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75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

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

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

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

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

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

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

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

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

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

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

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

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

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

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

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

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

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

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

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

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

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主导其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

鉴于河南乡村旅游开发中自发性、松散性的现状,地方政府在开发时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管理上可以借鉴贵州平坝县的“天龙模式”——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

具体作法是:

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避免村民直接与钱打交道;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地方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挥各家所长,利益合理分享,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具体思路如下:

(1)与教育开发相结合。

把“农家乐”与修学旅游、周末短期游相结合,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村落还可开发为“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

让城市学生来农家乐上户外课,与课本结合,加强实感。

(2)增加科技含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仿生仿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乡村旅游产品,营造出千奇百怪的农业自然景观。

如利用现代技术对农业的自然之谜、极端现象、农业史上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进行模拟演示,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

(3)加强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开发地方风味小吃,挖掘特色饮食文化。

如“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文化”等都可以进行开发。

   3、产品开发采取差异化战略

   在全国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迫在眉睫。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貌,产品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坚决避免开发中商业化、城市化倾向。

(1)增加寻幽探险和健身内容。

乡村旅游也具有参与、竞争、时尚、现代、个别的和快节奏的需求特征。

定向越野、生存游戏、漂流、冲浪、空中滑翔、帆伞运动、喷汽船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成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旅游方式。

河南的丘陵、山地、河流和湖泊为这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推出各项专题旅游。

例如,开发假日农业生产地。

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

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

开发怀旧市场。

利用知青情结,吸引知青故地重游。

推出“旅游上山下乡”、“银发族绿的邀请”、“做农家饭(磨豆花、烧柴灶等)”、“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

   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乡村旅游经营者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但同时应该注意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5、创新销售方式,形成整体营销

   

(1)常规宣传创新意。

有针对性的大量发传单、小册子、图册,定期把资料发到各大单位;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图画;制作宣传片。

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唱响河南独有的豫剧并派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推出自我形象;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方针并对重游访客赠送礼品等方法。

   

(2)省内区域联合,整体营销。

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很难适应农业和农业旅游日益发展的社会化、知识化、规模化、甚至网络化的需求。

因此,要尽快建立省内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形成整体规划,统一筹划,联合促销。

   (3)市场调研与市场定位。

目前市场层次分明,市民对应的是低档产品,部门活动对应的是中档产品,企业对应的是高档产品。

经营者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产品进行定位,开展有目的促销活动。

   (4)农村旅游产品入网。

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今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方向。

收集一定资料,制作农村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定系统,以促进河南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孙艳红〕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右一)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接受了河南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并指出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请问您对此有何感想?

  苏福功:

温总理对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的重要论述,非常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律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

对全国旅游系统而言,既是殷切期盼,也是明确要求。

作为旅游战线工作者,我既感到欢欣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因为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正如温总理在去年视察海南时所指出的,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的4%以上。

我省和全国形势一样,旅游业也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

2009年,我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长25%,旅游业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提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国家将旅游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予以旅游业全新的定位,这是对旅游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形成亮点,开创全省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记者: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请问河南旅游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何行动?

  苏福功:

就努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

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

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旅游局经与省委农办、农业厅、扶贫办、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沟通协调,报请省政府同意,决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从而为农村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万个。

今年2月25日,我们在巩义竹林镇举行了启动仪式,由此拉开了我省实施该项富民工程的序幕。

  记者:

“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已列入2010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请问实施这项工程的意义是什么?

  苏福功:

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一是有利于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处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速转型升级阶段,但离城市较远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也十分明显,而我省恰恰有7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山区和农村,农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通过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和线路,进一步激活农村广阔的旅游市场,拓展我省旅游业发展空间。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有近7000万农民,转移安置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不少边远县还处于贫困状态。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就地就近拓展就业空间,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致富。

这是目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便捷途径和桥梁。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省已经涌现了栾川重渡沟村、焦作岸上村、西峡化山村、郑州樱桃沟村、洛阳牡丹画村、商丘画虎村、濮阳杂技村、巩义竹林镇竹园村、新乡县京华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村镇,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焦作岸上村,该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河南省有名的穷困村,人均收入只有260元,随着云台山的开发,该村大力开展旅游服务,2009年,该村农家宾馆数量达到2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全村旅游服务业收入达7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到20万元。

西峡县化山村在上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不足600元,2000年以来,随着龙潭沟景区的开发,村民相继建成了150家不同风格的农家宾馆。

如今,全村三分之二的群众都有自己的农家宾馆,三分之一的群众搞种植、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等配套服务,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其90%的收入来自旅游业。

