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0743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docx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微格模拟教学中,我选的课题是《涉江采芙蓉》,这是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体诗。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我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上,旨在“涉江”采得“美芙蓉”。

现在主要针对这个教学尝试做些反思:

  我确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是,现在中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有的老师以串讲法和诵读法为主,限于讲解诗歌的字、词,把古诗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文串讲课,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为自由,最能表现多元有界解读的诗歌赏析却很大程度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失语,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

这样只能“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杨平东《语文课:

我们失去了什么》)

  新课标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所以我选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绪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掌握了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传统,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心灵之旅,试与诗人产生共鸣,使课堂充满人文性色彩。

  我设计在讲解颈联“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时候突出我的课堂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艺术画面。

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具有很强的动作感和画面感的词“还顾”

  “望”,心理描写的词“漫浩浩”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频频回望故乡的画面和路途绵延无尽的距离感。

学生此时对诗句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有了一些朦胧的体验。

然后再在学生有了一定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用想象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描摹一下这两句诗歌的艺术画面。

此处,学生可以闭上眼睛,跟着发言同学的思路,在脑中浮现画面:

一条望不到头的大道把男女双方隔开,大路一端妻子望眼欲穿,另一端丈夫不时地回头望乡,欲见妻子而不得,而这漫浩浩的无情的大道却成为了男女双方感情共同寄托的唯一的对象。

此时,学生的感情有了一定的升华,我再导出泰戈尔的一首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到一对明明相爱的夫妻,却被一条无情的大道永隔,这就像牛郎织女被一条浅浅的银河相隔一样。

但是牛郎织女还能用一年的时间去等候一刻的相聚,此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却只能生离作死别。

  这次的“涉江”有失也有得,可谓一次缺憾的尝试:

一.“涉江”所得

  

(1)以艺术形象为通道。

美总是蕴藏在一定形象中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品赏,才能启发审美想象。

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具有动作感和画面感的字词,产生直观的视觉形象,再借助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人创作留下的空白,从“在场”探知“不在场”。

  

(2)以情感为通道。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深情的我”,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好的影响。

于是,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深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用我的深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3)以类比思维为通道。

通过对泰戈尔的诗歌和这两句诗歌的情境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别后思念”的描写既是这首诗的高潮点,又是人们生活中离别时难免会出现的情景,借助其他诗人离别的普遍体验,造成对离愁的主题反复渲染,深化学生的体验。

学生对离别经历、体验的回忆,感受与词句的品读交融在一起,与诗人情感产生交流,产生共鸣。

但是,这里我有一个失误,后来老师和同学也给予指出了,泰戈尔的这首诗并不是离别诗,而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我在这里是断章取义了,要注意换一首离别诗,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4)以暗示手法为通道。

古典诗歌的创作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学生心理距离的产生是很自然的。

所以,在进行审美情境创设的时候还要辅助以教态暗示,教学语言暗示等,搭设时空桥梁,带领学生跨越时空。

在教态暗示上,在让学生想象长路漫漫的时候,我做了个手指缓慢地比划了一条线,让学生顺着线的方向想象。

在教学语言暗示上,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要用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暗示,比如《赤壁怀古》要慷慨激昂,富有鼓动性,《归园田居》要清新质朴,富有乡土气息。

  《涉江》的颈联是写游子的思妇的相思之痛,所以我用了温柔委婉,富有幽怨气息的语言,效果不错。

  二.“涉江”所思

  

(1)诵读出情境。

在对这两句诗歌的想象中,我缺乏指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

在想象时结合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时体会其中内在的感情旋律,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律,并一边吟诵一边驱遣想象,唤醒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在头脑中形成和诗作相应的立体画面。

而我在解读这两句的时候,基本没有让学生诵读,忽视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重要性。

  

(2)音乐再现情景。

适当的乐曲和诗歌有机结合,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激起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如果我在让学生想象时,放一点适合诗歌感情基调的音乐的话,可能想象的效果会更好。

  (3)个性化的文本细读。

潘新和先生认为:

文本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处在“期待”中,期待“主体投入式”的对话,对待文本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精神之友和知音一样。

所以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以教师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培养学生与文本“共振”的品质。

  在体会这两句诗的时候,我缺乏剥夺了学生文本细读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的细读,而是在我的引导下朝“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的方向解读,或许还有一些个性化的解读,就在我的“强权”之下被扼杀了。

  三.对教学的其他反思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启发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思路。

但在对提问的处理上,我有失妥当。

特别是在首联和颔联的分析时,问、读、议进程极为紧张,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多元有界的思考空间。

而且问题类型和方式不够多样,多直接型;问题平面化,不注意层层递进;忽视提问诱导和评价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我觉得我对诗歌的解读缺乏新意,除了诗歌画面想象和最后的问题探讨部分能一定程度调动学生的的创造性的个性思维外,其他地方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法。

  本节课虽充分的体现了人文性,但工具性不够突出;语言虽感情饱满,但仍有表述不到位之处;教姿教态时有不自然的小动作;在备课的时候没能准确地理解“艺术特色”的含义,导致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时候,分类有点乱;在一些抒情性诗句示范性朗读的时候情感可以更投入点。

  经过这次的微格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亲身“涉江”之后,才能发现拥有无限“芳草”的“兰泽”,最后采得“芙蓉”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