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35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

 

专业:

森林与观赏植物保护

姓名:

孙赛金

学号:

092001110

 

日期:

2012年6月1日

 

目录

实习一培养基的制作及灭菌

实习二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实习三植物病害的接种

实习四林木种子的病理检验

实习五野外植物病害调查报告

实习六参观江苏省检验检疫局报告

实习七:

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一培养基的制作及灭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培养真菌及细菌最常用的两种培养基制作的方法和选择的不同培养基的意义。

2.了解培养基和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灭菌方法的要领和原理。

二.内容步骤

1.培养基的制作:

制作马铃薯、葡萄糖(蔗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和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1)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去皮马铃薯100g

蔗糖10g

琼脂9g

水500ml

按组为单位,每组500ml。

将马铃薯切成片,加足水煮沸半小时,用纱布滤去马铃薯渣,滤液内加入糖和琼脂完全溶化,并加入适量的水保持原体积,分装在试管中,12毫升30管。

分装时注意不要将培养基滴到试管口上,加棉塞等待灭菌。

该培养基的营养成份适应大多数真菌的生长,且配置后呈微酸性,所以也无需调节PH值。

(2)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制作:

牛肉浸膏1.8g

蛋白胨6g

琼脂10.8g

水600ml

按组为单位,每组600ml。

在600ml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牛肉浸膏和蛋白胨,溶化后用0.1NNaOH溶液和0.1NHCL溶液试纸3L酸度计指示下,调节PH值到微碱性7.2~7.4。

加入琼脂,溶化后分装在试管中加棉塞等待灭菌。

分装还是12毫升的30管。

2.灭菌

(1)干热灭菌:

是利用热空气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适用于干热灭菌的物品有玻璃器皿等。

灭菌之前用纸包好,放在烘箱内。

调节温度,是温度上升到160~180摄氏度之间,保持一小时。

注意:

不要超过180摄氏度,以免使包装纸燃烧。

物品要清洁、干燥,以防器皿破裂和以后难以洗涤;灭菌过程中不得开烘箱门,结束时待温度自然下降至50摄氏度一下,再开门取物,否则器皿容易破裂;具橡胶部件的仪器不得以此法灭菌。

(2)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利用穿透力强的高温水蒸汽杀死微生物。

待灭菌物品用纸或其它东西密封,放入锅内。

灭菌锅在排除了空气的情况下,水汽的温度会超过100摄氏度。

当压力在两个大气压时蒸汽可达121摄氏度。

此种压力保持20~30分钟可基本上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孢子。

如进行土壤灭菌,因其孔隙多,需2小时才行。

高压蒸汽灭菌的步骤下:

(1)锅内加水到止水点。

(2)将物品放入灭菌锅内,盖上盖子并拧紧螺丝。

(3)下面加热,待指针到5磅时,打开气门排除空气,标志是见到白色蒸汽有力冲出为止。

(4)关闭气门继续加热,压力上升到15磅,减小火力,保持在15磅压力下20~30分钟。

(5)灭火。

打开排气门排除蒸汽,使压力约在5分钟内降到零。

启盖、取物。

做斜面的趁热将试管斜靠在别的物体上,冷凝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三作业

1.配置两种培养基并灭菌,制作灭菌水,留给下面实验用。

2.哪种培养基要调节PH值?

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需要调节PH值

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实习二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分类培养的一般培养,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的要领。

将人们所需要的病原菌与寄住或杂菌分开,并供给适当的环境,使它们生长繁殖成为纯培养的工作。

二.内容步骤:

1.准备工作: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操作中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但也可以在洁净而空气宁静的房间内进行。

为避免尘埃,可以用喷雾等办法使空气略加净化。

工作是桌上铺一块湿纱布,将实验所用的器皿放在纱布上。

2.材料的选择:

分离能否成功,与分离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一般从感病组织的边缘取材,可以减少腐生性微生物污染的机会,并且微生物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而容易生长。

3.组织的表面消毒:

在分离工作中,一适当的消毒剂清除或减少病组织表面的腐生菌,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的机率就大。

最常用的表面消毒剂是千分之一升汞溶液。

一般配成原液,使用时再稀释。

原配的配方如下:

