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50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docx

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从1998年起,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对本市新通扬运河以南的高沙土地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截止2009年,已改造中低产田25.91万亩,项目总投资8774.8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501.36万元。

近期,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全省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为加快我市高沙土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组织编制了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回顾

㈠计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的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吴桥、宜陵、大桥、郭村、浦头5个镇,改造中低产田6.9万亩,总投资409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328万元(含省级2560万元,扬州市144.5万元,本市配套62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8万元。

项目共完成土方103.8万方,开挖疏浚渠系564.7公里;建成灌排泵站50座、桥涵闸站等中沟以上建筑物36座,铺设防渗渠105.54公里,铺筑砂石路(含水泥路)69.17公里,配套田间小沟级建筑物1457座;营造农田防护林(折实)1万亩、苗圃500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7700人次。

㈡开发成效

经过五年的高沙土治理,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初步测算,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0万公斤,新增耕地面积190亩。

具体表现在:

1、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区改造前农业基础条件极为薄弱,土壤砂、瘦、板、漏严重,田块高低大小不一,水系零乱,农业生产低产、低效。

经过改造后,项目区灌、排、降、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基本建成田头有路、灌溉有渠、排水有沟、控制有涵、交通有桥的标准化农田,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建设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提高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开挖疏浚沟渠、配套涵闸站,有效提高了项目区灌排能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0.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3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0.5万亩,改善排涝面积6.5万亩。

09年宜陵镇项目片内河淤浅、排水不畅、引水不及时,通过疏浚沟渠,完成土方4万多方,沟通与白塔河水系连接,百姓称之为“丰收河”,经过对河堤绿化护坡,形成项目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改善了项目区交通状况,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

项目区大力兴筑田间机耕路,硬化田间骨干路,形成区域内生产交通网络化,确保农产品产得高、运得出。

三是提高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通过大力整治项目区环境,不少边角田改造成为柜台田、“五老地”整治成为良田,加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区共新增耕地190亩,土地复种指数由过去200%提高到220%。

2、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高效农业规模化。

近年来,我市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从07年开始,我市对吴桥、宜陵、郭村3个镇重点安排土地治理面积近5万亩,建设设施大棚和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区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老板入驻。

通过大力实施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精品蔬菜,实现蔬菜产销两旺,项目区先后获得“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扬州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称号,2010年吴桥蔬菜产业园还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称号,为把江都打造成“江苏寿光”、“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3、加大了科技示范推广,增加了项目区科技含量。

一是引进蔬菜新品种10个,示范推广面积0.4万亩,有效调整了园地蔬菜种植结构,既提高了产品档次,又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户看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二是通过节水灌溉,降低了生产成本。

项目区建设防渗渠95.81公里,埋设管道18.54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达0.55万亩,彻底解决了过去土渠倒塌、渗漏和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平均每亩节约灌溉水费20多元,效益十分明显。

此外,在项目区示范推广低压管灌、暗灌等技术,其优越的节地、节工、节电、节本效益,让老百姓进一步看到了用现代灌溉技术武装农业的希望。

三是应用新科技成果,包括蔬菜穴盘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不仅保证了果蔬的成活率,且大大提高了种植产出率。

四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

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培训农民近8000人次,加快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步伐,使科学种田深入人心。

4、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老百姓说得好,农业开发,国家出钱,农民受益。

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逐步由粗放向集约、分散向规模、传统向现代、低效向高效方向转变。

据调查分析,我市农业开发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人均增收300元左右,主要来源有六个方面:

一是增产增收。

随着生产条件改善,灌溉及时,排水畅通,亩增收100元左右。

二是节本增收。

通过科学施肥、降低水费、减少投工,每年亩可增收50元左右。

三是产调增收。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结构调整到哪里、农业开发到哪里,农民由种粮改种蔬菜,亩增收可达2000-3000元。

老百姓称赞为:

一年蔬菜三年粮,三年蔬菜一幢大楼房。

四是新增土地及土地级差增收。

项目区新增土地50亩,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外,经过农业开发的土地,土地租金每亩比过去提高150元,原来农民不愿承包,现在抢着承包。

五是植树增收。

农业开发在道路、河堤全部栽树绿化,以每棵树10年收益100元计算,项目区每年树木收入可达50多万元。

六是打工增收。

项目区土地流转后,农民既可得到土地租金,又可进园区、工厂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吴桥镇超大蔬菜生产基地,农民每年打工收入6000元左右。

㈢存在问题

我市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高沙土开发治理注重了粮油数量的增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二是注重了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在土壤改良上投入还不多;三是强化了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管理,面上还存在不平衡性现象,这些地方均有待于提高。

二、农业综合开发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㈠开发现状

1、有利因素

⑴政策优越。

农业开发是目前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重要方面,投资规模在不断增加,单位投资标准不断提高,同时取消了农业开发项目有偿投入部分。

⑵运行规范。

国家相继制订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县级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操作规程,同时省已着手制定《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条例》,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⑶区位优势强。

我市高沙土、里下河、沿江均在省重点开发扶持的八大板块之中,有利于我市向上争取项目。

⑷领导重视。

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开发工作,基层干群开发热情高。

我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财政配套资金都能足额到位,同时,投入农业的工商、民间资本逐年增多。

