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13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一、总则

2006—20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1+8”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推进,我市将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加强我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市内相关行业和部门发展规划,根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06]121号)、《湖北省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及成果要求》(鄂土资发[2007]75号)的通知精神,特制定《2006—2015年咸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是我市“十一五”及其后10年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期2005年,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适用范围为本市所辖行政区域。

二、矿产资源形势

(一)咸宁市自然经济概况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是湖北对外开放的南大门。

咸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辖咸安区、赤壁市和嘉鱼、通城、崇阳、通山县,总面积9861平方千米,人口280万人。

咸宁市位置优越,西南与湖南接壤,东与江西为邻,北靠华中重镇武汉,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

境内交通发达,106、107、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纵贯南北,长江横穿东西。

区内山林密布,河湖纵横,自然条件优美,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美称。

名胜古迹众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拥有国家重点旅游风景区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众多景区。

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34.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7.34亿元,人均GDP8389元。

一、二、三产业结构为:

23.6:

41:

35.4。

2006年全市矿业产值7.2亿元。

(二)矿产资源特点

全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金、钒、稀有—稀土、水泥灰岩、地热、锑、冶金白云岩、长石、硅石、河砂、饰面石材等十一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发利用条件好,为我市的优势矿产。

1、矿产种类较多,居全省中游

截止2006年,我市已发现59个矿种、69个亚矿种,分别占全省已发现137个矿、158个亚矿种的43%、43.6%。

全市已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44种,包括能源矿产4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有色金属矿产4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矿产10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13种。

在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有钽、铌、稀土砂矿、锑、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镁白云岩和地热等9种矿产居全省同类矿产资源储量之首,岩金、铌矿、冶金白云岩、钒矿、锰矿和煤矿等6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的第2—4位。

(附表1)

2、建材矿产和地热丰富,油气有潜力,铁铜矿产短缺

我市水泥灰岩、冶金白云岩、饰面石材、建筑石料、粘土、河砂和地热矿产资源丰富,油气有潜力,金、钽、铍、锑、钒、长石、硅石、独居石砂矿、矿泉水资源前景较好;高岭土和钨矿有资源潜力。

我市少煤,其它矿产短缺。

3、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煤、金、稀有—稀土矿、长石矿、钒矿等主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各区、市、县均有矿产分布。

其中煤矿主要分布在通山、赤壁和崇阳;金矿主要分布在嘉鱼、崇阳;稀有—稀土矿、长石矿主要分布在通城;钒矿分布在通城、崇阳、通山、咸安(附图1)。

4、矿床规模总体偏小

全市已发现的非油气类规模矿床中以小型为主,占规模矿床总数的92%,其中大型占3%,中型占5%。

煤矿煤层薄、面广、高硫、高灰分、质差。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现状

全市1:

20万的地质矿产调查、航磁、重力、化探扫面已完成,1:

5万地质矿产调查、航磁、航电、重力、重砂—化探扫面分别完成8101、2000、1800、1902平方公里。

以上工作对全市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和矿产等基础地质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全市矿产的调查评价与勘查提供了依据。

地勘部门系统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在域内共划分了2个Ⅲ级成矿带,3个Ⅳ级成矿区(带)、14个Ⅴ级成矿远景区,对主要矿产进行了资源潜力调查及评价。

历年来共发现非油气类规模矿床(区)364处,其中大型11处,中型17处,小型336处。

上述矿床中勘探程度的有38处,占10.4%,详查程度的有34处,占9.3%(附图3、附表2)。

全市已设置探矿权31个。

(四)矿产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截止2006年底,全市开发矿产41种,其中开发上表矿产17种。

全市有矿山411家,其中大型2家,中型8家,小型401家,从业人员9897人。

煤、建筑石料、饰面石材、砖瓦粘土、水泥灰岩、金和地热是本市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其开发年产值均在千万元以上,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95%以上(附图4、附表3、4)。

2006年,全市固体矿产生产总量1640.57万吨,矿业总产值为7.2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从无序逐步纳入到有序管理,初步建立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

