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85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市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计委计规划〔2001〕71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特别是“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1.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

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7%,分别比1995年提高13.2%和3%。

“九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本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四通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蓬勃发展。

2000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4%;软件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软件产品出口额的67%,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2.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环境初步形成。

“九五”时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京政发〔1999〕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强了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初步整合了首都科技资源。

  2000年,本市签定技术合同金额达140.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

北京地区200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0%。

现已成立各种孵化器15家,“九五”期间累计孵化成功近300个项目和200余家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得到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形成。

  3.产业结构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目前,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的71.3%,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2000年实现增加值分别占本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4.6%、14.6%、8.2%、1.3%。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在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新的产业不断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

按实现增加值划分,2000年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55.6%,国有经济占30.4%,股份制经济占9.2%,集体经济占4.9%。

  4.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

“九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0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工业总产值1067.6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亿元,其中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78.7亿元,占全市的83.7%。

中关村地区不仅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9年,《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为中关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园区功能不断完善,“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腾飞初步奠定基础。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动首都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提升和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

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9%,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证明:

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首都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在京中央单位的积极性,才能使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创造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二)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绿色奥运”方面,新型电池和清洁燃料车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使用清洁能源,防治交通污染。

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善本市生态环境。

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可以为奥运会设施建设提供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材料。

能源新技术将推动奥运村和比赛场地最大限度利用地热、太阳能提供热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

在“科技奥运”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宽带数据接入服务、智能卡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将广泛应用奥运会,为其提供最新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可以保证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将为奥运会国际转播传输高清晰度电视信号。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奥运会期间的疾病监测、防治、检疫和监督提供新的、更加有效的手段。

  高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世纪之交,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如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的绘制、生物芯片、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对新领域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使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内外市场的加速开放将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的人力资源、综合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为北京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开拓市场提供了难得契机。

  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能力,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形成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全面建设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中关村科学城、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园区基地建设和城市轻轨、学院路改造、圆明园东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必将大大改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推进多方面要素的聚集,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世纪,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手续有待简化,政府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挥;激励、吸引人才措施力度有待加强;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五”时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为龙头,以“科技奥运”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五大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政府的导向协调作用。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和引导,重在创造良好的市场和体制环境。

  --从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抓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的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超常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首都产业升级换代。

  --自主开发和引进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发展模式。

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利用国外科技优势、融资渠道和中介服务。

要认真研究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等技术获得方式,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及其技术发展阶段,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战略。

“十五”时期,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实施以下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关村战略。

把中关村科技园区置于优先发展的先行地位,使其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加快园区功能开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服务环境,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创新战略。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的原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占领优势领域技术制高点、提高总体技术水平为目标,建立灵活、高效的创新机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持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同时,将体制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主题,改善政策环境,提高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活力。

  科技奥运战略。

紧紧抓住申奥成功给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将成功举办高科技含量的奥运会作为重点目标。

集中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环保等领域的当代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

在制订有关奥运行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技术优势,重点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清洁燃料车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为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和科技支持。

  全方位开放战略。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内开放。

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在京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吸引跨国集团在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在京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引进国外智力,不拘一格任用各类人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有企业改革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总量规模上要有显著提高,成为首都经济的主体;要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体系,产生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初步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知识经济体系,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总量发展。

预计增长速度18%左右。

到2005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50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10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以上。

  企业发展。

到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达到5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上百家。

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到2010年,在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要保持在50%以上。

  科技创新。

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5%以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关村科技园区初步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全市新建30个左右国家级和市级研究开发中心、设计中心、工程中心。

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体系,产生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

  产业布局。

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密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辐射线,以郊区县及北京周边地区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梯度布局,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园区发展。

到2005年初步完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为核心,包括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在内“一区五园”的开发建设。

到2010年完成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合理、科研发达、生产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形成九条高新技术产业链;在区域建设方面,初步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布局方面,建设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打破传统的部门、行业和条块分割,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建立健全以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研院所改革,通过转制进入市场。

