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166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docx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题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课前准备工作

  1、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查找有关中国人过春节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资料,探讨这两个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第二组负责查找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第三组收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

第四组查找有关奥运会的会徽。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信息

  2、整理资料

  各组同学搜集到大量资料后,分别对各组的进行分类、合并、整理,选出有用的资料,分别制作成各组的电脑幻灯片并提供的链接网址。

  第二阶段:

课堂教学

  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每一组的组长把本组搜集的有用的进行展示、解说,然后四组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与汇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并作最后总结。

  首先由第一组负责的同学展示其课件并作解说。

通过对比中国人过春节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不同特色,揭示出这两个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总结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接着第二组同学展示他们课件:

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国家公园和努比亚遗址,并展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材料,然后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指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此时教师适时作一个总结: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组的同学播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时展示和介绍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体育运动等使学生在欣赏不同民歌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理解了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最后由第四组的同学展示三个奥运会会徽,解释这三个奥运会所体现的文化印记(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使同学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感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四个小组发言后,教师将四组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总,将以上资料归纳为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五、课后反思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本课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乐意采取这种上课方式,既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积极性,变枯燥为生动。

  本人在教学中也深深地感到: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而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只有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光有学生的活动也不行,虽然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动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交流中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其集中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搜集的材料的取舍是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该也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发散到集中、由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世界个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2.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3.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目: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通过活动引入,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文化传播,结合相关活动,理解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目:

文化交流: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不断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外语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当今世界,科学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们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采用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拓展内容以及思考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选择导课案例、录像、资料,设计探究活动,选择投影、多媒体教学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挑选典型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的观念教学辅助手段。

  2.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了解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了解大众传媒的不同特点,并选定重点发言人。

准备发言或参与讨论的讲话要点,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

  2、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怎样做?

  导入: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

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____培根

  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旅游归来,收看新闻,收听电台,家人聚会,朋友聚会等都属于文化传播现象。

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

具体来说

  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从古代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到今天的网络、手机等,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途径来实现。

  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活动:

丝绸之路(展示丝绸之路图片,结合探究活动2简单介绍)

  人口迁徙:

秦、两晋、唐末、两宋(结合探究活动3说明,简单介绍客家人的由来)

  教育:

学校教育、远程教育

  各种经济、政治的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先进。

现代文化传播已经不仅限于这些,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

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二、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 传媒:

传播的媒介

  2、 发展: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 现代传媒包括: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手机、电子读物等

  各种现代传媒的作用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学生讨论并畅谈各自的优缺点)

  归纳: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媒的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穿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过渡:

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我们也不断吸取别国优秀的文化。

  你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吗?

  (学生讨论回答)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晋朝法里南亚之行

  c、 唐朝玄奘西行

  d、 明代郑和下西洋

  e、 1271,马可波罗旅行到中国,著《马可波罗行纪》,详细介绍中国。

  f、 2004年中法文化年(简单介绍、展示相关的图片,主题:

浪漫、创新、以认为本)

  1、 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 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总结:

从张骞到郑和下西洋,到中法文化年,历代的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而外域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

?

?

尊重文化多样性。

(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例如:

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P56?

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