日。

五、地点及概况

我本次的自然保护区课程实习的地点选择的是“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如下: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境内,面积2万公顷,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

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200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贵州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

尤其是境内的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所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于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水文地质效益和森林群落有重要价值。

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形态多种多样,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罕见的喀斯特峰丛景观。

地面枯枝落叶垫积填充,蓄存的地表水与地下暗河、泉水并存,加上年平均的降水量达1700多毫米,水源十分丰富,从而为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六、保护区现状

(一)自然环境

根据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和资料证明: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

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喀斯特景色奇丽,风光优美著称的桂林及阳朔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但是,这些地区生长的森林早已遭到破坏,大片地区演变成喀斯特石漠景观,而茂兰喀斯特森林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却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在这个喀斯特森林区域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初步考察采集到的高等植物标本近千种,发现的新种有荔波大节竹、短叶禾穗花杉等达40种能上能上。

珍稀植物有掌叶木、任木、穗花杉、香果树、罗汉松、短叶黄杉等。

在这里,高大的乔木、密集的灌木及各种粗细不等的藤条,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奇山异石长满了苔藓,许多大大小小的树木都根条裸露地生长于岩山上,年深日久树根与岩石已纠结为一体,即使树干倾倒也不肯分离。

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象,生动地提示出喀斯特地区的奥秘,构成别具一格的"喀斯特漏斗森林景观"。

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金钱豹、林麝、猕猴、毛冠鹿、蓝翅八色鸫、白鹇等多种。

茂兰保存下来的这片独特的喀斯特森林群落,为人类全面认识岩溶地貌的形成、发育历史及其森林动植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所弥足珍贵的天然实验室。

(二)人文景观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景文化。

如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瑶所堡上抗日烈士全正喜故居、民风淳剞的瑶寨、瑶所古桥乐善桥、洞山五眼桥等。

白鹇山生态定位观测站是中国唯一的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

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食品和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充满了异族他乡情调,极富吸引力,表现了民族地区与自然和谐一体,协调发展的悠久历史。

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三)保护状况

1.保护对象

茂兰保护区是以保护和管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水文地质结构、森林生态、森林群落类型等提供自然平台,同时探讨喀斯特地区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科研型自然保护区。

茂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存于其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是以保护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达87.3%。

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43科501属12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茂兰特有种25种。

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有国家用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

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有150余种为茂兰特有种。

1990年,世界八个国家的十五位喀斯特顶极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

“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由此可见,茂兰保护区已成国际知名品牌。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和世界上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无论从其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感染性、潜在性和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全面的综合保护价值。

2.保护价值

(1)特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与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相比,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森林植被类型,其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及脆弱和难以恢复的特性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我国西南石质荒漠化地区,特别是对南方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2)原始的自然本底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极为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为裸露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自然本底,对本地区人为干扰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演替的研究基地。

(3)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茂兰喀斯特森林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遗传种质资源,除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之外,由于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较多的特有物种,是许多动植物新种的土产地,是提供大量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殖材料的天然“基因库”。

(4)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大部分的森林植被已遭破坏,大都出现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现象,但是茂兰喀斯特森林却独树一帜,由于喀斯特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形成了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所组成的独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极大改善了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交替的条件,充分显现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强大的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防止了因石质荒漠化引起旱涝交加的自然现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优良的环境质量

茂兰喀斯特森林因保存完好,境内人烟稀少,无任何工业,受人为干扰较小,其大气、水质、底质(有机质、硫化物、粒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类、水文要素等非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和森林植物群落、陆生动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均接近自然本底,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茂兰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理想的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茂兰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及其显著的生态效益,与当今一些盲目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等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向社会公众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和基地。

由于保护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与茂密葱郁的森林、晶莹透彻的水体交相辉映,山、水、林、洞、湖、瀑等各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充满原始山野情趣、古朴纯真韵味的风景画卷,优良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舒适度也为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旅游开发的潜力较大,前景十分乐观。

