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192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docx

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

2014年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附详解)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2014•随州)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考点: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从“狗和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得到相关的信息即可解题.

解答:

解:

A、大象的声音频率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狗的听觉范围在15Hz~50000Hz,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该选项说法正确;

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大象的听觉范围是1Hz~20000Hz,而狗的发声范围是452Hz~1800Hz,因此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从题干信息中搜寻有用的信息,考查学生根据信息总结结论的能力.

 2.(3分)(2014•随州)长期以来随州人民的生活能源离不开煤、石油、天然气这些①,由于这些②在自然界中越用越少且有排放污染,人们正在寻找理想能源.随州市的“齐星公司”正在研发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因为太阳能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所以叫它③.太阳能取之不尽又清洁环保!

我们期待太阳能的深度开发,我们期待蓝天白云!

以上叙述中①、②、③分别是指(  )

 

A.

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

B.

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

 

C.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D.

化古能源、二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考点:

能源的分类.

专题:

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1)化石能源:

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2)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3)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

解答:

解:

(1)像煤、石油、天然气等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燃料,属于化石能源;

(2)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因为太阳能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所以叫它一次能源.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的基本概念,属于基础题目.

 

3.(3分)(2014•随州)以下表述不符合物理学史实的一项是(  )

 

A.

伽利略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来的

 

B.

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他还发现了白光通过棱镜会出现色散现象

 

C.

中国古人发明了“司南”,认识到了利用磁石能确定地理方位

 

D.

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而法拉第是第一位发现“电能生磁”的科学家

考点:

牛顿第一定律;光的色散;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专题:

其他综合题.

析:

本题根据伽利略、奥斯特、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和物理学史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伽利略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来的,故A正确;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发现了白光通过棱镜会出现色散现象,故B正确;

C、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了地磁场的存在,发明了“司南”,利用磁石能确定地理方位,故C正确;

D、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首先发现了“电生磁”的规律;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发电机的原理,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和科学成就,常识性问题,平时要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4.(3分)(2014•随州)艾梅同学将一只点燃的蜡烛靠近妈妈的梳妆镜,她发现镜子中出现了两个该蜡烛的虚像(两像大部分重叠但稍有错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烛光经玻璃前表面反射形成一个虚像,经后表面反射又形成了一个虚像

 

B.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会产生两个像

 

C.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择厚一些的透明玻璃板

 

D.

在水面上方25cm处悬枚硬币A,将同样的硬币B置于水面下,当从水面上看到B与A的像重合时,真实的B与水面的距离也是25c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A、观察像时,由于玻璃的两个面都会成像,所以会出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

B、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和保证实验效果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

解:

A、玻璃有两个面,并且都会将蜡烛的像反射回来,这时便会有两个重叠的像,所以是由平板玻璃的两个反射面成像造成的,故A正确.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梳妆镜不透明,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B错误.

C、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故C错误.

D、在水面上方25cm处悬枚硬币A,将同样的硬币B置于水面下,当从水面上看到B与A的像重合时,此时像的位置偏高,因此B与水面的距离小于25cm,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注意体会实验过程和做题经验积累.

 

5.(3分)(2014•随州)马航客机MH370失联后,中国派出多艘舰船到南太平洋海域进行水下搜寻,其中用到“超声测位仪”,其原理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设某次搜寻中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已知电磁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C1和C2;声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  )

 

A.

B.

C.

D.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时间和速度,然后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超声波通过的路程,而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超声波与发射点间的距离为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

解答:

解:

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在水中速度为V2,通过的时间为t;则由v=

可知,超声波通过的路程s

=V2t,故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

s=

V2t.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超声测位仪”的原理,关键是明确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的2倍.

 

6.(3分)(2014•随州)如图甲,开口饮料瓶的侧壁上钻有两个小孔M和N,里面装有一些水,M、N的高度差为h1.图乙是一个“自制气压计”(用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住装有水的瓶子口,下管口没入水中,通过上管口向瓶内吹气,水沿管上升到P点).P点与瓶内水面Q高度差为h2(两图中水的密度均为ρ).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N处水流比M处水流喷出速度大,N孔内侧比M孔内侧的压强大ρgh1

 

B.

