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55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观名字的由来.docx

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和陆游,宋代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因其名、字相同,

常被学者相提并论。

他们名字如何拼读?

来源及含义如何?

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历代存在不同的看法,至今不少人仍不甚了了。

一般人将秦观、陆务观的“观”字读平声。

也有人读去声,如于北山《陆游年谱》、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

有人认为秦观名本自王观,字少游源于汉代马少游。

也有人如刘黎明认为秦观字少游本自《列子•仲尼篇》。

有人认为陆游的名字源于秦观,这以朱东润《陆游传》为代表;也有人认为纯系附会,不可信,如于北山《陆游年谱》

”,于

当代学者如于北山《陆游年谱》、邹志方《陆游家世》认为

陆游名字本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北山先生更明确指出陆游名字“可觇其家世与道家思想之关

依据,但皆缺乏具体论证,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至今仍无统

的结论。

陈冠明先生曾专门写有《秦观陆游名字解诂》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P295—2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作者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坚持认为陆游的名字是由秦观名字而来。

又以名字解诂的常识认为秦观、陆游名字中的“观”应读“去声”,是名词游观(gum)的意思。

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分析,陈氏观

点仍缺乏说服力。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详尽论证,力图得

读音。

这一问题从秦观自述及同时人记述中即可找到明确答案。

元丰六年(1083),秦观三十五岁,九月后,为王观母亲作墓志铭。

《李氏夫人墓志铭》云:

“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

岁时归觐,具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

余时

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

后数年,

段记述及有关材料得知,秦观父亲元化公曾游太学,师事理学家安定先生胡瑗,王观亦师事胡瑗。

元化公十分钦佩王观及其从弟王觌,认为他们的才华,流辈无人可比。

因此,

为儿子取名秦观(“至和”为仁宗年号,即公元1054—1056编《淮海先生年谱》,其中案语说:

“《李氏王夫人墓志铭》但言元化公称王君观及其从弟觌,而不言名先生。

名先生之说,见于旧谱。

然王君观从弟名觌,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觌,或取二王之名,先后以名其子,似可信也。

”秦瀛认为,秦观、秦觌兄弟得名于王观、王觌兄弟,所言是有道理的。

古人喜以崇拜仰慕的古人或前辈名字给子女命名,是常见的现象。

那么,秦观的“观”字读音如何呢?

这要看王观的“观”

字读音。

我们先分析一下“观”字,这是个形声字,本写作

类《广韵》作古丸切,平声,见声桓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m;另一类《广韵》作古玩切,去声,见声换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eno“观”字读音不同,意义迥别,读作平声时,一般为动词,意义与“看”、“见”有关,如观看、观览、观赏、游观;读作去声时,为名词,意指可凭观看或供观看的建筑物,如观阙、楼观、道观,又有古国名、水名、姓名,也读去声,又名词奇观、壮观、游观等也读去声。

清楚了“观”字音、义的区别,现在可明确王观的“观”字意义及读音。

王观与从弟王觌(d丨)名皆与“看”、“见”有关,遵循一定规则,王观的“观”应读作gum,而不可能是观阙、道观的

“观”的意思,即不应读作gucn。

因此,秦观的“观”也应

读作gumo王观当时是著名词人,秦观爱词、作词即受其影

季弟秦觏,字少章。

兄弟三人之名繁体字分别写作“颧”

、geu。

因此,秦观的“观”字的意义也不可能是名

始取“太虚”为字,“太虚”当指“天”、“天空”。

秦观取此为字,表明自己心似天高,气凌太虚,形容志大气盛。

徐培

均先生《秦少游年谱长编》卷首“传略”中认为秦观字“太

邂逅安期生。

谓我有灵骨,法当游太清。

区中缘未断,方外

观点值得商榷。

秦观思想中固多道家、道教成分,并不能说明他字“太虚”便是本自道家思想。

陈师道《秦少游字序》

详见下文)中既已明确记述秦观字“太虚”是本自对杜牧的崇仰,志大气盛,热衷功名,那么,“太虚”应理解为“天”,

而不应理解为道家学说中的空寂玄奥之境。

又有人认为秦观

 

秦观三十七岁,正式将原字“太虚”改为“少游”。

元祐元年(1086)二月一日,友人陈师道作有《秦少游字序》云:

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

别数岁矣,其容充然,其口隐然。

余惊焉,以问秦子,曰:

“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

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

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

今吾年至而虑易,不

待蹈险而悔及之。

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识吾过。

尝欲以语公,又以为可。

于子何如?

