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73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 全部重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全部重点

填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就是要通过对上述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的目的。

3.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4.教育学为中小学教师形成(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打造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

5.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蕴涵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西方: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6.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不陵节而施”等重要教育主张。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他介绍了三个顺序递进的阶段:

模仿——理论——练习,据此,有人也称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7.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8.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9.从独立的规范的教育学建立的角度说,通常以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家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0.在教育目的上,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

在管理理论上,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是教学和教育的首要条件,但它仅仅是建立外部条件和维持外部秩序,而不是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在教学论上,赫尔巴特首先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11.“传统教学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13.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记载: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4.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的一切活动。

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有时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15.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6.教育起源的两大观点,首先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17.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18.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

19.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

20.从奴隶社会的“六艺”,到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

2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2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3.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24.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5.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学校环境中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6.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教育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其他社会现象来说,是独立存在的,具有(自身的特点)、(独特的运动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28.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0.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3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决定性因素)

3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3.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主要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大流派

34.人的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

37.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包含着三对基本矛盾,分别是:

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发展智能、个性及掌握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的运用之间的矛盾。

38.目前,在我国中学,比较通行的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

39.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目前较通行的百分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40.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41.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2.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3.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4.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对学生集体的了解两个方面。

45.教育在我国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6.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规定了哪些内容:

确立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合法地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种类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是(国家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

47.学校是指学制系统内专门实施教育教学的机构。

48.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依照《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定,所享有的(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个部分。

49.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执业许可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施行的主体是(国家)。

51.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是:

申请、初审、专家审查、认定并颁发证书

选择

1.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蕴涵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2.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5.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6.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它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7.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

8.历史上几种人的发展观:

外铄论(塑造说),中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发论(自然展开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格塞尔;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9.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10.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少年期所具有的一个总体特征

11.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调空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四、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12.社会本位代表人物:

法国的孔德、德国的涂尔干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15.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6.提出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自我表现角色

17.教师的基本角色包括以下几种:

传道者、知识的传授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学生的父母和朋友、心理保健者、示范者、研究者

18.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般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和最佳创造阶段。

19.教师应具备如下广博的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20.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这一精神体现的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1.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

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2.师生关系的特点:

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能动性

23.师生关系的类型:

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24.课程计划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教学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5.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6.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学生是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27.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28.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基础性、社会性、适应性

29.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她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0.课程评价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即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31.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32.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三是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3.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

34.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3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备课、上课、学生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工作环节。

上课是中心。

36.备课做好四项工作:

备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研读教科书和查阅参考资料;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

37.备课制定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38.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39.班级授课制显著的特点是:

班、时、周、课。

第一,学生以“班”为单位;第二,教学以“时”为单位;第三,以“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第四,以“课”为最小单位。

40.我国于清末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41.与教学组织形式相对应,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

42.小组合作学习的类型:

共同学习;小组调查;拼图法;团队游戏竞赛

43.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44.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45.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46.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47.锻炼包括: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8.班集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9.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研究记载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观察在自然状态下学生的行为表现;谈话;调查访问

50.班主任与家长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家访;书面或电话联系;请家长来校;开家长会;开放日活动

51.班主任工作计划:

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

52.班级管理的特点:

管理过程的教育性;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管理方法的多样性;管理工作的广泛性

53.《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1.发展教育事业,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立法宗旨。

2.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立法依据。

3.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

54..《教师法》关于教师待遇的规定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师的工资待遇。

教师待遇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

《教师法》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二、教师津贴和教师补贴。

教师津贴包括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

三、教师住房。

教师住房是教师待遇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教师的医疗保健待遇。

55.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6.教师违法行为的制裁:

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

57.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什么: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小题

1.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4.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6.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唯一正确的观点。

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8.人的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9.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0.个人本位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11.(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制定教育目的首先要符合(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1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4.体育的任务:

1.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身体和技能技巧,养成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3.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15.“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来的。

他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1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持续发展过程。

17.要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具有独到的专业特殊性。

专业情意:

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积极的个性。

18.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在职培训三条途径来实现。

19.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20.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而且包括课外活动。

21.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一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2.国家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的一个重要文件。

2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书面印刷教材和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

24.教科书又称课本,(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

25.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其中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合称为课程设计。

26.综合课程,又称整合课程,就是把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旨在纠正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弊端,使每一门学科包括的知识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同时,它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通过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

如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

27.国家课程,这类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地方课程,这类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2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而开始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0.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

各学科的课程目标都包括: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一是强调综合性、二是加强选择性,三是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2.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33.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活动。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大量的可控信息为主要刺激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5.教学过程的实质: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6.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37.上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一节课内完成两项教学任务以上的课为综合课。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38.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所组成的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

包含三个方面:

人员组合;组织程序;教学方法

39.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再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三个阶段。

40.分组教学有两种:

校内分组制、班内分组制

41.自主建构学习的核心思想是:

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

42.问题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