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1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

(KS.HSYT.G1.ZLTBFZ-035a)

 

1、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减少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规范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预与治理编制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本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图及其技术文件;

工程承包施工合同;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册》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昆山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法》(昆建(2005)275号文)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昆山合生颐廷项目高层一期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

1.4其它相关文件

《项目管理手册》

《精细化作业指导书》

《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

2、工程概况

2.1项目情况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勘察单位:

施工单位:

建设地点:

项目性质:

3、本工程质量通病涉及范围与防治措施

3.1施工材料

3.1.1钢筋表面有锈蚀

现象:

钢筋表面受潮氧化后生成的锈蚀,按其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表面有黄色锈斑的轻度锈蚀,经擦拭可除去这种锈蚀,不影响钢筋在工程中的使用。

第二种表面转为红色形成粒状或鳞片状的锈蚀,经敲打、铲剥会有粒状、片状铁锈掉落。

第三种表层转为暗褐色,铲除面层锈蚀后,钢筋呈暗黑色,表面有凹点的严重锈蚀。

这里指的是后二种情况,已不符合建筑钢筋的使用要求。

原因分析

1)钢筋放置环境条件潮湿,受潮后锈蚀。

2)钢筋露天放置,受雨雪水侵蚀。

3)长期搁置,钢筋表面氧化锈蚀。

预防措施

1)钢筋进施工现场应按先进先用,后进后用的要求,尽量缩短库存时间。

2)存放钢筋的库房,应能防雨雪水,环境条件应干燥,底部应用砌块(或混凝土)墩或垫木架空,离地20cm以上。

3)影响使用的锈蚀钢筋,应先除锈后使用;经除锈后的钢筋,表面螺纹不清或留有凹点,须重新测试机械性能后,由技术部门做出处理意见。

3.1.2钢筋有混料

现象:

不同种类、级别、直径的钢筋,不同工厂生产的不同批号钢筋,以及有出厂合格证的钢筋与无合格证的钢筋等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影响使用。

原因分析

1)在运输、堆放过程中,没有按不同工厂生产的不同批号、种类、级别、直径的钢筋加以分开,混车运输,混堆放置。

2)原材料仓库管理不当,制度不严,进库的钢筋不分时间、批号、级别、直径混在一起。

3)未按规定对不同种类的钢筋进行涂色,挂上标牌,以示区别。

预防措施

1)严格按不同工厂、不同批号、不同种类、级别、直径的钢筋进行涂色,挂上标牌,分垛运输堆放。

2)有出厂合格证经复测合格的钢筋,与合格证不到位,未经复测合格的钢筋,应分开堆放,作出标志。

3)垛与垛之间,应用角铁、钢管或木柱隔开,防止钢筋种类混杂。

3.1.3钢筋原料有曲折

现象:

直径l0mm以上的直料钢筋,在断料成型前出现弯曲变形,影响成型使用。

原因分析

1)运输时装车不注意,或运输车辆太短。

2)吊运时采用一个吊点的方法,底部钢筋受折弯曲。

3)堆放场地不平实,钢筋受车辆、重物压砸发生弯曲。

预防措施

l)合理选择运输车辆,长度应与钢筋长度适应。

2)吊运时应先将钢筋捆绑成束,并采用二点吊,防止钢筋心弯折变形。

3)钢筋堆上应禁止车辆、重物在上面碾压。

3.1.4成型钢筋在弯曲处断裂或裂缝

现象:

成型好的钢筋,在弯曲处发生断裂或裂缝。

原因分析

l)钢筋的冷弯性能不合格。

2)钢筋在弯曲成型时与规范要求不符,弯曲直径小于规范规定。

3)搬运时单根进行,弯脚受拉在弯曲处形成反复弯曲,尤其以长弯脚钢筋更为多见。

预防措施

l)取样复查钢筋的冷弯性能或化学成分分析,检查碳的含量是否超过规定值,不合格的不能用在建筑工程上。

2)钢筋弯曲成型时,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II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III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钢筋直径的5倍。