(四)功能区划

茂兰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管理的基础。

为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保护秩序,根据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的目的、特点,区划成不同的功能区。

按照茂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及保护目的,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位于保护区南部与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一线,即从更查、更独山经万里卡、四北洞、白鹇山、黎明关至罗家洞、干刷、洞洼一带的区域,包括洞杨山、洞多等为核心区范围。

核心区面积8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0%。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带,对核心区起保护和缓冲作用,扩大和延伸被保护物种的生长和活动区域。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总面积8130hn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

其主要特征是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较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分布有部分灌木林、藤刺灌丛、灌草丛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生态系统。

实验区的主要功能是对核心区起到更大的缓冲作用和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纽带作用,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它有益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产示范等。

实验区分为四块:

永康的尧古、尧兰;翁昂的巴弓、莫干、洞常;洞塘的板寨、计才、瑶所和塘边、洞马、蒙寨。

总面积293511m2。

是保护区内人口最密集、生产活动最频繁、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生态旅游区是实验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

位于保护区的东北部,面积1915hm2。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开展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以良好独特的喀斯特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按照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宗旨开展旅游活动,从而使观赏游览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同时,通过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为保护管理积累资金。

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

青龙潭、金狮洞、九洞天、旺牌山漏斗森林、黄杨沟、水中林、拉滩瀑布等。

实验区划分为三个小区:

(1)植被恢复建设小区

在实验区人为活动频繁,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以改善区内生态环境为原则,结合珠防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建设项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生态农业示范小区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示范功能,扶持社区经济发展,拟在实验区内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小区,发展经济林、种植药材、野生经济动物养殖、蔬菜种植等;在保护区周边区域,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社区共管。

(3)生态旅游小区

茂兰保护区不仅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五)建设状况

茂兰保护区是科研型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一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下残存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保护区建立后,把科研列为保护区的重点工作台。

建立伊始,即组织了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本底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详细得出70多个学科的考察资料,出版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

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对区内的兰花、鱼类、昆虫、蜘蛛及无椎动物等进行了调查,取得了这些种类的分布状况及有关资料。

在开展本底研究的同时,保护区会同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等前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开展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合定位研究,在区内白鹇山建立定位观测站。

在喀斯特森林种群结构、群落类型、生物量构成、区系组成以及一些动物的繁殖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公布发表了有关喀斯特森林和相关动植物研究的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喀斯特森生态研究》(一、二、三集)。

国家林业局已计划在区内的白鹇山定位观测站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唯一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由于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有不少的专家、学都相继到茂兰参观考察。

1993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CCP)把茂兰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考察点,并在茂兰召开了有14个国家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299项目茂兰现场考察会、与会专家对茂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日本土壤专家和洞穴考察团、斯洛文尼亚洞穴考察队、美国洞穴探险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态进化研究所的专家等也先到茂兰参观考察,并探讨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茂兰保护区有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科研人员26人,其中正、副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

先后承担了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2项,国家林业局研究课题3项,其它研究课题10余项。

并与有科研任务的单位合作进行10多次有关茂兰研究的课题。

已公开出版了三本研究专著《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一、二、三集)。

目前,正在进行的讲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课题”、“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国家林业局GEF课题“民族文化与传统生存方式对茂兰保护区的影响”、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茂兰昆虫研究”、“茂兰保护区几种隼形目猛禽的繁殖生态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七、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茂兰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喀斯特林区的山、水、洞、林、湖、潭、瀑、谷、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奇特。

保护区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稀罕见的生物群种,浓郁丰厚的民族文化为特色,是一条喀斯特地形地貌与碧绿森林和风土人情有机结合的奇特风景线;除喀斯特本身所特有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外,婀娜多姿的喀斯特景观与喀斯特森林翠绿多变的色彩揉合在一起,构成了崭新的喀斯特自然景观。

