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23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XXXX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及勘察等级

1、工程概况

拟建“XXXXXX市政道路工程”为XXXXXX水库周边的路网工程,由道路一(路宽12m,道路长0.5879KM)、道路二(路宽15.5m,道路长1.63KM)、道路三(路宽12m,道路长0.32KM)、道路四(路宽40m,道路长0.325528KM)、道路五(路宽16m,道路长0.214KM)及洛平新街(路宽43.5m,道路长1.067KM)共6条道路组成,道路四及洛平新街设计为城市Ⅰ级主干道,其余为城市Ⅰ级次干道,路面设计荷载标准为BZZ-100,道路分为左右两幅,设计基准期为20年。

受建设单位委托,本次勘察范围为道路四及道路五,道路四、五位于场区的南侧,几乎平行,距离约150m左右。

其中道路四全长0.325528KM,道路段起点中桩里程:

K0+000(中桩坐标:

X=2922355.217,Y=365668.869;中桩设计高程H=1125.00);终点中桩里程:

K0+325.528(中桩坐标:

X=2922418.343,Y=365988.218;中桩设计高程H=1115.30),道路五全长0.214258KM,道路段起点中桩里程:

K0+000(中桩坐标:

X=2922175.618,Y=365697.838;中桩设计高程H=1119.264);终点中桩里程:

K0+214.258(中桩坐标:

X=2922209.736,Y=365909.362;中桩设计高程H=1115.571),两段道路均无桥梁及隧道工程。

本工程建设单位为XXXXXXXX公司,设计单位为XXXXXXXXXXXXX公司。

2、勘察等级

根据现场踏勘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规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如下:

①、根据工程规模和拟建物特征,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

②、拟建场地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复杂,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

③、场地基岩为白云岩(可溶性碳酸盐岩石),为特殊性岩土,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④、根据以上3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及执行规范

1、勘察工作任务

我公司受“XXXXXXX公司”委托,承接XXXXXXXX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根据设计提供的委托勘察内容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规范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内容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并提供岩土参数;

(3)、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4)、查明沿线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5)、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6)、判定场地类别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7)、查明沿线各地段裂隙、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充填物质及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天然容重,饱和容重,固结排水剪的内摩擦角、凝聚力,滑动面的残余内摩擦角、凝聚力,孔隙水压力系数等),查明裂隙、软弱夹层和缓倾角结构面的不利组合情况,评价其抗滑稳定性,查明各段边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的滑移影响范围,提供各段边坡设计所需要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并提出相应的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措施和建议。

(8)、道路路基、路堑边坡和路堤工程地质评价;

(9)、判定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2、勘察执行的规范依据

本次工程勘察执行以下规范: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GJ004-89);

(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D70-2004);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

(8)、《工程测量规范》(50026-93);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3)、《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

(14)、《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

(三)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根据本次勘察内容及要求,本次道路勘察的重点是详细查明道路沿线岩土构成及岩土质量,以及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因素,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及具体的设计参数。

为此,采取了工程地质测绘、岩土钻探、岩土样常规试验等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1/500工程地质测绘:

对场区地层岩性、地貌及地质构造、岩溶及地下水和不良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为场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指导依据。

范围为道路边线两侧各100m,面积0.11KM2;

2、工程测量:

本次勘察测量放线,系依据规划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GPS16(X=2922421.6720,Y=365979.043)及控制点A59(X=2922424.736,Y=365902.491),并根据设计提供道路总平面图及道路中桩坐标进行实际测量定位放线,高程引测点为控制点GPS16,其高程为1117.60m,具体位置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3、岩土钻探:

为揭露道路工程场区土层特征及厚度变化,以道路中心桩为依据,每40.00m处为一横断面,布置3个钻孔,道路四钻孔左右间距为20m,道路五钻孔左右间距为8m,共布置钻孔45个(其中道路四布置钻孔27个,钻孔编号为D4-1—D4-27;道路五布置钻孔18个,钻孔编号为D5-1—D5-18,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钻孔钻入路面以下控制持力层深度3-5m。

