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75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备课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

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后作业第1、3题。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志愿军————————朝鲜人民

胜似亲人

大娘洗补衣服

送打糕昏倒在路旁(雪中送炭)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唯一)

小金花救老王牺牲妈妈(同归于尽)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解题。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导入,揭示课题,生疑激趣

4、板书课题、解题。

5、简介时代背景。

二、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指名读、齐读,全班订正。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

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

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

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

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

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

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

快些来吧!

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

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四、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

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长满红锈)

老班长--------------------------三个小战士

灿烂光芒

16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

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学习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师相机板书:

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

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

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

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板书:

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

“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

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

什么文章?

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五、老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

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

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

生:

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

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师相机板书:

老汉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

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

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

“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

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板书:

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

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16 桥

             洪水   如魔

             老汉   如山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导入新课

教师: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

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板书课题:

17﹡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文中重点词,让学生进行说话。

自由选择五个以上下面词语,并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非洲水井额外 水泵

攒钱捐款钻井机流泪瑞恩的井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第一、二自然段。

(1)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3)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录像或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4)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

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

2.教师:

瑞恩梦想仅仅是为了实现挖一口井让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

划出瑞恩实现梦想变化的句子,以及瑞恩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并在小组中讨论。

3.学生自学。

4.反馈。

(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

(3)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富有个性的答案写再题板或纸板上,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板书,贴到黑板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

(4)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反馈。

教师:

是啊,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

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

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

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5)读课文,在瑞恩行为的感动下人们都为帮助瑞恩实现这个梦想作了什么?

(6)自由读划出的句子,此时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5.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四、设身处地,升华情感

1.自由读瑞恩和父母来到安格鲁与孩子相见的情景。

2.指名读句子,出示:

(1)车子开进村庄,5000多名孩子……安格鲁小学社区建造。

(2)听到这里,瑞恩和父母都留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①齐读,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流泪?

这样大的力量指什么?

②齐读,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

3.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小组讨论,回答。

五、老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摘录瑞恩说的话。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挖井(喝上干净水)

瑞恩-------------------------------------------非洲孩子

自己挣、得到帮助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

配音:

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

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

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

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

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