栾川重渡沟村1999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1999年该村靠旅游开发摘掉了贫穷帽子。

2009年,该村已由1999年的100余张床位,120多个旅游从业人员,发展到家庭宾馆368家,旅游商品商店675家,床位10000余张,旅游从业人数7500人,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10多个村6000余人就业。

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发展乡村游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性。

  记者:

目前,“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

  苏福功:

去年12月,省旅游局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座谈会,18个省辖市旅游局、在豫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的负责人及部分知名专家参加了座谈,对实施该项工程的意义、内容、步骤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讨论,初步形成了一致意见。

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省旅游局组织四个相关专家组,每个组由一位局领导带队,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听取各省辖市旅游局和候选特色旅游村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根据各省辖市上报资料,对特色旅游村进行现场勘查。

省旅游局根据各组实地考察的情况,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对18个省辖市上报的近600个候选名单进行筛选,确定128个村为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

我们将对这些特色村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记者:

下一步,省旅游局将从哪些方面协调、指导“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实施,重点工作是哪些呢?

  苏福功:

近期我们主要进行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即“一村一色”的旅游策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编制、乡村游导游人才培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

目前,根据省旅游局的统一安排,我省的18家旅游规划单位已经进入特色村,开始进行旅游策划。

5月1日前,将全面完成策划评审工作,各特色村将按照审定的策划方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将这些特色村的优质旅游资源转化成优秀旅游产品。

年底我们将对全省“百村万户”工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通过对百名特色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的扶持,今年为农村提供1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的目标可以实现。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愿景,将激励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

城乡统筹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跨越式发展工作巡礼之四(2009年第4期)

 

郑州市跨越式发展简报2009年第4期

******************************************************************

城乡统筹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跨越式发展工作巡礼之四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了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完善,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2008年度目标和总体任务完成情况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2008年全市新建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建成20个,其中,惠济区丰乐农庄、金水区鸿宝园林2个园区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中牟县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巩义市汇鑫高效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绿金园现代农业示范园、郑州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新郑市郑州中荷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园区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完成三年目标的100%。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2008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4家,总数达到260家,完成三年目标的130%;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1.1%,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三年新建350个,总数达到512个,完成三年目标的102.4%。

  (三)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

2008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66万亩,总数达到206万亩,完成三年目标的103%。

   (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项目。

2008年新建农家店608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00%,三年新建农家店1529家,总数达到1755个,比2005年增加了6.76倍。

  (五)示范村建设项目。

2008年,全市建成重点示范村75个,超额完成70个重点示范村的建设任务,加上2007年建成的27个示范村,全市累计建成103个示范村,圆满完成百村示范建设任务。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08年新建集雨水窖5000个,三年累计25000个,完成三年目标的100%;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三年累计75.1万人,完成三年目标的125.16%;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40216座,三年累计17180座,完成三年目标的107.38%;新改建农村公路536.828公里,三年累计3830.971公里,完成三年目标的127.7%。

  (七)农村义务教育项目。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任务均已全面完成。

(八)农村卫生保健建设项目。

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人数达到396.37万人,参合率达到96.38%。

三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8所。

2008年建成318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并通过验收,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九)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

2008年全市完成新建、扩建敬老院25所,累计完成78所,完成三年计划的104%;集中供养五保人员6491人,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2%,完成三年计划的104%。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

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郑州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

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

市四大班子领导任指挥长,市直36个部门负责人和14个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为成员。

2006—2008年,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选派两批驻村工作队员,帮助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建立了工作制度。

一是定点联系制度。

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示范村,实施跟踪调研、全程指导。

二是工作汇报制度。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每季度听一次专题汇报。

市长赵建才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问题。

三是指挥长会议制度。

指挥部定期召开指挥长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是督察制度。

市新农村办公室实行定期督察进度和不定期深入县(市)区、示范村进行督察。

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明确责任,量化任务,狠抓落实。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2006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28.6亿元,2007年达到36.6亿元,增加30.6%,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同时,市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2007连续两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104个示范村的1106个项目、27个重点示范村、25个整治村进行了奖补,2008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对76个示范村、100个整治村、56个产业项目及农民培训项目进行了奖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拉动各类社会资金达28.5亿元。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三年以来,全市建成了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6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家,比2005年的127家增加1.05倍,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三年新建合作社350个,总数达到512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136万多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的指导意见》,引导示范村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2008年,在新农村专项奖补资金中单列了1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全市70个重点示范村中征集了63个产业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3536.4公里,乡镇客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7%;新建集雨水窖25000个,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了7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2个县(市)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县B类标准;建设无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