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76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docx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5章阅读知识点汇总及配套练习

第五章  阅读

    

概 述

  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又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材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从体裁上看,包括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童话、寓言、科普文、应用文等门类;从内容上看,既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包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生活内容与科学知识。

这些文章或立意深邃,或构思精巧,或议论深刻,或语言优美,其辐射的大量阅读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语言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

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接触的知识。

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

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

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语言不是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而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训练为途径,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在小学阶段,阅读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文章划分段落的方法;

二、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的方法;

四、在阅读中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表达的不同语气的方法;

五、了解并会运用常见修辞的方法;

六、学会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七、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质疑问题的方法;

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九、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十、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一节 分段和概括段意

(一)怎样给文章划分段落。

任何一篇文章的分段虽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却有规律可循。

1、按时间变化分段。

这种方法具体操作时,一般先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发生在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有的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得不明显,需要细心阅读体会;二是应以较大的时间变化为标准。

如教科版第六册《登山》、《真情的回报》等就是按时间变化来分段的。

2、按地点、方位变化分段。

参观访问和游记类文章,为了反映景物的位置、特点等,常常采用地点、方位的变化来分段。

如教科版第六册《香港之夜》等就是按地点、方位变化来分段的。

3、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在记一件事、记一次活动或以事表人的记叙文中,我们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

如教科版第七册《飞夺泸定桥》、《丰碑》、《青山处处埋忠骨》、《哈尔威船长》等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段的。

4、按事物类别的不同分段。

不少状物、说明、写景的文章及多事表人的文章中,可用这种方法分段。

重点要想清楚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每个方面就是一段。

如教科版第六册《军神》、《未来的智能汽车》、《新型玻璃》等就是按事物类别的不同来分段的。

5、按“总分”关系分段。

总分结构的文章有三种情况: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

如教科版第七册《小草》、《莫高窟》;教科版第六册《桂林山水》等就是按“总分”关系来分段的。

另外,过渡段一般归入下一段,因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和下一部分内容联系最紧。

 

【练习】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垂 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

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

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民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

“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是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

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

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

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

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是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

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

所以人们说:

“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请选择三个合适的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括号里。

(在第2、4、5自然段各有一处) 

2、短文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分段方法?

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    )

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    )

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    )

D按照事物的不同内容分段   (    )

3、用上面适合的分段方法把短文分为三段。

(在文中画“||”) 

4、第(  )自然段是文中的过渡段,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在所选的答案后面括号里划“√”。

a数字说明(  )b打比方(   )c举例子(     )

6、文中划“______”的句子是(      )句。

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7、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段意应达到三个要求:

明确、完整、简练。

1、摘录概括法。

如某段有中心句、过渡句,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并且适当进行删改。

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

【练习】外婆告诉我,野菊花有很多用途。

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腿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

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

我觉得清清凉凉的。

不几天伤口就好了。

外婆说,野菊花有消炎止血的功能。

解放前,穷人家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还真管用。

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清热败火,治感冒。

我没有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画出本段中心句。

想一想,是否可以做段意。

                          

2、层次归并法。

先将每层的层意概括出来,再将每层的意思归并起来,构成一段的段意。

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这几种段式,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练习】我特别喜爱野菊花。

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

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

只见满山坡盛开着茸茸的野菊花,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黄色花朵,好看极了。

野菊花在它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常以为它是一棵棵小草。

可到了秋天,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它没有迷人的芬芳,更没有富丽华贵的姿色。

但它的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白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分层想想每层内容,再连成一句话做段意。

3、综合归纳法。

在许多文章中,往往一个段落就是写一件事,虽然没有中心句,但也是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的。

这时可以利用对内容提问、连接重点词等,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段意。

【练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想一想,本段的段意应如何归纳?

 

第二节 怎样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

1、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

 

①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

《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

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璧归赵”这个词语,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对“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是怎样的?

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

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

“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③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2、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主要方法有:

  ①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

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

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的字意,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③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

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它的间架简单:

“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纵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

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

“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练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长江葛洲坝电站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从海洋回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的生态通道。

现在宜昌市葛洲坝下的江段,成了长江上中华鲟产卵繁殖的唯一水域。

据监测,每年到这里繁殖的成年中华鲟有130头左右。

它们每年五六月份到达宜昌江段,一直在这里等到10月初至12月初产卵过后,再回到海洋定居。

这本来是一条“欢乐之路”,但对有些中华鲟来说,却变成了死亡之旅!

杀手是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舶。

长江宜昌江段江面窄、航道浅,又是中华鲟长时间汇集的地方,所以该段成为中华鲟最危险的地带。

今年1至6月份从江中捞起4条成年死鲟,身上都存有明显的螺旋桨造成的致命伤。

据宜昌渔政部门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今已有160多条成年鲟鱼身受重伤而丧生。

在宜昌江段加强对成年中华鲟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中华鲟死伤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不容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中“4条”、“160多条”这两个数据,说明了中华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警示人们加强对成年中华鲟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4)为了使中华鲟不再在船桨下呻吟,你的建议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怎样在阅读中了解并会运用常见修辞方法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阅读训练,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的修辞方法。

结合作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同时开展相关的摘抄、品评佳句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有7种:

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1、比喻:

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如: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比喻的作用:

①用比喻来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拟人:

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如: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拟人的作用:

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3、排比:

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正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夸张: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如: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夸张的作用: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5、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如:

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6、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如:

他这样喜欢小动物,难道会伤害它们吗?

反问的作用:

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7、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种类包括:

①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

②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

③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

④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

⑤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

①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

(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

(比喻句)                   

③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

(排比句)

4.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它放射着光和热,就像永世不灭的火炬一样。

B.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C.天气燥热难挨,鼻子、嘴都干得像冒烟似的。

5.从句子中加点词的感情色彩上看,不同于其他三组的一项是(   )

A.以这颗星的光辉和美丽柔和来说,确也当得起这个高贵的名字。

B.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C.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了。

D.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

B.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

C.莺雀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

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有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7.下面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8.与例句所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春天像个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A.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B.这只老鼠好像一个大老板,从饭店门口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第四节 怎样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一、怎样阅读写人类文章。

1、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写人的文章都是抓住人物的外表特征,如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的个性、品质等内容的。

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当陈庚路遇小红军时,小红军“黄黄的小脸”,“两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可见他是饥寒交迫。

但他面对陈庚的帮助时,又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长跑的姿势”,“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

‘你看,不是鼓鼓的吗?

我比你的还多呢。

’”这一系列外表、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红军在艰苦环境中无所畏惧,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人物,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1、要抓住“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2、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理清了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内容就能基本把握住了。

3、抓住文章的重点。

阅读记事文章,首要任务就是抓住文章重点。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理清文章顺序后,要引导学生围绕“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来理解重点段落。

三、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鸟的天堂》。

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四种顺序:

一是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二是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三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四是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的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