在钻探过程中,如遇岩体破碎或影响持力层选择的岩溶洞隙时,再按照上述要求加深钻孔深度。

通过钻探较详尽的查明场地岩土的类别、构成剖面及平面分布规律。

4、搜集相邻场地在建或已建建筑物的勘察资料,进行工程地质类比;

5、岩土室内试验:

土样按不同路段、土类型采集12件(硬塑红粘土6件,可塑红粘土6件),作土常规试验,用以评价场区土层工程力学性能;岩样按不同地层及岩性采集,共6件作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用以评价岩基承载力值;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一

工作项目

工作量

工作项目

工作量

工作项目

工作量

地质测绘

0.11KM2

钻孔施放

45个

土样

12件

钻孔定位测量

1组日

岩土层进尺

300.5m(土层进尺:

93.5m)

岩样

6件

简易水位观测孔

40孔

/

/

/

/

二、道路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象条件

XXXXX市属亚热带气候区,其特点是:

冷暖气流交替强烈,季风高原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气候多变,光、热、水同季、日照少,阴雨多。

拟建道路地区气候四季温和,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属于亚热带温润温和地区。

多年平均气温15.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极端最高气温39.5℃(1952年7月5日),极端最低气温-9.5℃(1970年1月6日)。

历年冬季积雪日数平均3.2天,霜日数12.7天,无霜期长达260天以上,雹日数2.2天,局部地区有雹灾。

湿度较大,相对湿度76.9%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1412.6,日照百分率32%。

全年主导风向北偏东,夏季主导风向南偏西。

此外,晴天多南风,雨天多北风。

拟建道路地区雨量较丰沛,年降水量在1120-1220毫米,全年分布不均,经常出现春旱和夏早现象,且降水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历史最高年降水量1664.7毫米,最少年为718.6毫米。

年陆面蒸发量为588-630毫米。

(二)工程环境

本次勘察范围位于XXXXXXXX水库旁,交通便利。

道路四、道路五路线基本从村庄边缘通过,对村庄影响较小,道路经过范围有少量建筑需要拆迁,人口、建筑密度不大,地下管网以自来水管为主;其余勘察线路以耕地为主,分布少量空地,拟建道路多处与高压输电线交叉。

故本路段工程环境较简单。

(三)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位于溶蚀残丘—斜坡地貌区,拟建道路主要展布于缓丘、溶蚀残丘斜坡、洼地等小尺度地貌单元中。

道路四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KO+0—K0+040段地形高差较大,其余路段较平缓,道路范围内标高在1115.02-1135.00m之间,高差19.98m。

道路五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整体较平缓,道路范围内标高在1113.89-1119.95m之间,高差6.06m。

场区溶丘形态浑圆低矮,斜坡坡度较缓。

场区除现状建筑外,基本属农业用地范围,植被较发育。

(四)地质构造

据XXXXXX域地质图及现场勘测,拟建场地附近没有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层、褶曲,也无活动断层发育。

场地基岩产状,倾向为162°,倾角26°。

根据节理裂隙调查,场地基岩发育有两组优势节理,以闭合隐节理为主,贯通性多较差,结构面结合较差~一般,节理面间距0.3m~1.5m,节理裂隙张开度1~3mm,表面粗糙,一般无充填或泥质胶结。

其中第一组节理产状为310°∠80°,节理密度为1~3条/m;第二组节理产状为55°∠75°,节理密度为2~4条/m。

根据区域地质图及现场勘测,场内无破坏性断裂构造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除了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外,尚有溶蚀裂隙、沟槽、溶洞、石芽等岩溶形态较发育,对岩体完整性及其工程性能有一定影响。

(五)岩土构成及岩体质量单元划分

据钻探资料表明,场地上覆土层依次为杂填土或耕土、红粘土等(各单体土层分布及厚度见表二);场地基岩为三叠系安顺组(T1a)白云岩。

各岩土层自上而下特征如下:

1、耕植土(Qpd):

褐黄色~灰黑色,多见植物根系及残茎,场地分布范围较广,局部缺失,结构较松散;

2、杂填土(Qml):

杂色,由碎石、粘土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结构松散,均匀性极差,回填时间为1~10年,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及道路附近,场区分布面积小;

3、红粘土(Qdl):

场区主要土层类型,褐红、黄褐色,偶夹风化团块,按状态可分为硬塑、可塑、软塑。

在剖面图上分别用Ⅰ,Ⅱ,Ⅲ表示。

场区以硬塑、可塑为主,未见软塑。

硬塑红粘土主要分布在道路四,可塑红粘土主要分布在道路五,道路四有少量分布。

各单体土层分布及厚度统计表表二

建筑编号

总土层厚度

杂填土

耕土

硬塑红粘土

可塑红粘土

范围值

(m)

平均值

(m)

范围值

(m)

平均值

(m)

范围值

(m)

平均值

(m)

范围值

(m)

平均值

(m)

范围值

(m)

平均值

(m)

道路四

0.5-6.5

2.16

0-1.5

0.21

0-0.8

0.39

0-4.1

0.74

0-4.6

0.82

道路五

0.5-5.7

1.96

0-1.7

0.19

0-0.8

0.57

0

0

0-4.1

1.2

4、基岩:

场地基岩为三叠系安顺组(T1a)灰色、灰白色薄~中厚层白云岩,局部含少量泥质,细晶结构,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可见1cm方解石晶洞与溶孔发育,部分节理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脉,部分节理裂隙面可见铁质浸染,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柱状。

场地基岩以中风化为主,表层发育少量强风化及破碎中风化岩体。

根据下伏基岩岩体的风化特征、裂隙特征、坚固性、完整性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及建筑性能,将场地下伏岩体划分为A、B两个岩体质量单元,各岩体单元质量指标见表三。

岩体单元质量指标表表三

单元

代号

岩体特征

岩芯

特征

岩石坚

硬程度

评价

岩体基本

质量等级

A岩质单元

为强风化及破碎中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内局部发育浅层的溶蚀裂隙。

砂砾状为主,局部碎块状及块状,RQD值一般为0。

软岩

破碎岩

B岩质单元

以中风化白云岩为主,灰色、灰白色,薄~中厚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方解石脉充填

短柱状为主,局部为柱状及砂状,RQD值一般为35-45%,局部为45%以上。

较硬岩

较破碎

(六)、岩溶发育特征

场区分布三叠系安顺组可溶性的薄-中厚层白云岩,岩溶问题对道路建设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现将场区岩溶发育情况分述如下:

(1)、地表岩溶

根据我单位技术人员对道路沿线工程地质调查,地表未见溶蚀漏斗、裂隙、溶洞等岩溶现象。

(2)、地下岩溶洞穴

场区下伏基岩为可溶性碳酸岩,本次勘察实际钻探孔40个,遇岩溶洞悉1个,见洞率2.5%,溶洞中有可塑红粘土充填,场地属岩溶微发育区,场地基岩岩溶形态除溶洞裂隙外,偶见溶孔发育,溶孔内见方解石晶体,多发育在基岩浅部,溶洞裂隙发育特征详见表四:

岩溶现象统计表表四

钻孔号

岩溶

形态

洞隙高度(m)

发育标高(m)

顶板厚度(m)

充填物

性状

底板岩

体单元

评价

1

D4-11

裂隙

0.9

1121.73

1120.83

1.0

可塑红粘土

B

有红粘土充填,无需处理

(3)场区岩溶特征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及钻探情况,场地岩溶情况不发育,但可能与钻孔布置间距较大,数量较少有关,根据岩溶地区相关经验及参考相邻场地工程地质经验,拟建场地岩溶具备以下特征:

①、岩体中的岩溶形态以表层溶蚀槽隙及溶蚀裂隙为主,另可见部分星散状小溶隙。

溶槽和溶隙的形态,或呈单独出现,或呈串珠状垂直分布。

②、岩溶主要沿岩体垂直节理发育,以垂直形态为主,其发育宽度一般不大,但深度可能较大。

在平面上的发展与展布方向也受节理方向所控制。

当两组溶蚀裂隙相互交错时,彼此渗透连通在岩体中形成网格通道,形成较大深度的溶蚀洞隙。

③、岩体中的岩溶洞隙,一般均有硬-软塑粘土充填,其特点是深度越大、标高越底,内部的充填物状态越软。

(七)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拟建道路四北侧最近距离250m左右出为洛平水库,钻探期间为11月份,为枯水期,实测水位为1111.3m左右,水库设有泄洪闸,坝顶标高为1114.4m左右,拟建道路四设计道路标高最低点为1115.3m,且考虑到道路与水库距离较远,中间最大地形高度约1120m,可不考虑水库对道路的影响。

2、地下水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地下水主要可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属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附近居民生活用水补给,埋深浅,主要赋存于地形低洼地带。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中,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区域性含水岩组,节理裂隙较发育,为降雨入渗及径流水的良好通道,降雨易通过基岩中节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以溶洞—裂隙型为主,富水性中等。

据全部钻探结束48小时后钻探点孔内观测资料分析,钻孔水位分布在0~4.1.0m之间,地势较高位置钻孔以干孔为主,无统一水面及分布规律,主要为残余钻探用水及土体中的上层滞水。

场地为碳酸盐地区,据《XXXXX水文地质志》记载及相邻场地抽水试验及水样分析资料,结合邻近无工业废水、废渣等腐蚀性物质排放等因素,分析认为场地地下水属HCO3—Ca.Mg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场地环境类型为湿润~半湿润Ⅱ类场地。

(八)填料选择及料场

通过勘察,场内下伏基岩薄-中厚层白云岩可作筑路填料,储量丰富,质量较好,储量、质量都能满足工程要求,开采方便,可就近开采。

其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相关要求。

场地红粘土为高液限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堤填料使用,若必须采用时,应进行处置。

三、道路工程地质评价

(一)道路工程场区稳定性评价

通过道路四、道路五工程地质调查,场地内及附近无活动性断层、滑坡、高边坡、土洞、岩溶塌陷等不利于工程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因此,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建设。

土层厚度不均对道路路基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开挖实际情况作结构或换填处理。

区内岩土成分较复杂,不同岩质单元的强度不同,耕植土、杂填土为工程弃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其余岩土体均可满足拟建道路工程对地基强度的要求。

(二)岩土力学指标

1、土层

(1)红粘土:

取硬塑红粘土试验6件、可塑红粘土试验6件,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获取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详见表五:

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五

项目

类别

比重

Gs

含水量

(%)

重力密度γ

KN/m3

饱和度Sr(%)

天然

孔隙比e

液限WL(%)

塑限WP(%)

塑性

指数IP(%)

液性指数IL

含水

比αw

内聚力C(KPa)

压缩模量ES1-2(Mpa)

内摩

擦角

φ(度)