积极引导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本市国有企业与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发展中心,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积极推进在京部队科研院所“军转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建立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的机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京建立研发基地。

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

完善首都创新孵化体系。

加快高科技孵化器建设,形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孵化器以及孵化基地。

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设的孵化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商创办专业孵化器。

“十五”期间,全市将新建30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

初步形成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鼓励开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

  改革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发展开放式基金,并运用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的科技资源优势。

促进中央在京科技机构与北京市各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采取开放、合作、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利用中央在京科技机构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坚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基地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二)开发中关村科技园区。

“十五”期间,要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开发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使之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并成为举办奥运会,展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1.基本完成园区功能开发。

着重培育园区的商贸、研发、中试、孵化和人才培养功能。

加快园区中心区建设,基本完成中关村西区开发和东区科学城的改造,推动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以及清华、北大等大学科技园的开发建设。

实施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扩工程、永丰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要注意突出特色,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园区的优势。

海淀园要着重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商务商贸功能。

昌平园主要以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为重点,同时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丰台园要依托在军工、医学、航天、机械等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以光机电一体化、环保设备、航天技术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电子城科技园包括北京天竺空港工业区,要发展成为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亦庄科技园要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建设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

引导各方面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

完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和公路一环建设,建立便利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各园区间的交通联系。

完成圆明园东路和西路、清华南路、苏州街南路、双清路、昆明湖路、颐和园路和学院路等道路的修建和改建,建成快捷、方便的园区交通网络。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园区市政配套设施,基本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配套需要。

完成中关村宽带多媒体信息网工程,建设数字中关村、数字图书馆群、中关村电子商厦、信息化社区、远程高技术教育、网络协同研究平台等应用工程,建成园区管理、服务和商务等信息系统,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数字化的园区。

  3.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服务环境。

要认真贯彻《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深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创造高效率的政府服务环境。

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评估、项目策划、成果鉴定、咨询等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市场的发展。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公平竞争、高效和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首都科研实力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发展产业;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体水平、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以软件产业为先导,以计算机产业、现代通讯业和微电子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十五”期间,预计总投资110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工程35项。

  重点发展技术: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和工业化生产技术、IC设计及应用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等。

  重点发展方向: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业、快速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硬件和系统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器件、数字彩电及发射设备和节目制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设备、光通信传输设备等。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制定并实施鼓励政策,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壮大。

“十五”期间,预计总投资11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工程25项。

到2005年,预计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先进单元制造技术、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方向:

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生物芯片、中药新品种、新型制剂、天然药物提取、中药先进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中药GAP种植、细胞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转基因农作物、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胚胎工程等。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是以光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微电子、计算机、机械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信息业和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向。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装备是诸多发展领域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十五”时期,要发挥北京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一体化,大力支持光机电产业的研发和抓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预计总投资10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工程40项。

到2005年,预计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工业产值将达到24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

  重点发展方向:

激光加工设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液压和气动技术产品、先进数字印刷机械、光学仪器、分散控制系统、新一代医用治疗诊断仪器、电力电子器件、数码照相机等。

  新材料产业:

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是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的产品。

“十五”期间,预计总投资55亿元左右,重点建设工程25项。

到2005年,预计新材料产业工业产值将达到75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高纯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和应用技术、金属特种加工技术、特种硅酸盐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纳米技术。

重点发展方向:

稀土永磁材料、纳米材料及改性产品、新型复合材料、非线性晶体、金刚石材料和工具、新型工程塑料、高纯试剂、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线材、介入性治疗材料、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绿色奥运”为本市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五”期间,预计总投资45亿元左右,重点建设工程15项。

到2005年,预计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节能技术和工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技术等。

  重点发展方向:

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清洁能源车及相关产品、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技术及成套设备、水煤浆制备及燃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成套工艺设备、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太阳能利用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

  2.推动九条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形成。

“十五”时期,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起点高、辐射和渗透力强、带动面广的特点,重点发展若干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明显、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及关键技术环节,初步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首都特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力争实现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产业链。

形成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移动通信试验系统--专用芯片、主板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