升汞20克

浓盐酸100毫升

使用时取5毫升原液,加水995毫升即可。

消毒时为了使组织全部在消毒液中侵透,往往将病组织在70%酒精中浸一下,取出后立即投入升汞消毒液中,这样组织表面就不会有气泡存在,然后再以无菌操作在无菌水中换洗三次。

4.分离方法:

分离培养的方法一般分为组织分离和稀释分离两种,细菌以及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真菌用稀释分离法,一般真菌病害用组织分离法。

本次实习稀释分离所用的材料是杉细菌病,组织分离所用材料是马褂木炭疽病叶子。

(1).稀释分离的具体步骤:

A.取灭菌过的培养皿三套,小心平放在湿纱布上,再在皿侧面编好号,并注明日期,姓名,班级和分离材料。

B.用灭菌的吸管以无菌操作的方法吸取灭菌水,小心向每皿注入0.5毫升。

C.用消毒的刀切取病健交界处5*5毫米组织一块,在70%酒精中浸泡一下后,立即在0.1%升汞中消毒2分钟,然后在无菌水中无菌操作3次,第一次5分钟,然后每次2—3分钟。

D.将洗过的病组织移入第一皿的灭菌水中,用灭过菌的镊子将病组织捣碎,静置5分钟,等病组织中的细菌扩散到灭菌水中。

E.用灭菌的接种环从第一个培养皿中沾取菌液在第二个中洗下菌液,如此连续三次,再从第二皿中挑三次到第三皿中,这样细菌就被大大稀释了。

F.将三管经过水浴化的牛肉汁培养基冷却至45度左右,以无菌操作分别侵入以上三个培养皿中,每倒一皿立即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其在凝固前能与细菌充分混合并平铺在皿底上。

等培养基完全凝固,翻转培养基底朝上,放到26——30度的温箱中培养。

G.二.三日后,长出菌落,理想的结果是第三皿中有为数不多且分布均匀的菌落出现。

以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将菌落移植到斜面上,待菌落长成即为细菌的纯培养菌种了。

(2)组织分离法的步骤:

A.取灭菌培养皿一套,在皿侧面编好号,并注明日期,姓名,班级和分离材料。

B.取一管经过水浴后的马铃薯培养基以无菌操作法倾入皿内轻轻摇晃,使分布均匀成平面。

C.切取病健交界处植物组织5—6块,大小约5*5毫米,在70%酒精中侵入一下,立即在0.1%升汞中消毒1—2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换洗三次。

D.将病组织以无菌操作移到培养基上,每皿均匀分布放置3—5块。

E.数日后,在病组织周围长出菌丝体,经过鉴定无误,用接种针挑到菌丝小团,移到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上。

在温箱中长成菌落就是纯培养菌种。

三.作业:

1.完成上述两种分离培养的操作。

2.试述组织分离的各步骤中哪些是无菌操作。

叶片需消毒无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的过程需无菌操作

3.分析你的实验结果,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杉木细菌病)

此实验结果较好,培养出的病菌受浓度梯度变化明显,受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PDA培养基(杉木炭疽病)

受污染较为严重,可能是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的时候,未能注意,导致大量杂菌的侵入

 

实习三植物病害的接种

目的要求:

明了接种的方法,意义和原理。

内容及说明:

病组织上所见到的微生物,不一定都是病原物,也肯能是腐生的杂菌。

为了证实该微生物是否为引起该病害的真实病原菌,凡能人工培养的,都必须经过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等步骤才能确定。

接种除了能鉴定病原,对研究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侵入途径、药剂防治效果以及抗病性的测定等都是及其重要的手段。

树木病原的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和侵入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接种也采用不同的方法。

接种是人为的模仿病菌在自然条件下的侵入方式,使植物发病。

接种前对接种材料要详细检查或观察,证明确实健康无病,并且确实具感病性。

此外,菌种和保温保湿装置的器材都应事先备好,并设有对照。

不设对照有时无法证明是接种发病的还是本来就感病了而处于潜伏状态。

接种方法:

1,叶部病害的接种:

(1)伤口接种:

没人取杉木嫩枝二根,除留顶部20~30片针叶外,其余全部摘去。

一根接种,一根对照。

将杉木细菌菌种,加5毫升灭菌水,配成悬浮液,绘图笔尖在火焰上灭菌后,蘸细菌悬浮液在叶上刺孔。

对照蘸无菌水刺孔。

将对照和接种杉枝分别宝石24小时。

再在22~24℃条件下水培,于3、5、7天观察发病情况。

注意对照和接种都要栓标签,注明不同处理、班级和日期。

(2)喷洒接种:

A每人再取杉木嫩梢二根,以上法出去对于叶片,剩下等接种的叶片都用手指蘸清水,在叶表轻轻涂抹,以除表面蜡质层。

取杉炭疽病菌种加10毫升灭菌水,洗下孢子,在低倍镜下检查,使每视野有20~30孢子,用小喷雾器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面,叶背面要多喷。

对照喷清水,其它处理相同。

然后放在塑料袋内于22~24℃条件下保湿24小时,到时取出水培于暗处,以后每隔2日观察记载一次。

要拴上注明班级、日期、处理方法的标签。

B没人取4片毛白杨叶子,再取杨树黑斑病菌种。

加灭菌水调孢子液浓度为每视野20~30孢子,用喷雾器喷至毛白杨叶正面。

对照喷清水。

取中号培养皿2个,放入吸水纸,用水浸湿。

并放入毛白杨叶片,贴上标签,放入22~24℃恒温箱中。

每3天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2枝干病害接种:

菌种用国槐镰刀型溃疡病菌或杨树小穴壳溃疡菌菌种,寄主枝条和保湿装置均由教师准备好。

每人取枝条两根,一根接种,另一根作对照。

在接种部位用电烙铁烫伤。

以消毒刀割一块U字型长5毫米、宽3毫米的伤,用无菌接种针挑取菌丝少许压在翘起的皮下,然后用塑料膜包扎保湿,4天后松开水培,以后每隔三日观察记载一次。

对照除在伤口内塞同样大小的脱脂棉外,其它一切处理与接种相同。

3,土传病害——幼苗猝倒病的接种

千分之一升汞液处理半小时的松树或刺槐种子,在石盆内播种育苗。

于子叶期进行接种。

没人取苗两株,挑一小团丝核菌菌丝放在根颈部,另一株放脱脂棉一条团作对照,分别保湿。

在各组的大培养皿内,各人作标记,皿上贴班组的标签,以后逐日观察记载。

作业:

1,报告实验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侵染时间不够,结果尚未得出

2,这次接种你认为已满足了哪些侵染必备的条件?

有病原物细菌,植物表皮有伤口,水分光照,营养物质的充足

实习四林木种子病理检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种子带菌的方式和程度,喂防治和检疫提供资料。

2.学习种子检验的程序和方法,队检疫工作作初步了解。

二.内容和方法

林木种子带菌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检验种子是否带菌,带菌的种类、带菌的方式及程度是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贮藏、防治和检疫提供重要资料。

种子带菌的形式有菌核等机械混杂、有病原或种实霉烂腐生均的表面附着、有菌丝深入种子内部的内部带菌。

这种不同的带菌方式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机械混杂和表面附着以及病菌深入种子背部的带菌方式都可以岁种子到苗床引起苗木病害,腐生菌的表面附着则多半引起贮藏过程中的种实霉烂。

种子带菌的方式不同,检验的方法也不同。

常用的种子检验方法有:

肉眼检验、显微镜检验、分离培养检验和栽培检验等。

1.肉眼检验

菌核等病原物与种子混杂的,或受感染的病粒或腐粒种子可用这种方法检验。

进口种子的检验取样如袋装的,按不同部位随即抽样总件数的0.1~5%;散装种子100公斤为一件,100公斤以下的适当加大抽样比例;小量种子应逐件检查;出口种子抽查总件数的0.1~3%。

取样时从不同容器或容器的不同部位抽取样品,其数量应大于检验样品的10倍。

抽取样品应充分混合,然后用分样器或十字交叉法分得多于500粒种子进行检验。

待检验样品(25克~约500粒)放在白纸、白磁盘或玻璃板上。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检查菌核、霉粒和病粒。

