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3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docx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学自测题5

自测题5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不利,病人自觉针感强烈难耐者为()

A.邪气盛B.正气虚C.邪盛正虚D.正气实

E.虚实不显著

2.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样空虚为()

A.邪盛正虚B.邪气盛C.正气虚D.正气实

E.虚实不显著

3.针刺感应为谷气至的是()

A.针下沉紧涩滞B.针下虚滑空虚C.针感强烈难耐

D.针下徐和有力E.以上均不是

4.对针刺的疗效,起决定作用的是()

A.针刺手法B.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C.腧穴的特性

D.毫针粗细E.毫针长短

5.“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语出()

A.《灵枢·九针十二原》B.《标幽赋》C.《金针赋》

D.《千金方》E.《针灸甲乙经》

6.徐疾泻法是()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先在浅层得气,快速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D.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7.开阖泻法是()

A.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疾按针孔

B.出针后疾按针孔

C.出针后轻轻叩打针孔

D.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闭针孔

E.以上都不是

8.开阖补法是()

A.出针时摇大针孔B.出针后疾按针孔

C.出针后轻轻叩打针孔D.出针后不闭针孔

E.以上都不是

9.提插补法是()

A.重提轻插,急提慢按B.重提轻插,慢提急按

C.重插轻提,急提慢按D.重插轻提,慢提慢按

E.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10.提插泻法是()

A.重提轻插,急提慢按B.重提轻插,慢提急按

C.重插轻提,急提慢按D.重插轻提,慢提慢按

E.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11.捻转泻法是()

A.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B.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C.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D.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E.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12.捻转补法是()

A.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B.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C.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

D.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E.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13.呼吸泻法是()

A.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B.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D.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E.以上均不是

14.呼吸补法是()

A.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B.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D.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E.以上均不是

15.产生较弱的兴奋效应,以下哪些不是应具备的条件()

A.弱刺激B.短时间C.频率小D.速度快E.速度慢

16.产生较弱的抑制效应,以下哪些不是应具备的条件()

A.弱刺激B.长时间C.频率小D.速度快E.速度慢

17.产生较强的兴奋效应下面哪些不是应具备的条件()

A.强刺激B.短时间C.频率大D.速度慢E.速度快

18.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下面哪些不是应具备的条件()

A.强刺激B.长时间C.频率大D.速度慢E.速度快

19.首先提出平补平泻法的医家是()

A.窦汉卿B.徐凤C.杨继洲D.汪机E.以上都不是

20.临床采用的平补平泻法是()

A.先用泻法,后用补法B.小补小泻

C.先用补法,后用泻法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21.杨继洲提出的平补平泻法是()

A.先用泻法,后用补法B.小补小泻

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22.陈会提出的平补平泻法是()

A.先用泻法,后用补法B.小补小泻

C.先用补法,后用泻法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二)B型题

A.“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

B.“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C.“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D.“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E.“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1.《灵枢·终始》载()

2.《灵枢·小针解》载()

A.缓慢进针由浅入深,快速退针由深出浅

B.三进一退

C.缓慢退针由深出浅,快速进针由浅入深

D.三退一进

E.重插轻提

3.徐疾补法为()

4.徐疾泻法为()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苍龟探穴D.赤凤迎源

E.烧山火

5.“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的操作手法是()

6.“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的操作手法是()

A.透天凉B.烧山火C.白虎摇头D.青龙摆尾

E.赤凤迎源

7.临床较常用的复式补法是()

8.临床较常用的复式泻法是()

(三)C型题

A.各经气血的浅深部位,流注盛衰时间

B.各经气血的经脉走向顺逆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1.按照以上何项采取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可称为迎随()

2.按照以上何项采取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可称为徐疾()

A.“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B.“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3.《灵枢·终始》载()

4.《灵枢·小针解》载()

A.“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B.“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5.《灵枢·终始》载()

6.《灵枢·小针解》载()

A.吸气时进针B.呼气时出针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7.呼吸补法()

8.呼吸泻法()

A.赤凤迎源B.苍龟探穴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9.飞经走气法包括()

10.复式补泻手法包括()

A.提插的轻重B.呼吸的配合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11.针刺补泻手法包括()

12.强弱刺激包括()