”余以谓取善于人,以成其身,君子伟之。

且夫二子,或进以经世,或退以存身,可与为仁矣。

然行者难工,处者易持,牧之之智得,不若少游之拙失也。

子以倍人之才,学益明矣,犹屈意于少游,岂过直以矫曲耶?

子年益高,德益大,余将屡惊焉,不一再而已也。

虽然,以子之才,虽不效于世,世不舍子,余意子终有万里行也。

如余之愚,莫宜于世,乃当守丘墓,保田里,力农以奉公上,谨身以训闾巷,生称善人,死表于道,曰“处士陈君之墓”;或者天祚以年,见子功遂名成,奉身以还,王侯将相,高车大马,祖行帐饮。

于是,乘庫御驽,侯子上东门外,举酒相属,成公知人之名,以为子贺,盖自此始。

④陈师道所述“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

当指元丰八年,秦观由高邮赴京准备应试时,得与陈师道重遇。

从秦观回答语气看,必是五月及第之前的口吻,恰符合当时的心境。

秦观前此已有两次落榜的痛苦经历,有些心灰意冷,是苏轼勉励他继续应试。

此次应试吉凶

未卜,前途难测。

所以,说出一番自我安慰的话,实为准备

是当时心境的反映,或者说是思想的一个侧面。

可知,秦观因慕马少游名,改字“少游”,以识其“过”。

他以“少游”为字,只是寄托僻居乡里、小成即安、知足常乐的志趣,是

种心理上的需求,未必当真。

实际上,秦观还是想有所作为的。

陈师道与秦观皆为苏轼弟子,彼此交游唱和,相知甚深。

陈氏言之凿凿,秦观字“少游”是因仰慕马少游的人格志趣而来,没有其他更深的含义。

陈氏的记述是可信的。

徐培均先生明确说秦观改字“少游”在元祐元年(1086),⑤此

说不确,盖将陈师道作《秦少游字序》时间等同于秦观改字

门书事寄少游》诗,元丰二年,又有《子瞻赴守湖州少游与余同载因游惠山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诗追用其韵各赋三首》,可知,早在元丰元年(1078),秦观已称字“少游”。

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在黄州作有《和秦太虚梅花》诗,仍称秦观原字“太虚”。

八月,秦观自高邮至润州,会苏轼于金山,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途秦少游诗》结句云:

似秦郎妙天下,明年献颂请东巡。

”祝愿秦观明年考取进士。

苏轼此时已将秦观字“太虚”改称“少游”。

但九月五日,苏轼《上荆公书》中向王安石推荐秦观,仍称“高邮进士秦观太虚”。

可见,元丰元年(1078)至元丰八年(1085),秦观字“少游”与字“太虚”并行,最后以“少游”行世。

友人皆改称“少游”,“太虚”遂不复使用。

秦观改字有一个过

程。

因此,严格说来,认为秦观于元祐元年或元丰八年改字

忼慨有大志,曰:

‘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按:

指行路迟缓)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致求盈馀,但自苦耳。

'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⑥

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

”吏士皆伏,称“万岁!

可知,马少游是知足求安、淡泊功名的人,与其兄马援慷慨

有大志、积极进取、热衷功名不同。

马少游因此成为后世文

极有可能与苏轼有关。

因此,有必要先谈一下苏轼对马少游

的态度。

苏轼诗中多处咏及马少游,熙宁六年(1073)正月至六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作《山村五绝》,讥讽新法,其五云: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

”⑦用《后汉书•马援传》典,表示自己在位不能有所作为,应学马少游僻居乡里,知足常乐,

以示对新政的不满。

苏辙有和诗云:

“贫贱终身未要羞,山

年(1079)春,苏轼时在徐州任上,《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其二云:

“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

大夫行役家人怨,应羡居乡马少游。

”⑨表达离乡背井,宦游他处,不及马少游居乡之好的心情。

秦观改字“少游”后,苏轼诗中仍多处咏及马少游。

元祐四年(1089)春,苏

轼由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四月以后出知杭州。

将赴杭时,他作有《次韵黄鲁直寄题郭明父府推颍州西斋二首》,其云:

“寂寞东京月旦州,德星无复缀珠旒。

莫嗟平舆空神物,尚有西斋接胜流。

春梦屡寻湖十顷,家书新报橘千头。

雪堂亦有思归曲,为谢平生马少游。

”⑩《文选》中有石崇《〈思

序》云:

“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

寻览乐篇,

隐之思。

苏轼曾裁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思乡曲》抒发思归之情。

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知扬州迁任兵部尚书,召还京城途中,作《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诗云:

“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

无事不妨

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

 

不求仕进的风雅之士。

《史记•虞卿列传》云:

“不得意乃著

发抒不得意的牢骚。

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自惠州谪

与紫芋,远插墙头周。

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12)忘却故乡,不思马少游,是故作旷达。

可见,苏轼对马少游是“情有独钟”,遭遇挫折时,总是羡

元年(1078)四月,秦观将入京应举。

途中首次拜谒苏轼于

州知府。

彼此唱和,相得甚欢。

秦观秋试不售,苏轼作诗慰之,并作书为他鸣不平,《答秦太虚》中说此次落榜“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尔”。

(13)苏轼一直欣赏秦观的文才,关心他的前途,鼓励他克服生活困难,读书应举。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遭贬至黄州,友人多畏祸远避,

秦观仍一如既往,与苏轼书信往来,寄赠诗歌。

《与苏黄州

勉励秦观作文应举。

秦观思想观念深受苏轼的影响是显而易

秦观之所以人到中年,方由自取初字“太虚”改为“少游”与其说是受《后汉书•马援传》启发,毋宁说是对苏轼政见愈益趋同之所致。

(15)又《秦观为何由“太虚”改字“少游”?

文中也说:

“秦观的‘改字',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对‘苏门’的追随和趋同。

”(16)所论甚有见地。

秦观读《后汉书-马

援传》中马少游事迹,羡慕马少游,极有可能是受到苏轼的

得自仰慕马少游,与《列子•仲尼第四》“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只是字面上的相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任何材料说明其间的联系。

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认为:

陆游

里的‘游'、‘观'就是陆游名字的出处,当然,这也是秦观

名字的出处。

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所以才有这样的巧

读平声,还有秦观自己的诗为证。

元丰三年(1080)寒食前,苏辙因贬筠州酒税,经过高邮,与秦观游赏唱和。

游扬州时,苏辙作有《扬州五咏》,其中第二首《平山堂》云:

“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

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

檐外小堂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

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

”(18)秦观当即有和作,题《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诗云: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

山浮

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

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巵清酒

末句“仍须子细观”的“观”是动词,读平声。

秦观诗末句

思,应读去声。

说明秦观对“观”的读音不分,一律读作平声。

这也说明秦观将自己的名读作平声而不是去声。

平山堂

墙壁至今仍存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大字,即从秦观诗句而

疑义。

那么,为什么现代不少人误读作gucn呢?

始作俑者是南宋的刘克庄。

刘克庄《送实之倅庐陵》诗其二云:

去江边春色浓,郡花照席万枝红。

守分风月元非赘,吏白文

书但托聋。

黄本何堪处秦观,白麻近已拜申公。

早归了却兰

读去声,说明刘克庄认为秦观的“观”应读去声。

后人又将陆游与秦观的名、字牵扯到一起,既认为陆游名、字源于秦观,既认为陆务观的“观”应读去声,那么,秦观的“观”当然应读去声了。

南宋人认为陆游名、字本自秦观名、字,强调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已暗含秦观的“观”应读去声的意思。

清代的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的“观”与陆务观的

观”字一样,应读去声。

(详见下文)但钱大昕并没有进

步解释清楚“观”字读去声的原因,只是重复刘克庄以来的记述而已。

后来便以讹传讹,直至今日。

么,陆游名字的来源、含义和读音又如何呢?

与秦观名、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我们还是从头谈起。

最早提出陆游字务

观的“观”字读音问题的是陆游的后辈诗人刘克庄(1187—1269),他在《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说:

“史相力荐放翁,赐第。

其去国自是台评然。

王景文乃云:

‘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放翁见诗亦笑云:

‘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把作平声押了?

