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29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8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docx

海南岛综合实习讲义

 

地理科学专业海南综合实习

讲义

编制: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

2012年4月

海南综合实习纪律

为保证地理专业海南综合实习的顺利进行,保证个人的人身安全,以下纪律必须执行。

1.实习期间必须服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和指挥。

2.休息时间内不许外出。

必须外出者,写好请假条,注明事由、去向及归队时间,并有同行的所有同学(3人以上,并有一人是男同学)签名后向带队老师请假,经带队老师批准后方可离队。

回住地后向老师销假。

签名同行的同学必须要同行同返,不得离开小组。

违纪、知情不报和包庇者要受到纪律处分。

3.同学之间要充分体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许出现吵架和打架的现象,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并取消本次实习成绩。

4.实习期间,穿戴应按要求做。

不许脱离实习路线,不许有意掉队,不允许同学离队行动。

5.与当地群众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

6.文明住宿,按时休息。

保持房间卫生,爱护财物,注意节约水电,因失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者,受纪律处分并承担经济赔偿和事故责任。

7.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许私自采集动植物标本,采集前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8.实习期间内严禁私自下水游泳或私自进山,更不准到网吧、歌厅等场所从事与实习教学无关的活动;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并取消本次实习成绩,遣送回学校。

9.实习教学期间如学生违反实习纪律,经教育不改者,可令其停止实习,并视情节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希望参加实习的同学能克服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弘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珍惜此次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纪律,听从带队教师指挥,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做到学有所成,平安归来。

 

海南综合实习领导小组

2012年4月5日

 

目录

2007级地理专业海南综合实习计划错误!

未定义书签。

海南综合实习纪律I

第一部分海南省自然地理概况-1-

一、地貌类型多样,地势中高周低,呈环状结构-1-

二、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2-

三、长夏无冬,偶有阵寒-2-

四、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干湿明显-2-

五、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3-

六、水资源丰富,时空变化大,调控能力低-3-

七、淋溶作用强烈、生物循环迅速的热带土壤-3-

八、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4-

九、地域分异规律明显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的综合表现-4-

十、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大是海南岛的优势-4-

第二部分海南岛的植被-5-

一、植被发育的生境特点-5-

二、主要植被类型及特点-5-

三、尖峰岭植被垂直带及植被类型-6-

(一)稀树草原带-6-

(二)常绿季雨林带-6-

(三)山地雨林带-6-

(四)山顶苔藓矮林带-7-

四、红树林的群落学特征-7-

第三部分海南省经济地理概况-10-

一、概述-10-

二、经济概况-12-

三、海南省的资源及其分布-13-

四、经济区域划分-14-

(一)琼北综合经济区(或称海口经济圈)-14-

(二)南部经济区(或称三亚经济圈)-15-

(三)东部经济区(或称文城经济圈)-15-

(四)西北部经济区(或称那大经济圈)-16-

(五)西南部经济区(或称八所经济圈)-16-

第四部分海南省的热带经济作物、水果和药用植物-17-

第五部分海南省部分风景区简介-20-

一、马鞍岭火山口风景名胜区-20-

二、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21-

三、鹿回头公园-22-

四、天涯海角-23-

五、大东海-25-

六、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26-

七、石碌铁矿-26-

八、莺歌海盐场、下莺歌海气田-27-

九、五指山-28-

十、博鳌-28-

十一、东寨港红树林-28-

第六部分海南饮食简介-29-

附录1实习考察路线图-31-

附录2海南地图-32-

附录3海南实习地遥感实景影像120DPI-33-

附录4考察沿线地势略图-34-

附录5沿途考察内容及记录表-34-

第一部分海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

它位于北纬3°30'~20°18',东经108°37'~110°05'之间,地处热带北缘,地势中高周低呈环状结构,包括中部山地带,四周丘陵盆地带和台地平原带,境内最高峰五指山海拨1879米。

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中沙群岛的200多个岛礁。

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因此,海南省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但却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省。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纬度位置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光合潜力高,这为发展热带作物和开展“避寒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北面依托祖国大陆,与广州省的雷州半岛之间仅隔一条10~18海里的琼州海峡,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南省的近邻,大多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对于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发展国际旅游,都是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地貌类型多样,地势中高周低,呈环状结构