A.进退针的快慢,呼吸的配合

B.捻转角度的大小,提插幅度的大小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13.强弱刺激包括()

14.针刺补泻手法包括()

(四)X型题

1.迎随后世发展为()

A.深浅迎随补泻B.针向迎随补泻C.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泻

D.徐疾补泻E.提插补泻

2.经气的虚实变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哪些加以辨别()

A.切循经脉B.按弹腧穴C.针下感应

D.询问病人E.脉象变化

3.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的腧穴有()

A.关元B.气海C.足三里D.内关E.命门

4.具有泻邪作用的腧穴有()

A.人中B.中冲C.十宣D.委中E.少商

5.透天凉手法的操作过程有()

A.慢提急按B.一进三退C.捻转幅度大

D.出针不闭其穴E.重插轻提

6.补泻兼施的针刺手法有()

A.烧山火B.白虎摇头C.透天凉D.阴中隐阳

E.阳中隐阴

7.作为针刺的刺激量包括()

A.刺激轻重程度B.频率幅度C.机体情况

D.累积时间E.腧穴

8.影响针刺的刺激量的因素包括()

A.针刺深浅B.针刺方向C.针具大小粗细

D.机体情况E.腧穴

二、判断题

1.针刺补泻中,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补法。

()

2.在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泻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补法。

()

3.从切循、弹按和针下感应加以辨别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凡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表现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

4.捻转补泻法中的补法是以逆时针捻转为主,即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

()

三、名词解释

1.针刺补泻

2.徐疾补泻法

3.呼吸补泻法

4.飞经走气四法

四、填空题

1.《灵枢·终始》说:

“邪气来也,谷气来也。

2.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3.凡是能的手法,即是补法。

凡能的手法,即是泻法。

4.凡针下得气徐缓,,充实微紧,病人自觉针感柔和舒适者,乃是至。

5.在临床上,的变化可以作为补泻的依据。

6.对于针刺补泻来说,尤须审察其的虚实变化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的感觉。

7.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8.徐疾补泻,是指针体在穴位内,依据穴位的深浅动作的快慢,和出针与按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

9.徐疾补泻的作用,主要是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种或。

10.徐疾补泻是以为标准,提插补泻则是以为标准。

11.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均以补泻和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12.捻转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13.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14.开阖补泻,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15.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

16.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包括、、、和捻转补泻。

17.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时所用的而言。

18.作为针刺的刺激量,应为的乘积。

五、简答题

1.针刺基本手法与补泻手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提插补泻的操作方法。

3.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有什么区别?

4.简述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

5.捻转补泻与捻转法有什么区别?

6.捻转补泻有哪些临床作用?

7.简述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

8.简述青龙摆尾法的操作方法。

9.青龙摆尾法有哪些临床作用?

有哪些注意事项?

10.简述白虎摇头法的操作方法。

11.白虎摇头法有哪些临床作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12.简述苍龟探穴法操作方法。

13.苍龟探穴法有哪些临床作用?

适于在哪些穴应用?

14.简述赤凤迎源法的操作方法。

15.赤凤迎源法有哪些临床作用?

有哪些注意事项?

16.强刺激应如何手法操作?

会有什么感应?

适应于哪些情况?

17.弱刺激应如何手法操作?

会有什么感应?

适应于哪些情况?

18.中刺激应如何手法操作?

会有什么感应?

适应于哪些情况?

六、问答题

1.为什么对针刺的疗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

2.为什么对针刺的疗效,针刺补泻手法起一定的作用?

3.什么是迎随?

为什么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4.临床应如何根据脉证和经气变化来作为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5.临床应如何针对虚实夹杂和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进行针刺补泻?

6.烧山火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7.透天凉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8.透天凉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9.针刺的刺激量主要包括哪些因素在内?

在临床上应如何掌握,从而产生相应效应?