对有怀疑的种子用小刀切开观察其色泽和气味确定是否带菌,然后得出种子带菌率:

2.显微镜检验

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以水洗涤后用血球计数器在镜下统计病菌种类和孢子负荷量。

取种子2~10克(不得少于50粒),至于三角瓶内,加水10~100毫升(以浸没种子为度),用力振荡5分钟,吸去上清液,只留1毫升,和匀后在血球计数器下,检查100个小格子内孢子数,克计算出孢子负荷量。

种子的取样与上法同,如检验的种子以克计算而不以粒计算,所得数据位每克种子的孢子负荷量。

3.分离检验

菌丝深入到种子内部,用上述两种方法无法检验,可应用分离培养进行检验。

操作方法与通常的组织分离培养相同。

分离的样品来源于上述相同。

分离的种子数愈多愈有代表性。

一般不得少于10粒。

用0.1%升汞表面消毒3~5分钟,水洗2~3次。

3~5日后镜检,鉴定病原菌到属。

4.栽培检验

对有些种子带病用上述方法也难检验。

如病毒等,则需要隔离栽培检验。

在植物生长期中,观察其发病情况。

三.作业

1.做实验中1、2两项检验

孢子负荷量=(0.6*4000000)/100=240000000

2.种子检验的意义如何?

种子带病的方式与检验的方法有什么联系?

意义:

1,为确定种子的使用价值,合理使用种子提供依据

2,是林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联系:

有的病害明显特殊,用肉眼即可判断,有些症状不明显,需要仔细实验,从而确认

实习五:

野外植物病害调查报告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的意义。

掌握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的采集方法。

2.通过操作要求掌握干腊标本的制作及保存原理和方法。

3.通过典型病害的实地调查,了解病害的一般程序和病害分级的原则。

二、内容和方法:

标本是生物性状和分布的记载。

植物病害标本也是症状最好的描述。

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对新鲜材料的症状和内部解剖观察和病原的观察是最理想的。

由于受季节、地理条件的限制。

人们不得不在盛发期进行大量采集。

凡标本都有自身的代表性,所以标本采集时应按预定的目的选择。

最重要的问题是掌握采集适期。

植物病害标本一般都要有成熟的病原体,以便鉴定。

对一种新病害还要求有不用时期的症状。

遇着不认识的寄主,还应采集花、果以及可鉴定的枝叶。

标本应有一定的数量。

因为鉴定过程的消耗和交换,最少不得少于10份,如供教学实习,则多多益善。

采集方法:

一般叶部病害应立即采用标本夹压制,也可分别装入塑料袋带回整理。

易卷曲的禾本科标本,应随采随压。

多汁柔嫩的标本应分别用纸包好,放入纸盒或塑料袋内,以免损坏或玷污。

白粉病、黑粉病和锈病等具有粉状孢子的标本,应用纸包好,以免孢子混杂,有碍鉴定。

其他不容易损坏的标本,则放在采集箱内带回室内处理。

每份标本都应扣上标鉴,注明地点、日期、采集人、采集号。

同时要有采集记载,以辅标本不足。

记载项目详见记录表。

这些项目有助于初步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同时也便于以后考察。

采集的用具有帆布背囊、枝剪、高枝剪、锯、斧、小刀、手锄、标本夹、标本瓶、固定液、标签、记录本、铅笔等。

除去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外,一般都要经过制作,才能用于教学和科研,要求尽可能保持原来的性状。

标本制作方法,因标本的性质和使用的目的而不同。

可分为干燥法和浸渍法。

做小标本可制成玻片。

干腊标本的制作:

把不准备作分离用的植物病害标本利用吸水纸或自然风干或放在50℃,不超过60℃的鼓风干燥箱烘2~3天,即能除掉水分,制成干腊标本。

夏季温度、湿度高,标本容易发酵变色,标本夹中的纸要勤换。

通常前三四天每天换一两次,以后每三天换一次,直至标本完全干燥。

春秋可以减少换纸次数。

第一次换纸,应将标本加以整理。

有些标本由于含水量高或酶的活动,在压制过程中很容易变色,制作时要特别留意,可夹在吸水纸中用熨斗烫,放在50℃烘箱中有时效果也还可以。

总之,干燥得愈快,愈能保持原来的色泽。

对于一些特别难以保持原色的标本,冷冻干燥,效果最好。

病枝、叶树皮、幼苗、干果、朽才、腐朽菌子实体、伞菌等都可以用上述方法制作。

伞菌的鉴定往往要用孢子印。

将新鲜伞菌去掉柄扣在纸上,再罩上碗之类的器皿。

过一定时间,孢子即落在纸上成孢子印。

将其与标本一并保存。

需要保持绿色的干腊标本,可先将标本在2~4%硫酸铜溶液中浸24小时,然后压制干腊标本,这种标本不会褪色,但绿色稍有失真。

病害调查:

病害调查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普查是调查一定区域内病害种类、分布和受害程度。

如发现重要病害,对其危害程度和发生发展规律作较详细的调查,就称专题调查。

无论普查还是专题调查,都分为准备、外业和内业三个。

准备工作就是对调查地区作历史地全面的了解;内业的结果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该实习着重学习外业工作程序。

外业又分为踏查和标准地调查。

普查一般不作标准地调查。

1.先准备一幅中山陵南部竹林分布平面图。

在图上选定踏查路线,要求经过中山陵主要的竹林。

2沿踏查路线踏查,分小区记载所发现的病害种类(茎腐病、丛枝病、杆锈病、竹疹病,其它),并估计发病程度。

发病程度分轻、中、重三级记载。

3.将调查的结果标记在图上。

三:

标本的保存。

标本制成后,经过整理登记,然后按一定的系统排列保藏。

1.教学用标本:

除浸渍标本用玻璃器皿保藏外,用玻面纸盒保藏比较方便,再按一定顺序排列。

即根病、枝叶病害、叶果病害等系统排列;消耗标本在大牛皮口袋内,也按上述系统排列。

2.研究用标本:

有封套保存、纸盒保存等。

一般除登记本外还应有寄主和菌类两套引索卡,这样便于查找。

以上两类标本都应有标签。

包含病菌名、寄主名、产地、采集者、鉴定者、采集日期等。

上面的编号要和登记簿,菌类索引卡一致起来。

标本应防虫防霉。

可用0.1%升汞涂抹、或放樟脑粉、或用杀虫剂来熏蒸。

四、病害的详细调查。

1.根据踏查结果选定详细调查的主要病害(竹丛枝病、竹茎腐病)。

标准地号

面积

调查总株数

调查的植物

病株数

植物发病率

备注

校园

大约200平方米

110

马褂木

31

31/110

=28.18%

立地条件

造林年代

抚育措施

卫生状况

 

作业:

带回所采集的样本,按要求整理,制作成符合规定的标本。

 

病情分析:

1.共发现几种病害、严重程度怎样?

在调查区内是怎样分布的?

哪几种是重要病害?

共发现了48种病害,都采集并制作成标本。

2.防治建议

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校园植物病害:

编号

病害名称

寄主

病原

种类

症状

类型

病症

1

紫荆角斑病

紫荆

真菌

斑点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至深红褐色,后期着生黑褐色小霉点。

2

杉木炭疽病

杉木

真菌

坏死

叶尖变褐或生不规则形斑点,逐渐使全部针叶变褐枯死,使嫩梢变褐枯死。

3

竹丛枝病

植原体

丛生

主侧枝顶芽受抑制,节间变短,腋芽提前发育,不定芽大量发生呈“扫帚状”

4

构骨煤污病

构骨

真菌

粉霉

病部表生黑粉状物

5

海桐褐斑病

海桐

真菌

斑点

在叶上发生褐色病斑,在一片叶上多发生一个至多个褐斑,大小不等,近圆形或不定形。

以植株顶端叶片发生数量居多,褐斑由小至大,渐长出数个不定形深褐与淡褐的晕圈

6

杜梨锈病

杜梨

真菌

畸形

有褐色角状突起,遇雨吸水膨大呈黄色胶状物。

7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

真菌

粉霉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大叶黄杨白粉病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8

