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83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docx

辽大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题

一、根据货币制度的演变阐述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诞生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货币制度等几种类型。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内容:

①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②银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银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③银币可以自由铸造;④银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⑤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人。

银本位制是与经济不够发达、商品交易主要是以小额交易为主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货币制度。

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乡商品的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大宗商品交易不断增加,于是人们大量开采白银,导致白银价值不断下降,白银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同时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金银两种铸币都是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两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并且两种货币都是无限法偿货币。

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则用于大宗买卖。

金银复本位制先后经历了三种形式:

(1)平行本位制。

这是金币和银币按金银的市场比价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由于市场机制形成的金银比价因各种原因而变动频繁,造成交易的混乱,使得这种平行本位制机不稳定。

(2)双本位制。

这是金币与银币按金银的法定比价流通的一种货币本位制度。

这样形成了国家官方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的局面,而官方比价较市场自发比价显然缺乏弹性,不能快速依照金银实际价值比进行调整。

因此,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即“格雷欣法则”。

(3)跛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仍然同时为本位币,仍然按法定比价流通,两者均有无限法偿能力,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得自由铸造。

实际上,银币已经降到了金币附属的地位。

复本位制逐渐向金本位制过渡。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具体有三种形式: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

主要特点:

①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②金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黄金的价值相等;③金币可以自由铸造;④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⑤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人;⑥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2)金块本位制。

是指国内市场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流通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银行券,黄金集中由政府储存,银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是指国内市场没有金币的铸造与流通,流通的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用外汇在外汇基金保管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1929年至1933年,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使金属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先后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度。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是指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由不兑换的纸币执行货币的职能。

其特点主要有:

①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政府发行的铸币为辅币;②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纸币不能兑换金银;③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④流通中的货币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的,这与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通过自由铸造投入流通不同;⑤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和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

二、根据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阐述美元霸权地位的取得

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在国内实行的金本位制,这样国际金本位制就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

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入,一国的金币同另一国的金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还可以自由流通。

当一战爆发时,各国便中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国际金本位制遂宣告瓦解。

一战后,各国开始恢复金本位制,这时的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但此时的国际金本位制已经很难维持。

当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到来时,在国际资金流动的冲击下,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便彻底崩溃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1、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国际货币基金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所谓的“双挂钩”制度。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按其官方所定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货币汇率只能在上下1%幅度内波动,如超出规定上下限,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

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各国开始储备美元,美元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和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

美元的霸权地位确立。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主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因为美国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既减轻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

由于美元面临特里芬难题,在经历数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

虽然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但它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力量,使其债权国继续为美国财政融资,美元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货币之一。

三、美国金融霸主的体现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

1944年,以美国的“怀特计划”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开始储备美元,美元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和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样形成了美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经历数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于1976年在牙买加签订《牙买加协议》,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在:

美元仍是主导货币,仍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仍是最主要的国际价值贮藏手段。

目前国际贸易中约70%以上是用美元定价的,美元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

美国在IMF中拥有的表决票占总投票权的16%以上,对IMF的重大决策拥有唯一的一票否决权。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行长一直是美国人。

美国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部门具有远高于别国的金融实力,代表着全球顶级的金融服务业水平。

美国金融资产总规模占全球金融资产总规模的1/3以上,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的2.9倍。

美国拥有全球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市值排名天10名的金融机构中,美国占有6家。

美国同时拥有全球最大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每年股票交易量和股票市值均名列世界首位。

美国凭借金融霸权地位使其所持有的外国资产的投资收益始终大于外国所持有的美国资产的投资收益。

尽管美国已成为净债务国,然而美国国际投资账户始终为正。

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是美元贬值,导致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

四、国际储备的构成

国际储备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个项目,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和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国际间可以普遍接受的资产。

国际储备包括:

1、黄金储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牙买加协议》,黄金同国际货币制度和各国的货币脱钩,不准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收支差额清算。

但是,黄金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后的支付手段,各国货币当局可以方便地通过向市场出售黄金来活动所需的外汇,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

当代黄金占国际储备的比例较低。

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亦称普通提款权,是指成员国在IMF的普通资金账户中可以自由撮合使用的资产。

3、特别提款权。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补充国际储备资产不足,按成员国在基金中的份额分配给成员国的记账单位,在成员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之间使用。

4、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

外汇是当代国际储备中的最大组成部分。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多样化。

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有对外货币收支及其余额的统计表,它集中反映了该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三大组成部分。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又称往来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它包括反映一国商品进出口等商品交易的贸易收支,反映交通、运输、保险、通讯、旅游及投资收益等劳务交易的非贸易收支,反映侨汇、捐赠和无偿援助等单方面转移收支。

2、资本项目。

主要是记录居民与非居民的金融资产交易,反映本国的资产输出和输入情况。

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长期资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输入和输出,短期资本是指期限在一年和一年以内的资本输入和输出。

