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39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核医学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doc

核医学:

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核医学的特点:

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核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

具有同样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即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相同的位置),但中子数不同(即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自发的放射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半排期:

是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生物代谢的作用,使其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半减期的概念: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的共同作用,使其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

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

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

国际单位:

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1Ci=3.7×1010Bq。

分子功能影像:

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

锝-99m(99mTc)特点:

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医用核素活度计:

需要精确计量,是核医学科唯一的国家强制检定的仪器。

是用于测量放射性药物或试剂所含放射性活度的一种专用放射性计量仪器。

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为:

1、细胞选择性摄取2、特意形结合3、化学吸附4、微血管栓塞5、简单在某一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显像仪器能很容易在体外探测到它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并以影像方式显示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功能情况,还可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对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及某些受体功能状况做出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1.平面与断层显像2.静态与动态显像3.局部与全身显像4.阳性与阴性显像5.静息与负荷显像6.早期与延迟显像(2h)7.单光子(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与正电子显像

平面显像:

是将γ照相机的探头置于体表一定位置,采集脏器发射性分布而获得的影像,为脏器内放射性在探头投影方向上前后叠加的影像。

断层显像:

是将SPECT探头绕体表旋转采集信息,或用PET在躯体四周同时进行三维信息采集,经处理并重建成横断、冠状和矢状断层图像。

静态显像:

是将显像剂引入体内,待其在脏器、组织或病变内的浓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

由于放射性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所以允许采集能满足统计学要求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显像,故所得影像清晰、质量好

局部显像的范围为某一脏器或躯体的某一部分;全身显像常用于全身骨骼、骨骼显像,寻找肿瘤转移灶或炎性病灶。

动态显像(dynamicimaging):

是将显像剂引入体内后,随血流流经脏器或被脏器不断摄取和排泄、或在脏器内反复充盈和射出

阳性显像(positive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阴性显像(negative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静息显像(restimaging)是受检者处于安静状态下将显像剂引入体内一定时间后进行影像采集的显像方法。

负荷显像(stressimaging)指受检者在生理活动或药物干预状态下将显像剂引入体内进行影像采集的显像方法,亦称为介入显像(interventionalimaging)。

早期显像:

是将显像剂引入体内2h以内进行显像

延迟显像:

是将显像剂引入体内2h以后进行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优点:

1.放射性核素显像为功能显像,它能反映脏器、组织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引流、代谢和受体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以对影像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有关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各种参数。

3.某些脏器、组织或病变能特异地摄取特定显像剂而显影,这种显像即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如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进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RII等。

缺点:

4.放射性核素显像所得脏器和病变的影像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和病变的精确定位。

优点:

5.显像剂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引入体内,属无创性检查。

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治疗原理: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放辐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主要是β-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来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照射卫生防护原则和措施:

1实践的正当化2实践的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脑灌注断层显像常用显像剂及特点:

99mTc-HMPAO(15-20mCi);99mTc–ECD【双半胱乙酯】(20-30mCi)1.小分子;2.不带电荷;3.脂溶性高。

特点:

脑灌注显像剂入脑量与局部组织血流量及脑细胞功能状态成正相关。

临床应用:

精神神经心理疾病;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功能损伤定位、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评价;偏头痛的定位诊断和疗效评价;锥体外系疾病的共济失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癫痫致痫灶的定位诊断、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现为发作期局部放射性增高,发作间期放射性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流灌注和功能受损范围的评价;脑功能活动的研究。

门控心室显像的原理及显像剂:

静脉注射99mTc-RBC心血池显像剂10-20min后,显像剂在血循环内达到平衡。

此时用病人的R波作为门控触发信号,启动g相机进行自动、连续、等时的几百个心血池影像采集。

包括从舒张末期(ED)到收缩末期(ES)的全过程影像。

圈定左心室ROI,即可得到左心室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依此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

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的参数正常值:

收缩:

射血分数(EF)正常(静息状态下)LVEF>50%,RVEF>40%。

;舒张:

1/3充盈率;运动负荷试验绝对值应比静息状态值升高5%以上。

反向运动(矛盾运动):

