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3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1.涵盖范围

本单元涵盖必修3中第一、二、三章,主要包括个体水平上的稳态与调节——动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和人的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以及内环境稳态。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

本单元是除遗传变异外,与细胞代谢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内容。

(2)考查内容

①内环境和细胞内环境组成成分,尤其是血红蛋白。

②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及传导、突触结构的三幅图解。

③血糖调节的过程及平衡。

④两种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⑤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3)考查形式

a.考查内容中的①、④、⑥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b.考查内容中的③、⑤、⑥多以图解、曲线等形式综合考查相关内容。

c.考查内容中的②、③、⑤、⑥涉及到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体液中几种液体的关系图为主线,系统复习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成分及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②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③以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为线索,系统复习生长素的发现、作用特点、实践应用及其他激素的产生、作用部位。

(2)复习方法

①体液中几种液体关系,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导通过图解法复习。

②血糖、水、体温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同植物激素通过列表比较法复习。

第26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纲要求]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推断] 图示为A、B、C、D四种液体之间的关系,请进行分析推断。

先判断B为组织液,则A为细胞内液,C为血浆,D为淋巴。

[技巧]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

[解惑] ①、②、④内存在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而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判一判]

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尿素、O2、激素等( × )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 )

3.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CO

、PO

等离子有关( × )

4.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

5.内环境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

6.血浆中水的来源有组织液、血细胞、淋巴,还有消化道吸收( √ )

三、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实质: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4.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考] 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吗?

提示 不一定,如“植物人”,白化病患者等。

考点一 聚焦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完善下面关于体液及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关系图并思考回答:

1.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

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

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

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3.写出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直接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

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血浆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 A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属于细胞内部环境;喝牛奶和口服药物都在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内环境。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二 聚焦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内环境的稳态

完善下图,理解内环境的功能和稳态,并完成思考:

1.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直接相关的系统、器官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如图

(1)由图可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和11层生物膜。

(2)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分别在肺泡和组织细胞。

3.完善如下血浆pH调节图解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衡分析

(1)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3)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易错警示 内环境稳态应澄清如下两种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 B

解析 稳态是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破坏内环境稳态的因素可能来自体外,也可能来自体内。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

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2.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三种物质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

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相应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实验十四 生物体维持pH稳态机制的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流程

3.实验对比分析

(1)图解:

①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

②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2)结果:

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5.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步骤

A组

B组

1号

试管

2号

试管

3号

试管

1号

试管

2号

试管

3号试管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

血浆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血浆

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记录结果

记录结果

预测结果

结论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结果:

A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量蒸馏水 

(2)等量的乳酸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

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 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设计题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是可变的之外,其他的条件必须保持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

序号

错因分析

正确答案

序号

错因分析

正确答案

1

不清楚氧气的来源和扩散方式

2

不明确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3

对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区分不清

4

表述范围太宽

基因突变

5

对血浆和淋巴的分布场所区分不清

6

表述不准确

增大

题组一 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

1.判断正误

(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xx·江苏,9B)(  )

(2)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xx·江苏,9C)(  )

(3)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

/HPO

构成的缓冲体系(xx·安徽,5B)(  )

(4)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xx·安徽,5C)(  )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xx·海南,10B)

(  )

答案 

(1)√ 

(2)√ (3)× (4)× (5)√

2.(xx·海南卷,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

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 C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会引起细胞失水。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血浆中的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

血浆渗透压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xx·上海卷,19)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 A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的范畴;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其余两项均发生在细胞内。

题组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维持

4.(xx·江苏卷,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解析 淋巴管阻塞会使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A项正确;血液中缺乏钙盐会引起机体抽搐,而血液中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B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由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时引起的,C项正确;腹泻可引起机体体液中水和盐分的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项错误。

5.(xx·上海卷,2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

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

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选项错误。

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

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pH降低。

6.(xx·北京理综,5)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 A

解析 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过多而肿胀。

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肿胀细胞失水而恢复正常,以此对患者进行治疗,故A选项正确。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故B选项错误。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细胞内液失水,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升高,故C选项错误。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液体总量增加,故D选项错误。

【组题说明】

考 点

题 号

错题统计

错因分析

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

1、2、3、4、9、12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5、7、8、10

内环境及稳态的综合

6、11、13、14

实验探究

15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B.麦芽糖

C.Ca2+D.激素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蛋白、Ca2+、激素均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机体吸收,故内环境中不可能存在麦芽糖。

2.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都能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 D

解析 淋巴不能渗出毛细淋巴管成为组织液。

3.关于下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⑥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依赖于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

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内环境排出体外。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通常由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4.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答案 A

解析 观察题图,根据所学的知识:

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

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保持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病变,B正确。

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

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

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5.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肌肉细胞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血液的pH变化不大;②中的氧气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④的1层细胞膜,故共穿过4层膜;细胞②中无线粒体,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

6.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 C

解析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若③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

7.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

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8.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答案 A

解析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下列各项不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答案 D

解析 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加。

正常情况下,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增加,但是多余水分不会滞留,会通过形成较多的尿液将其排出。

10.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将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答案 D

解析 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11.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葡萄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