3、平衡项目。

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出现差额时进行平衡的项目。

包括错误与遗漏、储备资产项目。

储备资产是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

错误与遗漏项目是指用于解决因资料和统计方面的错误和遗漏所产生的不平衡而设置的项目。

六、欧元与欧洲货币

1、欧元

欧元是欧盟中17个国家的货币。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

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的印刷、铸造与发行,并负责欧元区支付系统的运作。

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最早是《罗马条约》,提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思想;而后是《德洛尔报告》,形成欧洲货币联盟的初步安排;第三步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和推出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设想。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1999年,单位为“埃居”的欧元开始使用;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进入流通,全面取代原来欧元区各国的货币。

2、欧洲货币

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

七、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1、合并解放区银行,组建中国人民银行。

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同时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2、没收官僚资本银行。

对官僚资本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取由中国人民银行接管的措施。

3、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

建国后,国家首先废除了外国在华银行的一切特权,采取利用、限制和管理相结合的方针,使之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4、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大一统”模式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1953年,金融机构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经营金融业务,这个体系一直延续到1979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为止。

这种“大一统”模式的金融机构体系及其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向纵深的不断推进,在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变革大致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1、恢复和建立专业银行。

1979年2月,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

1979年3月,中国银行也从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

2、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

1979年10月,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1年12月,成立了中国投资银行。

3、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设立。

1986年,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

随后,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

允许设立外资银行。

4、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体制。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变革的重大转折,即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

(2)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至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1、专业银行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

1994年以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我国对专业银行进行了改革,实行企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已完成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也正在稳步推进。

2、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3、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监管方面,确立了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管理体制。

4、建立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在体制上为解决长期困扰的国家重点建设投资、外贸进出口、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收购等三大领域的政策性资金供应问题莫定了基础。

八、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监管全国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政府、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不直接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办理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职能为: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宏观调控。

1、发行的银行,就是央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垄断银行券发行权是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2、银行的银行,体现了央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

央行也办理银行业务,因而是银行;但作为金融管理机构,其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以是银行的银行。

具体体现在:

集中准备金存款、充当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3、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既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工具又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具体表现在:

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为政府提供信贷;管理金融活动,调节国名经济;代表政府管理国际金融活动,进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磋商等。

4、宏观调控。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

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及其相应关系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终极目标有四个:

保持物价稳定、维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物价稳定。

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率为零,是指有能力并志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3、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指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4、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和逆差。

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从长期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大都有着相互冲突,常常出现“此起彼伏”的局面。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

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相应使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升高;若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必须紧缩银根,压缩生产规模,这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冲突。

从短期看,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信用扩张和物价上涨。

可见,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

当本国物价稳定时,如果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这必将使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上升,从而本国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或者使已有的逆差加大。

(4)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

就业人数增加,收人水平提高,这使得国内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增加,国内商品的出口(相对)减少,从而扩大了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减少逆差,采用紧缩性货币与财政政策来抑制国内需求,这又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使失业增加。

(5)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

经济增长必然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扩大出口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此,经济增长容易引起出口贸易逆差,从而对国际收支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刻意地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会使得净出口得不到增长,而净出口正是构成国内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总之,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当代各国政策及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

所以,金融调控面临的任务是:

要在这些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目标之间做出最优的选择取舍或结合。

(二)中介指标

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

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第一,可控性。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盒调节,能够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第二,可测性。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具有较明确的定义,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有关变量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相关性。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有:

存款准备金、利率、货币供应量。

1、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负债的一部分。

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两部分组成,任何时候都可满足可测性要求。

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控性强。

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影响着信贷规模的增减,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关性强。

2、利率。

这是凯恩斯学派所推崇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可控性强。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可测性强。

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一个内在因素,总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变化,相关性强。

3、货币供应量。

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

指标随时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通货,并间接控制存款货币,因而指标的可控性强。

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有效需求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关性强。

十、中央银行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是指央行在国家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扩张,发生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或经济处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但该政策效果过于猛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给状况的工具。

(二)、再贴现政策。

是指央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手段。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影响信用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已达到调整银根松紧的目的,其政策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作用体现在:

1、告示效应。

再贴现利率是一种告示利率,它反映了央行的政策意向。

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再贴现政策比存款准备金政策灵活,但也有缺陷:

1、央行缺乏足够的主动权。

2、由于再贴现利率是基准利率,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回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三)、公开市场政策。

指央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的业务活动,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优点:

1、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状况,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业务由央行主动操作,其规模的大小完全由央行控制,能够保证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

3、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的进行调节,不会产生震动性的影响。

4、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而且易于逆转,如果操作中出现失误,央行可以立即纠正。

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对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有很大的依赖性,要求央行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要求市场有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流通证券,同时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十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从指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政策以矫正,到中央银行实际上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

它可再分为两个阶段:

(1)识别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

(2)行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

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金融和经济条件决定,受经济结构以及各经济主体行为因素影响较大。

十二、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容

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银行业务主要分为四类: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一)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

商业银行的负债包括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非存款性负债。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如何运用资金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资产业务主要包括现金、证券投资和贷款三项。

(三)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需运用自己的资金,代替客户办理款项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包括支票结算业务、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承兑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及租凭业务。

(四)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包括担保业务、票据发行便利、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贷款承诺、贷款出售。

十三、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

所谓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派生存款的创造必须具备两大基本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