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682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docx

外国城建史考试资料及重点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

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南昌工程学院严鹏编制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

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

1)城市选址。

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

2)建筑物选址。

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

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规划建设的的主要特征(2001年考题)

中世纪的城市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从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主要特征:

1)城市选址与发展:

粮食水源丰富,易守难攻

2)道路以环状和放射为主

3)城市中心是教堂广场

4)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5)注重城市环境景观

2.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2004考题)

1)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是西罗马帝国的防卫性据点转变成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

2)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3)许多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而建立的城市共和国。

4)教堂高塔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5)典型代表是:

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佛罗伦萨:

西格诺利亚广场是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市政厅,塔楼是城市的标志,市政厅前有大卫雕像。

广场空间渗透到周围建筑实体中,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

威尼斯:

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

圣马可广场经数百年经营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

山城锡耶纳市中心的坎波广场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4.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

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

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

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

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

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d.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

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

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a.城市特点

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

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

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

b.典型城市

佛罗伦萨(早期)

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

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

威尼斯(晚期)

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

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

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

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

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巴洛克)

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4)强调建筑体积

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6.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1)早期:

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

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

代表:

圣马可广场

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

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

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7.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c.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

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近资)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1)人口迅速增长,居住环境恶化

2)城市结构巨变,造成混乱

3)刺激商贸,空前繁荣

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5)交通恶化

6)环境污染

7)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2.1666年克里斯托弗?

仑的伦敦改建要点和成果

a.改建:

1)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

2)强调经济职能,弱化宗教职能

3)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4)没有很好的结合现状和地形,强烈要求改变私人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得到官方的采纳。

b.成果:

1)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制定建筑技术规定

2)建造了拥有方形广场的居住建筑群

3)在公园建设方面,将封建主占有的大型花园经过改造向公众开放

4)里琴大街出色的整体面貌和景观环境

3.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

a.雅各宾时期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

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

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b.拿破仑时期

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

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

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

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

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99年考题)

背景:

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目的:

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

措施:

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

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

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

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缺点:

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

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4.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

a.朗方规划

1)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

4)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大胆的人口预测

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

1)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

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

2)鼓励公共交通

3)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4)改造大部分地区

5)限制市区人口增长

6)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5.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

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

欧文:

“新协和村”

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

(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

6.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a.社会背景:

1)政府获得政治资本

2)社会问题:

土地,税收,环境,人口

3)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

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

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

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

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d.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

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

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e.意义:

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

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工业城市理论(戛涅)

a.原因:

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

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人口32000人

2)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8.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

伊?

马塔)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

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

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

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

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

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主要内容:

1)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将城乡结合

4)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