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62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公共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docx

《公共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经济.docx

公共经济

第一章公共经济管理概论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

(一)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

1.资源稀缺的问题是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

⏹资源的含义

⏹资源的特征:

稀缺性

2.资源如何配置

(1)资源配置的手段与方式

✧手段:

暴力、家庭、排队、行政命令、价格

✧方式:

计划、市场

(2)资源配置所要解决的3个问题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二)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2、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1)市场及其要素

(2)市场机制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1.宏观经济稳定问题

如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2.外部性问题

包括成本外溢(如污染);收益外溢(如教育)

3.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4.竞争失效问题

如规模经济与垄断,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的自由进出

5.信息不完全问题

包括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6.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市场机制分配的结果容易引起收入差距过大难以实现适度平等

(二)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中的作用

1.提供公共产品

2.实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3.“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4.微观管制

5.保持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

6.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

7.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本国的经济发展

(三)政府失灵及其纠正

1.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治决策成本过大

(2)政府官僚机构的存在

(3)行政低效

(4)分配的不平等

(4)寻租与地下经济

2.纠正政府失灵的对策

(1)进行宪制改革

(2)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

(3)引入利润动机

(4)加强约束与监督

三、对政府经济作用的认识

(一)对政府经济作用的认识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政府的一般经济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管理其他方面的管理

(三)政府介入的领域与手段

1.对效率的介入

●财政支出: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财政补贴:

通过对补贴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政府采购:

通过采购调节宏观经济

2.对收入分配的介入

◆税收与转移支付:

劫富济贫

◆公共事业投资:

补贴弱势群体

◆特别征税:

强制或限制富人消费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1)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金融政策

(4)紧急行政措施

(5)道义上的劝告

(四)对我国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经济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公共经济管理体系

一、公共经济与公共经济管理的含义

二、公共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

三、公共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微观方面的干预目标

改善市场条件、扩展市场从而改善配置,增进效率

(二)宏观方面的干预目标

1.经济增长

2.经济稳定(主要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3.经济平衡与产业保护

(三)收入分配方面的干预目标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

第三节公共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一)作用机理

通过调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量的关系,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二)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

(三)具体实施

二、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二)作用机理

(三)类型

(四)工具

1.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再对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4.利率微调

5.道义性劝告

(五)运用

三、收入政策

四、产业政策

第二章公共产品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的同时具有非排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如国防、灯塔等。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一)非排他性

1.是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不付代价的消费。

2.具体理解

(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认别人消费它。

(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

(3)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

(二)非竞争性

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

第二节公共产品的分类

一、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一)纯公共产品

是指严格满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条件的产品,纯公共产品很少,一般认为国防与电视节目是典型的例子。

(二)准公共产品

1.俱乐部产品

是指在消费上是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排他的公共产品。

如可以收费的桥梁、电影院、图书馆等。

2、公共资源

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地排他的公共产品。

如公共渔场、公用牧地等。

二、混合产品

是指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效应的私人产品或者说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

混合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如教育、卫生、科技等。

 

第三章公共预算管理

第一节公共预算的涵义

一、公共预算的定义

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

二、公共预算的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

每年的预算支出按一定比例增长

零基预算:

每年重新审核与分配预算支出

三、公共预算的功能

控制政府规模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反映政府活动的深度、广度和政策取向

四、公共预算的原则

五项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八项原则

这是由1945年时经美国政府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斯密提出:

(1)要求预算必须有利于行政部门的计划

(2)预算必须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

(3)预算必须加强行政部门的主动性

(4)预算收支在时间上保持收支的灵活性

(5)预算应以行政部门的情况报告为依据

(6)预算工具必须充分

(7)预算程序必须多样化

(8)预算必须上下结合

五、PPBS方式与预算编制

PPBS是指由计划制定、方案评估和预算编制三阶段组成的体系

计划制定(Planning):

为实现本届政府施政纲领设定的本年度预算基本目标而进行的备选方案选择。

方案评估(Programming):

对选出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预算编制(Budgeting):

确定与分配项目资金

六、公共预算的形式

单式预算:

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一张表格反映

复式预算:

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两张或两张以上表格来反映,通常又分为经常性预算(普通预算)和资本性预算(投资预算)两部分。

七、公共预算的年度

自然年度:

1月1日至12月30日

财政年度:

一般根据公共收入的高峰及立法机构开会的时间来决定,如美国为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日本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八、公共预算的周期

行政机构编制→立法机构审议→行政机构执行→立法机构批准决算

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体制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策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一)财政分权的一般原理