3)成型钢筋在搬运时,应先将弯脚钢筋绑扎成捆后进行,避免单根弯脚受拉,在弯曲处发生断裂。

3.1.5钢筋截面扁圆,直径不准

现象:

钢筋截面呈椭圆型,直径偏差超标。

原因分析

1)钢筋在轧制成型过程中,模具不符要求,设备简陋。

2)模具磨损后检查不严,且不及时更换。

预防措施

1)选购钢筋时,应明确生产厂家,应以购买国家大、中型钢厂的产品为好。

2)进场钢筋应认真检查其直径误差,不圆度应控制在标准允许范围内。

3)对经机械性能测试合格,直径误差、不圆度超过标准允许误差的钢筋,不应作为受力主筋使用,可作为一般构造钢筋或分布钢筋使用。

3.1.6钢筋有纵向裂缝

现象:

沿钢筋长度方向出现的裂缝,短的仅十几厘米,长的可达几米以上,或在螺纹钢筋的螺距中,出现断续的纵向裂缝。

原因分析

一些轧钢厂用拆船钢板剪成条,经熔融轧制成螺纹钢,因拆船钢板材性不一,且熔融温度控制不当,致使结合面未成一体,留下缝隙。

预防措施

1)在选购钢筋时,应选择国家大、中型钢厂生产的产品,这些企业原材料控制严格,设备可靠,工艺成熟,质量稳定,极少有这方面的质量缺陷。

2)对已购进的由轧钢厂生产的钢筋,经力学性能检验合格后,还应对钢筋的外观质量作检查,在成型使用时,发现有纵向裂缝的,应予以剔除。

3)如发现整批钢筋中,有较多的纵向裂缝时,该批钢筋不应受力主筋使用,只宜作为构造筋或分布筋使用。

3.1.7闪光对焊的钢筋在接头处断裂

现象:

闪光对焊后的钢筋,在集运过程中,受碰撞、冲击,在焊峰处或热影响区发生脆性断裂。

原因分析

1)闪光对焊工艺选择不当,烧化时间、次数不足。

2)焊机容量不够,用小容量对焊粗直径、高级别的钢筋。

3)选择对焊调伸长度、烧化留量、顶锻留量及变压器级数等不合理。

4)对焊接头中有氧化膜、未焊透或夹渣等现象。

5)钢筋的碳、硫、磷含量不符合规定。

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对焊工艺,正确确定烧化时间、次数,科学控制热影响区:

钢筋直径较小~连续闪光焊;钢筋直径较大端面比较平整~预热闪光焊;端面不够平整一闪光~预热~闪光焊;IV级钢必须采用预热闪光焊或闪光~预热~闪光焊。

2)对焊钢筋的直径、级别应与焊机容量相适应。

3)合理确定连续闪光对焊的调伸长度、烧化留量、顶锻留量及变压器级数等参数。

4)增加预热温度,加快临近顶锻时烧化速度,确保带电顶锻过程,加快顶锻速度,增大顶锻压力,正确掌握对焊操们过程。

5)控制钢筋的碳、硫、磷含量,超过规定的应停止焊接。

3.1.8砂浆、混凝土计量不符要求

现象:

砂浆、混凝土搅拌现场无计量磅秤,原材料不经计量就拌合

原因分析

l)操作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原材料体积控制而不计量。

2)施工时,片面求快求进度,担心计量费时费工,影响进度。

3)盲目为省费用,不购磅秤、量桶。

预防措施

l)按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要求,砂浆、混凝土搅拌,对原材料应按一料一磅,水应用流量计或时间继电器,严格逐盘日最片制,保证配合比正确。

2)工地使用的计量衡器,应按国家计量法规定,由法定单位每年进行一次校定。

每日在使用前应检查衡器有无异常。

3)计量误差应按标准要求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即水泥、水、混合材料、外加剂不超过士2%,粗细骨料不超过士3%。