'”(21)刘克庄认为陆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且引陆游自述为据。

但他没有进一步解释原因。

又陆游诗文中并没有有关自己名字的直接记述,同时代人和陆游家人也没有陆游名字读音的记述,刘克庄记述的可靠性就要打折扣了。

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作于六十岁(1247)

以后,其时距陆游去世已隔40年左右,事实邈远,且无任

何旁证,刘克庄的记述值得怀疑。

刘克庄的记述只能解释为,

见录》“陆放翁”条记述陆游“名游,字当从观(平声),至

今谓观(去声)。

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

可注意:

1.叶氏认为陆务观的“观”本应当读平声,但他没

 

说明刘克庄的解释已很盛行,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读去声了。

3.叶氏说陆游的名字来源于秦观,原因是陆游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

这一记载,不见陆游的自述,也未见陆游同时代人和家人的记述,可信性颇值得怀疑。

于北山《陆游年谱》即断言叶氏之言“乃妄说”。

4.叶氏又记述有人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字名己名字,显系根据《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而来,此诗确是表明陆游仰慕秦观,且说自己名字与秦观相同,但并不能得出有意取自秦观名字的结论,说是巧合,是合理的解释。

于北山《陆游年谱》认为是“一时兴到语”,所言极是。

如王安石的名与谢安(字安石)的字相同,只是偶合,王安石《谢安墩》诗即明确说:

“我名公字偶相同。

”叶绍翁,生卒年未详,其学出于叶适(1150—1223),是叶适的晚辈,

不大可能亲见陆游,所述皆系传闻,并无可靠依据,因此也

不能当真。

南宋末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

陆游字务观本此。

”(23)认为陆游的名字取义于《列子》。

但这只是字面上的解释,并不能证明陆游名字必定取自《列子》。

上文已论述秦观名字并不取义于《列子》,但字面上也

相同。

又《孟子•尽心上》云: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

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也不能说明秦观和陆游名字来源于

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

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而寤,遂生放

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

《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

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放翁见诗,笑云:

‘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押了。

'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

‘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

'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24)韦居安基本上综合重复了刘克庄和叶绍翁的记述,他又记述了同时代的方蒙仲

名澄孙,以字行,官至秘书丞。

)《奉题刘后村文稿》七绝

宋末仍有人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平声,韦居安则认为

中亦重复叶绍翁的记述,认为陆游母亲梦秦少游而生

陆游,故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

清初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云:

“山阴陆务观,母梦少游而生,故名其字而字其名。

”亦承袭《四朝闻见录》。

查慎行在《得树楼杂钞》卷

中也认为:

“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取足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观字从去声,后人作平声,盖未详出处耳。

”(25)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七“莲花博士”也重复《困学纪闻》和《四朝闻见录》的观点。

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大观

壮观等语”条对“观”字读音做了综合考察,最后总结说:

见之笑曰:

‘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做平声押了?

'此虽戏语,亦可为用字不详出处者戒。

”(26)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亦云:

“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皆去声也。

王景文诗:

‘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放翁见之,

述诸家皆承刘克庄等记述而来,坚持认为陆游名字是因其母梦见秦观而来,或认为源自《列子》。

诸家皆认为陆务观的

观”字应读去声,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和陆务观的“观”字皆应读去声,理由大概是,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自刘克庄以来,历代多有学者主张读去声,陆游的名字源自秦

观,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去声。

这种解释也不能令人

淞江,

细论证。

陆游父亲陆宰,有四子,长子陆淞,次子陆濬,三子陆游,四子陆涭。

“淞”字有两读,一读作scng,专指吴读作scng,本作“淞”,意指如水淞、雾淞、雨淞,

从兄弟取名的规律看,陆游兄弟四人名皆从“水”部,与水有关,且极可能取名词意义,这样,兄弟名才一致。

陆游的

游”字取义极可能指河流一段的“游”,或取“争上游”之义。

而不是动词游泳的“游”。

退一步说,即使指游泳的

游”,也不可能指旅游、游览的“游”。

“游”字本为两字,

者音同形近,古籍中往往互相通用,但与“水”有关的,仍

作“游”,而不作“遊”。

陆游的“游”与“水”有关,绝不

的,儿子名皆从“水”,给长子取名与“水”有关,接下来

其他儿子取名也都从“水”部。

陆宰不可能先给三子取名陆

名也与“水”有关。

陆淞名在前,已定下诸弟名皆从“水”的规矩,陆淞的“淞”与秦少游的“游”有何关系呢?