海南岛的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

北部台地较广,其地层与构造和雷州半岛一致,据考察,两地原本相连,后来中间发生断层,陷落成宽约20公里,平均深60米的琼州海峡,所以两地合称“琼雷台地”。

海南山地集结于中部偏南,面积1056.8万亩,约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一。

由667座海拨超过1000米中山及部份低山高丘组成。

整个山地可以以万泉河一昌化江谷地划界分为东西两半。

东半部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五指山(1879米)、青春岭(1445米)、马咀岭(1317米)及其东南侧东走向的七指岭(1107米)、三角山(1499米)、吊罗山(1250米),牛上岭(1287米)等组成;西半部东西走向的山脉有两列,一列为黎母岭(1441米)、鹦哥岭(1811米)、马或岭(1548米)、猕猴岭(1655米)和尖峰岭(1412米);另一列为西北部的雅加达岭(1518米)坝王岭和仙婆岭(1347米)。

群山环抱,形成多顶尖的丛状山地,其中以五指山为最高,它是海南山地的核心,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的发源地和分水岭。

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

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

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

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内部多为相对高度50━80米由花岗岩或砂页岩组成的低丘台地。

这些丘陵盆地由于依山靠水,已成为发展橡胶等热作基地,又是海南岛五大水库和许多中小河流的集水区域。

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以琼东北和琼西南较宽,琼南因丘陵山地迫近海岸,台地平原比较狭窄。

平原主要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河流下游,由河流冲积或河海合力沉积而成,各个平原以不连续地镶嵌于台阶地的边缘。

台地平原环带,水田多、旱田多、沙滩也多,是发展农业和椰子等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二、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

本岛地处热带,光温资源特别丰富。

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1月平均16-20℃,最热的7月为35-3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

长夏无冬。

≥10℃崐积温8200-9200℃,≥10℃连续期320-365天。

热带作物终年生长。

秋植甘蔗鲜茎重29.08吨(折合年亩产20吨);橡胶年亩产180公斤。

其中水稻高产事例,已超过国际水平(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974年水稻一年四熟,亩产3466斤);甘蔗赶上世界水平(印度秋植甘蔗最高纪录亩产29.6吨);橡胶接近东南亚产胶国家最高水平。

三、长夏无冬,偶有阵寒

我们采用候温>22℃作为夏季,15℃作为冬季。

前者是根据橡胶、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适宜生长临界温度来定的。

按照上述标准,海南岛夏长8-10个月,完全无冬。

海南因受东南亚季风影响,秋末春初有一个间歇性低温期,当寒潮南下时,可发生急剧降温,二十四小时降温幅度可达10-15℃,绝对温度可降至3℃,局部低洼地和山地甚至出现0℃和短暂的霜冻。

三十年来达到寒潮标准(绝对温度低于5℃,降温幅度大于10℃)有6次(55、63、67、68、74、76年),橡胶等热带作物和喜温作物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寒害。

其中南四县因纬度较低,又处于五指山区屏障之下,属无寒害或基本无寒害类型,橡胶可安全越冬;中部山地因地势较高,中北部山前丘陵因处冷空气滞留地带,都属于轻寒害类型,是全岛寒害较重的地区;其它地域或因地形开朗,冷空气不易积聚,或因有北高南低的马蹄形地形,冷空气难进易排,寒害介于轻寒害与无寒害之间的微寒害类型。

四、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干湿明显

雨量充沛和时空变化大,是海南岛降水的明显特点。

东部迎风区年雨量2000-2500毫米,处于背风面又有干热风影响的西部沿海年雨量不到1000毫米(东方990毫米)。

全岛约有三分之二的范围年雨量在1600-2000毫米之间。

特别干旱少雨的地域仅限于西南沿海一带。

海南岛不仅具有东湿西干的特点,季节干湿交替也很明显。

5-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75%,11-4月为旱季,雨量很少。

雨热同期,干凉同季的气候特点,对调节水热平衡和促进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以及安排水旱轮作制,亦有其可取之处。

