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35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 虚词部分.docx

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虚词部分

“之”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

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

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

秋水》之:

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

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

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我之谓:

谓我。

(2)《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3)其李将军之谓乎?

(《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

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4)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

务去陈言。

(二)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

(《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

李伶扮演的严相国。

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

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

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

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

东方已亮。

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

李广带兵的时候。

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

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

(《马伶传》吾之所为:

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三)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

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之薛:

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

去的地方、去处)

“其”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

秋水》其:

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

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

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

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

  

(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报刘一丈书》其:

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

  

(2)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答李翊书》其:

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

(二)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

例如:

  

(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答李翊书》)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冯谖客孟尝君》)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种树郭橐驼传》)

  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

例如: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

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

  3.表反问语气。

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

例如: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答李翊书》);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4.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

  

(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中丞传后叙》)

(三)连词: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

例如: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答李翊书》)

“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1.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

  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

  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

例如: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冯谖客孟尝君》)

  2.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

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

例如: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2)此三者,吾遗恨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谏逐客书》)

  (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谏逐客书》)

  3.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

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

  4.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谏逐客书》)

  5.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

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

  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庄子。

秋水》)

  若是者何也?

(《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客孟尝君》)

“所”

(一)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

与"者"不同的是:

(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

(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

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

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

归处。

  

(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所希冀:

企盼的内容。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庄子。

秋水》)――所连:

指禅让的君位;所争:

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

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

去的地方、去处。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所能上报:

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所如:

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例如: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所重者:

看重的东西;所轻者:

轻视的东西。

  

(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

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3)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

缺少的东西。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

愿意效忠的对象。

2."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如:

  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

  E.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

(《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将军列传》)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如: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二)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

可译为"左右"、"前后"等。

例如: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李将军列传》)

江苏2011年专转本语文考试——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一、文明、文化与文学

1、文明:

人类一切进步的物质、精神成果。

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玛雅、墨西哥、哥特、波斯文明都曾出现于人类大历史中。

2、文化:

由生产到消费的社会关系总和。

汽车、餐饮、茶、影视、校园、网络、山寨文化都有其对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文学:

以语言文字形式展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艺术形态。

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舞蹈也都是艺术形式,但与文学的传播媒介不同。

二、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

1、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2、中华文明不灭亡的大致原因:

A中国自然环境B中央集权制度C超稳定的社会结构D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3、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内圣外王”: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入世”精神的展现。

4、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体现,思想束缚,闭关自守,重视经验,讲究继承。

农耕文明——东方文明——农事、种植、织造、气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绘画:

写意山水画,讲求意境——音乐:

二胡、唢呐为代表的民乐,“小农社会病态的呻吟”——文化图腾:

太极图——轮回复踏

海洋文明——西方文明——天文、地理、航海、逻辑——征服自然——天人对立——绘画:

写实油彩画,追求逼真——音乐:

弦乐、器乐为代表的交响,“工业文明前进的脚步”——文化图腾:

十字架——无限前进

5、中国文学的特点:

A“国家不幸诗家幸”,文人忧愁发奋著作,“文王拘而作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

B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行前驱,“风骚并举”。

C一代文学各有其自身显著标志。

三、文学的起源、分类、意义

1起源:

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升华说。

2分类: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3意义:

记录历史、还原过去——历史性;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现实性;审美移情、陶冶净化——审美性。

四、中国古代文学:

一代文学各有其自身显著标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一)先秦:

神话、散文、“风骚”源头

1时间与样式:

先秦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无历史详细记载的上古远古时代,二是明确记录的春秋战国时代。

上古远古——神话;春秋战国——散文。

2神话:

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皇帝战蚩尤。

A生产力不发达的背景B象征先人渴望战胜自然的决心C富有想象力,浪漫主义色彩,古典小说的萌芽D神话把神人化,赋予神人的行为动作及性格,而传说把人神化。

3散文:

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辨析。

事件为核,记言记事,叙事为主;表达观点,阐明道理,说理为主。

《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

4“风骚”源头:

《诗经》与《离骚》。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

赋、乐府、笔记小说、文学理论、田园与山水

1赋:

贾谊(《吊屈原赋》,政论文《过秦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两司马”“三司马”)、班固(《东都赋》《西都赋》)、张衡(《东京赋》《西京赋》)(“京都大赋”)、枚乘(《七发》,汉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2乐府:

《孔雀东南飞》(“乐府双璧”之一,焦仲卿、刘兰芝,古体诗,现实主义精神)

3笔记小说:

干宝《搜神记》(志怪)、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古典小说的雏形

4曹丕《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钟嵘《诗品》、陆机《文赋》——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理论根基。

5田园派鼻祖:

东晋陶渊明、山水派鼻祖:

南朝谢灵运——为唐代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派奠基

(三)唐宋元:

诗、词、曲

1初唐:

“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评价“初唐四杰”成就。

王勃:

《滕王阁序》(律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

2盛唐:

王孟(山水田园派)、高岑(边塞派)、李杜(两个顶峰)

王维:

意境深远;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风(古体诗);“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季雪花景象。

李白:

浪漫主义的顶峰;豪放飘逸;《望天门山》(七绝)《秋浦歌》(五绝)《将进酒》(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行路难》(古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李白诗歌。

杜甫:

现实主义的顶峰;沉郁顿挫;“三吏三别”(古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风)、《春夜喜雨》(五律)《登高》(七律)《望岳》(五律);最能代表杜甫沉郁(内敛)顿挫(节奏)的风格的一句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中唐:

韩柳——唐代古文运动;口号,反对六朝骈文,“惟陈言之务去”。

元白——唐代新乐府运动;要求恢复汉乐府精神(现实主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晚唐: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

意象朦胧;“无题诗(人)”:

1诗歌本身没有题目,后人添加“无题”二字;2用诗歌第一句前两字作题目的也被视作“无题诗”,如《锦瑟》。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

5唐代诗歌的古体近体之分。

注意区别。

1宋词:

词是宋的文学标志,源自唐末温庭筠、皇甫松“花间词派”。

兴于唐,盛于宋。

2分类:

字数:

小令、中调、长调/风格:

婉约、豪放

3词牌词调:

填词;一个词牌有其固定的一种词调。

《江城子》《渔家傲》《沁园春》《一剪梅》《菩萨蛮》《渔歌子》《贺新郎》《声声慢》《卜算子》;《天净沙》《般涉调》(曲牌)

4婉约与豪放的开创与继承

婉约:

柳永(开创,北宋)、李清照(继承,南宋)

豪放:

苏轼(开创,北宋)、辛弃疾(继承,南宋)

所有写豪放风格词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有婉约风格的词作,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所有写婉约风格词的作家几乎都没有写豪放风格的词作。

宋词中,婉约风格的词作远远大于豪放风格。

晏殊、晏几道、秦观、张先。

5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领导。

1元曲:

元杂剧(单本、多本)、元散曲(小令、套数)——层级关系。

2元曲四大家:

“关白马郑”(没有王实甫)

3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A“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B张君瑞(张生)、崔莺莺

(四)明清:

小说(文言短篇、长篇章回)

1“四大奇书”:

明代。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国演义》:

魏蜀吴;毛宗冈“尔虞我诈的历史”;诸葛亮-智慧,关羽-义。

《水浒传》:

金圣叹“一部草莽英雄史”,“替天行道”

《西游记》:

浪漫主义的顶峰;神魔小说;孙悟空:

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理想化身,完成了从猴到人到神的伟大变革。

《金瓶梅》:

明代。

兰陵笑笑生。

现实主义的巨著,书名由来:

三位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

2“四大古典名著”:

明清。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

主线:

宝黛恋情——四个家族的兴衰——时代的没落。

脂砚斋:

“一部家族由兴旺走向没落的历史。

”现实主义的顶峰。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孽海花》曾朴、《老残游记》刘鹗;“四大谴责”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这一概念。

4“三言两拍”:

明代。

冯梦龙、凌濛初。

拟话本。

“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5吴敬梓:

《儒林外史》,长篇讽刺。

6蒲松龄: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谈鬼说狐”。

江苏2011年专转本语文考试——现、当代文学部分

1、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时间划分。

现当代文学:

包括现代文学(1919-1949)和当代文学(1949-至今)。

时间定性:

现代文学指代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文学。

现代文学分为两个阶段:

启蒙阶段1919-1937——反封建;救亡阶段1937-1949——反帝。

2、现代文学的整体背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3、鲁迅:

跨越两个时代(清末、民国)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白话文)。

《朝花夕拾》:

比喻年长后对往事的回顾。

建立真实情感的基础之上,故为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

“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文笔犀利、深刻、批判——文学“为阶级”服务。

与周作人:

《人的文学》——弘扬文学应该反映人的生活,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疑案”,基本体现了两种对立思想(文学阶级性、文学的人性)的斗争与矛盾。

也体现在此后“左联”与“文学研究会”的主张上的对立。

鲁迅与许广平:

书信往来。

“异性,我是爱的。

但我深知自身的种种不足,生怕辱没了对手,辱没了你。

”“你这样想,神未必这样想。

1936年,鲁迅病逝,遗体上盖着旗帜,书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4、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曹禺《王昭君》、田汉《关汉卿》也是历史剧)。

现实主义——《诗经》国风——杜甫诗歌——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鲁迅;浪漫主义——《离骚》——李白诗歌——小说《西游记》——郭沫若;因此,鲁迅、郭沫若为“现代文学双子星座”。

5、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书名由来:

反映农民苛捐杂税赋税严重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句“多收了三五斗,又有什么用呢?

61921年北京成立文学研究会——文学的人性;1930年上海成立“左联”——文学的阶级性。

7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书名由来:

子夜,23时到次日凌晨1时,自然界最为黑暗的时刻。

作者用“子夜”象征当时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刻。

长篇《子夜》同短篇《林家铺子》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8徐志摩《再别康桥》英国剑桥cambridge

《再别康桥》喜爱、流传之原因:

意象丰沛——美——人生的一种颓废(日常状态)状态

9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自传性”

10“美文作家”:

朱自清、冰心、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文字清新简约。

11老舍《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北京传统胡同文化、茶馆文化、四合院文化的一种浓缩。

《茶馆》:

一个场景、晚清、民国、抗日、内战四大历史场景、社会变迁

“语言艺术大师”:

作品京味十足,能够将白话语言和北京方言完美结合。

“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50年,毛泽东称,本质是人格打压。

“中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1966年,周恩来称,本质是赞颂其精神。

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陈寅恪拒绝老舍“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

12闻一多:

诗歌“三美”:

建筑美(结构)、音乐美(韵律)、绘画美(意象)。

13冰心:

“爱”为作品的主旋律。

14沈从文:

“诗与散文的组合”。

《边城》。

“我要手中的笔征服中国文坛。

15夏衍:

报告文学《包身工》“芦柴棒”

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区别:

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真实情感为基础——真实;小说即便有原型,也已经过艺术化处理——虚构

16《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都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均以农村土地改革为背景。

17赵树理山药蛋派;孙犁荷花淀派

18巴金1904-2005“巴金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五四时代

《家》:

1933年。

高觉民、高觉慧、鸣凤是新生力量(反封建、反对家长制、反对专制统治)的代表,高觉慧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随想录》:

1985年。

反思个人行为、反思中国人人性。

——反思、批判力度强。

19曹禺《雷雨》“三一律的典范”。

三一律:

是戏剧创作的一个经典原则。

一个昼夜、一个地点、一条主线(一条辅线)在《雷雨》中,一个昼夜:

傍晚——深夜;一个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