整个区域形成上有森林,中有石林,下有洞林,石头上长树,石缝里盘根等富含科学奥秘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参天古树、明河暗流、瀑布、深潭、山泉、溶洞等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系列罕见的奇景;多层次地展现漏斗、洼地、谷地、槽谷4种原始森林景观和盆地、洞穴、锥锋、峰丛、瀑布、滞留泉、喀斯特潭,以及座落其间的各种民族村寨、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充满原始山野情趣、古朴纯真韵味的风景画卷,可供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鉴赏。

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茂兰保护区内的山、水、洞、林、湖、瀑、谷等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地域匹配好、组合度高,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比重较大,且一些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

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喀斯特地貌形态多种多样。

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与其上覆盖的绿色森林揉合在一起,构成了多样的喀斯特森林自然景观。

漏斗森林的幽深恬静、洼地森林的清幽静谧、盆地森林的浩阔明丽,这些韵味不同,景色各异的自然奇观,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特别是由于森林孕育和涵养水源的功能,所产生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形成了与森林伴生的各种喀斯特水体景观,明流、瀑布、湖泊、泉水、深潭、水上森林、森林沼泽湿地、地下暗河等一系列奇绝景观比比皆是,复杂多样,变幻莫测,世所罕见,一改喀斯特地区荒芜苍凉的景象。

同时,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2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茂兰特有种25种;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近5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无脊椎动物种类更为丰富,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其中134种为茂兰特有种,是一个特殊、巨大的生物基因库。

另外,在这片苍莽的原始森林里居住着布依、水、瑶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山为邻、傍水而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造就了古朴浓郁却各具特色的多种民族文化。

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科教旅游开发潜力大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一种特殊的森林植被类型,与地带性的森林植被常绿阔叶林相比,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不同。

无论从其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感染性、潜在性和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简称IGCP)国际喀斯特地貌对比和国际岩溶地质与生态环境对比研究的指定典型区域。

区内含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生态等科学信息和知识体系,在该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游客通过观赏、体验、学习、研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获得休闲享受,而且可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区,科教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前景十分乐观。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单位面积容纳量较小

喀斯特地区被环境学等学术界定为与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

诸多研究表明,喀斯特山区是喀斯特环境中最为脆弱的环境系统。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耐受外界冲击力的阈值较低,即这种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外界干扰过大,很容易使系统遭到破坏而难以恢复。

茂兰保护区90%以上的面积属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表缺水少土,植被生境严酷,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脆弱易中断。

这种现象易造成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链条缺损,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承纳游客容量较小。

因此,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系统脆弱是茂兰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主要的限制因素。

2.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生态旅游对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既要懂得市场经济和旅游经营知识,还要懂得环境教育和生态学知识及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

茂兰保护区的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多为林学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在生态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旅游策划、经营管理、导游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经营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等旅游接待与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意识比较淡薄,整体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偏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这方面人才的短缺己成为限制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社会需要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已成为目前最具活力的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得到增强,旅游观念开始改变,既享受自然,又强调回报自然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使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迎合了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和爱护自然的新理念、新思维,因此,茂兰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机遇,符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今旅游者的消费倾向。

2.区域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

按贵州省旅游发展整体战略,在贵州南线旅游区域,包括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都匀、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平塘、民族风情浓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具文化魅力的独山县。

茂兰保护区是南线旅游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茂兰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区域化品位较高、互补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也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区域辐射带动的空间,同时延伸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扩展载体。

3.“申遗”成功

2007年6月2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作为当年中国唯一申报的自然遗产地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0上获得大会的全票通过,正式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大、小七孔景区。

作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兰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申遗”成功,使荔波特别是茂兰闻名天下,成为茂兰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使其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挑战(Threat)分析

1.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一直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对外部反应极其敏感,一旦被破坏,则难以恢复。

而旅游开发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的游客进人,尤其是游客流量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时,将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样面临着旅游开发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2.区域竞争激烈的挑战

现在生态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趋势,特别是一些喀斯特地区都将独特的喀斯特风景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广西的桂林、云南的石林和贵州的黄果树等是与茂兰保护区具有同质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区域。

由于茂兰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的旅游开发都是自己经营,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旅游策划、经营管理较薄弱,而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