用瓶盖封严图甲的瓶口,过一会儿,发现M处先停止喷水

 

C.

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会发现h2会增大

 

D.

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当登上山顶时发现h2变成h3,则山顶处的大气压值为ρgh1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同一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具有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大气压与高度有关,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解答:

解:

A、由图可见,N处的深度大,液体压强大,因此从N处喷出水流的速度大;M、N的高度差为h1,因此N孔内侧比M孔内侧的压强大ρgh1,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瓶盖封严图甲的瓶口,与外界气压不通,随着水流出,瓶内气压减小,因此发现M处先停止喷水,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瓶外气压减小,瓶内气压不变,因此瓶内管子水面上升,h2会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当登上山顶时发现h2变成h3,则山顶处的大气压值为ρgh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及大气压强的特点,属于压强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7.(3分)(2014•随州)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将试电笔笔尖与火线(220V)接触,手抵金属帽,氖管发光,若笔内电阻为一百万欧姆,尽管其余电阻未知,也可以判断出流经人体的电流不会超过2.2×10﹣4A

 

B.

设人体电阻约为104Ω,当人的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1.5V)两极时,流经人体的电流约为1.5×10﹣4A,人体没有危险

 

C.

(图乙)是固定在墙壁上的三孔插座,其中“①”孔应与火线相连;(图丙)为用电器的三脚插头,若不小心将“①”脚折断丢失,用电器仍能工作

 

D.

(图丁)在正常情况下电流经“火线→电灯→零线”处处相等,若某人不小心触碰到火线裸露处,导致I1>I2,当“漏电保护器”检测到“两线”电流不等时会自动切断线路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插座的构造与工作方式.

专题:

欧姆定律;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A、要求解电流的大小可结合欧姆定律公式I=

进行求解,家庭电路的额定电压是220V;

B、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不高于36V,当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30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C、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三脚插头的接法是中上的要与用电器外壳相连.

D、带有漏电保护器的总开关具有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的功能,当

出现短路、过载(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和漏电时,能自动“跳闸”对人或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解答:

解:

A、已知家庭额定电压为220V,电阻为1.0×106Ω,由欧姆定律公式I=

=

=2.2×10﹣4A,故A正确;

B、当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30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流经人体的电流约为1.5×10﹣4A,人体没有危险.故B正确;

C、因三孔插座的孔①接地线,孔②接火线,孔③接零线.三脚插头的①号脚与用电器外壳相连,当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时,三脚插头的①号脚与三孔插座的①号相连,即:

使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通,这样若金属外壳的

用电器外壳万一带电,电流会通过地线导入大地,防止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故C错误.

D、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掌握测电笔的正确使用.记住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有时家庭电路电压是个隐含条件,注意挖掘.

本题还考查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中编号为①的作用,从而了解防止用电器漏电的原理.

 

8.(3分)(2014•随州)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

 

B.

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

 

C.

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

固体或液

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了间不存在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1)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解: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

.选项正确;

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选项正确;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选项正确.

D、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了间斥力大于引力.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和

掌握情况,深刻理解其内容是解答实际问题的关键.

 

9.(3分)(2014•随州)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经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

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C.

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D.

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解答:

解: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A正确.

(2)读图可知,M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35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10.(3分)(2014•随州)将一方形木块(体积为V水)放于水中,再将一方形冰块(体积为V冰)放于木块上,静止时水面正好和木、冰交界面共面(如图),已知水、冰、木密度之比为10:

9:

8,则V冰:

V木为(说明:

图中冰块、木块大小不具暗示意义)(  )

 

A.

9:

8

B.

8:

9

C.

1:

8

D.

2:

9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推理法;浮沉的应用.

分析:

将冰块和木块作为整体进行分析,此时漂浮,浮力等于木块和冰块的总重力,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列出关系式列出求出V冰:

V木.

解答:

解:

当木块完全浸没时:

G冰+G木=F浮

则:

ρ冰gV冰g+ρ木gV木=ρ水gV木

ρ水:

ρ冰:

ρ木=10:

9:

8,

=

=

=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利用及

浮沉条件的应用,还涉及到了有关密度公式的应用,综合性较强.

