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56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7 大小:56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7页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7页
亲,该文档总共3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3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docx

高中语文组卷散文2

高中语文组卷

 

一.填空题(共1小题)

1.

(一)文学类文本。

温暖的村庄

安庆

①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

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

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②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

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

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

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③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

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

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

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

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

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

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

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

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

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

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悠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

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孤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④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

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

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

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

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⑤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

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

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

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⑥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⑦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1)请依据全文,概括归纳“村庄”具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简要赏析第④节中划线的语句

“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

(4)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探究它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49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处的天空

①远处的各色霓虹灯,安静地印在十六楼的落地玻璃窗上,像一朵朵细小的花儿。

马路上汽车碾压马路发出的阵阵轰隆声、喇叭的鸣笛声,不时飘上这十六楼的高空,告诉我,依然离红尘很久。

②这个夏天,成都平原的雨水仿佛格外的充沛。

连续三天了,暴雨仍然下个不停。

天空灰蒙蒙的,印着街市的霓虹的色彩,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有风从半空中吹来,透着阵阵的凉意,这场持久的暴雨,驱走了夏日的炎热,略略透着几分秋意。

③静静地站在窗前,任风轻轻地拂动我的长发,听这个陌生的城市发出的阵阵喧嚣,远处的霓虹灯,从东向西直到我望不到的尽头,在这慵懒的夜色里静静地讲述着成都的过去与今天。

成都是辽阔的,没有边际,如成都的历史与文化。

④静静地走在陌生的街头,偌大的成都瞬间将我包容,我是那么的细小,仿若一粒尘埃。

望着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漠然前行的冷漠而陌生的面孔,茫然不知去向何方。

⑤我本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任凭我的双脚,在这座城市无谓的流浪。

⑥这座城市的天空,仿佛积蓄了无穷的雨水,连续三天还没有倾尽。

天府广场的中央,是地铁的通道,在家乡小城的时候,曾经想着到了成都一定要去看看成都的地铁,可是,真到了地铁的出口,却没有去探究的欲望﹣﹣﹣习惯了慵懒地生活,更喜欢宅在家里,一个人,一本书,一台电脑。

喜欢了这样的安静地生活。

看着从地铁口里出来的人流,看着他们急促的脚步,脸上的疲惫,我不知道该庆幸自己的闲适还是羡慕他们的充实。

我想,我是真的老了,老得没有了一点生活的斗志,即使去寻一处美景的欲望,也没有了。

甚至,我已经丧失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也有我曾经熟悉的一些朋友,也有我的亲人,可是,我来到这里好几天了,居然,不想跟他们有一点点的联系﹣﹣﹣﹣﹣我实在是喜欢一个人这样清净自由的来去。

⑦春熙路的繁华,早就闻名于外。

这里大概是这座大都市现代文名的集中体现了。

高楼,步行街,孙中山的塑像有些小气,铜塑的人像,两旁商铺大声招揽顾客的声音,熙攘的人流。

春熙路,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有魅力召唤来那么许多的人流。

⑧锦里,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名字,听着就有几分优雅几分魅惑。

常常让我想到一条美丽的红色的鲤鱼,想到水池边一个身着旗袍的锦衣女子,轻轻地用纤纤素手戏弄清亮的池水,惊起池子里的游鱼。

去到锦里的时候,却是夜晚的九、十点钟。

街道的两旁挂满了各色的灯笼,灯笼泛着红的黄的紫的五彩的光芒。

城市被穿上了一件珠光宝气的晚礼服。

行人缓缓的行走,如在画中闲游。

尽管我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游鱼,没有看到想象中有着红色鲤鱼和清亮它的池水的小池,可是,夜色里闲游的锦衣女子却是不少,她们为锦里的夜色也增添了不少的美丽。

锦里的夜色真实的美丽。

雨又不期而至,霎时间,闲游的人群如受惊的游鱼,纷纷四散开去,五彩的霓虹灯在雨雾里朦朦胧胧,更显出人间少有的景致。

⑨我仍然悠闲地在雨中缓缓地行走。

我是这座城市的陌生人,我在这座城市里流浪,我的包里随时都准备着雨伞。

比那些自诩为这座城市的孩子有着更从容的行走的姿态。

⑩宽窄巷子,金沙遗址,合江亭……一个省会的都市,必定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风景。

然而,我不想再走了。

留待下一次吧,我心里对自己说。

谁知道有没有下一次呢?

我对这座城市,始终无法说爱。

⑪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里住着深爱的那个人。

⑫我开始想念我居住的那座小城,那里有我赖以生活的工作,有我的热爱的朋友,有我亲爱的家人。

那里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湛蓝,那里的河水是那么清澈明亮,那里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甜润,就是那里的那些陌生的面孔也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

⑬别处的天空自有她的美丽,可是,谁都会更加热爱自己心中的那片蓝天……

(摘自网络)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写景有何作用。

(2)本文讲述的主要是成都,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成都有何特点。

(3)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4)请探究散文结尾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留在窑洞

安宁

①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②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免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啷啷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③每年寒署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

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④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

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極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

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

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看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⑤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

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

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

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

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

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⑥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

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

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

⑦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裸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

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

⑧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

一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

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有改动)

(1)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

(2)第4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

(4)赏析最后一段。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访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

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

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

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

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

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

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

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

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

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

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

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

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

我说寻萧。

小学生笑着说:

“搬家了。

”我问:

“搬哪里去了?

