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热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08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事政治热点.docx

《时事政治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事政治热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事政治热点.docx

时事政治热点

时政热点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阐述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主要任务是: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2.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

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

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

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

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过去在封闭经济、进出口很少、外汇短缺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需要改革,许多经济观念也需要更新。

目前,适当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引进先进技术是有好处的。

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双赢”局面。

贸易摩擦是任何经济贸易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要用平常心看待这一问题。

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满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2%。

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

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4.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五大转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

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时政热点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

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他人意识、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了制度基础,但个人与社会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都应体现和落实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只有不断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关怀,尊重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社会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

如果对自然界采取无休止的索取和征服的做法,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只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

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

2.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努力缩小发展的差距。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包括的内容有:

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为:

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具体内容为:

①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③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④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⑤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⑦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6)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时政热点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于上世纪末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应该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

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本世纪的头20年,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以农业产业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道路;以农业市场化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农业现代化来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既合理利用资源又能有效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2)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到2000年底,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

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将贯穿于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必然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新世纪的头20年,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时政热点四党的十七大报告

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展现中国新前景

(1)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有关专家指出,这是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目标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

(2)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

(4)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首次出现在报告中。

胡锦涛说:

“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快建立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被认为是中共的反腐新智慧。

胡锦涛说,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与以前不同的是,“廉政文化”的表述出现在了党代会报告中。

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六个“新变化”

(1)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2)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

近三万字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5)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6)从“积极稳妥”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相较此前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这一表述的变化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时政热点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举措

(1)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2)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3)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4)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5)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时政热点六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