财政分权相对于财政集权而言,一般是指按照分职治事和受益范围等原则,在政府间合理地划分财政权力。

分职治事原则是指凡是下一级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公共事务,一般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处理,凡地方政府能有效处理的不上交中央政府处理。

受益范围是指根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用外溢性程度来划分其公共产品提供的责任及成本费用的分摊标准。

(二)决定财政分权度的基本因素

1、宏观经济稳定程度

2、经济发展水平

3、领土面积与种族

二、我国的预算管制体制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深化

第三节公共预算的效率

一、政府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在于公共预算决策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因此,公共预算效率决定于政府结构。

二、X效率

关键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

 

第四章公共收入

第一节公共收入概述

一、公共收入的定义

二、公共收入的特征

公共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三、公共收入的类型

税收收入

非税收收入:

公共收费、公债形式、国有资产收益、其它收入(如罚没收、捐赠收入)

 

第二节公共收入规模及其因素

一、公共收入规模的种类

1、绝对规模

2、相对规模:

指公共收入与国民经济总量间的对比关系

各级政府公共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中央政府公共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决定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

1、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一定的经济体制

3、传统及社会习俗的制约

4、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5、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税收收入

(一)税收概念

(二)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固定性非直接对称性(无偿性)

(三)税收的构成要素

1、纳税人

2、课税对象

3、税率:

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

4、计税依据

5、纳税环节

6、纳税期限

7、减免税与违章处理

(四)税收的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类

流转课税

所得课税

财产课税

行为课税

2、按照税负是否能够转嫁分类

直接税如所得税、遗产税等

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

3、按中税收的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

(1)中央税

(2)地方税

(3)共享税

(五)税收的负担与转嫁

1、税收负担

宏观税费与微观税费

2、税收负担的转嫁

(1)前转

(2)后转

(3)混转

(4)税收的资本化

(六)税收的经济作用

1、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

2、调节经济的作用

3、收入分配的作用

4、监督与管理经济活动的作用

(七)影响税收规模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2、政府的收入结构

3、税制结构因素

4、税收征管的水平

 

第五章公共支出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概念与特征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

二、公共支出的特征

1、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3、非市场营利性

4、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分类

一、按公共支出的补偿性分类

消耗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无偿支出、补助支出)

二、按公共支出和政府职能的分类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经济建设支出

4、科教文卫支出

5、社会保障支出

6、债务支出

第三节公共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公共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

1、公共支出规模

(1)绝对标准

(2)相对标准

2、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

二、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解释

1、瓦格纳法则或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2、梯度渐进增长

3、官僚行为增长论

第四节公共支出的结构分析

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因素

1、政府职能状况

2、一定时期内政府的目标

3、政府调控资源的能力

4、公共支出的客观数量界限

 

第六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收入再分配

一、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量

1、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

(1)基尼系数=

(2)基尼系数的波动区间:

0<基尼系数<1

具体说明,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分配越不均等

基尼系数=0表明绝对平均

基尼系数=1表明社会上一个人拥有全部收入

(3)国际公认标准

小于0.2为绝对平等

0.2-0.3为相对平等

0.3-0.5一般可接受的不平等收入差距过大

大于0.5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悬殊产生社会动荡形成革命的基础

(4)对基尼系数的认识

基尼系数只是一个确定收入分配是否平等的统计指标,因而不能用于比较不同收入者分布的不平等情况

(二)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1、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均等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直接原因

●天生禀赋的差异

●初始生产要素的差异

●要素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动

2、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与竞争的机会不均等

国民收入中有75%是劳动力与技能的收入

●遗传因素

●家庭因素

●成长环境差异

●受教育的机会

3、非经济的社会政治因素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宗教种族差异

(三)社会公平目标

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与工具

1、税收制度设计

2、社会保障体系

3、反贫困措施如最低工资制度,贫困补助特殊补助计划等

4、振兴教育计划

 

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1、含义

2、功能

3、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

三大保险: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筹资模式及类型

1、基本原则

2、筹资模式

三方出资(国家、企业、个人)

3、类型

供款基准制是指保障措施对具体受益人的提供取决于该受益人过去在保障体系中的资金贡献量,具体做法采取个人帐户制。

爱益基准制:

是指根据一定的受益公式,按照受益人当前的状态。

如年龄、健康状况、失业期等,是否符合特定标准而决定具体做法采取现收现付制。

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障范围覆盖不全

(2)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3)立法滞后

(4)农村社会保障有待发展

2、完善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3)开辟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新渠道

(4)对社会保障金的发放要合理合法兼顾效率与公平

(5)积极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分流社会保险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