3.1.9砂浆、混凝土试配不符合要求

现象:

试配采用的原材料、环境条件、搅拌方法不符合要求。

试配目的是检查配合比设计的正确与否,但试配不符要求就失去了试配的意义。

原因分析

l)试配采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与实际工程使用的原材料不符。

2)砂、石原材料未经烘干,试配配合比与设计的配合比不符。

3)试配时的搅拌方法与实际搅拌的方法不符:

试配时用手工拌合,施工时却用搅拌机拌合,或反之。

预防措施

1)试配时采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应与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相同,具有代表性;砂、石应以干燥状态为准,砂含水率<0.5%,石子含水率<0.2%,以减小配合比误差。

2)试配时的搅拌方法应与工程实际采用的搅拌方法一致,如工程实际采用搅拌机拌合的,试配亦应用小型搅拌机拌合。

3)为便于选择,试配时可同时制作三组不同水灰比的试块:

一组较基准配合比增加0.05,一组较基准配合比减少0.05。

3.1.10材料测试、试配用料与制作试块用料不一致

现象:

进行材料测试、试配与试块成型时,均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但在施工现场经常出现三者用料不一致的情况。

原因分析

1)操作人员对材料、试配、试块用料要一致的目的不明,盲目图方便求简捷,而丢弃了应有代表性的基本要求。

2)弄虚作假,作风不正,故意在试块成型时,多加水泥石子另开“小灶”。

或故意在试模里多塞石子,以提高试块强度。

预防措施

增强试验工对试配、试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规范、正确地进行材料测试、试配;对试块制作时另开“小灶”多塞石子的错误做法,应批评教育改正,对屡教不改者应调离岗位,并作出处罚。

3.1.11混凝土施工时外加剂使用不符合要求

现象:

混凝土拌合过程中,使用外加剂种类、掺合量不按规范、标准要求。

为保持混凝土的正常性能,经常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掺入少量(小于水泥重量的5%)能改性的混凝土外加剂。

原因分析

l)选用外加剂品种不当,对外加剂的品种、性能不甚了解,选用错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使用方法不当,掺量不正确,不能很好地发挥外加剂的作用。

3)外加剂的质量不稳定,在运输、保管中性能起变化,降低甚至丧失其改性效果。

4)在使用前没对外加剂掺量进行对比测试,对其改性效果没有切实掌握。

预防措施

l)选用的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进场时应认真核对质保书;必要时,对外加剂的质量指标要进行测试

2)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必须根据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施工及气候条件、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及配合比等因素综合考虑,经试验后确定。

3)在蒸养的混凝土中,不宜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4)当掺用含氯盐的外加剂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掺量,按照无水状态计算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在素混凝土中的氯盐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3%。

3.1.12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

现象: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合物能否保持其成分均匀,施工时能否易于拌合、运输、浇筑及捣实,不产生泌水、离析等现象的综合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方面。

和易性好的混凝土拌合物,不但施工操作方便,而且成型后的混凝土质量也好,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得到保证。

原因分析

1)材料性质影响。

如选用水泥品种不同,拌合物的和易性也不同,用矿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较用普通水泥小,但塑性较好;用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泌水性较大,骨料级配较差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也差。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水灰比愈小,水泥浆愈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也愈小;但用水量及水灰比过大的混凝土拌合物容易产生泌水现象。

砂率太大或太小,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就差。

3)原材料用量误差大。

有的施工现场混凝土拌合物原材料不计量,有的虽计量,但控制不准,误差大,使混凝土的实际配合比与设计配合比不符。

4)施工条件影响。

混凝土在搅拌时,加料顺序与施工要求不符,搅拌时间不足,拌合物不均匀,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变差;混凝土运输距离较长或运输中受日晒雨淋,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

预防措施

1)按混凝土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如水泥的品种,骨料的粒经、级配要好。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合理,在确定采用原材料后,应经过取样试配,确定施工实际配合比。