10.试论陈会《神应经》平补平泻。

11.试论杨继洲《针灸大成》平补平泻。

12.试论目前临床采用的平补平泻手法。

13.试论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2.C3.D4.B5.B6.D7.D8.B9.E10.A11.E12.B13.D14.C15.D16.D17.D18.D19.E20.E21.B22.A

(二)B型题

1.A2.B3.A4.C5.B6.A7.B8.A

(三)C型题

1.C2.D3.D4.C5.C6.D7.D8.C9.C10.D11.C12.D13.B14.A

(四)X型题

1.ABC2.ABC3.ABCE4.ABCDE5.BD6.DE7.ABD8.ABC

二、判断题

1.√2.×3.√4.×

三、名词解释

1.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与机体状态和疾病性质相适应的的术式和手法,以激发经气,起到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恢复健康。

2.徐疾补泻法是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

3.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4.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按气大段之法”。

四、填空题

1.紧而疾;徐而和2.补泻;迎随3.扶助经气;疏泄邪气4.如鱼吞钩或沉或浮;谷气5.脉象或证候6.经气;指下7.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8.进内与退外9.虚寒证;实热证10.进、退针的速度;提或插的手法轻重11.提插;徐疾12.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13.呼吸14.针孔15.烧山火;透天凉16.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17.刺激强度18.刺激强度与累积刺激时间

五、简答题

1.针刺基本手法与补泻手法的主要区别是:

机体在针刺基本手法操作中发生的作用是双相良性调节反应。

而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不仅可以使这种良性的调整作用得以加强,更可有效地改善机体反应状态,引出更适宜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针刺感应。

因而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同一腧穴内针刺,由于手法操作由基本手法改为针刺补泻手法,其病人的机体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出现特定的补泻效应。

2.提插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1)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即慢提急按)。

针上提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

(2)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即急提慢按)。

针上提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

3.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点在于,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纳气入内与引气外出;提插补泻则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以提或插的手法轻重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增强针刺感应,为热补凉泻打下坚固的基础。

4.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1)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2)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5.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分开来。

捻转法,要求针体在穴位内转动,其角度、频率在捻转的往返过程中是一致的。

捻转补泻法则不同,在捻转的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时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6.捻转补泻的临床作用是:

捻转补法用于虚证,捻转泻法用于实证。

临床上常用于四肢部腧穴,尤其在欲使针感沿一定方向传导时,具有较好的行气、催气作用。

守气时运用之,也可使针感保持连续不断。

7.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1)补法:

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

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8.青龙摆尾法的操作方法是:

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角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

摇摆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

手法用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

9.青龙摆尾法的临床作用是:

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本法也可配合呼吸,也有配合捻转操作的。

如进针时即向病所斜向浅刺,得气后再行摇针行气等法亦可。

本法必须在穴位浅层操作,动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针体不可上下运行。

10.白虎摇头法的操作方法是:

进针至穴位深层(地部),得气后两指扶针尾向外退针。

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着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退方)。

左右摇动,打如摇铃,其间要有停顿,以使针体振动。

11.白虎摇头法的临床作用是:

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泻实,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本法必须掌握在穴位深层得气,针体保持直立,在向外退针时左右摇动针体,并配合呼吸。

具体操作次数,可根据病证轻重和感应放散的实际情况决定。

左右摇针的动作必须用力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12.苍龟探穴法操作方法是:

在直刺进针得气后,自腧穴深层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向。

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依上法行针。

13.苍龟探穴法的临床作用是:

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可使针感由浅入深,扩散四周。

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病症。

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

14.赤凤迎源法的操作方法是:

先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再退针至腧穴浅层,待针下得气,针体自摇,插针至腧穴中层,然后边提插,边捻转。

然后用右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由针根部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桡侧由下而上呈螺旋式搓摩。

两指一搓一放,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

15.赤凤迎源法的临床作用是:

行气,加强针感,通过一搓一放,使针感续续而不离去,以留气针下,促进气达患病之处。

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痿、痹病症。

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

飞法宜缓宜均,不宜过猛,过猛易引起滞针疼痛。

飞法手技要熟练,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

飞法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16.手法操作强刺激:

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有时也可配合刮法、飞法、颤法加强刺激,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

适应体质较强而耐受程度较好的病人,多用于四肢穴位,用于急性疼痛或痉挛等病。

17.手法操作弱刺激:

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有时以有得气感为度,病人仅有较轻微的感应。

适应体质虚弱、耐受程度较差、有晕针史的病人,或初诊、情绪紧张者,重要脏器所在处。

18.手法操作中刺激:

捻转、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均等,病人有中等度的感应,有时也可向近处扩散。

适用于一般的病人和病症。

六、问答题

1.对针刺的疗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

人体机能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收到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当机体的正气虚惫呈虚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当机体处于邪气壅盛呈实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又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其证属实,针刺可以收到解痉止痛之效;胃肠蠕动弛缓,呈虚证时,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这种针刺的调整作用,是与机体的反应状态紧密相关的。

2.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影响针刺补泻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指在针刺入人体腧穴以后,机体在针刺基本手法操作中发生的双相良性调节反应。

而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不仅可以使这种良性的调整作用得以加强,更可有效地改善机体反应状态,引出更适宜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针刺感应。

因而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同一腧穴内针刺,由于手法操作由基本手法改为针刺补泻手法,其病人的机体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出现特定的补泻效应,这也是针刺基本手法与补泻手法的主要区别。

3.《灵枢·九针十二原》: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迎为泻;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用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的是补泻,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灵枢·小针解》在解释“迎随”时,进一步指出要根据经气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只有气盛时才能泻,气虚时方能补。

并指出: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从而说明,迎即泻法,随即补法,但无具体的操作方法。

《难经·七十二难》:

“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说明营卫气血的流行活动有浅有深,有盛有衰,经脉走向有顺有逆。

如此,按照各经气血的浅深部位、流注盛衰时间、经脉走向顺逆,采取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可称为迎随。

因此后世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等。

此外,还有将提插、捻转、呼吸补泻和补母泻子等称为迎随的。

可见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而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原则。

4.作为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主要包括:

(1)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之一,是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虚证虽有阴、阳、气、血不足之分,但皆为人体经络脏腑机能虚惫,即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程多较长,体质多较衰弱。

对此一般均宜采用补法,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气、血不足。

实证则是由邪气过盛和机能反应亢奋所反映的证候。

由于实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现各异,但其起病多较急骤,病程较短,体质多较健壮。

对此均可采用泻法,以祛散其邪。

对虚实不明显而表现为机能紊乱,即所谓“乱气”者,则应用平补平泻手法以调其气。

(2)在临床上,除症状外,脉象是疾病证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脉象的虚实、沉浮,作为确定针刺补泻的依据。

凡寸口虚弱无力者,当用针刺补法;凡寸口强实有力者,当用针刺泻法。

另外,在针刺补泻手法后,还应注意观察脉象的变化。

如欲泻实,应使其脉象平复而无实象;如欲补虚,则应使其脉有力而无虚象。

若脉仍有或虚或实之象,虽然已有针下气至或病势减轻,但病尚未得到根本治愈,机体仍处于正虚或邪实的状态,须继续施用补泻。

(3)对于针刺补泻来说,尤须审察其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的感觉。

经气的虚实变化现象,可以从切循、按弹经脉腧穴和针下感应而加以辨别。

凡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表现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根据经气的虚实情况而施行补泻,直接关系到针刺手法的具体施行。

5.在临床上,虚与实往往不易截然分开,对虚实夹杂或虚实真假难辨者尤应注意,须在辨清其虚实多少,邪正缓急,找出病变的真正性质,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之后,方能确定或泻或补,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等。

单纯的虚或实的补与泻,较易掌握,如果发生了虚实相倾、阴阳相移的复杂情况,则又要遵循补泻之先后。

《灵枢·终始》曰: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先扶其正气,后祛其邪气,是处理复杂情况的原则。

《灵枢·根结》说: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针对此提出: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运用针刺补泻治疗疾病是有一定范围的,在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的情况下,用针刺是不宜的,仍需用药物来治疗。

6.烧山火的注意事项是:

(1)在手法操作中,为了动作的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行针次数,即以九或六分别作为补泻的基数,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可称为九六补泻。

烧山火可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或九九八十一数。

透天凉可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或八八六十四数。

(2)根据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分天、人、地三部,也可分浅深两层。

(3)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为主。

(4)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烧山火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且以胀感为轻、酸感为重者佳。

如针感是麻胀感则不易成功。

如重复施行手法三度以上仍无热感,必要时可将针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当热感出现后欲使之扩散,可用押手推按穴处或用循法等。

(5)烧山火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