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27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蚌埠七中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蚌埠七中2010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论语十则》

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

[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

[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

作者强调了什么?

为什么?

  

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说: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

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 喻 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

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

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

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

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仅。

自李唐来:

从,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被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

长枝蔓。

//长枝节。

香远益清:

副词,更亭亭净植:

树立。

远观而不可亵玩:

玩弄。

//亵:

亲近而不庄重。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 花之 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莲花代表的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略:

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正午//半夜 曦月:

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

到//漫上山陵。

襄,上。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

有//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潭,深绝巘多生怪柏:

巘山峰飞漱其间:

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

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

早晨。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属,(zhǔ)连续。

//引:

延长。

空谷传响: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

消失。

奔:

飞奔的马。

湍:

急流。

三声:

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属:

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

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

极阻绝:

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通假字:

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4.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

门念:

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于是。

至:

到  

寝:

睡相与:

共同,一起空明:

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

原来是但:

只是,不过。

  

闲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  

四、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七、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略)  

5.八下《马说》韩愈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昌黎 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

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顿;//或:

有时;//石:

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通“才”,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

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

难道   15其真不知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