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8300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

《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

动物种系的心理演进(比较心理学)

2、心理的种族发展:

人类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亦称毕生发展)

心理发展:

发生(从无到有)

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发展不仅指“成熟意义上的心理机能水平的提高、协调方向的发展,还应包括成年期的心理变化和老年期心理的退行性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

1、整体性:

各个部分相互影响、作用、协调

2、社会性:

人的心理受社会环境、生活、文化影响(维果斯基)

3、活动性:

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

4、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心理发展的动因(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遗传性定律:

父母1/2、祖父母1/4、曾祖父母1/16……

2、环境决定论(华生)。

3、二因素论:

遗传与环境同等分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4、社会学习获得行为论(班都拉)。

通过观察、模仿。

5、社会文化发展论(维果斯基)。

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的中介而内化为人的心理。

6、认知发展理论(主、客体或内、外因相互作用——皮亚杰)。

认知发展的本质是适应与构建学说: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因素:

⑴成熟(有机体的成长);⑵经验;⑶社会环境(社会交往);⑷平衡化(各种因素的协调、调正等)。

四、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不分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的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左右):

感知运动图式,依动作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依据表象进行思维,思维特点有:

泛灵论、自我中心、不解整体和部分之和、思维不可逆性、少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埃里克森的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

获得信任感

希望人格品质

婴儿后期

获得自主感

意志人格品质

幼儿期

获得主动感

目标人格品质

童年期

获得勤奋感

能力人格品质

青少年期

行程角色同一性

诚实人格品质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

爱的人格品质

成年中期

获得繁衍感

关心人格品质

成年后期

获得完善感

智慧贤明品质

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

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表现为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

心理发展的外动力:

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

·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

早期是独特发展时期;早期发展迅速、明显;早期的负面影响可持续终身。

·出生后早期的“印刻现象”。

·2岁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七、发展心理学的由来

·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

·1882年《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为早期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中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心理发展。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出生—3岁

一、新生儿(出生1个月)的反射,从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

新生儿睡眠——觉醒周期模式。

每天2-3小时觉醒。

新生儿啼哭。

二、婴儿动作发展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心理发展的指标,发展的手段,也是认知交往的能力。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

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大小原则。

三、婴儿的学习(始于胎儿末期)

1、模仿学习是天生学习能力

2、出生后数天能建立条件反射

四、婴儿认知发展

1、婴儿认知发展是个体感知觉最迅速时期(视觉与听觉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觉与深度知觉的发展)

2、婴儿认知发展注意是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注意内容选择性

3、婴儿认知发展记忆:

12个月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后记忆是表象到符号功能;词汇与基本语法,有言语交流;记忆内容主要是表象、词语记忆。

五、婴儿言语发展

1、婴儿言语发展从简单发音到连续音节到学话萌芽;3岁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2、3岁可掌握1000左右词汇,并基本上掌握母语语法规则;

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复合句。

六、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气质特征按活动性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三种典型: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2、情绪的发展是生物——社会现象

婴儿的微笑:

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微笑、有选择行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哭泣:

自发性的哭、应答性和主动操作性。

情绪对婴儿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婴儿自我发展。

8个月开始主体自我意识(镜像自我),2岁前后出现客体自我意识(开始把自我作客体来认知,能用“你、我、他”人称代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岁-6、7岁)

一、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主导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游戏对儿童人格与情绪发展的作用;认知学派着重游戏与儿童认识发展。

·儿童游戏发展为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模仿游戏)到象征性的游戏(幼儿)再到规则性游戏(童年期)。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为非社会性的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与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情感精神寄托、发展的重要渠道、社会交往园地、自我价值的载体。

二、幼儿知识发展

·记忆力发展:

无意识记忆为主、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同时发展。

5岁后开始有记忆策略,10岁后有稳定记忆策略。

·幼儿思维的发展:

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发展趋向: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自我中心现象(判断以自我为中心)

2、逻辑思维初步形成(幼儿提出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概括能力具体形象为主,本质属性的概括幼儿后期出现)。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以无意想象为多,再造想象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是言语丰富时期,词汇量增长最迅速:

3岁:

1000个左右,6岁:

3000左右,7岁:

4000左右。

·词汇掌握顺序:

名词→动词→形容词。

词义掌握从泛化到分化,由具体到抽象。

·句子的发展:

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口语表达能力: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

手势沟通,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

四、幼儿个性的社会发展

·个性形成是从幼儿开始,明显的气质特点、一定的兴趣爱好、一定的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向社会性情绪体验。

幼儿自尊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岁有10%,4岁60%,5岁80%,6岁90%。

·幼儿的认同的发展: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幼儿的认同是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阿姨。

·幼儿从3-4岁出现反抗父母控制,要求活动自主为第一逆反期。

《童年的心理发展》(6、7岁-12、13岁)

一、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是师生互动过程。

学习逐渐掌握间接知识为主。

“学习社会”是基本的学习任务。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

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1、记忆的发展

长时记忆的复诵策略(有意重复)逐步增长。

组织策略(归类识记),高年级出现(6-8岁)。

系统化策略和巧妙加工策略的出现。

2、童年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思维类型转折从9-10岁。

·思维的概括能力从直观形象水平概括(低年级孩子)到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再到本质抽象水平。

·小学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逐渐在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出现了守恒特点(抓住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不因非本质属性而影响)。

6-8岁:

概念与长度守恒。

7-9岁:

液体与物质守恒。

8、9岁-10岁:

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

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

·8岁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

3、童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自我控制的延迟:

满足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道德情感日益丰富。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儿童道德行为主要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

儿童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发展的阶段:

3-5岁:

短期游戏伙伴;

6-9岁:

单向帮助阶段;

9-12岁:

双向帮助阶段;

12岁以后:

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人格尊重、心理和谐。

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变化趋势,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同伴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老师的交往中年级前而上升,之后一直保持交往比率的20%左右。

《青春发育期心理的发展》(少年期:

11、12岁-15、16岁)

一、少年期的身体和生理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二加速期)。

身高、体重快速增长,性的发育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功能成熟。

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

心理和行为的偏差(神经症、病态人格等)。

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少年的认知发展

记忆广度是人的顶峰(最高:

11.04);识记的高峰。

思维发展,认知属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脱离了具体,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

(婴儿为第一飞跃)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为积极情绪少,消极情绪多(烦恼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常有压抑、无助感)。

·自我中心多为把自己作为自己和社会关注中心,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少年的第二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

(3岁婴儿的第一逆反使儿童具有“长大感”,少年的第二逆反使少年具有“成人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平等)

四、少年发展的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

·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

思维紊乱、情绪失控、人格混乱。

多表现有社会退缩行为,交往困难,固执,没有幽默感。

·自杀。

·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35岁,人生的黄金时期)

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生理与心理达到成熟水平;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恋爱、结婚。

二、青年期的思维特点。

1、形式运算思维逐步发展(皮亚杰)(初一开始掌握,初三迅速发展,高中占优势)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考)

3、思维监控能力发展:

明确思维的目的;选择思维材料和思维策略;评价思维结果。

三、青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认知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自尊体验)、品行成分(自我态度)

自我概念发展:

抽象性日益增强;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分化出不同角色

2、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价值和个体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

·埃里克森的青年人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青年的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自我意识主要是把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辩证统一起来。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为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为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经过这个心理过程,会使自我得到深化和提高,形成自我同一感。

·自我同一感的危机(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现实的“我”与理想“我”的矛盾冲突,造成同一性扩散症候群的特征。

小此术启吾归结出六个方面的同一性症候群:

(P275)

同一性意识过剩;回避与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扩散;勤奋感扩散;否定同一性选择。

3、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初中生有42%,高中学生有56%,大学生的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期间的青年人具有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社会与文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4、道德认知发展的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结构发展的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

以行为结果为标准,包括惩罚与服从;功利取向二阶段。

习俗水平。

以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有“好孩子”与“好公民”取向二阶段。

后习俗水平。

以内化了道德为标准。

有社会契约与社会普遍取向二阶段。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间)

一、中年的更年期(生理和心理的明显改变时期,又称第二个青春期,50岁左右)

二、对中年人心理发展的认识

·强调中年的转折时期,经过改变,建立新的系统(价值观、信念等)