五、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

海南岛因受季风、海风和台风影响都比较明显。

因地形和离海远近不同,按年平均风速可分三个类型:

⑴滨海台地平原大风带;⑵低丘台地常风带;⑶丘陵山地静风带。

海南岛处于南海和太平洋台风影响范围,夏秋台风活动濒繁。

每年5-11月为台风季节,崐以8-10月最多。

六、水资源丰富,时空变化大,调控能力低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

海南岛上真正的湖泊很少,人工水库居多,著名的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

水资源尚属丰富。

由于干湿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水文状况时空变化极为明显。

径流量分布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它同降水量分布规律相一致,与蒸发量的分布相反。

七、淋溶作用强烈、生物循环迅速的热带土壤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本岛的红色风化壳和土层都较深厚,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达20-30米,土层2米以上。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全岛土壤的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

从低至高,依次分布着砖红土壤(海拔350米以下)——赤红壤(海拔约350—1100米)——黄壤(海拔约800—1600米)——山地灌丛草甸山(海拔约1200—1600米以上局部地区)。

代表本岛地带性的土壤是砖红壤,它是在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形成的。

具有分解淋溶强烈,富铝化特征明显,风化程度深,发育层次不明显等特点。

表土暗红或砖红色。

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亦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

硅铝率低(1.5左右),铁锰结核普遍,古老的砖红壤有时还有铁盘。

在缺乏植物覆盖下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很少。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规定的土壤分类系统,采用五级分类制,即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全岛土壤共划分为15个土类,27个亚类87个土属。

即:

水稻土土类面积424.7万亩,分淹育型、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脱潜型、漂洗型、沼泽型和盐渍型等6个亚类,48个土属。

黄壤土类面积181万亩,分黄壤和黄壤性土2个亚类,3个土属;赤红壤土类面积510.1万亩,分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3个亚类,11个土属;砖红壤土类面积2721.9万亩,分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3个亚类,25个土属;燥红土土类面积131.9万亩,只有燥红土1个土类,7个土属;石灰土土类,面积近5万亩,只有一个红色石灰土1个亚类,2个土属;紫色土土类,面积37万亩,只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2个土属;滨海盐渍土土类,面积9万亩,有滨海盐土、滨海沼泽盐土1个亚类,4个土属;酸性硫酸盐土土类,只有酸性硫酸盐2个亚类面积7600亩,1个土属;新积土土类面积58万亩,只有冲积土1个亚类3土属;滨海沙土土类,面积91.7万亩,只有滨海沙土1个亚类2个土属;石质土土类,面积33.2万亩,有酸性石质土和中性石质土2个亚类4个土属;火山灰土土类,面积57.4万亩,只有火山灰土1个亚类2个土属。

沼泽土土类,只有一个沼泽土亚类面积2873亩,1个土属;珊瑚沙土(分布于中沙、南沙群岛)分珊瑚沙土、磷质珊瑚沙土、硬盘海粪珊瑚土3个亚类,3个土属。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岛总面积5095.29万亩,土壤总面积4262.69万亩,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83.66%。

在土壤总面积中农用土壤1485.56万亩,占34.85%,其中水稻土424.73万亩,旱坡地1060.84万亩。

八、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及生物资源

海南岛的植物区系几乎全为热带种类。

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

植物区系丰富,全岛约有3000多种,其中典型热带科有龙脑香科、番荔枝科、肉豆蔻科、棕榈科、无患子科、红树科等。

属于世界广布种的有木棉、中平树、酸豆树、楹树等。

海南热带特有种,有海南椴、海南赤杨、胭脂木、细子龙等。

热带樟科、桃金科的种类特别丰富。

木本植物有1400多种,其中乔木种类就有800多种。

热带栽培作物有橡胶、椰子、油棕、腰果、可可、咖啡、胡椒、槟榔、剑麻、香茅、香根草等。

引种的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所以海南岛有“热带植物王国”之称。

本岛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荔树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柚木林、稻田等。