是指正常心肌收缩时病变部位向外扩张,正常心肌舒张时病变部位向心回缩的现象,表明心肌失去主动收缩舒张功能,是心肌梗塞室壁瘤形成的特征。

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

原理和方法:

201Tl或99mTc-MIBI静脉注射后能被心肌细胞摄取使心肌显像。

心肌细胞聚集的放射性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正相关,称作心肌灌注显像。

静息状态下阳性率不高,介入试验[药物(潘生丁最常用)或运动负荷]可提高阳性率。

心脏负荷试验一般分为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药物为腺苷和双嘧达莫(潘生丁),是冠状动脉扩张剂

常用显像剂及显像特点:

目前常用的SPECT显像剂有201Tl(显像特点:

再分布)和99mTc-甲氧基异丁基腈(99mTc-MIBI)(特点:

与心肌血流量成正相关)

影像分析:

1、平面影像(不常用)2、断层影像;计算机沿心脏长轴重建短轴(SA)、水平长轴(HLA)、垂直长轴(VLA)断层影像。

可反映心肌各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定位也可定量分析。

3、靶心图(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断层图像的定量分析方法)4、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冠心病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

一般将室壁运动四种类型分为正常、运动低下、无运动、和反向运动(矛盾运动)

心肌灌注断层:

左心室短轴断层(环形图,显示左室各壁及心尖),垂直长轴断层(马蹄形,显示左室前壁、下壁、后壁和心尖),水平长轴断层(马蹄形,显示室间隔、侧壁和心尖)

灌注缺损分类:

(1)可逆性缺损:

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2)固定性灌注缺损或不可逆灌注缺损:

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一般是MI的表现,尤其是程度严重的固定性缺损

临床应用(冠心病重点要求):

冠心病的疗效,诊断,预后诊断

心肌代谢显像的基本原理:

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心肌组织会选择不同的代谢底物以满足能量需要,葡萄糖是心肌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进入心肌细胞的最初过程与葡萄糖相似,但当18F-FDG被代谢为6-P-FDG后,由于不能近一步的氧化分解而滞留在心肌细胞内。

因此心肌细胞对18F-FDG的摄取能够反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情况

临床价值:

冠心病的“金标准”冠脉造影,评价存活心肌的“金标准”F-FDG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的“金标准”磁共振

急性心肌梗塞灶显像:

发病两周内呈阳性影像。

用于鉴别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灶。

显像剂为99mTc-PYP.

肿瘤的几种阳性显像剂:

67Ga、201TI、99mTc-MIBI、99mTc(V)-DMSA

18F-FDG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国内外获得药政管理机构批准在临床常规应用的肿瘤代谢显像放射性药物

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为葡萄糖代谢示踪剂

微型(动物)PET,应用于研究

临床应用: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恶性肿瘤分期与治疗后再分期;探查肿瘤原发病灶;放、化疗的疗效早期评价和监测;肿瘤放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疗效随访与肿瘤复发的诊断;根据代谢影像显示代谢活性区域辅助实体肿瘤放疗时肿瘤靶区的勾画;预后判断

内分泌系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

核医学功能测定和显像等方法

甲状腺摄131I率的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甲亢、亚甲炎):

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计数率-本底计数率)/(标准源计数率-本底计数率)*100%;甲状腺摄131I试验原理: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合成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碘;参考值:

2h10-32%;24h25-60%;24h达到高峰。

(各地标准不同);甲亢临床意义:

摄131I率增高,高峰前移。

2h与24h摄131I比值大于0.8,诊断率90%以上。

亚甲炎临床意义:

又称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降低,恢复期正常或增高。

甲状腺功能的体外测定—可核素的方法,可用于孕妇。

甲状腺相关激素测定主要是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游离T4(FT4)、总T3(TT3)、总T4(T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临床应用:

(1)甲亢诊断和疗效监测TSH>FT3>FT4>TT3>TT4,结果判断是考虑血浆TBG(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浓度。

(2)甲减诊断和疗效监测TSH>FT4>FT3>TT4>TT3。

主要原因之一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TPOAb阳性。

甲状腺显像的两种方法:

①甲状腺静态显像②甲状腺血流灌注显像;两种常用显像剂:

①131I②99mTcO4-;临床应用:

131I进入人体后主要被甲状腺摄取浓聚,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99mTcO4-与131I相似,能被甲状腺吸附,但不参与甲状腺激素合成,能被显像仪器显像。

131I和99mTcO4-均能进行甲状腺显像,儿童宜用99TcmO4-。

甲状腺结节的概念(热结节:

指结节部位显像剂分布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温结节:

指结节部位显像剂分布等于或接近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凉、冷结节:

指结节部位显像剂分布低于或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仅131I显像有意义。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

冷结节20%为恶性,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呈热结节;鉴别方法:

A:

超声检查;B:

亲肿瘤显像(201TI、99mTc-MIBI、99mTc(V)DMSA;C: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

D:

穿刺细胞学检查。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影像表现:

初期,多表现为局限性的显像剂分布稀疏缺损区,如病情继续发展,稀疏缺损区扩大或出现新的稀疏缺损区;如病情恢复,显像剂分布稀疏缺损区缩小或消失。

“分离现象”

甲状旁腺双核素减影法:

201TL/99mTcO4-双核素减影法,适应症:

甲状旁腺腺瘤。

99mTc-MIBI/99mTcO4-双核素减影法

肾上腺皮质显像:

显像剂:

131I-碘代胆固醇

肾上腺髓质显像:

显像剂;131I-MIBG或125I-MIBG,定位及治疗嗜铬细胞瘤

①骨显像的原理:

是指将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引入人体并聚集于骨骼后,通过体外(照相机或SPECT仪)探测其发射的射线,使骨骼显像。

②方法:

骨动态显像(三时相骨显像):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显像剂:

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骨静态显像:

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骨断层显像;骨融合显像

影像分析:

①正常影像:

骨骼影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松质骨代谢活跃、血运丰富,放射性聚集较多(颅骨、胸骨、肋骨、骨盆、脊椎骨和长骨的骨骺端),长骨干放射性聚集较少。

②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1)局部放射性增高病灶处聚集显像剂增多,表明局部骨质代谢活跃、血流丰富,常见于恶性肿瘤及炎症病变等。

热区的形态、数目不一,骨骼以外的软组织偶而也可显影,多见于结石、钙化、急性心肌梗塞。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时可出现热区中央放射性减低区呈“炸面圈”样改变

(2)局部放射性减低减低区又称为“冷区”,较少见。

可见于骨囊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梗塞等缺血性疾病,也见于溶骨性病变如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性肿瘤及放疗后;注意“伪影”影响。

③超级影像:

肾脏不显影的骨骼影像称“超级影像”。

此种影像可见于多发骨转移及代谢性骨病。

临床意义:

(一)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的首选方法:

以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率最高。

早期无骨痛,影像表现大多为多发性散在性热区,好发于脊柱、肋骨、骨盆。

一般较X线早3-6月发现病变。

单发热区骨转移几率低于50%。

骨关节附近的热区常为骨关节病。

超级影像:

全身骨骼放射性异常浓聚且清晰,双肾及膀胱不显影。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转移性肿瘤

(二)原发性骨肿瘤: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可诊断。

ECT骨显像用于显示病变的实际范围,作为手术及放疗的依据。

三相骨显像可辅助鉴别良恶性肿瘤。

(三)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X线需在发病1-2周显示溶骨性改变。

ECT骨显像24小时内即可显示热区。

(四)骨折的诊断:

细小骨折和应力性骨折X线常为阴性。

(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X线仅在后期显示股骨头变形、萎缩、髋臼骨质增生。

骨显像早期即有变化:

放射性减少---炸面圈样改变(股骨头放射性缺损区周围呈现放射性增浓)---放射性增高。

三相骨检查更灵敏。

(六)移植骨的监测:

局部放射性增高或相似表明移植骨存活。

(七)代谢性骨病:

多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骨影普遍对称性增浓;

(2)颅骨和下颌骨增浓;(3)肋软骨呈串珠状;(4)领带样胸骨;(5)肾影不清;(6)软组织钙化;(7)24小时显像剂滞留;(8)假性骨折。

(八)畸形性骨炎(Paget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又称畸形性骨炎。

骨显像的特征是:

1.受累骨的全部或大部分显著的放射性摄取增加并均匀分布;2.常为多骨受累,单发少见;3.受累骨增大和变形,病灶边界整齐,可见解剖学上的细微结构,如椎骨的横突;骨显像优势在于评价Paget氏病骨骼病变范围。

X线也有典型改变4.四肢骨病变几乎总是源于关节端,向骨干进展;5.病灶多年缓慢变化。

(九)其它:

骨关节病,假体松动或感染

急性骨髓炎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

需进行三相骨显像--急性骨髓炎:

三相热区均局限于骨内,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软组织蜂窝组织炎:

血流相及血池相呈局部弥漫性增多,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减少。

24小时显像差别更明显

肾动态显像的常用显像剂:

1.肾小球滤过型99mTc-DTPA.2、肾小管分泌型:

99mTc-MAG3[巯基乙酰三甘氨酸]或99mTc-EC[双半胱氨酸]。

正常肾图三段的含义:

a段:

示踪剂出现段或血管段,曲线快速上升,20-30秒,高度与肾外的周围血管床和肾血管床的血流灌注有关;b段:

分泌段或聚集段,反映肾小管分泌(用131I-OIH)或肾小球滤过(用mTc-DTPA)功能,缓慢上升,2-4分钟,峰时<5分钟,是观察肾功能的重要指标;c段:

排泄段,先快后慢下降(一半后变慢),下降一半(半排时间)约8分钟,c段主要反映示踪剂经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排入膀胱的全过程,与尿路通畅及肾功能有密切关系,也受饮水量和尿量影响。

小肾图:

见于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和肾动脉狭窄。

肾图的临床应用:

1、判断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2、肾血管性病变的诊断3、尿路梗阻的诊断4、移植肾的监测5、肾外伤、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非机械性上尿路梗阻与机械性上尿路梗阻的鉴别方法:

利尿介入肾图(利尿试验)

介入试验中使用的利尿剂通常为:

呋塞米

卡托普利试验:

是应用卡托普利前后的肾功能的变化来诊断肾动脉血管狭窄引起的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本法能够提高诊断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肝动脉灌注显像和血池显像:

原理和方法:

常用显像剂为99mTc-RBC。

静脉“弹丸”式注射显像剂后即刻动态采集为灌注影像;30min后显像为肝血池影像,必要时延迟至1-5小时显像。

正常影像:

腹主动脉显影后2-4秒肾和脾脏开始显影,8秒后肝脏开始显影,放射性分布逐渐增强并超过肾脏,放射性分布均匀。

肝血管瘤的核医学诊断:

肝血池显像病变处呈“过度填充”,延迟显像上述表现更加明显。

阳性可诊断,阴性不能排除。

过度填充的概念:

肝实质显像多数呈现为单发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区,肝血池显像时病灶区域放射性较正常肝组织高,为肝脏血管瘤的特异性表现。

肝胆显像(肝胆动态显像):

原理和方法:

肝脏的多角细胞能选择性地摄取、分泌某些肝胆显像剂,并随胆汁经胆道系统排泄至肠道。

动态显像可显示显像剂在肝胆及肠道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以了解肝胆的功能及胆系的通畅情况。

常用显像剂99mTc-EHIDA、99mTc-PMT。

急性胆囊炎的核医学诊断:

肝脏对放射性药物摄取正常,同时肝胆管排泄正常,而胆囊4h连续不显影,可证实急性胆囊炎的核医学诊断。

其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见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

影像表现为肝影清晰,注射显像剂24h后肝脏仍显影,而胆道系统和肠道均不显影,进行苯巴比妥试验后肠道仍然无放射性出现。

异位胃黏膜核医学诊断:

和正常胃粘膜一样,异位胃粘膜可摄取99mTcO4-并显影。

正常人只见胃、膀胱放射性聚集,其余部位特别是回盲部(好发部位)附近显影可诊断为美克憩室。

临床意义:

临床疑诊美克憩室的患者多为胃肠道出血的儿童,由于憩室颈口狭窄,钡剂不易充填;其出血为间断性,钡餐及血管造影都难以做出准确诊断。

异位胃粘膜显像准确性可达85%,特异性达95%,为目前术前诊断美克憩室的最好检查。

Barrett食管:

异位胃粘膜常发生于食道下段称Barrett食管

胃肠道出血显像:

静脉注射99mTc–RBC,出现放射性浓聚影的部位可大致判断为出血部位,此法适用于间隙出血。

唾液腺显像方法:

静脉注射99mTcO4-5mci20-30min后静态显像。

前位、左、右侧位采集。

正常影像:

可见腮腺、颌下腺显影。

两侧对称,放射性分布均匀。

唾液腺显像显像剂:

99mTcO4-;目的:

为了了解唾液腺位置、大小、形态和功能情况(摄取功能、分泌功能和导管通畅情况)

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原理:

甲状腺选择性摄取131I,甲亢患者甲状腺摄取131I超过正常。

131I发射β射线既能破坏甲状腺组织,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影响小。

甲状腺组织可以受到131Iβ射线的交叉火力照射而遭破坏,使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甲亢缓解或治愈。

因此,只要131I剂量适当,则可破坏一部分而又保留一部分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1、Graves甲亢患者2、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术后复发的青少年Graves甲亢患者3、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4.、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5、Graves甲亢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摄131I率增高的患者6、甲亢合并肝、肾功能损害者7、浸润型突眼

禁忌症: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甲亢伴有近期心肌梗死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精神刺,预防感染。

2、病情严重者,服131I2~3天后可考虑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3、勿揉压甲状腺。

4、1月内禁含碘食物和药物。

5、服治疗量131I后,女病人半年内避孕。

131I治疗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原理: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有较高的摄取131I的功能,故用131I治疗可破坏结节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机制与131I治疗甲亢相同

适应症:

1、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有手术禁忌症或拒绝手术治疗者2、甲状腺显像结节为“热”结节,结节外周围甲状腺组织完全或基本被抑制者。

3、伴有甲亢合并心血管病变如心律不齐、心房纤颤者。

相对适应症:

1、“热”结节外周围甲状腺未能完全抑制者2、结节重量超过100g,但患者不能手术治疗者

禁忌症:

妊娠和哺乳患者;临床上不适用于采用甲状腺激素作为131I治疗前后辅助用药的患者;怀疑甲状腺有恶性病变的患者;自主功能性结节摄131I率过低患者

补充: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通常首选手术治疗,当患者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时,应采用131I治疗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原理:

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组织的细胞膜与正常甲状腺细胞相似,能接受TSH的刺激。

刺激后的反应程度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反应性与细胞的摄碘能力呈正相关。

DTC摄取碘,利用131I发射出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作用破坏癌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1)、Ⅲ期和Ⅳ期DTC患者

(2)、所有小于45岁,大多数大于45岁的Ⅱ期DTC患者(3)、选择性Ⅰ期DTC患者,特别是肿瘤病灶多发,出现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或血管浸润的患者(4)、激进型病理类型的患者。

(5)、残留甲状腺组织已经被完全去除的DTC患者,复发灶或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病灶浓聚131I患者6、残留甲状腺组织已经被完全去除的DTC患者,131I显像阴性,但Tg水平等于或大于10μg/L,高度提示体内有较弥散的微小DTC病灶,可用131I治疗。

禁忌症:

(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2)甲状腺手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者。

(3)肝肾功能严重损害,WBC<3.0×109/L患者

恶性骨转移瘤治疗的常用药物及特点:

153Sm的T1/2为46.27h,186Re的T1/2为3.8天,他们发射β-射线用于治疗,同时还发射γ射线,可以显像,便于观察疗效;89Sr的T1/2为50.5天,发射的是纯β-射线,主要是治疗,不能显像,它可直接渗入肿瘤细胞内引起DNA的损伤,病灶与正常骨的摄取比为5:

1,肿瘤组织接受的剂量比正常组织多,但长期大量使用将引起骨髓抑制。

原理:

亲骨性的放射性药物能较多聚集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灶内,对病灶产生内照射,达到减轻疼痛、抑制病灶的姑息性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