2、不利因素

⑴农业基础条件差。

一是土壤障碍因素多,养分比例失调;二是水利工程不够配套,河道淤浅,引水不足;田间内部水系零乱,灌排不分,串灌、漫灌较多;机电设施老化,出力不足。

⑵农业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土地使用权有时相矛盾。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园区建设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单位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但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导致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加大,阻力也较多。

⑶筹资投劳难度加大。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群众自筹资金(包括以劳折资、以物折资和现金),随着两工取消和筹资“一事一议”政策的出台,给农业开发筹资投劳带来一定难度。

㈡发展机遇及面临挑战

针对上述农业综合开发因素分析,“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

以三大产业为核心,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扶大扶强龙头企业,规范土地流转,建立集中规模开发示范基地,引导“三资”投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努力促进区内资源优势向生产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推进区内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

三、高沙土“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防渗渠节水和先进实用技术,综合改良土壤,走规模开发、集约开发、科技开发之路,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花木苗木、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

㈡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原则。

按照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立地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3、坚持先易后难原则。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难度较小的项目先上,保证资金用在刀刃上。

4、坚持规模开发原则,按照“四块一框,百亩一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形成开发区域特色。

5、坚持自主自愿原则。

明确农业开发的主体是农民,优先扶持干群积极性高的乡镇。

㈢发展目标

项目区通过治理改造,达到低产变中产、中产达高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科技贡献份额不断上升,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目标。

具体是:

1、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亩增产160~200公斤。

建成优质稻米、花卉苗木、优质蔬菜3个万亩生产示范基地。

2、项目区农民每年可从农业开发项目中增收400元以上。

3、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㈣建设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折实)2750亩。

四、高沙土“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扶持重点

㈠主要任务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要求,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为:

新开疏浚排灌渠系1190公里、修建排灌站127座、配套建筑物2274座、铺设防渗渠143公里、改良土壤5.5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5.5万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面积1万亩,培训农民7500人次。

㈡扶持重点

重点建设3个示范区:

①以安大线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安大公路,北起新通扬运河,南至江都港,涉及吴桥、宜陵2个镇。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吴桥、宜陵蔬菜园区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

②以大宜路为主线的花木产业示范区。

在已建成的江都现代花木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向南向东扩大辐射,在大宜路两侧推广花木种植和花木生产,建成后和仙女镇的万亩花木园区连成观光循环线,花木面积扩大到5万亩。

主要涉及大桥、宜陵2个镇。

③以嘶华线为主的优质稻米示范区。

位于老通扬运河以南,涉及到浦头、郭村(原二姜)两镇。

在“十一五”已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十二五”开发的扩面、补缺、完善、提高。

5年后建成一个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节水灌溉、全面配套、科技领先、标准化生产的优质稻麦生产示范基地。

五、投资估算和效益

㈠投资估算

“十二五”规划项目总投资726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600万元。

㈡年度及分类投资计划

改造中低产田。

按照亩投资标准1320元(财政投资1200元,群众自筹120元)计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7260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投入4812万元,占66%;农业措施投入1941万元,占27%;林业措施投入220万元,占3%;科技措施投入264万元,占3.6%。

分年实施计划为:

2011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4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20万元。

2012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4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20万元。

2013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4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20万元。

2014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4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20万元。

2015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4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20万元。

㈢投资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善高沙土生态环境,进行产业化开发,从而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1、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一是项目区抗灾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可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0.45万亩,改善排涝面积5万亩。

二是项目区通过植树造林,绿化植被和配套各项工程措施,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三是沙土地经改良后,基础地力相对上升一个等级,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2、社会效益

通过推广农业机械,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区社会劳动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建立龙头加工企业,将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为项目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通过开展各类业务技术培训,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也将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业务素质和科技人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3、经济效益

中低产田改造建成后,粮食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60公斤以上,油菜亩增产20公斤以上,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880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20万公斤。

六、环境影响评价

对环境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控制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为重点,对高沙土的治理和开发,做到坚持事先监管、全过程监督,把开发的生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建设地地处江都农村,建设主体为涵洞、沟渠、砂石路等中小沟建筑物为主,工程施工会产生少量的建筑垃圾。

高沙土项目中还有种植农田林网、改良土壤,建设苗圃等工程,这些工程对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污染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高沙土项目的开发和治理,既改善高沙土生态环境,又进行产业化开发,从而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七、实施保障措施

㈠组织机构

项目建设由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实行分级管理。

各有关镇成立开发领导小组和开发办公室,各有关村也要成立三人领导小组,实现农业开发纵向负责到底,横向负责到边的组织领导网络体制。

㈡规范管理

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县级报账制。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编制好项目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年度计划等,有计划、有组织的抓好项目实施和质量检查。

㈢部门配合

充分利用涉农各部门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项目工程优势,实施联合开发、共同开发,如碧水工程、“312”工程、彩虹工程、通达工程等。

㈣科技依托

一是聘请扬大、里下河农科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为农服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㈤有关政策

一是财政配套,项目所需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配套。

二是农民筹资投劳,实行“一事一议”,严格区分农民筹资投工进行生产性建设与增加农民负担的界限。

三是优先向干群积极性高的立项倾斜,坚持以奖代补,多干多补的政策。

 

江都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二○一○年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