热带雨林、季雨林应是本岛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由于长期开发利用,平地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现尖峰岭、坝王岭、三角岭、马或岭等海拨较高的山地,尚有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分布。

常绿季雨林分布于东部偏湿低山丘林,落叶季雨林分布于西部偏干地区的低山丘陵。

南亚松林在琼中北山前丘陵山地,是优势种明显的针叶林。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和北海岸的泥滩,西海岸沙滩加以气候干旱,红树林极少。

在现状植被中,次生类型占有重要地位。

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和丘陵山地草原都可以认为是热带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因刀耕火种、烧山放牧捕猎、林业采伐和农场垦植等原因,海南岛的森林植被正在日益减少,而草山草地和稀树灌丛逐渐增加,部分天然林植被转变为人工林或经济林。

九、地域分异规律明显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的综合表现

海南岛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表现如下几个特征:

地貌由内向外从高到低成环状(或层状)结构;热量自北向南增加,寒害沿着相同方向减轻,水分由东向西减少,水热不协调的程度沿着相同的方向突出,山地景观自山麓向山顶成垂直分布。

自然条件的这种地域分异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在本岛的综合表现。

十、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大是海南岛的优势

在全岛5068万亩土地中,计宜农地1523.81万亩,占全岛总面积30%,宜胶地1020.18万崐亩,占20%;宜热作地196.91万亩,占3.9%(含热带果树、不含村边、河边分散种植的热作);宜林地1387.53万亩,占27.3%(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和适宜造林的灌丛地);宜牧林地(指草山草地)466.57万亩,占9.2%;水面205.35万亩,占4.0%;其他285.80万亩,占5.6%(包括居民点、道路、特用地、大片滩地等)。

本岛的土地资源是丰富多样的,质量是比较好的,其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也是比较大的。

第二部分海南岛的植被

一、植被发育的生境特点

海南岛受东南季风的控制,气候特点是:

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夏长无冬,少受寒流影响、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干湿季明显。

由于地形影响,东部迎风面雨量特别丰富,西部背风面雨量少而干热。

年均温22-26℃,年平均降水量1000-2500mm。

丘陵台地气温较高;山区海拨较高,云雾多。

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11-4月为干季;北部有寒害现象发生。

海南岛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主要有花岗岩、玄武岩、砂页岩、多种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

土壤类型繁多;北部丘陵台地上是大面积发育于玄武岩上的铁质砖红壤;中部湿润的山地雨林下发育着山地黄壤,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低丘台地上分布着赤红壤和其余各种砖红壤亚类;西南部由于高温少雨,出现局部呈酸性至中性反应的燥红土,海滨有滨海沙土和滨海盐土。

二、主要植被类型及特点

海南岛高等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约有4000种,分属259科、1347属,其中80%属泛热带和亚热带科,绝大部分与中南半岛的种类相同,特有植物比例很小。

约占全国总数的15%,其中60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

在42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

代表植物有龙脑香科的青皮、坡垒、梧桐科的蝴蝶树、野苹婆、可可树(栽培),楝科的坚木、米仔兰,桑科的榕树、木菠萝(栽培),无患子科的滨木患、细子龙、荔枝,天料木科的红花天料木,桃金娘科的桃金娘和蒲桃,豆科的降香黄檀、台湾相思树,仙人掌科的仙人掌,木棉科的木棉。

常见的植物有麻黄科的木麻黄,松科的陆均松、海南五针松,棕榈科的蒲葵、短穗鱼尾葵,椰子,露兜树科的露兜树,马鞭草科的马缨丹等。

海南岛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各地的生境悬殊,因而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包括山地雨林和沟谷雨林)、热带针叶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草地和刺灌丛等。

在现状植被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种次生林、灌木丛、山地草被及各种种植园(如橡胶园、咖啡园等)、人工林与水旱农田所占的比例最大。

三、尖峰岭植被垂直带及植被类型

尖峰岭位于岛西南部的乐东、东方两县境内,主峰海拨1411米,山势陡峻,坡度多在30°以上,南华河横贯林区中央。

山地相对湿度较大,成土母质主要是中生代的花岗岩侵入体,土壤自低到高有着明显垂直变化,在海拨250米以下的是红褐土,250-1000米为山地砖红壤,海拨10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候因子的变化,导致植被产生垂直变化。