紫薇白粉病

紫薇

真菌

粉霉

叶面白粉状物,逐渐扩大为圆形不规则白粉斑。

9

石楠轮纹病

石楠

真菌

坏死

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呈不规则圆形,有同心轮纹上面散生小点。

10

紫萼炭疽病

紫萼

真菌

斑点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花梗,植株长有圆形或近圆形现斑,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11

草坪褐斑病

草坪

真菌

斑点

受害叶片和叶鞘上病斑梭形、长条形,不规则,病斑内部青灰色水浸状,边缘红褐色,后期病斑变褐色甚至整叶水渍状腐烂

12

竹煤污病

真菌

粉霉

它在叶片表面形成一片墨褐色的、表面粗糙的、厚薄不均匀的菌苔,严重时整个叶片的小枝被菌苔覆盖。

13

枸杞白粉病

枸杞

真菌

粉霉

病部表生白色粉状物。

14

垂柳煤污病

真菌

粉霉

病部表生黑色粉状物。

15

竹炭疽病

真菌

坏死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呈黑褐色。

16

萱草叶枯病

萱草

真菌

枯萎

叶片最初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褪绿的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粒。

17

香樟炭疽病

香樟

真菌

斑点

病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黑褐色,逐渐扩大,最后枝干干枯,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点。

18

大叶黄杨叶斑病

大叶黄杨

真菌

斑点

叶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边缘较宽。

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

19

柿树角斑病

柿树

真菌

斑点

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黄绿色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变成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20

车前草白粉病

车前草

真菌

粉霉

为害叶片,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形成白色至污白色近圆形斑,大小变化大,有时互相融合,致病斑连成一片或布满叶面。

21

松树枯梢病

松树

真菌

枯萎

在枯梢或枯叶上会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小黑点。

22

水杉赤枯病

水杉

真菌

坏死

枝叶初生褐色小斑点,后变深褐色,小枝和枯枝变褐枯死。

可引起绿色小枝形成褐色溃疡斑。

23

山茶炭疽病

山茶

真菌

坏死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呈水渍状暗绿色,最后变黄褐色或红褐色。

病斑上生有细小的黑色粒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限明显。

24

松材线虫病

松树

线虫

萎蔫

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

25

棕榈叶枯病

棕榈

真菌

枯萎

发病初期病叶多出现褐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大病斑,边缘略隆起,两面散生稀疏小黑点。

26

构树轮斑病

构树

真菌

斑点

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

27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

红花酢浆草

真菌

斑点

斑点在叶的两面,近圆形,有时多斑愈合,叶正面斑点中央浅褐色至中度褐色。

28

鸢尾叶斑病

鸢尾

真菌

斑点

近圆形至椭圆形,灰褐色,斑面具轮纹,病斑坏死部易破裂并脱落成穿孔,斑外围有窄细的黄色晕圈。

29

栀子花黄化病

栀子花

植原体

褪绿

从叶缘开始逐渐向中心发展褪绿,叶脉仍为绿色,叶片变白,边缘灰褐

30

麦冬黑斑病

麦冬

真菌

斑点

受害麦冬叶尖开始发黄变褐,逐渐向叶基蔓延,病健交界处色泽较深;有时叶片上产生水渍状、不同颜色的病斑。

31

南天竹红斑病

南天竹

真菌

斑点

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初为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半圆形或楔形病斑,褐色至深褐色,略呈放射状。

32

翠菊黄化病

翠菊

病原体

变色

幼叶沿叶脉出现轻微黄化,而后叶片变为淡黄色,病叶向上直立,叶片和叶柄细长狭窄,嫩枝上往往腋芽增多,形成扫帚状的丛枝;

33

烟草花叶病

洒金桃叶珊瑚

病毒

花叶

叶片中叶绿素不均匀,叶片上深绿色和淡绿色相互交杂。

34

梧桐叶斑病

梧桐

真菌

斑点

斑点近圆形至椭圆形,灰褐色。

35

三角枫黄化病

三角枫

病原体

变色

从叶缘开始逐渐向中心发展褪绿,叶脉仍为绿色。

36

女贞叶斑病

女贞

真菌

斑点

叶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中央浅褐色,四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