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汉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28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现汉专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汉专题研究.docx

《现汉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汉专题研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汉专题研究.docx

现汉专题研究

专题一:

与语言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一)语言与言语

1.语言

⑴语言是工具——功能(人):

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他交际工具:

体态语、旗语、红绿灯、科学符号、交通指示……

⑵语言是符号——本身:

语言是一种符号。

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所谓“能指”(signifiant),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significatum),是指被代表的事物。

•语言的能指是声音——语音。

所指是意义——语义。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

⑶语言是载体——功能(文化——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2.关系⑴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

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

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⑵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二)方言和共同语

1.方言:

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它是通行于某一地点或某一地区的交际工具。

•语言学家们对方言的理解正是着眼于它的地域性,把方言看作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

2.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以该民族所使用的某一种方言为基础、以某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共同语形成的历史悠久,向来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3.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⑴方言和共同语之间是兄弟姐妹关系,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⑵共同语是以一个方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但共同语一旦形成以后,它就在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其他方言属于从属地位。

⑶方言和普通话相互影响。

v鉴别一种话是方言还是共同语,有两个条件:

⑴地方性交际工具还是全民性交际工具

⑵在全民族范围内是处于主导地位还是从属地位

4.社会方言(针对地域方言):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变体。

使用同一种地方方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语用环境、个人风格等等的不同,语音、措词(词汇)、语法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就称为社会方言。

•具体有:

因社会阶层不同而形成的社会方言,如美国的黑人英语

因职业不同形成的行业语,还包括黑话。

5.方言差异的形成原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分化和统一。

语言的分化往往导致方言的产生。

⑴形成方言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①外在:

人口的扩散和地理的影响,如大山阻隔、河流等。

②内在: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它是各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是导致方言分歧的重要因素。

前者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后者属于语言方面的因素。

他们对方言差异的形成无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⑵另外,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6.方言学:

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方言学。

⑴研究方法:

①历史方言学,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方言②描写方言学,在共时的平面静态的描写

③方言地理学,研究方言特征的静态分布,绘制方言地图

⑵方言学研究内容:

①普遍方言学,属于普遍语音学的范围,以一般方言的理论为研究对象。

②以某一种方言或某几种方言作为研究对象。

如汉语方言学。

⑶方言调查

1目的、任务:

收集活的语言事实,积累材料,为制定和推行语文政策服务;

描写方言的语言结构,揭示方言的特点。

②方向:

A方言语音调查:

汉字是音节文字,每一个汉字在方言中总与一个声韵调三要素构成的音节相对应。

B方言词汇调查:

记音、记字形、记释义、记对应关系。

C方言语法调查:

方法:

记录方言语法例句和成篇语料。

具体方法:

写出每一个词和语素的本字,本字不明时可用方言字、方言同音字等代替。

语法意义的对应要明确严格。

③方言调查的实施:

A拟定大纲B编制调查表格C选择发音合作人D调查人员自身准备

7.过渡语:

方言和普通话这一对立统一物之间的中介,是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相互影响的中间环节。

•过渡语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过渡性,兼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成分。

过渡语还兼有模糊性和系统性另外外两大特点。

•过渡语语音系统,由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求同存异而形成的,具有“简化”的特点

词汇系统,既有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求同存异的一面,也有两者兼收并蓄的一面。

语法方面,方言语法对过渡语的影响以及过渡语对普通话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也叫做“口头语”,是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

一般来说:

它比书面语灵活简,理解时,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如书面语严谨。

2.书面语也叫做“笔语”、“文字语”,是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

是文字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

它比口语精确严谨,利于规范。

•小结:

口语——简短明快、通俗自然书面语——语句雅正、结构严密

3.两者关系:

⑴口语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新鲜的材料,促进书面语的发展;⑵书面语对口语又规范、引导着口语。

⑶口语与书面语是对立的统一。

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两者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4.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在历史上的发展:

⑴先秦时期,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一致。

《论语》、《孟子》中记录的对话,大体就是当时的口语。

⑵秦汉以后,口语逐步向前发展,但是书面语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状态,逐步发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脱节现象日益严重。