3)选用合适的外加剂(如加气剂或减水剂),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4)拌合混凝土时原材料均应逐盘进行计量,误差应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5)按规范要求控制施工条件,加料应按粗骨料、细骨料、水泥的顺序进行,水可分二次加人;搅拌时间要保证,不得少于最短时间;混凝土拌和物长距离运输,应有防雨、防晒和防离析泌水的措施。

3.1.13砌块无出厂合格证或证与物不符

现象:

砌块进人现场,无出厂合格证,砌块经检验与含格证质量指标不相符。

原因分析

l)出厂合格证未与砌块随车签发,砌块到现场,含格证却没有。

2)砌块厂管理混乱,出厂合格证上砌块的标号、质量等等级超过实物。

3)个体小窑场,无砌块出厂合格证。

预防措施

l)砌块厂应很好实施出厂合格证与砌块同车携带;施工企业应有专人对进人施工现场的砌块收取出厂合格证,并检查砌块强度等级、质量等级是否相符;如有疑问应经质量测试后确定。

2)应从有一定规模、质量保证体系较齐全的企业选购砌块。

3.1.14砌块的外观质量缺陷

现象:

混凝土砌块的厚度超过允许偏差,翘曲变形,几何尺寸不符合标准,或缺棱掉角、裂纹、爆裂、凹凸弯曲变形,或有欠火砌块、酥砌块等质量问题,与标准要求不符。

原因分析

1)在原料中,蚌壳、石块、石灰石等杂质未能清除。

2)土坯在成型切割时,尺寸控制失准。

3)混凝土砌块坯人窑时,含水率过高,堆码间隔不均。

4)焙烧制度未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

初始升温速度过快,烧结温度、时间控制不严,出窑时,温差太大。

5)装卸时或随意摔掷,或翻斗倾卸。

预防措施

l)按标准规定的规格、技术要求,核实砌块的出厂合格证,包括强度等级、质量等级。

2)对进人施工现场的砌块,应取样复试,检查复试报告,合格后方可使用。

3)搬运装卸时应文明装卸,不准摔掷,不准翻斗倾卸;应用专用夹具分别强度等级整齐堆垛,防止人为破损。

3.1.15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外观质量缺陷

现象:

施工现场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缺棱掉角严重,表面有裂缝、爆裂。

原因分析

1)原材料配比不当,蒸压养护与工艺要求不符,砌块强度未达到标准规定。

2)蒸压养护出窑时,砌块温度与环境温差太大。

3)钢模隔离剂涂刷遗漏。

4)野蛮装卸,随意摔掷,甚至翻斗倾卸。

预防措施

1)按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标准的性能、外观和尺寸偏差规定,核对砌块的强度等级、质量等级与出厂合格证是否相符

2)对进场的砌块取样复试,并检查复试报告,合格后方可以使用;不准使用爆灰及断裂砌块。

3)文明装卸,不准摔掷,不准翻斗倾卸;堆放时应场地平整,按强度等级分别堆垛整齐稳妥,并有防雨措施。

3.1.16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外观质量缺陷

现象: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棱角不正,破损严重。

原因分析

l)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振动成型不密实,密度偏低,砌块强度没有达到强度等级。

2)提前出厂的砌块,强度偏低,未达到标准要求。

3)野蛮装卸,随意碰撞摔掷,甚至翻斗倾卸。

预防措施

l)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振动成型密实,保证砌块强度等级。

2)做好砌块的早期养护,要盖草包防晒,并经常浇水养护。

3)需提前出厂时,砌块应达到出厂强度的要求:

强度等级小于7.5MPa的砌块,不小于强度等级的80%;强度等级大于10MPa的砌块,不小于强度等级的70%。

4)文明装卸,应按生产日期、强度等级分别整齐堆垛,严禁摔、掷,严禁翻斗倾卸

3.1.17防水材料

现象:

在工程的实际使用中,发现一些新型防水材料既不经专家评定或质量鉴定,更无产品出厂质量合格证,给工程留下了质量隐患。

原因分析

1)设计、施工人员,对本市推广、使用新型防水材料的有关规定不清楚,盲目选用和使用。

2)施工人员在使用时未能认真检查、核实,没有对其性能进行复测。

预防措施

1)科研单位、生产企业试生产的新型防水材料,推广使用前应报经市有关部门组织鉴定;产品出厂时应有质量合格证。

2)设计、施工人员在选择、使用新型防水材料时,应按本市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实法定鉴定证明,出厂合格证。

3.2地基与基础施工阶段

3.2.1桩基工程

1、沉桩困难,达不到设计标高;

原因分析

1)压桩设备桩选型不合理,设备吨位小,能量不足;

2)压桩时中途停歇时间过长;

3)压桩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排除时间过长;或中途突然停电;

4)没有详细分析地质资料,忽略了浅层杂填土层中的障碍物及中间硬夹层、透镜体等的存在等情况;

5)忽略了桩距过密或压顺序不当,人为形成“封闭”桩,使地基土挤密,强度增加;

6)桩身强度不足,沉桩过程中桩顶、桩身或桩尖破损,被迫停压;

7)桩就位插入倾斜过大,引起沉桩困难,甚至与邻桩相撞;

8)桩的接头较多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在硬夹层中进行接桩;

预防措施

1)配备合适压桩设备,保证设备有足够压入能力;

2)一根桩应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进场前对设备进行大修保养,施工时进行例行检修,确保压桩施工时设备正常运行。

避开停电时间施工;

4)分析地质资料,清除浅层障碍物。

配足压重,确保桩能压穿土层中的硬夹层、透镜体等;

5)制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流程,严禁形成“封闭”桩;

6)严把制桩各个环节质量关,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保证桩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桩就位插入时如倾斜过大应将桩拔出,待清除障碍物后再重新插入,确保压入桩的垂直度;

8)合理选择桩的搭配,避免在砂质粉土、砂土等硬土层中焊接桩,采用2台焊机同时对称焊接,尽量缩短焊接时间,使桩被快速连续压入;

2、桩偏移或倾斜过大;

原因分析

1)压桩机大身(平台)没有调平;

2)压桩机立柱和大身(平台)不垂直;

3)就位插入时精度不足;

4)相邻送桩孔的影响;

5)地下障碍物或暗浜、场地下陷等影响;

6)送桩杆、压头、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或桩顶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压;

7)桩尖偏斜或桩体弯曲;

8)接桩质量不良,接头松动或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9)压桩顺序不合理,后压的桩挤先压的桩;

10)基坑围护不当,或挖土方法、顺序、开挖时间、开挖深度不当等;

预防措施

1)压桩施工时一定要用顶升油缸将桩机大身(平台)调平;

2)压桩施工前应将立柱和大身(平台)调至垂直满足要求;

3)桩插入时对中误差控制在10mm,并用两台经纬仪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其垂直度;

4)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5)施工前详细调查掌握工程环境、场址建筑历史和地层土性、暗滨的分布和填土层的特性及其分布状况,预先清除地下障碍物、处理暗浜等;

6)施工时应确保送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并在沉桩过程中随时校验和调正;

7)提高桩的制作质量,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防止桩顶和接头面的歪斜及桩尖偏心和桩体弯曲等不良现象发生。

不合格的桩坚决不用;

8)提高施工焊接桩质量,保证上下节同轴,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9)制订合理的压桩顺序,尽量采取“走长线”压桩,给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提供尽量长的时间,避免其累积叠加,减小挤土影响;

3、桩达到设计标高或深度,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原因分析

1)设计桩端持力层面起伏较大;

2)地质勘察资料不详细,古河道切割区未察清楚,造成设计桩长不足,桩尖未能进入持力层足够的深度;

3)试桩时休止期没达到规范规定的时间而提前测试,或测试时附近正在打桩,桩周土体仍在扰动中;

