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1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docx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上。

2.回答单选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单选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众以怎样的自觉去对外展示、塑造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四是创新。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

“日新为道”的“日新”追求,“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去故取新”的更化勇气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他者”与“自我”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虽不相同,但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经建成并完善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C.在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态度上,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沉浸其中陶醉不已者有之,对其表现出轻视与不屑者亦有之。

D.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创新的传统,不断地丰富自我,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因而和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着良好的交流互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分析了认知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所需的五个维度——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引人关注与思考。

B.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对每个维度又以总分的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以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以尊重的事实,来证明持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彰显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性。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都追求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的根本。

C.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需要创新精神,这既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也应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

D.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

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

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

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逐渐淡出人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6.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化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丹麦政府近期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其中包括计划废除商店接受传统现金的法律规定,服装店、餐馆以及加油站等将逐渐进入无现金时代。

在丹麦,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您只要拿出手机,靠近带有移动支付的标识,在手机里打开地图的APP,它可以自动定位到需要支付的店家位置,打开需要支付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

如今在首都哥本哈根的街头,传统现金的功能正在被银行卡以及各种时尚的支付方式取代。

超市,餐厅和小商铺已不再接受现金。

在丹麦,支付方式曾经主要是使用支票或现金,而如今现金支付只占10﹪,剩下的都是银行卡和移动支付。

从2017年的1月1日起,丹麦中央银行已经关闭其在丹麦境内所有的印钞部门,今后不再印刷和制作包括纸币和硬币在内的丹麦克朗现金,无现金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摘编自《央视财经》)

材料二:

7月1日,贵阳市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联合宣布把贵阳建设成西南地区首个“无现金城市”。

预计年内,贵阳将实现商圈、集中市场、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的无现金支付全覆盖,并推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其他非税类缴费实现无现金。

根据规划,无现金场景覆盖将从青岩古镇开始,逐步拓展到天河潭等六处景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有10万家商户支持无现金的付款方式。

除了商业领域的移动支付,贵阳无现金建设还将迈出重要的一步,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其他非税类缴费领域推广无现金方式,让市民少跑腿、少排队,更多享受到“指尖上的公共服务”。

“无现金城市”的建设对贵阳人来说,未来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方便地购物、出行、就诊、政务办事。

用手机支付每一次的消费,还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并将这些信用转化为财富,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目前,贵阳已经在支付宝“城市服务”上开通了政务、医疗、车主、交通等5大类32个功能,过去一年中,服务了近120万市民。

以大众普遍关心的医院看病为例,贵阳市已经有8家医院开通了支付宝挂号渠道,每周有超过5000人次在公立医院中使用支付宝支付医疗费用,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长。

通过无现金支付累计信用,贵阳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将享受到信用贷款,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创业创新。

截至2017年5月,蚂蚁金服已累计为贵阳市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69.21亿元,为贵阳市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7.2亿元。

(选自《贵州日报》2017/7/3记者刘小明)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底,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已达4.69亿人,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

在手机里安装支付宝或微信,绑定银行卡就可使用移动支付,但如此简单的步骤却让很多老年人摸不着头脑。

近日,记者来到武昌水果湖菜市场,只见每个摊位都放置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供顾客付款使用。

但顾客仍基本使用现金付账。

一名摊主介绍,来卖菜的多是爹爹婆婆,使用移动支付的人不足一成,每天支付宝、微信收入最多上百元。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中占比76.4﹪;31至40岁用户占比16.8﹪;41岁以上用户群体仅占比1.6﹪。

家住首义学院的刘奶奶,去年7月,她在路边店买几瓶水,由于没带现金,就在店主指导下安装了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后付款。

回家后,手机收到一条取款消息,显示银行卡被取款2000元,老人这才意识到,商家可能记下密码并取款。

因为报警无凭无据,老人只有自认倒霉,并在家人协助下修改了密码。

刘奶奶说,这事让她心有余悸,她决定不再使用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技术向线下领域快速渗透并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这种“无现金”的支付形式却成为网络安全的“重灾区”。

不法分子通过诈骗以及账号盗取等技术手段,将触手伸向人们的“电子钱包”。

根据中国银联的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约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因此造成损失,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消费者账户信息安全保护、移动终端环境安全、网上商户入网管理、网络账户实名制等方面仍需产业相关方持续关注;从支付产品看,未来的创新或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让消费者真正做到放心支付。

事实上,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手段正在不断创新。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2016年,相关受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2.5倍,这一生物识别验证方式有望成为移动支付中的主要验证方式。

