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22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临沂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灰烬堆和一些烧石和烧骨。

这说明了北京人

A.已开始制造工具B.已开始建造房屋定居

C.会使用天然火D.会制造简单彩陶

2.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

下面两幅图片所示文物是这个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谷和猪纹陶器。

据此判断,当时在这里生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3.下列有关黄帝、炎帝的传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炎黄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炎黄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4.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盘庚迁殷、商汤灭夏

B.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C.盘庚迁殷、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5.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以下对商朝青铜器的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青铜器制作方法是“泥范铸造法”B.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C.青铜器广泛用于农业和饮食方面D.青铜器工艺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6.据记载:

春秋时期魯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

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周天子势力强大

C.鲁国由齐、晋直接管辖D.周王室地位下降

7.大教育家孔子所办私学的招生原则是

A.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B.招收不同类别的学生

C.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D.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D.秦朝统一的完成

9.比较图中历史人物的服饰,可以说明的现象是

A.秦皇汉武引领时尚服饰潮流B.秦皇汉武风流倜傥才貌双全

C.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D.从秦至汉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10.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严酷的刑法B.骄傲自大

C.赋税徭役沉重D.失去民心

1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经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逐渐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因为当时这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从此之后,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被源源不断地传到西域,而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宝石等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B.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在技术上更先进

C.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的大秦D.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12.下图为东汉时期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造成这种情形的准确解读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少数民族的反抗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3.“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南朝

14.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

B.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并发明麻沸散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5.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B.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下列史实,属于这时农业方面成就的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B.造纸、制盐显著发展

C.建康成为南朝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D.水稻实行了育秧移栽

17.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江南经济得到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

1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9.下图的漫画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阶段朝代更替情况。

其中“北魏”和“宋”应该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

20.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

A.①吴②东汉B.①商②南宋C.①吴②东晋D.①东魏②东晋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图1文物,指出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

(2)指出图2文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现与研究该文物的历史作用。

(3)据图3概括指出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

(4)图4文物可以实证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

该措施有何影响?

22.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代。

(1)有个思想家认为,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发自人本性的爱。

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兄妹之间的爱就是“悌”。

这位思想家是谁?

我们今天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查阅的什么文化典籍?

(2)有个思想家认为,治国应该要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个思想家是哪一学派思想?

其代表是谁?

(3)有个思想家认为,治国应该要依靠法、术、势,强调以法治国,这个集大成者是?

他的思想对秦朝的兴亡产生了什么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从事原始农耕的古代人类。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

它对四川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见如图)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

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因此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烧骨和较大的灰烬堆正是证明了北京人已懂得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与原始农耕时代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有关,排除;D项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排除。

2.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浙江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猪纹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

解析: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浙江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猪纹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会制造黑色陶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是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C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由此ABD三项的说法都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故选C。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商汤灭夏的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的时间是公元前1300年;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由此可知,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型的题目,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这种题型必须记清楚所给每个事件的时间,依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商朝以后,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泥范铸造法,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青铜器工艺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由此可知青铜器未广泛用于农业,故选项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D

【详解】

从题干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逐渐衰微的历史现象。

故D符合题意;材料仅说春秋时期魯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周天子势力强大与题干意思相反,故B不符合题意;鲁国由齐、晋直接管辖,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故选项B符合题意;招收品德高尚的

解析:

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故选项B符合题意;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表述错误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B正确;AC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错误。

综上故选B。

9.C

【详解】

根据画像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开创了皇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因此两位皇帝在服饰上有相似之处,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

解析:

C

【详解】

根据画像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开创了皇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因此两位皇帝在服饰上有相似之处,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选C。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

解析:

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ABC不符合题干的共同原因,故答案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语“共同原因”,结合课本关于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历史知识,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原因,从而解答问题。

11.C

【详解】

依据材料中“汉武帝曾经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逐渐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表明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也表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据材料“中国的丝绸

解析:

C

【详解】

依据材料中“汉武帝曾经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逐渐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表明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也表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据材料“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被源源不断地传到西域”表明当时中原的科技水平比西域先进。

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和最远目的地,因此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C,C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因此D项正确;A项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因此排除;B项与材料“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内容不符,因此排

解析:

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因此D项正确;A项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因此排除;B项与材料“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内容不符,因此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因此选择D项。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官府没有创办太学,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时期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官府没有创办太学,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时期抵制儒学,没有创办太学,故B不符合题意;南朝晚于西汉出现,太学在南朝时期早已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华佗被称为“神医”,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是张仲景,所以不正确的一项是C,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

解析:

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因此,B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对“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这一历史事件作出的评价,属于史论,故选B项;ACD项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属于史实,不符合题干,排除ACD项。

1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水稻实行育秧移栽,属于这时农业方面的成就,D正确;北方人民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属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A;造纸、制盐显著发展属于手工业繁荣的表现,排除B;建康成为

解析:

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水稻实行育秧移栽,属于这时农业方面的成就,D正确;北方人民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属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A;造纸、制盐显著发展属于手工业繁荣的表现,排除B;建康成为南朝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属于商业繁荣的表现,排除C。

故选D。

1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特征,A排除;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C排除;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D排除。

故选择B。

18.B

【详解】

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战乱比东汉未年的军阀混战少了

解析:

B

【详解】

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战乱比东汉未年的军阀混战少了,同时,三国为了自己不被消灭,进而为了实现统一,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东汉末年相比,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A错误;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错误;三国时,局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民族关系的破坏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错误。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北魏”和“宋”应该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符合题意;春秋时期与北魏无关,排除A;战

解析:

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北魏”和“宋”应该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符合题意;春秋时期与北魏无关,排除A;战国时期与北魏无关,排除B;两晋时期与北魏、宋不符,排除C。

故选D。

20.C

【详解】

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

解析:

C

【详解】

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所以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①吴②东晋,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工具:

打制石器。

阶段:

旧石器时代(或:

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

(2)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作用

解析:

(1)工具:

打制石器。

阶段:

旧石器时代(或:

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

(2)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作用: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

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历史)。

(3)主要原因:

秦朝的暴政(或:

秦朝法律的严苛)。

(4)措施: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详解】

(1)第一小问工具,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打制石器。

第二小问阶段,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时期。

(2)第一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

(3)依据“图3:

秦朝的刑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秦朝的暴政(或:

秦朝法律的严苛)。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收到牵连。

(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图4西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2.

(1)孔子;《论语》。

(2)儒家;孟子。

(3)韩非子;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

【详解】

(1)根据题干“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

解析:

(1)孔子;《论语》。

(2)儒家;孟子。

(3)韩非子;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

【详解】

(1)根据题干“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发自人本性的爱。

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兄妹之间的爱就是‘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时孔子。

这是《论语》中记载内容。

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故我们今天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查阅的是《论语》。

(2)根据题干“治国应该要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思想家孟子是儒家学派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孟子。

(3)根据题干“治国应该要依靠法、术、势,强调以法治国“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

23.

(1)黄河流域:

半坡人;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

(2)都江堰。

影响:

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3)春秋战国时期。

作用: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1)黄河流域:

半坡人;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

(2)都江堰。

影响:

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3)春秋战国时期。

作用: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4)变化:

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

影响:

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优越的自然条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技术革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增加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