n

范围值

2.78-2.82

47.5-67.3

15.9-17.5

95-99

1.375-1.961

74-96.3

36.7-48.6

37.3-47.7

0.29-0.4

0.64-0.7

42.2-68.5

8.9-11.4

7.9-11.5

平均值

2.8

58.2

16.6

96.7

1.68

86.1

43.2

42.9

0.35

0.67

55

9.83

9.42

6

标准差

0.01

7.46

0.06

1.37

0.21

8.13

4.43

3.75

0.05

0.02

9.25

1.33

1.26

变异系数

0.01

0.13

0.04

0.01

0.127

0.09

0.1

0.09

0.13

0.04

0.17

0.14

0.13

修正系数

0.86

0.889

标准值

47.3

8.4

范围值

2.70-2.83

34-62.7

16.3-18.9

96-100

1.0-1.695

46-84

27.3-47

19.1-37

0.35-0.58

0.73-0.83

39-57

4.4-8.0

5.4-8.0

平均值

2.79

47.6

17.6

98

1.35

60.85

36.5

24.4

0.46

0.78

44.7

6.22

6.92

6

标准差

0.05

9.46

0.09

1.36

0.23

12.97

7.04

6.5

0.08

0.04

6.75

1.24

0.96

变异系数

0.02

0.2

0.05

0.01

0.17

0.21

0.19

0.26

0.17

0.05

0.15

0.2

0.14

修正系数

0.875

0.885

标准值

39.1

6.1

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表五试验统计结果查《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表A.0.3确定(见表六),同时参照贵阳地区经验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见表七);

查表红粘土承载力特征值表六

土质单元

含水比αw

红粘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硬塑红粘土

0.67

222

可塑红粘土

0.78

178

土质单元力学指标表表七

土质单元

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0(kpa)

重度(KN/m3)

内摩擦角(度)

粘聚力(kpa)

压缩模量(Mpa)

基底摩擦系数

硬塑红粘土

190

16.6

8.0

47.3

9.8

0.30

可塑红粘土

150

17.6

6.0

39.1

6.2

0.25

杂填土

80(经验值)

18.0(经验值)

10(经验值)

10.0(经验值)

2.5(经验值)

耕土

30(经验值)

14.0(经验值)

5(经验值)

5.0(经验值)

1.5(经验值)

2、基岩

(1)、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

场地下伏基岩为白云岩,本次勘察道路钻孔取白云岩岩样6件,根据岩样室内饱和单轴抗压试验资料,其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见表八:

道路白云岩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八

统计项目

频数

范围值

平均值

frm

标准差

σr

变异

系数δ

修正系数

ψ

标准值

frk

中风化

白云岩

单轴抗压强度(Mpa)

6

20.1-23.6

22.1

1.41

0.06

0.95

21.0

容重γ

(KN/m3)

6

26.6-27.3

27.0

0.03

0.01

备注:

1、标准值公式:

frk=ψ×frm;2、ψ=

3、1:

1试样按0.89折算;4、参加统计样品6件;

(2)、岩石力学指标确定

根据现场鉴别、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表3.3.3-1规定及相临场地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岩溶、岩石自身泥质含量不均匀、继续风化等因素,岩石力学指标建议如下:

A岩质单元:

[fa0]=400KPaμ=0.4

B岩质单元:

[fa0]=2000KPaμ=0.65r=27(KN/m3)

(三)道路路基持力层

勘察结果表明:

场区硬塑红粘土、可塑红粘土、强风化、中风化白云岩均为良好的路基持力层。

(四)道路边坡评价

1、边坡特征

本次勘察的道路五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3.0m,分布在K0+080—K0+160段,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建议按设计坡率分层碾压回填;

道路四在K0+040左侧(顺向坡)及K0+160右侧(逆向坡)存在2-3m的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周围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

1放坡开挖。

2、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如下:

杂填土:

γ=18.0KN/m3Ck=8KPaφk=8°(经验值);

硬塑红粘土:

γ=16.6KN/m3Ck=37.8Kpa(0.8系数折减)φk=8.0°;

可塑红粘土:

γ=17.6KN/m3Ck=31.2KPa(0.8系数折减)φk=6.0°;

强风化(白云岩):

γ=25KN/m3Ck=80KPaφk=25°φe=35°(经验值);

中风化(白云岩):

γ=27KN/m3Ck=300KPaφk=29°frb=550KPaφe=55°;

结构面:

Ck=60KPaφk=18°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4.5.1。

3、边坡支护治理建议

(1)道路五填方边坡可根据设计坡率分层碾压至道路设计标高;

(2)道路四挖方边坡高度不大,可按1:

1坡率放坡后,采用钢筋砼面板封闭处理;

(3)坡顶、坡脚设置截排水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