·中年人的压力大、任务责任重的特殊时期

·多种社会角色,会使中年人体会积极、乐观的

·充满了多种人生挑战,有的人要产生中年危机现象

三、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思维的发展的更加成熟,表现为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卡特尔的特殊智力学说,液体智力(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开始下降,晶体智力(文化知识能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中老年仍呈一定上升的趋势。

四、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文格自我发展的理论:

1、自我概念:

人格的核心;

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价值思想进行整合;

制约个体思想道德等组织方式的改变;

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年人自我发展的水平:

遵奉者水平(按规则办事)少数人;

公平水平(将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自主水平(表现为对社会中的矛盾、冲突的理解、容忍性);

整合水平(表现为正视矛盾、冲突和解决矛盾与修正目的等)。

3、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

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的水平。

(二)中年人的人格特征

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人格特质稳定不变

2、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人格由年轻人的外倾变得逐渐内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对挫折多采取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少用否定、歪曲、退行等消极防御机制);

·为人处事日趋圆通(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3、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增加了女性柔性,女性增加了男人的果敢等特质的“男女同化”这一“完美人格”。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论

·适应环境的控制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

·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

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创造性适应环境,是人的根本愿望,通过改变环境来发展自我的创造潜能。

·次级控制:

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认识)

·成年人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积极的再评价、保护性归因、激励的调整等);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种更有效的次级控制策略来适应环境。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或65及以后)

老化:

个体成熟后的生命所表现的形态学、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衰老:

指老化的最后阶段或结果,如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

一、老化的原因

1、遗传系统。

精神机能的老化,行为变化由遗传决定,衰化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

双亲寿命与子女寿命有很高的相关度。

2、行为老化学说。

老年行为的退行性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

如,反应时延长理解力、记忆力减弱等。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有:

“疏离学说”(脱离社会活动)

“适应学会所”(人际交往的减少,造成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

二、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点

1、老年丧失期观点。

老年人的心理只有衰退,没有发展。

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等人生重要内容是老年人丧失的基础。

2、毕生发展观。

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是在人生中任何时期都在变化。

·不同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方向、形式和数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觉出现最早、成熟最先,也就最早开始衰退;抽象逻辑思维,较晚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

·从心理发展过程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与衰退的对立统一,发展是由获得和丧失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不同子系统对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同:

成熟因素对儿童期影响最大;社会文化因素对成熟期影响最大;智力、个性、命运、非规范事件对老年期的影响最大。

三、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1、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双眼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时间长。

听觉有65%的老年人听力减退。

味觉、嗅觉、触觉迟钝。

2、40-50岁出现记忆力减退,70是记忆衰退的关键期。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特点:

机械记忆明显衰退;意义记忆衰退的较慢,再认比再现衰退的慢;回忆“姓氏”最难(50岁开始减退趋势,60岁日益明显,80岁的成绩仅仅是20岁组的30%)

·老年人的记忆障碍主要为信息提取困难,信息的编码储存过程障碍。

·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如意义联系法、分类化、联系实际法、想象法等。

·老年人文化因素对记忆有影响作用。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慢是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等)。

“工作记忆理论”。

老年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缺少“自我启动加工”能力。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利用多种感觉通道;良好的生活秩序;放慢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有意识改善记忆的训练;增强记忆的信心。

3、老年的智力减退

·智力水平的衰退。

·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人的智力60岁钱稳定不变;70岁以后言语智力明显变化,老年人智力衰退不是各种因素以同一速度衰减。

四、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1、人格的稳定性的倾向。

2、人格的变化特征: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易回忆往事。

3、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

·心理上的老化。

主要指是否意识到自己已老化、苍老;心理上衰老还表现为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岛恐惧与老年人抑郁症有很高的相关度。

疑病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防御反应。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衰老与社会关系减弱有关:

一是社会疏远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会。

五、老年生活的适应(自我调整适应环境或情景)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坦诚面对,做好新人生阶段的准备)

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利用知识、经验、经历等优势,积极生活每一天)

维护老者的尊严。

4、家庭和谐、夫妻恩爱是老年人生活要素。

5、深化朋友间的友谊。

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老年人生活适应模式的类型:

成熟型、安乐型、防御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