 

二、非选择题

11.(3分)(2014•随州)如图,AB是固定在墙壁上竖直的铁质黑板,C是一块磁体.C吸附在AB表面上静止不动.画出C受到的所有力并标出力的名称.

考点:

力的示意图.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1)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顺序是:

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

周,分析摩擦力,不忘液气浮;

(2)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要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是平衡力的长度要相等.

解答:

解: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磁铁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支持力和吸引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过磁铁重心,按照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表明即可.如图所示:

点评:

力的示意图是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画力的示意图时,若需要画出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要将这几个力画成共点力

 

12.(3分)(2014•随州)如图,人眼透过玻璃三棱镜观察另一侧的蜡烛A,发现成像在A′处.在A上选择一点S画出光路图以表明成像于S′的原理(可以只车一条光线).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作出法线,确定光是从空气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空气,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谁小,最后确定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解答:

解:

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点评:

画光的折射光路图应首先明确在介质转换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情况,确定光线是远离还是靠近法线,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13.(3分)(2014•随州)如图,为制作马蹄形电磁铁,将原本无磁性的软铁棒弯成“U”形,用导线在AB段绕几匝再跨到CD段绕几匝然后将开关、电源、电阻连接成闭合回路.电磁铁产生的磁性已用磁感线标出.画出导线在铁棒上的环绕情况并在棒的A、D端标明磁极.

考点:

安培定则.

专题:

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

在磁体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流出,回到S极.利用图示的磁感线的方向,可以确定螺线管的NS极;根据螺线管的NS极和电流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即可确定螺线管中线圈绕向.

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大拇指所指向螺线管的N极,弯曲四指指向就是螺线管的绕向.

解答:

解:

在螺线管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流出,回到S极,所以D端是螺旋管的N极,A端是螺线管的S极;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大拇指所指向螺线管的N极,弯曲四指指向就是螺线管的绕向,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通电螺线管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图中所给的磁感线的方向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

 

14.(3分)(2014•随州)

(1)王丽同学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20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如图1照片.据此推断该透镜的焦距f满足条件:

 f>10cm (用不等式表示).

(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如图2位置分布时(分别为0cm、50cm、100cm处),光屏上收集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据此判断这一只透镜的焦距f= 25cm ;而此时某同学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该透镜上(污染面积约为镜面的

),则光屏上出现的新现象是:

 像变暗一些 .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照相机利用此原理.

(2)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有无数条,经凸透镜折射后,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

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解答:

解:

(1)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20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如图1照片.透镜与眼睛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大于2倍焦距,即大于10cm.

(2)由图可知,U=2f=50cm时,即f=25cm,光屏上收集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

因为墨水遮住了蜡烛射向凸透镜的一部分光线,但蜡烛射向凸透镜其他部分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所以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

(1)f>10cm;

(2)25cm;像变暗一些.

点评:

此题通过观察书中的字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解决此类题目,需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做到灵活应用.

 

15.(4分)(2014•随州)

(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酒精的热值.加热前酒精灯的质量为m1,加热一段时间后变为m2;烧杯中水的质量为M,水的初温t1,末温t2,水的比热容用c表示.用以上符号表达该同学测酒精热值的计算式:

 

 .该同学测算发现,测量值比课本中的“标准值”小很多,请你写一条产生该误差的原因:

 没有考虑热量的散失 .

(2)有一种“涡轮增压”(T型)轿车,通过给发动机更足量的空气使汽油更充分地燃烧,比普通轿车(L型)更节能,排气更清洁.同样的汽油(如97#)加在T型轿车内比加在L型轿车内热值 一样大 (填“更大”或“一样大”或“更小”).

考点:

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1)根据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根据Q=mq求出酒精的热值;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有热量的散失;

(2)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解答:

解:

(1)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2﹣t1),

酒精灯放出的热量Q放=Q吸=cM(t2﹣t1),

燃烧酒精的质量m=m1﹣m2,

∵Q=mq

∴酒精的热值q=

=

测量值比课本中的“标准值”小很多,是因为没有考虑在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失;

(2)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和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所以同样的汽油(如97#)的热值是一样大的.

故答案为:

(1)

;没有考虑热量的散失;

(2)一样大.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热量、热值计算公式和热值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6.(4分)(2014•随州)小强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f)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家里的可调速跑步机传送带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