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39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教学序号

1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3、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4、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寄情山水孤独寂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

 

二、口述学习目标

三、初读古诗

 

三、感悟孤独

 

五、作业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

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板书:

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

寄情山水)

 

有谁知道敬亭山?

(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

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

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

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开始——

好!

谁来试试!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

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

(“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

你呢?

(“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

还有鸟么?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

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

(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

你想过么?

谁再来读读前2句。

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

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

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

(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

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

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2)引读:

啊!

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

背诵这首诗。

学生回答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学生回答

 

找生回答

 

3、读课文:

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

 

找生回答

 

齐读课题

学生回答

 

3、齐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再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齐读)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序号

2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4、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5、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6、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忆江南

教学序号

3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理解诗题,感受美

 

二、品词析句,体会美

 

三、探究诗意 感悟情

 

四、探究诗意 感悟情

 

五、拓展诵读,表现美

 

1、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请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写下了赞美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

(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3、教师范读并播放古筝曲。

4、理解“忆江南”

5、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你对词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唱歌。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比如“蝶恋花”“渔歌子”“卜算子”等,词牌不同,词的句子也不同。

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1、诗是无情画,画是有情诗。

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 

2、 学生自由朗读词,采用对照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

(根据需要可进行合作式学习。

【设计意图:

文本已提供了注释,让学生自主研读解释词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获得对词的整体感受。

3、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小组交流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5、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回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意境。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请猜测诗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词的呢?

这种心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古人唱歌兼唱情!

”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

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

再次深刻地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

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