预防措施

1)当知道桩端持力层面起伏较大时,应对其分区并且采用不同的桩长。

压桩施工时除标高控制外,尚应控制最终压入力;

2)当压桩时发现某个区域最终压桩力明显比其它区域偏低时,应进行补堪以查清是否存在古河道切割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针对特殊情况及时和设计单位联系,变更设计改变布桩或增加桩数或增加桩长等措施来满足设计承载力。

对开口桩,可考虑在桩尖端设置十字加强劲或其它半闭口桩尖等形式,以谋求增加尖端闭塞效应的方法,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

3)试桩的休止期一定满足规范规定,试桩时桩周1.5倍桩长范围内严禁打桩等作业;

4、压桩阻力与地质资料或试验桩所反映阻力相比有异常现象;

原因分析

1)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

2)地面至持力层层间存在硬透镜体或暗浜;

3)地下有障碍物未清除掉;

4)压桩顺序和压桩进度安排不合理;

预防措施

1)按照持力面的起伏变化减小或增大桩的入土深度,压桩时以标高控制为主外,还应以压入力作参考;

2)配备有足够压入能力的压桩设备,提高压桩精度,防止桩体破损;

3)用钢送桩杆先进行桩位探测,查清并清除遗漏的地下障碍物;

4)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合适的日沉桩数量。

对有砂性土夹层分布区,桩尖可适当加长,压桩顺序应尽量采用中心开花的施工方法,严禁形成“封闭”桩;

5、桩体破损,影响桩的继续下沉;

原因分析

1)由于制桩质量不良或运输堆放过程中支点位置不准确;

2)吊桩时,吊点位置不准确、吊索过短,以及吊桩操作不当;

3)压桩时,桩头强度不足或桩头不平整、送桩杆与桩不同心等所引起的施工偏压,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4)送桩阶段压入力过大超过桩头强度,送桩尺寸过大或倾斜所引起的施工偏压;

5)桩尖强度不足,地下障碍物或孤块石冲撞等;

6)压桩时桩体强度不足,桩单节长度较长且桩尖进入硬夹层,桩顶冲击力过大,桩突然下沉,施工偏压,强力进行偏位矫正,桩的细长比过大,接桩质量不良,桩距较小且桩布较密;

预防措施

1)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值70%方可起吊脱模,达到100%方可施工。

运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点位置正确,上下支点应对齐;

2)吊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起吊均匀平稳,水平吊运采取两点吊,吊点距桩端0.207L。

单点起吊时吊点距桩端0.293L(L为桩长)。

起吊过程中应防止桩体晃动或其它物体碰撞

3)使用同桩径的送桩杆,保持压头、送桩杆、桩体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施工偏压;

4)确保桩的养护期,提高砼强度等级以增强桩体强度。

桩头设置钢帽、桩尖设置钢桩靴等;

5)根据地基土性和布桩情况,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

6)保证接头质量,用楔型垫铁填实接头间隙。

提高桩的就位和压入精度,避免强力矫正。

压入时应保证一根桩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2.2井点降水

1、流砂、管涌和潜蚀;

现象:

管井抽水时,土层中地下水向井(坑)汇流过程中,带走土层中全部或部分细颗粒,导致井(坑)壁土体破坏。

原因分析

1)降水时,使地下水流速过大,将土中部分颗粒带出。

2)土的不均匀系数d60/d10大于10时,易产生管涌,1.2~3.2易产生流砂。

3)抽水时伴有振动力,或水力坡度大,使动水压力超过土颗粒重量。

预防措施

l)抽水时降水深度不宜过大,而应选择合适的抽水设备。

2)持续抽水时间不要太长。

3)需持续大降深抽水时,基坑外围要有隔水防渗围护,围护桩底端应置于相对不透水层中。

2、地面沉降、开裂、位移;

现象:

管井抽水时在周围土层中出现下沉、裂缝及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