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76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docx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1、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2、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3、蒙塔古说: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

  4、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5、"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

  6、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7、新错误观:

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

……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与师本教育中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的特征相比,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8、儿童的认识没有必要一开头就是完美的,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完美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

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

  9、珠海市启稚幼儿园李毅园长有一种"两极思考"。

在他们的学术教育中,一方面是让儿童发挥天性,"无指导"地涂写儿童画;另一方面,则是让儿童接触中外最著名的画家的画,而尽可能少让一般化的指教去局限儿童。

  10、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损于我们的心智。

  11、我们应当逐步习惯学生的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他们学得太快而产生负疚感,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12、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处在开放的情景中)他就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

  13、无论何种教育或教学,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或知识的获得。

  14、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15、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

  16、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

这样一种忘我境界,其实处处可见。

  17、要完成这一切,走向成就,就要忘我。

  18、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19、我们需要给儿童以艺术语言的教育……整个教育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现代教育重新提出的命题。

"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时光。

"

  20、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恐惧。

……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大人给予儿童的。

我们对儿童低估的表现之一,就是常常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看得过于神秘和艰难。

  21、叶圣陶认为:

写__是生活的一部分。

能写__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不能写__却是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和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

  22、师本教育要求儿童不论在哪里,都必须爬到顶端。

这样一来,没有达到顶端,就会处在一种阴影之中。

越是做了许多努力都不能达到顶峰,就越会自暴自弃。

……是否达到类似陶璐娜射击时的那种静心状态,是否保持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

“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

“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

“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

‘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

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

我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

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

等于14?

!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

“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

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

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

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

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

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

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

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

”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

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

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

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

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

第十五章又说:

“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

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

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

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

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孔子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

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

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

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

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6

  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

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

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

“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

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

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

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

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习解决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7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

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

我不禁问自己:

何谓师道?

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

“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

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

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

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

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

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

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

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

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

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

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

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

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

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

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

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

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

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8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

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9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一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

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

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他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

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

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

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

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而关注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的,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在挑战教师。

  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