截止2006年,由矿山企业共同出资338.5万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14项,恢复治理面积14.5公顷,占全市需治理面积的5.7%,完成土地复垦20公顷;矿山企业年处理废水率2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65.59万吨,综合利用率80%,煤矸石利用113.17万吨。

(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

(1)金矿: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勘查投入不足,矿山(尤其是蛇屋山金矿)保有的资源储量逐年减少,储采比下降,接替资源紧缺。

(2)煤矿:

多年来基本上未进行勘查投入,多数矿山已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

(3)锑矿:

是本市的优势矿产,粗放开采,勘查投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后备资源紧缺。

现有2个中型锑矿床的保有基础储量仅有10980吨,仅可维持数年开采。

2、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

建筑石料和饰面石材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突出。

3、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较严重

重开发,轻保护,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锑矿等矿产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

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

大部分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

4、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

矿山植被、景观、土地、地表水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排放率、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的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煤矿、金矿、钒矿的“三废”污染较为严重。

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5、矿产资源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矿业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矿山的“三率”考核尚未全面开展。

重微观轻宏观、重审批轻审查、重发证轻监管、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

(七)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背景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和今后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一方面为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亦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要求矿产资源工作通过合理规划,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将推动矿业结构的调整,探采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加快向集约型转变,需加大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运行机制,提供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矿产品,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日趋强劲,市场竞争更加剧烈,现代矿业领域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日趋明显。

矿业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可拓展我市优势矿产品的国际市场,多渠道利用国外和省外的矿产资源,利用外资勘查、开发市内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我市矿产资源原有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供需格局也将打破,市内矿业将受到冲击。

4、环保意识增强,矿业环保准入门槛提高,由于咸宁市已纳入“8+1”大武汉城市圈范围,位于城市圈南大门,既承担了对武汉市所需部分矿产的供应职能和提供优越的旅游度假场所,同时又要有效保护和集约利用矿产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中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绿色”矿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八)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保证程度以及资源潜力分析

今后十五年,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将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亦不例外,由于我市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面较宽,受矿产禀赋条件制约,某些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难以大幅提高,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更为严峻(附表8)。

预计到2020年,我市少数矿产能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供不应求,资源保证程度低。

其中水泥灰岩、冶金白云岩、建筑石料、饰面石材、长石、硅石、粘土和河砂等矿产自给有余,可向市外拓展市场;钒矿、锰矿和地热基本能保证市内需求;钽、铌、铍、稀土矿产等市内的优势矿产,一旦综合利用选冶加工技术成熟,可供应国内外市场;金、锑矿产品市场广阔,但查明资源储量有限。

例如蛇屋山金矿床为我省最大的独立型金矿,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17.8吨,但因开采多年,价值部分难选低品位矿石的选冶问题尚未解决,可利用储量仅能维持数年,已被国家列为危机矿山。

而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巨大,据相关部门预测,该区远景资源量大于45吨,详见专题研究六——《关于重新启动在蛇屋山地区勘查卡林型原生金矿的重大工程论证》。

可见,我市矿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注重特色,建立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落实《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统筹兼顾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矿产“有序有偿、集约高效”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

由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基础、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国家基本建设提供可靠地质资料,为矿产资源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基础信息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多渠道社会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勘查,提高全市地质勘查程度和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使开发利用矿产具有可靠的资源基础和基础地质资料。

2、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本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矿产资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矿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矿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构筑与省、市产业政策相协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的统一

合理制定主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科学划定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规划区,指导探矿、采矿权的合理设置,严格矿业权准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4、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矿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和矿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5、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内的资源和市场,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市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积极参与市外、省外和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建立多元、安全、稳定、经济的矿产资源供需体系,保障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6、坚持开发矿产与保护环境并重

开发矿产资源,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也要坚持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破坏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等综合手段,切实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促进开发矿产与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是: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业开发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矿产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加大矿产勘查力度,力争重要矿产及大中型矿山接替资源的找矿取得突破,主要矿产储量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构建改革开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矿业开发体系,实现矿产有序开发、有偿开采、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使矿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矿山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形成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1、近期目标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治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营造良好的矿业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以矿业权和矿业资本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要素市场体系。

(2)提高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找矿效果,完成1:

5万金牛幅、高桥幅、咸宁市(东)幅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综合调查880平方公里。

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大中型矿山接替矿产资源找矿,及全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展蛇屋山地区金矿勘查,力争重要矿产找矿取得进展。

预期新发现矿产地,新增主要矿产资源储量:

煤炭500万吨,钒6万吨,金3吨,锰30万吨。

配合国家在嘉鱼开展油气勘查,争取有重大突破。

(3)有效调控矿产开发总量,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

到2010年全市固体矿产开采总量达2343.56万吨,矿业及矿产品加工总产值11.5亿元。

逐步提高钒、锰矿生产能力,煤炭产量略有提高,稳定金矿生产;壮大水泥原料、饰面石材、建筑石料、河砂矿产基地,硅石精深加工基本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到2010年,金矿石120万吨,钒矿石45万吨,煤炭75万吨,硅石36万吨,锰矿石8万吨,水泥灰岩950万吨。

(附表8)。

与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大力推进构建以下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稳定嘉鱼金矿、锰矿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扩大赤壁以建材(水泥灰岩、建筑石料、河砂)和地热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建立通城以钒矿和饰面花岗岩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建立崇阳以钒矿、饰面板岩、河砂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建立通山以煤炭、硅石、饰面石材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建立咸安以地热综合开发利用和冶金白云岩为主的开发利用基地。

到2010年,矿山总数控制在287家以内。

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达到规划要求;煤、建筑石料、河砂、硅石等矿产资源得到整合。

改善采、选、冶、加工结构;蛇屋山金矿在稳定氧化金矿石选冶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原生金矿石的选冶试验,尽快确定原生金矿的选冶流程和工业指标,形成规模化生产。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

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矿山开采持证率100%;用经济手段消除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等现象。

加强矿产开发利用监管,建立矿山“三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考核指标体系,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在基期水平上提高3--5%;矿山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比例在基期水平上提高5—10%。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制度,形成监测网;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收存工作,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固体排放物利用逐步达到75%,开采和选矿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9.55%;矿山重大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率达30%;矿山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程建成率达50%;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25%以上;新建矿山应做到边开采、边复垦,损毁土志应全面复垦。

2、远期目标

(1)完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宏观调控体系及运行机制,以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完成1:

25万武汉市、咸宁市幅区域地质调查32086平方公里。

完成崇阳高枧—通山九宫山钨、锡、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

新发现矿产地2处;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00万吨;蛇屋山地区找矿有较大进展,新增资源储量5吨。

(2)开发利用总量更趋合理,矿产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到2015年,矿山总数控制在287家以内,金、钒、锰矿石、硅石产量保持稳定,矿石产量分别达120万吨、45万吨、8万吨、50万吨;煤炭控制在75万吨;以建材为主的非金属矿产开发基地进一步壮大;地热开发利用产业链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比例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3%、5—10%。

(3)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恢复补偿制度;矿山环境保护按规划要求进行管理,初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考核指标体系;矿山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新、扩、改建矿山“三废”达标排放率、选矿水重复利用率在2010年基础上各提高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5%;矿山重大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率达50%;矿山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成率达80%;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达25%以上;新建矿山做到边开采、边复垦,损毁土地应全面复垦。

3、展望期目标

(1)形成以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为主体、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发现5处重要矿产后备基地。

其中金矿1处、锑矿2处、钨矿1处、铅锌矿1处。

蛇屋山地区金累计探明金的资源储量要达到40吨以上。

(2)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矿产资源基础的金、钒、煤、硅石、地热和建材六大矿业产业进一步壮大,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矿业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难选冶、低品位的采冶工艺取得突破,在金矿和多金属矿的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领域中有所创新。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矿产供需总量实现基本平衡;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大中型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5)矿业经济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业权市场趋向繁荣,“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矿产品实现稳定、安全供给。

(6)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和许可证制度、矿山环境监督和检查制度、矿山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制度、备用金和财务担保制度等,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管理措施提供法律保障。

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以成矿地质条件为基础,以成矿远景区划和近年地质勘查成果为依据,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提高全市地质勘查程度和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矿产勘查,使商业性与公益性的矿产勘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加大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现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和大中型矿山接替资源的重大突破。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方向

