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4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道之行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docx

《大道之行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道之行也.docx

大道之行也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

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

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

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

(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全文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初步把握文意。

教师展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政权(也可以说是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来担任。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求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是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学生齐读或背第一层。

2、提问: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教师点拨: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提问:

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四、探究性学习。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五、总结

尽管《大道之行也》译文所构想的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

但贤哲确实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勾画出来了,这也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

希望处在新世纪的中学生,要学习古人大胆想象的精神,勤奋学习,提高能力,将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探究性学习第2题。

板书设计

24、大道之行也

根本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后记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3、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让学生感受诗人忧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

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

山的北面     阳:

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终当、终要凌:

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

简直

(5)荡胸生曾云曾:

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

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

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译文】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

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第二课时

一、《春望》赏析

第一层(首联、颔联):

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

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春望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

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所盼: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所思: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二、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板书设计:

远望所见:

寄情于物

望岳近望望翘首望景忧

细望所感;触景生情国

春望思

所盼:

盼低头思亲

所思: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

石壕吏(hǎo)暮:

傍晚。

逾(yú)走(古今异义):

跑。

行:

走。

(2)第二段:

呼:

大声吆喝。

怒:

凶狠。

啼:

啼哭。

苦:

痛苦。

(3)第三段:

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妪(yù)虽:

即使,虽然。

衰:

衰弱、衰微。

备:

准备。

炊:

烧火做饭。

(4)第四段:

泣:

小声抽泣,啼哭。

咽(yè)登:

踏上。

前途:

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

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结构

开端

(1)致词的由来:

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

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六、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不得安宁

老翁:

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

呼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老妇:

啼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

杜甫:

沉默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