⑶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书面语地位得以确立,口语和书面语重又走上了协调发展的道路。

(四)文言文和白话文

1.文言文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白话文“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

3.文言文、白话文的作用•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通俗易懂。

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专题二文字—汉字

一、关于文字和语言

(一)什么是文字: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体系。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换句话说,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

文字由字或字母以及拼写法体系组成。

•汉字作为书写系统包括笔画、笔顺、偏旁、标点等。

英文作为书写系统包括字母、拼写规则、标点等。

•文字具有三要素:

形、音、义。

文字的“音”、“义”——来自口说语言文字的“形”——为文字所独有

“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义’的。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每个字必须读出音来,这是文字的本质。

(二)文字的作用:

①文字使语言打破时空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

②文字可以记载、传承人类的文化。

③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④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三)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①就性质来说,语言是抽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通过自己的“形”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

②就起源来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③就作用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④就使用来说,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同一语言也可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⑤就服务对象来说,语言和文字都没有阶级性,均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四)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第二性符号系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字形是汉字的本体,字的音与义是它从语言那里承负来的。

汉字必须以自己的字形关联了语音、语义才能称为文字,因此,他必须依存于汉语,对语言来说,汉字符号是第二性的。

汉字的历史状态和现状、特点都不是偶然的,是汉语决定的;但是,有了汉字以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汉语的发展和现存的特点;所以,汉语和汉字是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两个符号系统。

(2)汉语对汉字的决定作用:

①汉语的单音节决定了汉字表现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②汉语的孤立语性质决定了汉字的构形原则,使它能坚持表意特性。

③汉语语音系统简化和同音词数量多,决定了形声造字成为汉字结构的主体。

④中国周秦时代是汉语单音语词大量孳生的时代,词的派生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孳乳;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形声化趋势急剧发展,形声字大量产生。

魏晋以后,由于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汉字的增长速度也就逐渐缓慢了。

(3)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①汉字的表意性使汉语双音化后,词形不再加长;②超方言性约束了汉语的进一步分化;③汉字的一字一音为汉语音系的进一步简化提供了可能;④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

⑤汉字作为汉语的视觉符号,对分辨汉语中的同音词、吸收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汉字和汉语的区别:

汉字与汉语是相互依存,但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系。

A汉字除受汉语的制约与推动外,同时又有属于它自己的、不受语言制约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使用规律。

汉字的构形系统与汉语的音义系统不是同一个系统:

关系、顺序、难易度等不相同。

B文字和语言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在讨论它们的历史发展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例如,在汉字中,理据比较清晰的独体象形字,比由它构成的合体字特别是形声字产生要早;但是,独体字所记录的词并不一定都早于形声字所记录的词。

C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作品中,字与语素或词的对当关系是不平衡的、不整齐的。

在分析书面文献和进行字词统计时,对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v研究汉字问题的重要性:

①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汉语书面语的依托。

他转写汉语口语,超越方言,使汉语免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汉字是华文教育的基石。

不论是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和运用,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依赖汉字来理解和记忆。

③汉字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它记载了汉语的过去,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也影响了汉语今日的现实。

④汉字字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引渡中华文化的一叶小舟。

⑤汉字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二、汉字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起源及分析

1.对历史上各种汉字起源观的评析

⑴对仓颉造字说的分析

①文献记载:

A《说文解字·叙》:

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B《春秋元命苞》:

(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C《淮南子·本经训》: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②合理成分:

A汉字是在结绳记事之后产生的记事方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结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记事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B原始时期创造汉字,得到了鸟兽足迹的启示。

人们在狩猎时看到可以根据鸟兽的足迹区分各种动物,于是想到创造不同的图形符号来记录各种事物与意义。

C汉字的产生,与上古时期的史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官为记录历史,于是创造各种记事方法,文字则是他们发明的记事方法之一。

③正确理解:

A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

B仓颉应是上古时期对汉字有过突出贡献的人。

C传说中的仓颉是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智慧化身。

D汉字造字的历史凭借仓颉造字的神话得以流传。

⑵结绳与契刻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①文献记载:

A《庄子·胠箧》:

……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B郑玄《周易注》:

结绳为约。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C《易经·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D《释名·释书契》:

契,刻也。

刻识其数也E《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

吾富可待矣。

F郑玄《周易·系辞》注:

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G《史记·三皇本纪》:

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②分析:

A结绳与契刻是汉字产生前的两种主要记事方法,且结绳早于刻契。

B结绳与契刻都只能简单地记录数字,不能记载更加复杂的内容,且都没有与语音发生联系。

C汉字的形体与结绳有零星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源于结绳的绳结。

D契刻只是一种记事的符号。

只有契刻的双方才明白其中的含义,与语言中固定词没有联系。

这些符号是原始汉字的一个源头,它们中相当一部分被借来作了指事字。

契刻对汉字的产生可能有过启示作用,即原始时期人们由契刻想到刻更加复杂的图形符号。

⑶八卦与汉字起源之间的关系

①文献记载:

A孔安国《尚书传·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集生焉。

”B《说文·叙》: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C郑樵《通志·六书略》:

“文字起源于八卦。

”D把八卦当作汉字的起源,是刘师培。

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是一种文字体系。

2分析:

A八卦与汉字的起源无关。

但八卦在个别与原始筮占术有关的汉字上留下痕迹。

B个别汉字的起源与整个文字体系的起源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2.关于汉字起源时间的推测

关于汉字是何时产生的,李万福在《汉文字学新论》中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结了学者们的各种观点。

⑴渐变论:

认为文字是通过漫长时间的数量积累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观点就是文字起源的“渐变论”。

•渐变论认为,文字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的。

⑵突变论:

认为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时,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就是文字起源的“突变论”。

•突变论认为,文字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由上古的智者创造的,创造过程中借鉴、吸收了一些古老的记事符号。

3.关于汉字创造者的研究:

汉字究竟是大众创造的,还是个别智者发明的。

我们认为,渐变论者与突变论者的观点都有合理性。

⑴汉字是大众集体的创造(渐变论者的观点):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造字说

⑵巫史对汉字产生的重要贡献(突变论者的观点):

在汉字早期,巫史对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有过突出的贡献。

•留下名字的上古对汉字有贡献的史官:

发明创造文字:

黄帝的史官仓颉整理教授文字:

周宣王的史官籀

李先登:

“创造文字是由当时社会上脱离体力劳动的少数人专门从现有的大量符号中去粗取精,归纳整理……逐步取得大范围的社会公认才能成功的。

根据文献记载,这批人可能就是古代的巫史。

”(《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卢丁:

“我们所称的巫师集团或祭司阶层……只有他们才有条件将早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不统一的各种图形符号加以整理总结,传习使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应该产生于巫师集团之中。

”(《汉字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4.原始图画是汉字的最主要源头

⑴汉字与图画的密切关系

绝大多数原始汉字都是原始图画性的图形符号,只有少数几个汉字是抽象符号,如数字“一、二、三”等。

⑵原始图画中分化出原始图画文字

原始时期人们涂鸦画的图画,在发展中分化为原始美术性图画和原始记事性图画。

⑶从原始文字性图画到原始图画性文字

唐兰: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

5.陶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⑴陶符资料简介:

原始时期人们刻画在陶器上的抽象符号叫做“陶符”。

⑵陶符性质分析

①陶符不是文字的观点

高明:

“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仍停留在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

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和蚌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文字。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裘锡圭:

“(仰韶文化陶符)跟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的古汉字显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东西,但它们对汉字的形成仍然是有影响的。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徐中舒、唐嘉弘《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

“(商代中前期的二里头陶符等)亦不能认为是文字,基本上还是一些记事符号。

”(《夏史丛论》齐鲁书社1985年版)

总结与分析:

A抽象的陶符与象形的汉字有质的不同:

仰韶陶符—大汶口陶文;抽象,非文—象形,是文字。

B汉字成熟的年代仍然有陶符刻制:

山西侯马春秋时代的晋国遗址出土陶符44种。

C不是文字但与汉字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②陶符是原始汉字的观点

郭沫若:

“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

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画押或者族徽之类。

”。

”(《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郭沫若:

“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于省吾:

“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就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二)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是我们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汉字

金文:

圆润凝练,排列整齐,古朴厚重

小篆:

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庄严而美丽

隶书:

在非正式场合,将小篆的弧形笔道变成比较平直

隶变:

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上的一次大简化

楷书:

——“楷模”字体端正,书写方便,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汉字的分支流派:

行书、草书

(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

⒈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象形字就是画出那个事物,字的形体随着所表现事物的形体而弯曲。

日字、月字就是这样的。

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特点:

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会意字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合成一个,根据各部分字义表达总的意思。

武字、信字就是这样的。

⒋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形声字就是取一个字表示事类(一般称为“形旁”),另一字表示读音(一般称为“声旁”)。

江字、河字就是这样的。

v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以下六类:

①左形右声:

梧、堆、惜②右形左声:

攻,切、视③上形下声:

竿、宇、爸

④下形上声:

型、姿、架⑤外形内声:

囤、匣、阁⑥内形外声:

问、闻、辩

⒌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

「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对转注字。

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

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考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

举一以例其余尔

⒍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莫」原是「暮」字的会意字(日在草莽中,以示太阳下山),借來表示否定副词「莫」

(四)汉字的改革和整理

1.当前汉字改革的任务,主要有以下方面:

⑴进一步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⑵进一步整理异体字

⑶制定现行汉字的各项标准:

①定量:

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

②定形:

确定每一个现行汉字的字形。

③定音:

规定每个现行汉字的规范化的标准读音,消除异读现象。

④定序:

按照一定的序列方法确定现代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2.简化汉字的工作,包括简化笔画和精简字数两个方面:

⑴简化笔画:

①简化偏旁。

②保留局部。

③草书楷化。

④同音代替。

⑤另造简字。

⑵精简字数:

通过整理并废除异体字来减少字数,从汉字的数量上精简。

三、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确定性质时我们的依据对象:

谈论汉字性质的时候,如果不把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性质,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明确区分开来,就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文字所使用的符号。

语言——文字——文字符号

(一)国内外关于汉字性质的说法

1.西方语言文字学家关于汉字性质的说法⑴利玛窦在《基督教远征中国记》中以为“中国文字很像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⑵孟德斯鸠以为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只表意不表音,字形与语义有逻辑联系(表意),是表意文字。

⑶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的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世界现行的文字明确分为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种体系。

⑷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把汉字符号的类型称为WordWriting,这一名称袁家骅译为“词文字”。

汉字是表词的文字。

这一概念对古代汉字来说是适合的,但对现代汉字不适合。

Bloomfield《语言论》:

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其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

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

2.国内文字学家关于汉字性质的说法

⑴根据汉字使用的符号来定性的。

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意音文字说

①商甲骨文为形意文字、周以后汉字为意音文字说,②古汉字为表形文字、隶变后汉字为表意文字说,③古汉字为意符文字、隶变后汉字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

⑵根据汉字所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定性的。

语素文字说、语素—音节文字说。

3.对几种主要说法的评议

⑴汉字是表意文字说述评:

•关于文字的类型以往通行的是单一标准分类,把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索绪尔)。

•很多学者借鉴西方学者有关理论长期以来都把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

•把文字归入表意文字体系,无法解释汉字中大量起表音作用的假借字和形声字声符的作用,无法解释汉字中那些在发展过程中失去构字理据而造成的记号字的作用。

•所以只以文字体系的部分状况为根据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说,是有欠妥当的。

⑵汉字是意音文字说述评:

①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

汉字是“意音文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手段”。

②裘锡圭《汉字的性质》得出如下的结论: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

•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周、裘二氏的结论,比汉字是表意文字说更切合汉字的实际,更为科学。

⑶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说述评: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能够独立活动的语素是词。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

①赵元任在1959年发表的《语言问题》一书中提出汉字是典型的语素文字。

②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