1、鼓励勘查:

石油、天然气、地热、煤层气、铁、锰、金(岩金)、铜、铅、锌、铌、钽、含钾岩石、耐火粘土、石灰岩(溶剂、电石)、白云岩、脉石英(冶金、玻璃)、膨润土、透闪石、高岭石、陶瓷土、花岗岩、大理岩、瓦板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矿泉水以及新层位、新类型矿产。

鼓励勘查的重点矿种可申报国家和省级勘查基金项目,争取国家、省优先配置矿业权;商业性的预查和普查在符合国家和省关于矿业权分类管理规定的前提下,设置探矿权。

2、限制勘查:

煤、石煤、稀土、钨、锡、钼、锑、重晶石、萤石、石膏(含硬石膏)、钒、硫铁矿、铀、各类砂矿。

限制勘查矿种严格控制探矿权总数。

(二)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布局

1、布局

以省确定的成矿区带为主要区域,以金、钒、煤、锑、锰、钨、锡为重点矿种,加大找矿力度,力争取得找矿的新突破。

将全市地质找矿划分为“两区、一带”,共划分14个成矿远景区。

(1)嘉鱼—赤壁金、锰、铜、石灰岩成矿区

共有4个成矿远景区。

蛇屋山金矿为省内最大的独立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

其表浅部分为氧化(风化)矿,中深部为原生金矿,已查明金资源储量约22吨。

从已有资料显示,该矿的深部及外围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规划期主攻金矿。

在高铁金鸡山、左山一带,已找到1处小型锰矿床,查明锰矿石资源储量60.37万吨。

外围尚有左山、杨家山和仙人洞矿点,仍具有找矿潜力。

规划期主攻锰矿。

(2)崇阳药姑山—通山富水锑、金、黑滑石、高岭土成矿区

共有7个成矿远景区。

在崇阳方山一带,锑、金、钒成矿条件较好,已找到中型锑矿1处、小型锑矿3处,查明锑资源储量2.5万吨;小型金矿3处,查明金资源储量3.7吨;小型钒矿4处,V2O5资源储量6.9万吨,金、锑矿仍有找矿潜力。

规划期主攻锑、金矿。

通山下杨桥—咸安坳下锑、钒矿较多,中型锑矿1处,矿点多处,小型钒矿1处。

已查明锑矿资源储量2.4万吨。

规划期主攻锑矿。

(3)幕阜山—九宫山稀有稀土、金、钨、锡、钒成矿带

共有3个成矿远景区。

成矿带内已发现大型铌钽矿和独居石砂矿各1处,中型钒矿1处,小型钒矿2处,白钨矿点多处。

稀有、稀土、钨、钒矿仍有找矿潜力。

规划期主攻钒、钨、铅、锌等矿种。

2、地质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按“全面部署、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国家、省和市急缺矿种、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程度较低的区域划为地质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1)基础性地质调查(附录2)

1:

25万武汉市、咸宁市幅区调。

1:

20万蒲圻幅区域重力(补缺)调查。

(2)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评价(附录3)

为摸清重要矿产资源分布为出发点,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通过区域地质矿产填图、大比例尺化探、物探和遥感等工作基本查明矿产资源种类分布规律和找矿远景,圈定有利找矿远景区,共安排两项目:

1:

5万金牛幅、高桥幅、咸宁市(东)幅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综合调查。

1:

5万汀泗桥幅、崇阳幅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综合调查。

(3)战略性矿产勘查

以金、钒、锰、锑、钨、铅、锌矿产为重点兼顾其它矿种,以重点成矿区带为主要对象。

规划两个重点找矿区:

崇阳县高枧—九宫山钨、锡、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附录4)。

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找矿区(附录5)。

以嘉鱼蛇屋山矿区的中深部及外围约45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寻找卡林型的氧化矿和原生矿。

近期预计提交金资源储量3吨,至中、远期预计可提交金资源储量20吨。

3、勘查规划分区

全市共划分出34个勘查规划区区(省下达33个,其中重点4个、禁止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