此外,掌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提升移动支付认证技术,使移动支付更加安全和便捷。

(摘编自《RFID世界网》《网信江苏》)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现金支付”指能用现金支付的地方,都能使用移动支付。

“无现金城市”的建设意味着,未来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方便地购物、出行、就诊、享受政务服务。

B.目前,贵阳市已经在政务、交通、医疗等一些行业中开通了无现金支付渠道,服务市民,市民从中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这为贵阳建设“无现金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无现金城市”不仅意味着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有效地实现了信用的积累,一些小微企业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获得信用贷款,从而促进创业创新,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发展。

D.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次的消费行为,也能为自己积累信用,凭借这些累积的信用,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信用贷款,释放消费潜力,进而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丹麦,政府制定了法规,计划废除商店接受传统现金,现金支付比例日渐萎缩,中央银行关闭了印钞部门,这些都表明丹麦的“无现金社会”正在走向可能。

B.虽然“无现金社会”正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要消灭现金,因为中老年人仍会采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我们要尊重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

C.推进“无现金城市”的建设,除了要帮助人们解决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出台系列措施保护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让消费者放心。

D.在网络诈骗手段中,不法分子最喜欢采用的是诱骗用户连接不明WIFI和扫描不明二维码,有时也会盗用用户的社交账号,或者设置短信木马链接来盗取用户信息。

E.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信诈骗案件也持续高发,很多消费者因此而蒙受损失,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谨慎小心,加强防范意识,便能护住自己的“电子钱包”。

9.根据材料三,请分别从移动支付层面和移动支付平台层面,概括如何有效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

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

曾祖暠,晋骠骑将军。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晋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

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

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

敬弘至巴陵,谓人曰:

“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弥年不迎。

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

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

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

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

关署文案,初不省读。

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

上变色,问左右:

“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

”敬弘曰:

“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上甚不悦。

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

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

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

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

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

追赠本官。

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

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

“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上高其言。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

“秘书有限,故有竞。

朝请无限,故无竞。

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太祖嘉而许之。

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

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

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

【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

②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大亨元年逼晋安帝禅位于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B.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C.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D.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名讳。

封建时代对于帝王将相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王敬弘因与宋高祖刘裕的名相重,故只称字。

B.受命,受命于天。

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宜扬君权神受论.称他们做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

这里指刘裕接受禅让。

C.东山,指代隐居地。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是东晋宰相谢安出仕前隐居的地方。

这里称王敬弘为“王东山”,是赞其有宰相之才。

D.定省,指子女早晚向父母问安。

《礼记》: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这里指王恢之请假回来,探望问候父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敬弘少有清尚,不慕权贵。

王敬弘的夫人是权臣桓玄的姐姐,王敬弘却不愿亲近桓玄。

桓玄辅政及篡位时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

B.王敬弘性格恬静,淡泊官场。

他钟情山水,好隐居。

朝廷一再封以高官,他却屡屡推辞,仅在宋朝他就有多次辞让官职的纪录。

C.王敬弘正直奋智,光明磊落。

他认为朝廷为政得失的关键在于舆情,这个见解得到高祖的推崇;皇上问以疑狱时,他坦陈自己看不懂审讯记录。

D.王敬弘为父慈爱,但国事为重。

他一年之中会多次与儿孙们相聚。

但为了勉励回家探望的王恢之以国事为重,他直至儿子假期将尽也忍住没见儿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5分)

(2)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B.诗歌一、二句写景叙事,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严士元在水国江边偶然相遇,驻桨停船,短暂停留。

C诗人善于写景,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的听无声,可见诗人观察入嫩,下笔精细。

D.诗人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细雨”“闲花”是近景,“斜日”“绿草”是远景,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

E.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春寒,实际写心寒:

表面写静景,实际写心境;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

皆为双关意。

15.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从侧面写出箫声的情绪内涵。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之感。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痛,这两句是“,”。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不受世俗、公务缠身而倍感轻松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2年前冯其庸先生写下怀念启功的诗作《哭启功先生》,如今,冯先生也遽归道山,他的晚生后辈也不免生出当年冯先生的感慨。

②泰山的景象在雨季最为壮观,云深雾重,雾时翻云覆雨,须臾波涛汹涌,如浓墨泼洒,似淡墨轻抹,山隐水现,变化万千。

③稗官野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但可补正史之缺,更可以让人直观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政治、法律、文化和风土人情。

④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