根据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外貌的不同,可划分为4个植被垂直带:

稀树草原带--常绿季雨带--山地雨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

(一)稀树草原带

分布于尖峰岭四周海拨25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带。

这里气温高,1月均温22℃,蒸发量大于水量,气候干热。

石芒草、扭黄茅、芒、华三芒草等占优势。

草原上生长着稀疏的灌木和灌木,主要有山芝麻(梧桐科)、桃金娘科野牡丹。

群落中乔木星散分布,常见的有木棉、厚皮树(Lanneagrandis、漆树科,叶为奇数的状复叶)。

(二)常绿季雨林带

分布于海拨250-600(650)米的山地上,土壤为红色砖红壤。

本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很丰富,以龙脑香料的青梅(Vaticaastrotricha)占明显优势,成片生长。

樟科、无患子科、桃金娘科、大戟科、柿树科也占有一定比例,此外还有桑科、金缕梅科、山榄科、楝科、芸香科、茜草科和棕榈科等热带科属的种类。

群落的结构和外貌均具有雨林的各种特征。

垂直结构可分为五层。

林下枯技落叶层较厚,层间植物较发达。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季相变化不明显,具板根。

(三)山地雨林带

分布于海拨600-1000米的山地。

“冬季”平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

土壤为黄色砖红壤。

山地雨林种类组成很丰富,以壳斗科植物最多,其次有樟科、山茶科、罗汉松科植物,其他种类与季雨林相同。

林中的大蒲葵生长高大,为木本类型主要特色之一。

群落结构和外貌与前一类型同。

但林中混生一些针叶树这一特征则与其他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湿度增加,木质藤本和附寄生植物都比季雨林中丰富,许多树木如盘壳栎(Quercuspatelliformis)、绢毛木兰(Magnoliafistrlosa)和樟属几种都具有放射状板根。

乔、灌木叶光滑、全绿,以草质为主,多数具明显尾状尖,表明本类型仍然具有明显的雨林特色,在800米以下,发育有沟谷雨林。

(四)山顶苔藓矮林带

本带是山地雨林发展到山顶部位,受大风、云雾重的影响而形成的,其组成成分、外貌和结构上均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植物多属于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蔷薇科、五裂木科、远志科、木樨科和竹亚科等。

群落结构简单,共分三层,乔木只有一层,平均高4-10米,灌木层以林仔竹占优势,草本植物稀少,层间植特以苔藓为主。

四、红树林的群落学特征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滨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的高温、耐盐、湿生的乔灌木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故名。

本群落是海岸、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对于这些地区渔业、水产养殖业和防风固堤等具有重要作用。

全世界的红树林群落,其种类共有81种,分属23科30属。

我国红树林植物共有30余种,分属12科,23属。

常见的有红树科的红树、红茄冬、秋茄树、木榄(Broguieragymnorrhiza)、海莲,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树和海桑科的海桑等(见附表)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密集的支柱根,它们纵横交错,形成弓形的可抗风浪的稳固支架。

此外,红树科木榄属、角果木和楝科的木果楝均有明显的板状根。

这两种根部都是抵风浪的一种生态适应。

在土壤通气状况不良的条件下,许多植物还发育着各种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有指状、蛇状、匍匐状等,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红树植物另一特珠现象是具有“胎生”现象。

植物的种子在未离开母体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落下,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

表1海南岛常见维管植物名录

序号

植物物种

主要分布地

1.

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boises(杉科)

湖光岩栽培

2.

鸡毛松Fodocarpusimbricatus(松科)

五指山区、尖峰岭

3.

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木麻黄科)

海南大东海各地海滨

4.

胡椒Pipernigrum(胡椒科)

兴隆农场

5.

木菠萝(波罗密)Artocarpusheterophyllus(桑科)

湖光岩、海南,兴隆温泉、三亚

6.

羊蹄甲(红花紫荆)Bauhiniavariegata(豆科)

海南行道树

7.

台湾相思树Acaciaconfu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