由此

仿学习秦观之作,卷七十有《出游归卧得杂诗》七绝,其中

写道:

“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

”明杨慎《词品》

中亦有两处言及秦观。

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说明陆游的名

字来自秦观。

《剑南诗稿》卷六十六《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

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此诗只能说明,他的名字与秦观的名字相同,并不能说明其名字的命名来源于秦观。

如仅理解为字形相同,只是巧合,是没有问题的。

若理解为字义、读音皆相同,有意为之,则有问题了。

由上所论,秦观的“观”是观看的“观”读作gum,而不是读作gucn;陆游字务观的“观”如与秦观相同,则也应读作gum,而不是读作guan。

若如是,又与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记载的陆游自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去声相矛盾。

至于“游”字,秦少游、陆游的“游”音义皆相同,应无疑义。

但这并不能证明陆游取义于秦少游。

秦少游得名于马少游,陆游四兄弟名皆从“水”部,从由长

游何所好?

”列子曰:

“游之乐所玩无故。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游乎游乎!

未有能辨其游者。

壶丘子曰:

“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

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

务外游,不知(按:

一本作“不如”)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曰:

“游其至乎!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

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

故曰:

游其至矣乎!

游其至矣乎!

”(28)杨伯峻《列子集释》说:

“外

游内观相对,则观亦游也。

”也就是说,游和观同义,可互

 

读gum,而不应读作gu6。

壶丘子认为,一般的游属“外

使取义于《列子》,“观”字也只能读作gum,而不能读作gum,这又与陆游自述“观”应读去声相矛盾。

这又如何解

释呢?

只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1.陆游将“观”字读音读错了。

2.陆游并没有说明“务观”取义于《列子》,而是另有他义,

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因此,

务观”不可能源自《列子》

后人的理解是错的。

3.陆游的“自述”是刘克庄的编造,错在刘克庄而不在陆游。

4.如认定“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则陆务观既不可能源自秦观,也不可能源自《列子》,只能取

义于观阙、道观的“观”,这样理解于意义上又解释不通。

 

生公”之说,在《陆游传》中是这样描写陆游降生情形的:

窗外的雨声停下来了,仓里好像安静了一些。

他(陆宰)想起早一晚夫人曾经梦到秦观,这一位比自己高一辈,诗和词都做得很好,也能写些文章。

是一位旧派呀,不知妇道人家为什么会梦到他?

何况这两年皇上正在禁止元祐学术,凡是学习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人的诗文的,都要受到处分,那么即使真是秦观投胎,那有什么好处呢?

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岳母不是晁家的吗?

他的兄弟辈冲之、说之、

补之,还不都和苏、黄有一些来往?

补之和秦观一样,是苏

陆游吧。

”陆宰做出了决定。

及至陆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

(29)这一段描写相当生动,真是“煞有介事”,其实是主观发挥,将传闻当作事实。

这是

与“字”并无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多数人名与字存在意义上的联系。

《白虎通•姓名》说: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

名。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古人更重视“字”,其中多寄托自己的志趣和文化情怀。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亦云:

“字所以表其人之德。

”表德之“字”,意义与“名”多有必然联系。

前文已论证,秦观,字少游,名与字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陆游字务观,“游”与“观”属同训体,可相互解释,其意义上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

陆游的“游”字既不是源自秦少

游,务观的“观”字也未必源自秦观。

当然,由“游”、“观”

“务

产生联想,以秦观的名当作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

观”是不是源自《列子》中的“务内观”呢?

这仍不能断定。

陆游的名既与《列子》中的“务外游”无关,字也不一定取自“务内观”。

不过,由“游”、“观”产生联想,取“务内观”的“观”作为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

陆游字“务观”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

“务观”的“务”与隋许善心、宋谢师稷皆字“务本”,唐关播字“务先”,南朝梁韦黯字“务直”清彭行先字“务敏”的“务”意义上可能是一致的,皆是强调“必须”或“勉力从事”。

古人取字喜带“务”字,不独陆游一人。

这样解释,陆游名与“水”有关,是“上游”的游,引申为游览的“游”,字“务观”是强调认真仔细观游,真正的“游”,则完全可通。

另外,如说陆游字务观源于《孟

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不是也有道理吗?

可历代学者皆没有如此解释的。

义也迥异。

义为动作观看时,“观”音gum,如《战国策-秦三》云:

“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关尹子•六匕》云:

“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