”小学生说:

“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

”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

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

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

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

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

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

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

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

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

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

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

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

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

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

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

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有删改)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3)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旷野中的诱惑

肖复兴

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克拉姆斯科依是他的老师。

十九岁的列宾来到彼得堡,深夜拜访克拉姆斯科依。

走进克拉姆斯科依不大的画室,给列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基督画像,和一个画师笔下基督画像没有什么不同,列宾不明白像克拉姆斯科依为什么要画这样千篇一律的基督标准像?

克拉姆斯科依老辣的眼睛,注意到了列宾看墙上基督像时瞥下的一丝讥讽的眼光。

他对列宾说:

这是人家定购的一幅基督像。

列宾知道,即使再大画家的画也卖不出大价钱,都需要靠给有钱人画像谋生。

那天夜里,克拉姆斯科依兴致勃勃地对列宾聊起了基督。

令列宾没有想到的是,克拉姆斯科依说起了基督也曾经受到诱惑。

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

你看,已经忍饥挨饿了四十天的基督,在旷野里,远处有繁华的城市灯火闪烁,人类各种欲望的呼声此起彼伏,纷纷在对基督呼喊:

这一切都可以据为己有,变成你的财产,让你成为万能的主宰!

呼喊声还在进一步对基督说:

你,神的儿子,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肚子饿了,只要吩咐这些石头,它们就会变成面包;如果你想穿得漂亮,只要吩咐这些树木花草,它们就会变成漂亮的衣服……最后,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

这就是生活的诱惑。

这种诱惑,旷野上有,城市里也有;对普通人有,对基督也有。

晚年的列宾回忆起那一晚的交谈时,写道:

我一生还没有听到过比这更有意义的谈话,特别是克拉姆斯科依讲到在旷野里诱惑的内容,设想出基督与人类天性中的黑暗进行的斗争。

正是受到那一夜克拉姆斯科依谈话的启发,列宾创作了《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

他将基督画成了赤着脚,裸露着斑斑伤痕,置身于悬崖之上,面对的是一片遥远的城市;让痛苦而悲伤的基督,扭过头去不看诱惑他的大千世界;他画基督的一只手颤抖地按紧脑门儿,一只手伸向一旁,仿佛在使劲地推开已经如蛇一样缠裹的尘世的权力、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

他画出基督在面对诱惑时的痛苦,也画出了基督的抵抗与决绝。

克拉姆斯科依同样想创作一幅关于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

克拉姆斯科依每天清早起来,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趿拉着拖鞋,到他的基督画像前挥笔作画,一画就画到了晚上。

那时,他正患有严重的气喘病,常常夜不成眠。

他的脑子里、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基督痛苦焦虑的影子。

终于,他画完了这幅他最想画的画。

这幅题为《旷野中的基督》在巡回展览中,好评如潮。

和列宾画的一样衣衫褴褛赤脚的基督,孤独而凄婉地坐在荒凉的旷野中光秃秃的石头上,诱惑被象征地画成城市之光,在基督的背后,呈一片朦胧而颤动的光影。

逆光中的基督垂着头,双手交叉,目光痛苦,凝神沉思,将枯瘦的身影打在荒凉坚硬又尖利的石堆前。

声名日隆的克拉姆斯科依在创作《旷野中的基督》时,没有停下为他人定制画像的活儿。

贫穷的画家一直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

于是,他拼命为有钱的财主、有势的将军、娇宠的贵妇画像,将赚来的钱购买了土地,建筑漂亮别墅和豪华画室,再画画时,穿着精致的长襟礼服,趿着款式最新的拖鞋,连袜子都是十八世纪的古典样式。

他不像一个画家,不像一个从底层乡村出来的经过奋斗成功的贫寒画家,而像一个庄园主。

大家都觉得克拉姆斯科依变了,唯一没变的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人画像。

如今,想起克拉姆斯科依,我就想起列宾,因为他们都曾画过旷野里被诱惑过的基督。

克拉姆斯科依的《旷野中的基督》、列宾的《基督在旷野受诱惑》都陈列在莫斯科的美术馆里。

面对两幅同样是基督受诱惑的作品,我心生感慨。

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

其实,茫茫人生中,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旷野中受诱惑的基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较多篇幅写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关于基督的谈话,既说明对列宾的影响深刻,又引出两人创作同样主题的油画。

B.看到克拉姆斯科依的画室挂着一幅和普通画师一样水平的基督像,年轻的列宾甚为不解,流露出讥讽的眼神。

C.克拉姆斯科依靠给他人画像谋生,成名后也没有停止,作者既写出了他的痛苦无奈,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

D.文章讲述了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两位画家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独到的生活感悟,意味隽永。

(2)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

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可见,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

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

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

“你就这么熬下去吧。

伟大的谈判者!

”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

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

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

“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

“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

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又有何意义?

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作者观海写起,第二段文字是作者对大海、海鸥、吠犬、兵舰等的描写和感受,主要是为了突出海参崴的独特魅力,从而表现自己对大海的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

B.作者着重从外貌特征、情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对垂钓的胖老人和瘦老人进行了精心的描述,两人一正一反,一喜静,一喜动,对比鲜明,真是相映成趣。

文章最后通过妻子和自己对两位老人垂钓的评价,揭示出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的哲理,升华了主题。

C.这篇散文从平淡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有关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源于一次轻松的旅游,一次偶然的发现,既有对环境的描写和感触,也有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揭示。

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文中对大海、垂钓老人的描写,就分别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惶恐和震惊敬佩之情。

D.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沉重的笔触来书写自己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富于深刻的历史理性。

这篇《垂钓》笔调凝重、深沉,思想幽邃深刻,可谓见微知著,体现了作者的博学、睿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